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诗句

关于刘伯温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伯温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伯温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伯温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 语录(6) 说说(1) 名言(240) 诗词(29) 祝福(23k+) 心语(1k+)

  • 刘伯温经典语录

  • 名人
  • 刘伯温经典语录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是对某些事理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言论的实录或摘录。你知道什么样的语录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伯温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辅佐朱元璋*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经典语录

      1、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2、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3、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4、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们才侮辱他。

      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6、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7、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8、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9、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10、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11、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译文】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样是精通的,考虑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断的。

      12、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出处】《郁离子·多疑难与共事》

      【译文】多疑的人不可与他一起共事,凭侥幸办事的人,不可以与其一起安定国家。

      13、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出处】《郁离子·论智》

      【译文】有才智的人出现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现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现的烟。

      14、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传而聚之耳。

      【出处】《郁离子·传沙》

      【译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无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罢了。

      15、诚胜假,假胜无。

    [阅读全文]...

2022-01-02 19:30:37
  • 刘伯温语录

  • 语录
  •   刘伯温是明初大臣、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文与宋滚齐名,诗与高启并称。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扦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下面就整理了其作品的部分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学*。

      刘伯温经典语录

      1.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旅之者知。

      2.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

      3.能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4.值太*世,生湖山群,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谓全福。

      5.*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6.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7.身无恒守,势穷则屈;心无定主,情急则亲。

      是以失时之言,每多谦己;坠井之呼,不暇择人。

      8.空谷来风,谷不与风约而风自致;深山榆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9.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

      10.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

      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则不能瀚。

      11.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别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

      12.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牵牛之绠,可以御九犍。

      13.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14.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是以梁江湖不取螬残之木,钓鲸鲵不适雨盈之沟。

      15.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16.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17.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18.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19.时未至而不可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战。

      20.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纵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21.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刘伯温语录(翻译)大全

      1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2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3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4人必自侮,而*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们才侮辱他。

      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6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7智不自智,而*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8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9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阅读全文]...

2022-07-15 08:26:42
  • 智者刘伯温及诗词有哪些

  • 智者刘伯温及诗词有哪些

      谁都知道刘伯温是个智者,能够预测明朝之后的数百年,传说他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师傅传授的,那么这个神奇的师傅他又是如何相遇的呢。

      人道中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还是穷困书生,他跟所有人一样都要上京赶考,一日,走到了一个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晒谷子。当时太阳当空照,天气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为何说了一句:“大家快来收谷子了,大雨将至。”大伙都不怎么相信,他一个书生能晓得什么,都不怎么理财他,但就是过了一会儿,一朵黑云从东边飘来,来也匆匆,一场大雨淋得他们不知所措,刘伯温眼看全村所有人都去收谷子了,但是唯独有个老人家依旧坐在所晒谷子旁边,悠然自得的喝着茶,丝毫没有想过要去收谷子的意思。

      引得刘伯温不解,上前询问,说:“老人家你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死吗?”

      那老人家信誓当当的说:“这雨淋不到我的谷子的。”

      刘伯温还是不解,但是事实告诉了他,这雨淋死所有人的'谷子,但就是这老人家的“毫发无损”,刘伯温深表怀疑,惊问老人家为何他就知道雨会几时候停呢。

      老人家大笑了一声,对刘伯温讲:“你小小年纪都能料到等会要下雨,已经很不错了,难道你不知道“牛背水”吗,就是牛背一边可能会湿,但是另一边是不会湿的,我只不过是比你多一些见识和一些本事,我也老大不小了,终于可以把一生的本事传授下去了。”遂请刘伯温到家作客,以便传授他天文地理、预测学……刘伯温毫不犹豫的就前去,学了一身本领,便有了刘伯温之后创作的《煎饼歌》一文。

      刘伯温诗词

      刘伯温在诗词上的造诣并不比在军事上的才略低多少,虽然*并没有像李杜诗歌那般赞扬,但是留存下来的还是不少。

    刘伯温诗歌

      刘伯温在养生之道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多一头黄牛可以耕地,造一所茅屋房,临*山泉,本就老去没有多少时日,只愿多在山里待些时日,官场都是浮云,自己快活倒才是真的,能赛比神仙。刘伯温只不过是刚满60岁,就已看透了世事,回归山林,给自己的是一片好山好景,远离官场的喧嚣,安享晚年,去过余下的快活日子。

      刘伯温的《春蚕》,“可笑春蚕独苦辛”,诗人未免不有把自己比作成春蚕,用以自嘲,春蚕花费了这么多的功夫去吐蚕丝,却换来0的报酬,反而把自己的性命给搭上,还不如蜘蛛每天没事就吐丝,然后织一些看起来没啥用处的网,但是蜘蛛就是靠他们捕获飞虫,从而饱食终日,这种肆无忌惮的捕捉,却不用担心有人来捕杀。朱元璋晚年肆意的残杀之前的有功之臣,有多人都不敢抱怨,只能明哲保身。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替那些无辜被害的忠诚抒发自己内心的不*,但也只是间接明不*,他也不敢当面去跟朱元璋诉说,这种无奈感、怜世感油然而生。

      刘伯温流传于世的诗,偏向于前期的军旅生活,以及后期做隐士时的养生和怜世之世,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还是深远,他跟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足见他的诗歌的名气。

    [阅读全文]...

2022-07-30 10:28:07
  • 刘伯温经典语录全集

  •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凡与敌战,须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

    刘基《百战奇略》

    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

    刘基《百战奇略》

    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

    刘基《百战奇略》

    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

    *

    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牵牛之绠,可以御九犍。

    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时未至而不可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战。

    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纵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空谷来风,谷不与风约而风自致;深山榆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

    牛牴角的战术是非常糟糕的,马的战术比牛的战术高明,狼的战术又比马的战术高明。

    *

    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里逃生;因此上,急回头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金庸《碧血剑》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刘基《春蚕》

    势顺则强,气顺则舒。

    刘基

    治天下者,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

    刘基《郁离子》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阅读全文]...

2022-05-17 02:31:39
  • 关于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

  • 文学
  • 关于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精选10篇)

      说到这个刘伯温大家也知道的预言能力非常非常强大,话说刘伯温有十大预言,那么这个刘伯温的十大预言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挺有意思的,有感兴趣的下面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惯称其为刘伯温。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省文成县,故又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仕途多舛,多次辞职,直至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才终于能一展所学,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最终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的说法。

      而如此博学的刘伯温,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佳话,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说法。据闻民间有传,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大师,朱元璋最终能开创大明朝,坐稳皇位,是因为刘伯温寻龙定穴,最终为大明朝震住了一条风水龙脉。

      另外,还有他著名的旷世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之谜,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在刘伯温请求觐见时,在殿内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便传话说刘伯温请求觐见。朱元璋突发奇想将烧饼藏在了碗中,召见刘伯温后有心考校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论算,淡定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还有他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 、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等都让后世无限感叹。不管刘伯温是否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总之他的才干学识,料定先机都是有目共睹的。后世将其神化,也不过是对其敬佩尊重的表现。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失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朱元璋 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 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原文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斫柱以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槱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轻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

      注释

      1、鲁般、王尔: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发明家。

      2、挠:弯曲。

      3、甍桷(meng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间其蠧腐”:此句“间”,原误作“简”。据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单行本改。

      5、楹(ying):厅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异体字。

      7、栝(gua):木名,即“桧”(gui,亦读hui)。

      8、槠(zhu):木名,结实如橡树。

      9、杙(yi):小木桩;也指尖锐的小木条。

      10、栭(er):顶柱上支持屋梁的方木,即斗拱。

    [阅读全文]...

2022-04-14 22:01:04
  • 关于伯夷的诗句

  •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曹操《度关山》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曹操《善哉行其一》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谢枋得《初到建宁赋诗一首》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屈原《九章》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屈原《九章》

    伯夷位事愚臣忝,喜奏声成凤鸟来。——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苏轼《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

    善学*,不欲慕伯夷。——楼钥《约同社往来无事形迹次韵》

    可惜官仓无限粟,伯夷饿死黄口肥。——元稹《有鸟二十章》

    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东方朔《七谏》

    太公战牧野,伯夷饿首阳。——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班固人表吾尝疑,第一武王二伯夷。——方回《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江李使君信之久藏》

    我谓伯夷可第一,武未尽善宜二之。——方回《范文正公楷书昌黎伯夷颂*江李使君信之久藏》

    许由巢父皆隐人,伯夷叔齐亦君子。——徐庸《清逸斋为卞秀深题》

    我未识使君,已闻伯夷风。——毛滂《寄曹子方使君》

    幽香不求知,伯夷叔齐心。——徐集孙《兰》

    退之尝作《伯夷颂》,纲常更为文章重。——汤炳龙《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并扎卷》

    忍伯夷饥,不食周粟。——释绍昙《小师写真请赞》

    羊生悬骨空自饥,伯夷食菜有不赡。——苏辙《次韵子瞻渼陂鱼》

    幽间靖节性,孤高伯夷心。——范仲淹《鹤联句》

    束牲盟伯夷,固自取揶揄。——黄庭坚《戏赠陈季张》

    何以持为御,驷马驾安輈.公方伯夷操,事殷不事周。——元稹《阳城驿》

    [阅读全文]...

2021-11-25 06:39:06
  • 千里马遇伯乐的诗句

  • 白居易:被发配江洲,于是有了琵琶行.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李白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陶潜:看不惯官场腐败,种豆南山下,不为5斗米折腰 陆游:身在天山,心老沧州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杜甫:从为被朝廷聘用过,一声贫穷落魄 辛弃疾:投降南宋以后,再未上过疆场 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他的(满江红) 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一个人到林中隐居,当他得知自己的主张被废以后,忧郁而终(他曾经任丞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作者北宋柳永。

    《鹤冲天》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得九方皋。

    北宋诗人人、书法家 黄庭骐骥虽疾遇伯乐,不致千里马。

    千里马名言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杂说四》(马说)。

    伯乐:姓孙名阳,秦穆公时善相马的人。

    这两句大意是: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发现有千里马。

    这两句说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依存关系。

    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关键在于没有伯乐去发现它。

    所以说有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然即使有大量千里马的存在,因为没有伯乐,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而没有人知道它们。

    韩愈的《马说》以精妙的构思,贴切的比喻,对历史上世无伯乐,人才沉沦的现象作了非常深刻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当时大量有才干的人士长期埋没于下层,得不到荐拔任用的社会现实的有力抨击。

    一说明了能发现人才的人,比人才更为重要。

    唐代文学家 韩愈 《杂说四》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一顾,价增三倍。

    唐·韩愈《为人求荐书》。

    这两句大意是:良马一被伯乐注意,价值就大为提高。

    ~两句比喻有才者教识得才具的人相顾看,身价就大为提高。

    多用于称誉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对人才的荐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杂说四》(马说)。

    伯乐:姓孙名阳,秦穆公时善相马的人。

    这两句大意是: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发现有千里马。

    这两句说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依存关系。

    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关键在于没有伯乐去发现它。

    所以说有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然即使有大量千里马的存在,因为没有伯乐,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而没有人知道它们。

    韩愈的《马说》以精妙的构思,贴切的比喻,对历史上世无伯乐,人才沉沦的现象作了非常深刻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当时大量有才干的人士长期埋没于下层,得不到荐拔任用的社会现实的有力抨击。

    一说明了能发现人才的人,比人才更为重要。

    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以欺人。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马。

    意思是什么

    千里马难遇伯乐;俞伯牙终觅知音。

    千里马难遇伯乐;二郎神常拜真人。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棘而不能上。

    解释: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

    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

    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阅读全文]...

2022-02-11 14:53:04
  • 唐伯虎的诗句

  • 桃花
  •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下面是关于唐伯虎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警世】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警世】

      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褔悠悠。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花下酌酒歌】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

      其一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其二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其三

      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题画师周东村之郊秋图】

      鲤鱼风急系轻舟,*寒山宿雨收;一抹斜阳归雁尽,白萍红蓼野塘秋。

      【伯虎扮乞儿,作诗骗酒】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伤内】

      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

      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扰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

      【夜读】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

      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贵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扬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题沈石田壑舟图】

      洞庭有奇士,楼室栖云霞;窗榻类画舫,山水清且嘉。

      【流水诗】

      浅浅水,长悠悠,来无尽,去无休。曲曲折折向东流,山山岭岭难阻留。

      问伊奔腾何时歇,不到大海不回头。

      【张梦晋改流水诗】

      浅浅水,断又续,在山清,出山浊。曲曲折折难回头,呜呜咽咽日夜哭。

      问伊伤心何其多,悔恨当初出幽谷。

      【题伍子胥庙壁】

      白马曾骑踏海潮,由来吴地说前朝;眼前多少不*事,愿与将军借宝刀。

      【题张梦晋半身美人图】

      天姿袅娜十分娇,可惜风流半节腰;却恨画工无见识,动人情处不曾描。

      【题菊花图】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仅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七律诗咏齐云山 】

    [阅读全文]...

2022-01-03 07:42:56
  • 唐伯虎的诗词名句(唐伯虎著名诗句)

  • 著名
  • 在影视剧中,他是人生赢家;在现实中,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他是唐伯虎。

    由于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太过深入人心,在许多人心中,唐伯虎有颜值、有才华,还抱得美人归。

    可事实呢,唐伯虎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才华出众,可成年后,一年之内,连丧五位亲人。

    在好友的鼓励下,进军科举,却因为科场舞弊一案,被剥夺了考试的资格。无亲人在旁,无功名傍身,连妻子都嘲笑他。

    晚年的唐伯虎以卖字画谋生,穷困潦倒,哪有半点才子的样子,令人唏嘘。

    体会了人生的无常,唐伯虎的诗词与别人不大一样,诗词君总结10首唐伯虎最有名的诗词,一起体会他人生的悲欢离合吧!

    1、最超脱世俗的诗:《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地一在天。

    若将贫*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十八年,距离唐伯虎科场舞弊案已经过去了六年,经此一事,唐伯虎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遂绝意仕进,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

    整首《桃花庵歌》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

    在《桃花庵歌》中,又见到那个潇洒的唐伯虎。

    若我们收拢身心,远离对名利、物质、世俗的过度追求,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人亦会变得淡然优雅。

    《唐寅事茗图卷》

    2、最相思情浓的词:《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潇洒的唐伯虎,也会沉浸于爱情之中。

    这是一首闺怨词,以女子的口吻写相思之情。

    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屋外淅淅沥沥,梨花在噼啪声中不断摇曳,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

    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人生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度过漫长岁月。

    总有时间也无能为力的事情——比如爱,比如思念。

    唐寅《葑田行犊图》

    3、最狂放不羁的诗:《把酒对月歌》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唐伯虎也是羡慕李白的吧,才有了这首诗。

    他与李白有着一样的性格,饮酒赋诗,狂放不羁,李白的才华,让唐伯虎也钦佩不已。

    他与李白又是不一样的,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唐伯虎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抒写了李白敢于蔑视*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学*白不求功名利禄的愿望和蔑视*的态度。

    人若简单,快乐便会相随;心若诗意,一切皆会美好。

    [阅读全文]...

2021-12-16 23:31:59
  • 伯牙与钟子期的诗句

  • 经典
  •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千载朱弦无此悲, 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 流水高山深相知。

    ------王安石《伯牙》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这个可以么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钟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一、原文如下: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二、扩展知识:  1、出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2、俞伯牙与钟子期简介:《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

    《伯牙与钟子期》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伯牙不用说,钟子期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

    [阅读全文]...

2022-04-30 04:44:10
刘伯温诗句 - 句子
刘伯温诗句 - 语录
刘伯温诗句 - 说说
刘伯温诗句 - 名言
刘伯温诗句 - 诗词
刘伯温诗句 - 祝福
刘伯温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