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关于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76) 说说(601) 名言(6) 诗词(5k+) 祝福(71) 心语(2)

  • 绝句古诗江碧鸟逾白古诗(绝句二首其二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绝句二首 其一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 其二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格式】五言绝句

    【名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基调】闲适(其一);思乡(其二)

    【年龄】杜甫53岁,公元764年(广德二年)

    【译文+注释】

    迟日江山丽,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春风花草香。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沙暖睡鸳鸯。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鸳鸯:一种水鸟,雄雌鸟常双双出没。

    江碧鸟逾白,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

    鸟:指江鸥。

    山青花欲燃。

    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花欲燃:花红似火。

    今春看又过,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

    何日是归年?

    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创作背景】

    这组绝句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杜甫53岁)暮春,是杜甫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当时杜甫正在四川躲避战乱,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考点】

    考点1: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甫的这两首诗也是如此,请简要解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写景的?答案:第一首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融飞燕子”是动景,“沙暖睡鸳鸯”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示了初春时节秀丽的风景。第二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重墨描写颜色—-“江碧鸟逾白”和“山青花欲燃”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红花,用江的“碧”衬托鸟的“白”,用山的“青”衬托花的“红”,生动形象。

    考点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答案:第一首诗作者借秀丽的春景表达了安适恬淡的情怀,第二首诗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考点3:我们搜杜甫的诗,可以发现杜甫曾经写过《绝句六首》、《绝句四首》和《绝句二首》等,这些绝句都很美,都没有具体的诗题只是统统的叫做“绝句”。绝句是一种诗的体裁,按理说不能直接作为诗的题目,就像诗歌不能直接做所写诗歌的题目一样,看这些诗都是无题目、无明确的主题中心,很多人认为这些诗更像对联,但为什么杜甫会给这些诗起名《绝句》?答案:这些绝句都不是完整的诗,它只是诗人*时得到的一些比较好的句子,暂时存下作为日后创作的材料。结果长时间没有应用到这些好句子,那就真的成了“绝句”了。

    【赏析】

    小知识提前知:古人将一年划分为4季、24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365天/24节气=15天/每节气),又进一步根据每5天物候的细微变化,将每个节气划分为3段(15天/3段=5天/段),这每5天的一段,就叫做候,这就是(4)季、(24)节、(15)气、(5)候的来历。春分三候分别是,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3月22日就处于玄鸟至的一候,这个玄鸟,其实就是燕子,因为玄的意思是黑色,而燕子背上的羽毛,基本呈现黑色,所以古人把燕子叫做玄鸟。燕子,是春天里吉祥美满的象征,是农家最喜欢的候鸟。

    《绝句二首》是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描写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这两首诗极生动地、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的磨难后,在草堂暂得生活安宁而产生的闲适情怀。

    《绝句二首其一》解析:

    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说杜甫的诗是“沉郁顿挫,苦大仇深”,但杜甫的这两首诗绝对可以说是诗情画意的代表,不仅如此,说它“诗中有画”还不够,画仅仅是视觉一个维度,而这首诗传递了“迟日江山丽”的视觉、春风拂面、泥融沙暖的触觉、“花草香”的嗅觉、燕语呢喃、溪水潺潺的听觉,所以杜甫用工整对仗的短短20个字便描绘了春色、春香、春深、春密,非常的立体丰富。不仅如此,诗圣的高明还在于诗中的四个字:丽、香、飞、睡。“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是春天的普通画面,但一个“丽”一个“香”顿时就将春天的色彩和气味凸显出来,“泥融燕子、沙暖鸳鸯”也是春天普通的元素,但一个“飞”一个“睡”这一动一静的对比,顿时就将燕子的勃勃生机和鸳鸯的温柔恬静相映成趣。四个字,四句诗,前两句粗笔勾画江山风日和煦明丽的远景,后两句工笔细描飞燕鸳鸯一动一静的*景。整个浣花溪畔一片生机,清新可爱的春日图景便生动的呈现出来!

    第一首描写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一、二句重在描绘明丽阔远的图景,三、四句则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首句从大处着墨,“迟日江山丽”描绘出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bīn)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第二句“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泥融飞燕子”,诗人选择用动态景物(燕子)来勾画春景。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

    第四句“沙暖睡鸳鸯”则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绝句二首其二》解析: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勾勒出一幅春日图景,江山明丽、花草芳香、燕语呢喃、鸳鸯酣睡,整个节奏就仿佛一支交响曲的前奏,音调轻柔、节奏缓慢,优美醉人,让人心情悠然。这幅山水花鸟画的色调是温和的。而这第二首,这支交响曲的音调和节奏突然变得高昂和明快。

    [阅读全文]...

2021-12-06 02:08:19
  • 绝句古诗的诗意

  • 诗意
  • 绝句古诗的诗意

      这首绝句看起来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统一的意境,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白鹭整齐地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阅读全文]...

2021-11-27 00:52:42
  • 绝句杜甫二首古诗词(绝句二首默写及诗意解答)

  • 杜甫,诗意
  • 《绝句二首》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安史之乱中逃难到凤翔,肃宗时任左拾遗,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建草堂居住。一生中长期过着贫困流离的生活,不好诗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思想,被*誉为“诗史”。

    注释解说: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4)鸟:指江鸥。(5)花欲燃:花红似火。

    全诗解释:

    其一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其二

    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品鉴鉴赏:

    其一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乌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阅读全文]...

2022-04-07 07:34:59
  • 绝句的诗意

  • 诗意
  •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2、《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有篷小舟。

      2、仗:拄着。藜:指拐杖。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

      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3、《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1、迟日:指春天。

      2、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3、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鸳鸯睡在沙上。

    [阅读全文]...

2022-01-02 01:24:21
  • 梦中作四绝句(之二)诗意

  • 诗意
  • 梦中作四绝句(之二)诗意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扩展阅读:

      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一课时。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电影的。

      (4)学*“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练*。

      2、学生表演

    [阅读全文]...

2022-01-28 14:50:57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_杜浦的古诗绝句

  • 诗意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诗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ju.51tietu.net延伸阅读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秋的古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供大家学*参考!

    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

    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1、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

    2、双鲤:指书信。

    3、茂陵:今陕西兴*县东北,以汉武帝陵墓而得名。

    【赏析】

    这首诗以感谢故人关心之名籍以修好,意在不言,但用典非常贴切。

    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

    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

    *明地仍黑,停午日暂赤。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与时忽开闭,作固或顺逆。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

    星当觜参分,地处西南僻。陡觉烟景殊,杳将华夏隔。

    刘氏昔颠覆,公孙曾败绩。始知德不修,恃此险何益。

    相公总师旅,远*罢金革。杜母来何迟,蜀人应更惜。

    暂回丹青虑,少用开济策。二友华省郎,俱为幕中客。

    良筹佐戎律,精理皆硕画。高文出诗骚,奥学穷讨赜。

    圣朝无外户,寰宇被德泽。四海今一家,徒然剑门石。

    《寄令狐郎中》

    作者: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注释:

    1、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

    译文: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武宗会昌五年(845)闲居洛阳,寄给长安故友令狐?的。令狐这时正任右司郎中。首句写嵩山与秦川远隔,各在一方。以各自所见的云和树,寄寓思念;二句写收到书信后心中的快感;三、四句写自己的境况。以因病免职闲居茂陵的司马相如自比,倾诉潦倒多病,寂寞无聊的心情。

    今人刘学锴评此诗:有感念旧恩故交之意,却无卑屈趋奉之态;有感慨身世落寞之辞,却无乞援望荐之意;情意虽谈不上深厚浓至,却比较直率诚恳。这个论断颇为中肯。

    望月怀远的诗意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阅读全文]...

2022-04-23 02:14:53
  • 杜甫绝句二首赏析(杜甫《绝句》诗意全解)

  • 杜甫,诗意
  •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确,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千古名句,的确是如画一般,读完便能让我们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生动的画面。

    其实,不仅王维的诗如此,诗圣杜甫的很多诗,也是如此,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便指出了这一特点,说杜甫的很多诗,是“以诗为画”。我想,能够满足这一评价的杜诗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他的《绝句二首》,简单的语言下,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两首诗,作于广德二年的暮春,当时杜甫漂泊西南,人在四川成都的草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首句“迟日江山丽”,以大处入笔,描绘出了在灿烂的春日阳光下,一派明净绚烂的春景图,色彩浓艳,极富生机。“迟日”便是春日,诗经中有“春日迟迟”之句;一个“丽”字,点染江山,统领全文,将春日阳光的灿烂、四野的青绿、溪水的清秀,全都表现了出来,虽然是粗笔勾勒,但却春光无限。

    第二句“春风花草香”,以春风吹开百花、吹绿芳草、送来香气,进一步表现大好的春光景象,读罢这句,仿佛能让我们感受到有和畅的春风吹过脸庞,有馨美的花香送入鼻中,简单的语言,却勾勒出了极美的意境。

    第三、四句,从远景、广景转为了*景、动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暖花开,泥土湿润,秋去春来的燕子,正在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沙滩上的鸳鸯,仿佛陶醉在了春日的温暖中,睡着了。

    这种生动的画面,给春日图景增加了无限生机,有一种动态美和静态美结合的美感,杜甫对燕子、鸳鸯等景物观察得非常细腻,不仅细腻,而且还有自己的想象和感情,燕子愉快地筑巢、鸳鸯懒洋洋地睡觉,一切都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中,美好而惬意。

    后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衔泥飞燕、静睡鸳鸯的图画,与前两句明丽的远景构成了一幅极具层次感的画面,色彩鲜艳,生机无限,这是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也是诗人愉快心情的表现。

    杜甫的这首诗,格调清新,工整自然,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感,是杜甫的千古名篇,诗中句句都佳,句句都绝,相信很多人读上两遍,便能背诵。而下面这首“其二”,知名度就比“其一”小很多了,但同样是绝美的好诗,诗中主要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无限怅惘之情,我们来看。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首二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以绚烂的色彩,描绘了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春景,江水碧绿,更加映衬了水鸟的纯白;满山的青翠,更加衬托了红艳如火的鲜花,这一切,多么绚烂,多么美丽。一个“逾”字,一个“欲”字,将水鸟掠过江面,红花争奇斗艳的景象,概括地十分形象,当真是摇曳多姿。诗人用碧、白、青、红四种色彩,来描绘江、鸟、山、花,当真是清新之极,赏心悦目之极。

    唐代皎然曾说:“因江碧而觉之逾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此十字中有多少层次,可悟炼句之法。而老杜因江山花鸟,感物思归,一种神理,已跃然于纸上。”此言极是。

    但是,诗人写春景越灿烂,便越突出三、四句的惆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暮春的景象不可谓不美,暮春的天气不可谓不佳,但是时光荏苒,归期遥遥,诗人漂泊了一年又一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诗人从这美丽的春景中,勾起了漂泊的伤感,勾起了思乡的愁情,留给世人一个长长的叹息,一个沉重的询问。

    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的无限美好,继而急转而下,写诗人思乡的惆怅,这比直接写思乡之情,更能带给人震撼,这种写法,韵味浓厚,极有余味。

    [阅读全文]...

2022-06-29 03:08:58
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 句子
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 语录
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 说说
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 名言
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 诗词
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 祝福
绝句古诗的诗意二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