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关于古诗破阵子的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破阵子的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破阵子的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破阵子的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1) 语录(41) 说说(40) 名言(7) 诗词(3k+) 祝福(3k+) 心语(9k+)

  • 破阵子晏殊翻译赏析(破阵子古诗原文晏殊)

  • 晏殊《破阵子·春景》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文:花木君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天道循环,周而复始;一年四季,风光变换。大自然梦幻瑰丽之景,神奇造化之功,无不令人赞叹,为之动容。文人骚客,饱学宿儒,触景生情,大发诗兴,历代咏叹美景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尤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居多。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如今寒冬已去,春又来到,花开艳容,树放绿色,放眼望去,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无不令人心旷神怡。美景不能无诗,良辰不可无词,当此良辰美景,我们从众多优美的古诗词中,撷取一首北宋婉约诗人晏殊的《破阵子·春景》词略作赏析,以佐情趣。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婉约派诗词创始人,著名政治家。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秘书正字、太子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庆历二年(1042年),官拜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章事,正式成为宰相,晚年转拜兵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获封临淄公,去世后谥号“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等。

    这首《破阵子·春景》是晏殊咏叹春天景色的佳作,上阕写景,下阕传情,清新婉丽,含蓄自然,描绘生动,状物传神,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青春明媚的春意图,下面我们就略作赏析。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新社”即“春社”,也就是社日节,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农历八月初。

    燕子来时新社,燕子是候鸟,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唐代诗人韩偓《不见》诗有“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梨花落后清明,这里指“二十四花信风”的梨花,雨水节气后二候为梨花信风,离清明不远了。因而这句指明赋诗时节,前后重叠,皆指雨水后社日之时,有的文章说是清明,应为失误。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日和煦,池塘边稀疏点缀着碧绿的青苔,树叶底下,黄鹂在清脆的鸣叫,春天白天越来越长,杨柳飞絮,随风轻扬。此句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用青苔、黄鹂、飞絮等代表春天的景物,来描摹美丽的春日景色。

    诗人上阕写春光美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上对叶底,碧苔对黄鹂,三四点对一两声,既对偶又妥帖,非常传神,其中尤其是善于运用数字,颇有写意山水画的笔法,疏疏几笔就把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景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深邃艺术造诣。可与之比拟的诸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都是善于运用数字来写景的佳句。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下阕写人传情,主要描述天真活泼的女子神态。春光明媚,社日不但是男人们祭祀的节日,也是少女们的节日,此日她们停了针线,相约玩耍,正如周邦彦词“问知社日停针线,探新燕”。于是笔者看到东边邻居的少女们,在桑田小路上喜相逢,笑语盈盈,热闹非凡。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斗草”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春天*俗,女子们在春天节日之时,以斗百草为嬉戏。此句则诉说上句“巧笑”之因,诗人看到青春明媚的少女们,笑语盈盈,叽叽喳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本来以为是她们做了美丽梦幻的春梦而喜悦不已,然而从她们的对话中才知道,原来是在“斗草游戏”中获胜,欢喜雀跃,因而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明 仇英《汉*晓图》斗草局部)

    这首词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宋代惟妙惟肖、情趣盎然的春光丽人图,上阕描写春日美景,状物传神,凝练隽永;下阕刻画少女神情,天真烂漫,活泼生动;全篇春光无限,春意盎然,欢快流畅,情景交融,堪称咏春诗词佳作!

    (明 陈洪绶《斗草图》)

    2021/3/6榆木斋

    [阅读全文]...

2022-01-15 02:58:58
  • 破阵子晏殊翻译赏析(破阵子古诗原文赏析)

  • 晏殊《破阵子·春景》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文:花木君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天道循环,周而复始;一年四季,风光变换。大自然梦幻瑰丽之景,神奇造化之功,无不令人赞叹,为之动容。文人骚客,饱学宿儒,触景生情,大发诗兴,历代咏叹美景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尤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居多。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如今寒冬已去,春又来到,花开艳容,树放绿色,放眼望去,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无不令人心旷神怡。美景不能无诗,良辰不可无词,当此良辰美景,我们从众多优美的古诗词中,撷取一首北宋婉约诗人晏殊的《破阵子·春景》词略作赏析,以佐情趣。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婉约派诗词创始人,著名政治家。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秘书正字、太子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庆历二年(1042年),官拜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章事,正式成为宰相,晚年转拜兵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获封临淄公,去世后谥号“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等。

    这首《破阵子·春景》是晏殊咏叹春天景色的佳作,上阕写景,下阕传情,清新婉丽,含蓄自然,描绘生动,状物传神,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青春明媚的春意图,下面我们就略作赏析。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新社”即“春社”,也就是社日节,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农历八月初。

    燕子来时新社,燕子是候鸟,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唐代诗人韩偓《不见》诗有“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梨花落后清明,这里指“二十四花信风”的梨花,雨水节气后二候为梨花信风,离清明不远了。因而这句指明赋诗时节,前后重叠,皆指雨水后社日之时,有的文章说是清明,应为失误。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日和煦,池塘边稀疏点缀着碧绿的青苔,树叶底下,黄鹂在清脆的鸣叫,春天白天越来越长,杨柳飞絮,随风轻扬。此句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用青苔、黄鹂、飞絮等代表春天的景物,来描摹美丽的春日景色。

    诗人上阕写春光美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上对叶底,碧苔对黄鹂,三四点对一两声,既对偶又妥帖,非常传神,其中尤其是善于运用数字,颇有写意山水画的笔法,疏疏几笔就把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景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深邃艺术造诣。可与之比拟的诸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都是善于运用数字来写景的佳句。

    (明 仇英《汉*晓图》局部)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下阕写人传情,主要描述天真活泼的女子神态。春光明媚,社日不但是男人们祭祀的节日,也是少女们的节日,此日她们停了针线,相约玩耍,正如周邦彦词“问知社日停针线,探新燕”。于是笔者看到东边邻居的少女们,在桑田小路上喜相逢,笑语盈盈,热闹非凡。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斗草”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春天*俗,女子们在春天节日之时,以斗百草为嬉戏。此句则诉说上句“巧笑”之因,诗人看到青春明媚的少女们,笑语盈盈,叽叽喳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本来以为是她们做了美丽梦幻的春梦而喜悦不已,然而从她们的对话中才知道,原来是在“斗草游戏”中获胜,欢喜雀跃,因而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笑容。

    (明 仇英《汉*晓图》斗草局部)

    这首词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宋代惟妙惟肖、情趣盎然的春光丽人图,上阕描写春日美景,状物传神,凝练隽永;下阕刻画少女神情,天真烂漫,活泼生动;全篇春光无限,春意盎然,欢快流畅,情景交融,堪称咏春诗词佳作!

    (明 陈洪绶《斗草图》)

    2021/3/6榆木斋

    [阅读全文]...

2022-01-21 09:46:05
  • 《破阵子·春景》古诗词

  • 春景
  • 《破阵子·春景》古诗词

      破阵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韵。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双脸:指脸颊。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阅读全文]...

2022-06-23 19:51:57
  • 晏殊《破阵子》翻译及赏析

  • 诗人
  • 晏殊《破阵子》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殊《破阵子》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破阵子》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韵。

      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碰头,相逢。

      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赏析】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抚州)。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人物经历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当时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章事,晋中书门下*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易*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文学成就

      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是婉约词的开山宗师,诗文中充满着对人生美好事物的眷恋。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朝为官50多年,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时时萦绕于心,其诗作《崇因寺》(在今进贤县境内)、《金柅园》(在今抚州市一中校园内)、《麻姑山》等,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人民对这位“宰相词人”,也是怀念和崇敬的,抚州市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同叔路”。此外还有“晏殊纪念亭”、“金柅园诗碑”、“二晏桥”(又名“二仙桥”)等。

      风格特色

      晏殊词在艺术风格上受冯延已影响最大,深得冯词“俊”的特点,并将其发展得更为含蓄典雅、圆融温润。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词》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集》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晏殊词擅长脱于鄙俗而写出气象,特别是善于以淡雅之笔写富贵之态,以清新之笔写男女之情,显得神清气远、蕴藉雅健。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他曾自诩道:“余每吟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吴处厚《青箱杂记》)

      晏词还善于捕捉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心绪,其高妙者还能在其中暗示出对人生的理性把握,因而显得意境格外高远。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名人评价

      欧阳修《宋史·晏殊传》说他人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晏公神道碑》说他"及为相,益务进贤材。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

      《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清代学者冯煦说,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同受冯延巳的影响,共"开江西一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5-17 15:44:18
  • 《破阵子》诗词赏析

  • 文学
  • 《破阵子》诗词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破阵子》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意思] 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出自] 辛弃疾 《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陈同甫:陈亮12世纪,字同甫(又做同父),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句:指部队驻扎的范围。一说指牛,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晋书 王济传》和《世说新语 汰侈》麾(huī)下:帅旗下面,此处泛指兵营。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麾(huī)下:指部下。麾,军旗。

      ⑥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⑦的(di)[四声或二声]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⑧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⑨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⑩可怜白发生:感叹的悲壮语,头发都白了,还没能实现*生的壮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译文1: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2: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赏析: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破阵子春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破阵子·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翻译: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注释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韵。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碧苔:碧绿色的苔草。飞絮:飘荡着的柳絮。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头,相逢。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壑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因此玩这种游戏没点植物知识和文学修养是不行的。双脸:指脸颊。

      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阅读全文]...

2022-01-01 12:00:27
  • 晏殊:破阵子

  •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赏析: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春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阅读全文]...

2022-05-24 10:56:23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全文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全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全文,希望大家喜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í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

      唐乐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可见是武舞曲。当时唐太宗观后就有“发扬蹈厉”之赞。词中《破阵子》一调当是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语”,自然是声情并茂。但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辛弃疾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感受。仔细体味本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和苍凉。题作壮词,但壮中含悲,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这里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的感慨啊。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梦回吹角连营”*接一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

      “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之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重笔点化──“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动静相衬,摄人心魄。

      下片紧承上文描绘战事。作者并不泛泛用笔,而是抓住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剡溪”。霹雳,是雷声,此喻射箭时的弓弦声。《南史·曹景宗传》说,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这里写马、写弓,全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马快弓响固然仍从形声两方面着笔,但与上片豪壮凝重不同。这两句写得峻急明快,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因此下面便直抒胸臆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了却”二字下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词末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可怜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为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正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

      统观全词,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结句始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片的一般定格。

      词与诗不同。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这一方面使词更加自由而富于变化,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容易产生画蛇添足的毛病。作词应避其短而扬其长。从宋词实际来看,以奇句作结之佳篇都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本词的上片结句正是如此。这在名家词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的“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皇甫松的“人语驿边桥”(《梦江南》)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辛词奇在下片结句。它不是承上点化,而是逆转突变,另翻新意,在与上文的鲜明对照中深化题旨,并给人以悲壮之美。以唐人李绅的《悯农》诗相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铺陈,末句逆转,但由于诗为偶句,其末句奇变仿佛只是针对第三句而来,所以突变之感犹不甚强烈。辛弃疾把此种手法用之于词,得心应手,可以说最充分地发挥了词体奇句的独特功能。

      关于本词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写于福建安抚使任上,是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词。这只看到了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其中悲的意味。从以上分析可见,它是失意英雄的慨叹。大体可定为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志未酬,壮心不已,这与词中悲慨感叹的情怀是相符的。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188)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极论世事”(辛弃疾《祭陈同甫文》)此后又以《贺新郎》词相互应答,对“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现状表示了无比的悲愤,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雄心。本词悲中见壮,壮中含悲,正不妨看做其与陈亮酬答之《贺新郎》词的续篇。

      与此相关,内容也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写陈亮。其实“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谁。词是抒情艺术,不可拘泥过死。我们认为,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不能看成单纯记哪一个人或哪一件事。创造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折光反映,因此篇末才有“可怜”之叹。

    [阅读全文]...

2022-06-21 23:14:25
  • 《破阵子·春景》翻译与赏析

  • 春景,宋词
  • 《破阵子·春景》翻译与赏析

      《破阵子·春景》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所作。此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晏殊的宋词——《破阵子·春景》,希望大家喜欢!

      《破阵子·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注释

      ① 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韵。

      ②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③碧苔:碧绿色的苔草。

      ④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⑤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头,相逢。

      ⑥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⑦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⑧双脸:指脸颊。

      诗人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创作背景

      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赏析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这首词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详。晏殊在北宋前后当了五十年左右的官,他不是正规的进士出身,只是在十四岁时因才智过人而被赐予同进士出身。但他在受到朝野关注之前,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他对农村生活曾有相当深的了解。故在作富贵之词之外,笔锋一转,涉足农村生活题材,也一样不同凡响。把别人对他词的评价“温润秀洁”四个字,在另一番天地中展现出来。这首《破阵子》即是代表。

      名家点评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小倩香奁中笔。

      清代陈廷焯《闲情集》卷一:风神婉约。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

      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此乃纯用旁观者之言,描写春日游女戏乐之情景。因见游女斗草得胜之笑,而写其心情。言今朝斗草得胜,乃昨宵好梦之验,可谓能深入人物之心者。此种词虽无寄托,而描绘人情物态,极其新鲜生动,使读者如亲见其人其事,而与作者同感其乐。单就艺术性说来,亦有可采之处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谥元献,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少年时就以才气闻名,七岁能属文,十四岁以神童招试,被真宗赐同进士出身。仁宗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章事,兼枢密使。一生显达,好文学,喜人才,当时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不少名士皆出其门。晏珠是北宋初期有影响的词人。他的词承袭五代,受冯延巳的影响较深,所作多以男欢女爱、佳会宴游为题材,但不矫揉造作,富于个性特征,能真实反映出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风格闲雅婉丽,造语自然,虽有富贵气,却多少摆脱了浓艳的脂粉味。有《珠玉词》,存词一百二十余首。

    [阅读全文]...

2022-07-23 14:20:33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鉴赏及译文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鉴赏及译文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也已概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鉴赏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五代: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译文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

      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鉴赏

      李煜从他做南唐国君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北方强大的赵宋*的威慑下过着朝不虑夕的日子,随时都有灭国为虏的危险,这在南唐君臣的心中投下了很深的暗影。大臣徐锴临终时就说:“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庆幸自己逃过了做亡国俘虏的下场。然而亡国的一天终于来了,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为宋兵占领,李煜肉袒出降。作为俘虏,他与子弟四十五人被宋兵押往北方,从此开始了他忍辱含垢的生活。三年之后,宋太宗毕竟容不下这个亡国之君,将他毒死在汴京,时仅四十二岁。此词便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

      南唐自先主李昪于公元938年立国,至975年后主亡国,计三十八年,称四十年是举成数言。版图共有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定都金陵,当时堪称大国。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这三句是说,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宫中危楼高阁,栖凤盘龙,上迫云霄;御园内遍布名花奇树、草木葳蕤,烟聚萝缠,一派豪华浓艳的景象。据宋人笔记中载,南唐宫中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外种梅花;梁栋、窗壁、柱栱、阶砌等都作隔筩,密插杂花,可见其豪奢。所以此词的上片可视为实录,而且写得词意沉雄,气象宏大,与当时盛行于词坛的花间派词风格迥异,已开后来宋人豪放一路。上片结拍:“几曾识干戈?”顺着前面豪华安逸的宫廷生活而来,峰回路转,承上启下,生出下片屈为臣虏的情景,转折之妙全在于自然流走,绝无拗折痕迹。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这两句是说,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后三句是说,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的辞别宗庙的时候,宫中的乐工还吹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娥们垂泪而已。教坊的音乐是李煜*日所钟爱的,他前期的不少词中都有听乐的记载,然而此时笙歌已不复能给人带来欢乐,却加深了别离的悲凉。从一国之主骤然沦为阶下之囚,李煜的感受自然是深沉悲痛的,然而千愁百感从何说起,况且面对着这些幽居深宫的宫女,于是只能挥泪而别。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具体时间不详。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被俘。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阅读全文]...

2022-01-29 15:22:34
  •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李煜

      原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1、破阵子:词牌名。

      2、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3、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4、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5、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6、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南史·沈约传》:“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潘岳曾在《秋兴赋》序中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7、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8、犹奏:别作“独奏”。

      9、垂泪:别作“挥泪”。

      翻译: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

      幅员辽阔。

      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

      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

      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

      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

      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

      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

      宫廷里的音乐机关/

      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

      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

      令我悲伤欲绝,

      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赏析: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m.ju.51tietu.net)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阅读全文]...

2021-12-12 04:01:01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 句子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 语录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 说说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 名言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 诗词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 祝福
古诗破阵子的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