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月饼的诗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月饼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月饼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月饼的诗句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古代对中秋节有很多的诗词赞美,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大家喜欢。
出自宋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今年人看今年月,莫待明年无月明。人生变数很多,人生美景要及时,不要等到伤心落寞时。
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今人赏中秋月,更多的是祈盼团圆和祝福,朴素的愿望,千百年没有变过,这也是这首诗词千年不曾衰减的生命力。
出自宋代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就如中秋明月也有被云遮雾隐时,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旅程,只有千锤百炼的人生。中秋一杯酒,对月共孤光。
出自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一年光景,月色最迷人的时候,天下人望天下月,天下月照天下人,你是否在思念谁?可惜今年雨疏云重,月色只能梦中有,不再人间显清晖,有些惆怅。
出自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古人望月怀远,中秋之际,倍怀亲朋。西北东南同一月,家乡亲友如见人。月如此,人如此。
出自宋代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人生如此月,月有盈亏,人有聚散。我愿此月常年如此夜,长圆长满。人生也如此愿,离散分别重聚首,终不负,有心人。
出自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皎皎月光如寒露,悠悠落下九层云。独我一人天涯处,登临绝顶望诸君。独自登高望月,一地月色凄凉,此时月好,想必他年自惆怅。
出自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今夜明月最多,月光青娥舞,不避凡人眼,也是幸事。人生本来就是命运所驱,福祸相依,何须烦忧,今朝有酒今朝醉,有酒不饮奈明何?
出自宋代晏殊《中秋月》。中秋月好,清晖如水,何尝不是嫦娥的惆怅,一蟾一树人寂寞,万古无言看落花。正如人间虽苦,总有烟火色,人生虽艰,也有艳阳天。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出自宋代辛弃疾《一翦梅·中秋无月》。中秋无月,奈何?赏月不见月,思人不见人,奈何?莫悲戚,自有满堂烛火,自有良宵美酒,且浅斟低唱,且欢歌。同酌一杯酒,天地同我心。千载匆匆过,为我抚瑶琴。
中秋月,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呢?去年中秋时,乌云蔽清晖。今日中秋时,秋雨细细舞,看来只能等到明年中秋日,再来赏明月了。古来遗恨无计数,多又何妨?少有何妨?
中秋佳节饮酒作诗,向来都是诗人过中秋的必备程序,尤其是我国古代,有好多人借着中秋圆月,月光如洗,抒发自己的感慨。而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更是在中秋夜思乡深切,本是团圆佳节,却难以和亲人相聚一堂,共享欢乐,心中的孤寂和落寞,一时间都化作诗中文字,看似是吟风弄月,实际是情真意切,有感而发。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味道甜美,形状也象征着团圆。其实在北宋年间,月饼这个叫法就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的月饼,和我们现在的月饼有很大的区别。那个时候的月饼其实是一种酥软的小饼,里面放上糖浆调匀,这种小点心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小饼”或“月团”。
宋代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佳节赏月,联想到自己漂泊异乡,思乡之情更甚,吃着“小月饼”,越吃越伤心,写下了一首短短20字的妙诗,诗中五味陈杂,人生百味都蕴含其中,让人读后不知是笑还是落泪,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这首《月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这首诗一开始就说小饼,可见月饼在当时的叫法和如今有所不同。诗人口中咀嚼着小饼,一口下去,小饼少了一块,正如月亮时圆时缺一样。既然是中秋圆月,为什么苏轼会想到月缺的时候呢,这实际上就暗中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此时苏轼孤身一人,心中自然是无比的惆怅,看似写吃小饼,实际上预示着自己的处境,就像被咬了一口的圆月,人生很不如意。
下一句的酥是指酥油,而饴是指饴糖,酥油和糖混合成小饼的陷,味道十分的甜美,甘之如饴。诗人尝到了里面的内陷,代表心情有所好转,虽然在这月圆之夜只身一人,但是能品尝这人间美味,也算是幸福的了。
第三句和第四句作者的心情又浮动了起来,细细品尝着小饼的味道,瞬间觉得五味陈杂,人生百态好像都蕴含其中,越想越伤心,越品越难过,这不就是人生吗?于是引出诗中的最后一句“相思泪沾巾”。果然,诗人还是忍不住把思乡之情和盘托出,拿着手巾擦着眼中的泪水,但是不知不觉间,手巾已经被泪水浸湿。
其实诗人这种相思之情,范围更加的广泛,这种相思是儿女思念父母、是妻子思念丈夫、是学生思念老师,是人生所有美好思念的集大成,代表了人类最温情的一面,也是月亮最圆的时刻。
我们纵观全诗,诗中的含义通俗易懂,但是意境却颇为深刻,处处都流漏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和思念。苏轼曾写过很多中秋诗词,那句脍炙人口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是家喻户晓。虽然苏轼祝福着普天下之人,但是自己期盼亲人团聚重逢的希望,却只能通过吃“月饼”来诉说,这其中的滋味,更是让人泪湿衣襟。
通过这首诗,我们还可以看出,其实月饼的叫法早在宋朝就有了,只是和现在我们大众认知的月饼有所差别。据考证,到了明朝时期,中秋吃月饼才逐渐在民间流传,而且形状和大小,都和现在的月饼有相似之处。而到了清朝,中秋吃月饼更是普及到了千家万户,而且制作的手法也是越来越高超,月饼中的内陷也是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月到中秋分外明,果品月饼伴花瓶。红酒香炉迎冰轮,设案拜月女儿情。”转眼又快到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人们阖家团圆,居于自家庭院、楼阁,赏月拜月,品尝月饼、果品,把酒话丰收,举杯共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情浓浓,其乐融融也!
饮酒赏月,对月遥拜,自然少不了月饼唱主角。月饼,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秋佳节馈赠亲友、拜月祭神的节日食品。正如端午称“粽子节”,元宵叫“汤圆节”,春节在北方一些地方呼作“饺子节”一样,中秋节也被称为“月饼节”。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月饼》一诗中写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这是最早把“饼”和“月”联系在一起的诗句,这首诗流传甚广,渐渐地就有了“月饼”这个名字,甚至有人将苏东坡称为“月饼之父”。不过以前的月饼不像现在这样小巧圆亮,古时的月饼颇大,叫做“太饼”,八月十五圆月夜,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须将月饼切割成块,先祭拜月神,再分而食之,这才是团团圆圆。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的“团圆”之意更为明显。至清代,月饼才成了现在这样小巧玲珑,正如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言:“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到了*代、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了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因而赞美月饼的诗词也多了起来。清代咸丰年间大臣彭蕴章写道:
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
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幽州土风俗》
诗中描绘的月饼已经有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案,不禁让人想起凄婉美丽的神话故事。
清末文人袁景澜写有一首《咏月饼》诗: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皓月瑶池怨, 碗中泛青光。
玉食皆入口,此饼乃独绝。
沾巾银丝透,举头相思愁。
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
把制饼师傅的精巧技艺以及月饼的品种、特色交代得分外明了,还写出了举家团圆坐,品美酒美食,共赏一轮明月的情景。
阖家团聚,把酒赏月,不仅要摆上一盘码得齐齐整整的月饼,还要摆上石榴、黄梨、葡萄、西瓜、花生、栗子、红枣等应时果品,赏月明也*收。这在清末文人沈兆褆的《吉林纪事诗》中有所体现,诗云: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圞。
而*代学者施景琛的《中秋词》里,则记述了福建各地赠送“双鲤鱼月饼”的*俗:
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
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月饼形状圆圆亮亮的,就好像一轮圆圆满满的月亮,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了。在这祥和美满的节日里,按照乡俗,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要送给外孙子、外孙女或外甥双鲤形状的月饼,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民国时期诗人陈海梅的《中秋饼》诗,更有情趣:
正当三五夜清闲,买饼分甘向市圜。
馋口儿童开口笑,如何皓魄落筵间?
把台湾、闽南一带中秋佳节之际,儿童兴高采烈尝饼玩饼的喜悦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童真悠然。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小巧圆亮的一枚月饼,融入了月华的清润、月桂的甜香、月娥的飘逸,演绎出那么多浪漫多情而又温馨备至的故事,成为国人期盼团圆、追求幸福、憧憬美好的象征。
文/在海一方
中秋佳节皓月圆,传统月饼品齐全。
豆沙枣泥栗仁馅,五仁绿豆芝麻甜。
青丝玫瑰添彩韵,花样月饼耀民间。
月圆人圆家团圆,明月千里共婵娟。
2021年中秋创作于江苏连云港
苏轼赏月
自唐代起,中秋赏月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风尚。王建写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之语,将浓浓的思乡之情寄于明月之中。诗圣杜甫也有一些关于中秋主题的佳作。到了宋代,由于新的文学载体词的流行,从而诞生了大量与中秋有关的词作。中秋词记录了不少宋人过节的*俗,非常有趣。
唐代虽然重视八月十五,也有一些赏月活动,但还没有出现中秋节。到了北宋,中秋节才正式形成。得益于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有了明显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人们开始重视中秋节,相关娱乐活动增多。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这样追述北宋中秋:“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每到中秋节,富贵人家就重新装饰自家台榭,民间则到酒楼里占座,以便赏月。宫廷里举办中秋宴会,丝竹之声不绝,附*居民也能听到。儿童也能在这天“放飞自我”,通宵不睡,嬉戏玩乐。
中秋拜月也是一项重要的宋代节俗。在中秋节,不论贫富,男女皆要拜月,或是外出登楼,或在家中庭院,所求各有不同。男孩是希望自己蟾宫折桂,取得科考佳绩。所谓“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女孩们则期盼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貌似嫦娥,将来能有段好姻缘。
宋代都市
家国破碎,朝廷南渡,南宋中秋却愈发繁盛,中秋词数量都远超北宋。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人口南迁,类似都城临安这种大城市人口密度极高,文人数量多,城市文化依旧繁荣。二是中秋节自带团圆属性,这给了大批南逃的文人和百姓思念故土,感怀故人的好机会。因此每至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即使是穷苦百姓,也要解衣市酒,想方设法过节,不肯虚度此夜。
不论是北宋时人们在中秋节与家人团聚尽情娱乐享受,还是南宋时百姓借中秋怀念故土,感伤家国,这些带有强烈情绪的素材,都激发了文人们的写作欲望。而词本身所特有的长短句形式和音乐特性又与中秋主题有很高的契合度,作者可以通过长短灵活的句子更详细地叙述中秋内容和抒发节日情思,正因如此,宋代文人很爱写中秋词。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中秋词中出现最多的景自当是天上圆月,多情婉约的词人也不会直呼其名,而是依靠丰富的想象力给它创作了许多名字。古人认为,月宫中住着美丽的嫦娥,蟾蜍就是嫦娥的化身,人们便用蟾蜍代指月亮。如曹勋在《尾犯·甲辰中秋》写道:“渐看蟾彩,东山旋升,金饼上云际。”团圆*安就是幸福,古人安土重迁,若非战争、灾害,轻易不离家,这种观念也折射到了月亮之上,“蟾蜍去月,天下大乱”。一旦蟾蜍离开月亮,就意味着天下大乱。
古人还认为,玉兔也住在月宫中,玉兔整天忙着捣药,这是能让人起死回生甚至飞升成仙的灵丹妙药,这一想象也体现在了宋词中:“人自老,兔长生。”“乱呼蟾兔,捣霜为驻颜玉。”可见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也是宋代人的追求啊!
人间仰头看明月
写景自然也要写人,中秋词中的人物也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的词人爱写自己,比如苏轼的“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将自己潇洒飘逸的狂士形象完美地描绘了出来。
文人的词中少不了风花雪月,歌妓是众多词人的笔墨重点。晏几道在《浪淘沙》中先用“阳关声巧绕雕梁”把美人的绝妙之声突显出来,随后一句“美酒十分谁与共,玉指持觞”使得气氛顿时旖旎暧昧起来。不说美人样貌如何如何,全凭读者脑补想象,真可谓是朦胧至极。
文人聚会
好景好色好人,快乐的人用来欣赏,不快乐的人则用来抒发人生怨愁。在南宋中秋节感伤家国沦丧,成为文人常举。朱敦儒在《浪淘沙》写道:“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无酒可销忧。”中秋佳节,正逢秋雨连绵,作者与朋友们相聚,却生出了无限忧愁,唯有抱头痛哭。也有人与众不同,充满豪情,立志收复故土。颍州的李曾伯在和几个北方朋友游玩时谈论起国情,他用“休叹息,看此清光,天岂限南北。便好乘风,为持玉斧,修取山河如一”之语表明对战争的信心,借此宽慰友人。
中秋词除了能供人欣赏品鉴外,当然也能提供一些线索,帮助我们了解宋代人的中秋*俗。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赏月是中秋节的必备节目,宋代文人最爱赏月,他们特意在中秋这天呼朋引伴,携带美酒佳酿,乘船赏月。比如朱敦儒在《念奴娇》中写道:“旋整兰舟,多携芳酝,笑里轻帆举……别乘文雅风流,新词光万丈,珠连锦聚。”
不过最受文人青睐的赏月场所还得是高楼,它的出场率最高。江西人京镗仅凭一句“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就写尽了文人急于在中秋节登楼观月的心理,以至于山阴人高观国忍不住感叹道:“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似乎是说如果不能在中秋节登楼赏月,那么他过的可能是一个“假”节。
在宋代江浙地区,还有中秋节放水灯的*俗,这在宋词中也能看到。比如毛滂在《踏莎行·中秋玩月》中说:“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潋滟堆瑶盏。”堆瑶盏就是水灯。人们一般是用羊皮做成水灯,再把它们放入水中。水灯数量很多,飘满了水面,灯光点点,如同繁星,相当壮观。还有人说放水灯是为了取悦江神,希望自己能*安过江。
吃吃吃当然也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主题了。咱们现代人最熟悉的月饼,虽然有说法起源于唐代,但其实到宋代的时候,还不是人们的节日专属食品。但好吃的宋代人会选择在中秋这天“秋尝”,即品味时鲜。有人喜欢吃鱼,有人喜欢吃蟹。比如词人毛开在中秋当天伴着“凉天气”品尝紫蟹鲈鱼。陆游胞兄陆淞不光在中秋节吃蟹,还要搭配上新醅小酒,盛邀友人李汉老西楼赏月。
先赏为敬
写中秋词也慢慢地成为宋代文人的一种爱好。在中秋聚会时,文人们常常在以中秋为题即兴作词,再让歌妓唱合,以此活跃酒桌气氛。辛弃疾的《好事*·中秋*上和王路钤》就是在这样情境下产生的。向亲友赠送中秋词,也成为一种宋代文人钟情的过节方式,其中产生的佳作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这首写给弟弟苏辙的中秋词,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兄弟情谊,也道尽了人类对中秋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期待。
说起宋词,最先想到的词人可能会有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等。但如果说到宋代中秋词,那脑海里应该只剩下一个名字:苏轼。苏轼对中秋词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中秋》不仅风靡了整个宋代,广受传唱,还成为后代文人“抄中秋作业”的模板。据统计,他们最爱用的中秋词词牌名就是《水调歌头》和《念奴娇》,分别是44次、22次,甚至还仿照苏轼用《水调歌头》写中秋词时加上小序。可以说,苏轼凭一己之力,奠定了整个中秋词的发展之路,是当之无愧的中秋词第一人。一年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圆,祝愿大家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中秋鲜果列晶盘,
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
要同明月作团乐。
——沈兆褆
(二)
仙人醉酒问青天,
小小酥饼如明月。
中秋东方共婵娟,
阡陌坡上约不约?
(三)
三材取具油糖面,
磊落芳洁堆瓦缸。
水溲成模入火炙,
铁炉扬炭时铮从。
和酥馅果更奇绝,
列肆错杂鱼豆桩。
——钱沣
(四)
苏东坡,胡子长,
密州当官本事强。
先抗旱,后除蝗,
百姓家中有余粮。
不贪功,祭上苍,
做个饼儿摆中央。
集干果,汇杂粮,
酥脆甘饴味道香。
中秋夜,月光光,
酥饼相赠有吉祥。
传千年,播四方,
中华传统它敢当。
(五)
红白翻毛制造精,
中秋送礼遍都城。
论斤成套多低货,
馅少皮干大半生。
——李静山
(六)
都知山东有五仁,
焉知东坡密州制。
问天明月几时有,
美酒酥饼得真知。
(七)
我家窗前,一棵柳,
月亮上树,我就瞅。
八月中秋,月儿圆,
银亮的月饼,挂枝头。
过了几天,我再瞅,
月饼被谁,咬一口。
(八)
中秋月饼的诗句
古时候,月亮给人们的感觉总是神秘的'。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中秋月饼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饼外情深义重,饼内目的重重。
不知天上宫阙,月饼卖多钱?
床前明月光,有饼没包装。
何物能摆阔?月饼最出色。
举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
品饼蓑笠翁,独过中秋节。
我挥一挥衣袖,来年你还送不送!
我有一块月饼,不知与谁能共?
细草微风岸,今年送礼多。
淞南好,时物存秋香。月饼饱装枣肉馅,甜果新谷渐登场。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______袁景澜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皓月瑶池怨, 碗中泛青光.
玉食皆入口, 此饼乃独绝.
沾巾银丝透, 举头相思愁.
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
中秋鲜果列晶盘,
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
要同明月作团乐。
-沈兆褆
三材取具油糖面,
磊落芳洁堆瓦缸。
水溲成模入火炙,
铁炉扬炭时铮从。
和酥馅果更奇绝,
列肆错杂鱼豆桩。
-钱沣
红白翻毛制造精,
中秋送礼遍都城。
论斤成套多低货,
馅少皮干大半生。
-李静山
中秋节物未为低,
火烘罗罗出斧齐。
一样饼师新制得,
佳名先向月中题。
-祁启萼
苏东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月饼
馅,一定要很甜、很甜
心丝,必须有青、有红
笑纳天下月饼,从古至今
也没听嫦娥说个腻字
神女与剩女,天壤有别
今夜,月饼不仅仅是贡品
可每当此时,我仍眷恋
烟火人间,那块芝麻糖饼
中秋夜,我已不敢再望月
并非怕点燃记忆里火把
唯恐照不见少小时,为我
烙芝麻糖饼的那人
访 秋
拜访秋天,刻意选在中秋节前夕
我,亟待一副中成药克制内心
每日被窗前落叶不断划出的,抑郁
像是拜访一位久别的老友、挚友
此时,仲秋向我展开
握在它手中的那把,好牌
家前菜园里,辣椒火红,方瓜青硕
冬瓜粉白,雪里红青青
赤橙黄绿里独缺,一位母亲的身影
屋后的苹果树叶上,每一条毛毛虫
都守护一枚,果子嫣红的虔诚
一只白头翁站立枝头,像个老父亲
反复打量每个柿子的橙黄
鹭鸟与田鼠,还有一队队野山雀则在
玉米高粱、山芋花生氤氲体香里
或欢呼跳跃,或醉眼朦胧
我知道这把王牌,随便打出任何一张
都能赢得一大堆精彩。对于仲秋
我并非那个洗牌人,只是阵耳畔风
中秋节有什么*俗?
有哪些优美的中秋节诗词?
哪句最令你动容?
一起来看~
中秋节*俗
1、月饼,每到中秋节,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团圆,寓意着圆满,是我们对亲情的寄托。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互相赠月饼,是一种亲情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联络。
在节日当晚,一家人会围在香案前切月饼吃,每个人都要吃,这代表了自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象征着团员。
2、设香案,中秋季也是祭月的节日,人们会设香案,点上香,放上水果、月饼等,香案置于院落中,表达了对月亮的祭拜,也表达了人们对神的敬仰。
3、赏月,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骚客们发起,他们的诗句及作品促使这种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俗,这一天一家人一起赏月那叫圆满,一个人漂泊在外赏月,会异常孤单。无论如何,这一天,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看几眼月亮。
中秋节诗词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最多情的中秋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最有想象力的中秋诗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描写月饼的优美诗句
(一)
中秋鲜果列晶盘,
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
要同明月作团乐。
——沈兆褆
(二)
仙人醉酒问青天,
小小酥饼如明月。
中秋东方共婵娟,
阡陌坡上约不约?
(三)
三材取具油糖面,
磊落芳洁堆瓦缸。
水溲成模入火炙,
铁炉扬炭时铮从。
和酥馅果更奇绝,
列肆错杂鱼豆桩。
——钱沣
(四)
苏东坡,胡子长,
密州当官本事强。
先抗旱,后除蝗,
百姓家中有余粮。
不贪功,祭上苍,
做个饼儿摆中央。
集干果,汇杂粮,
酥脆甘饴味道香。
中秋夜,月光光,
酥饼相赠有吉祥。
传千年,播四方,
中华传统它敢当。
(五)
红白翻毛制造精,
中秋送礼遍都城。
论斤成套多低货,
馅少皮干大半生。
——李静山
(六)
都知山东有五仁,
焉知东坡密州制。
问天明月几时有,
美酒酥饼得真知。
(七)
我家窗前,一棵柳,
月亮上树,我就瞅。
八月中秋,月儿圆,
银亮的月饼,挂枝头。
过了几天,我再瞅,
月饼被谁,咬一口。
月饼的诗句
月饼诗句
月饼的诗句古诗
关于月饼的诗句
查关于月饼的诗句
关于月饼的诗句古诗
描写月饼的诗句
关于吃月饼的诗句
有写月饼的古诗
中秋吃月饼的诗句
月饼的诗句古诗苏轼
关有月饼的古诗
赞美月饼的诗句
有关月饼的诗句古诗2句
月饼的5言古诗
关于赏月吃月饼的古诗句
肉月饼上的古诗
月饼的古诗赏欣
和月饼有关系的诗句
中秋与月饼的古诗
送月饼的句子
一句关于月饼的古诗
形容月饼好吃的诗句
古诗月饼的诗意
吃月饼赏月的古诗
和月饼有关的古诗
与月饼相遇的古诗
礼盒月饼的古诗
唐代月饼的古诗
关于月饼节的古诗
关于济南大观园的古诗
关于文言文和古诗的歌
古诗四章是谁写的
形容月亮的古诗词视频
我要看我的邻居古诗
古诗题林安邸的故事
小学统编教材的古诗教学
不知佳人何时见的古诗
有关托物言志的古诗名
关于当代青年理想的古诗
田园风光古诗的背景图
正衬和反衬的古诗经典例子
儿童古诗里带玉的
美声文化的古诗
带有柳字的古诗大全500首
古诗渔歌子的插图简笔画
陆游40岁写的古诗
鼓着大大的眼睛的古诗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古诗名字
小孩问来人的古诗
我要听刘德华的古诗
8岁学生学的古诗
播放雪梅那首古诗的图片
温客行引用的古诗词
深结尾的古诗词
有关古诗的演讲稿
含有珊瑚的古诗
霖字的古诗词
寓意好的男孩名字古诗
忆江南古诗的意象
项羽陆游古诗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