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伯温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伯温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伯温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伯温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刘伯温的简介及“旷世寓言”(精选10篇)
说到这个刘伯温大家也知道的预言能力非常非常强大,话说刘伯温有十大预言,那么这个刘伯温的十大预言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挺有意思的,有感兴趣的下面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惯称其为刘伯温。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省文成县,故又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仕途多舛,多次辞职,直至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才终于能一展所学,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最终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山刘伯温的说法。
而如此博学的刘伯温,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佳话,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说法。据闻民间有传,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大师,朱元璋最终能开创大明朝,坐稳皇位,是因为刘伯温寻龙定穴,最终为大明朝震住了一条风水龙脉。
另外,还有他著名的旷世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之谜,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在刘伯温请求觐见时,在殿内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便传话说刘伯温请求觐见。朱元璋突发奇想将烧饼藏在了碗中,召见刘伯温后有心考校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论算,淡定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还有他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 、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等都让后世无限感叹。不管刘伯温是否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总之他的才干学识,料定先机都是有目共睹的。后世将其神化,也不过是对其敬佩尊重的表现。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失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朱元璋 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 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在民间神奇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原文
郁离子之市,见坏宅而哭之恸。或曰:“是犹可葺与?”
郁离子曰:“有鲁般、王尔则可也,而今亡矣,夫谁与谋之?吾闻宅坏而栋不挠者,可葺。今其栋与梁皆朽且折矣,举之则覆,不可触已。不如姑仍之,则甍桷之未解者犹有所附,以待能者。苟振而摧之,将归咎于葺者,弗可当也。况葺宅必新其材,间其蠹腐,其外完而中溃者悉屏之,不束椽以为楹,不斫柱以为椽。其取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枫、柟、松、栝、杉、槠、柞、檀,无所不收。大者为栋为梁,小者为杙为栭,曲者为枅,直者为楹,长者为榱,短者为棁,非空中而液身者,无所不用。今医闾之大木竭矣,规矩无恒,工失其度,斧锯刀凿,不知所裁,桂樟柟栌,剪为槱薪。虽有鲁般、王尔,不能轻施其巧,而况于无之乎!吾何为而不悲也?”
注释
1、鲁般、王尔: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发明家。
2、挠:弯曲。
3、甍桷(mengjue):甍,屋脊。桷,方的椽子。
4、“间其蠧腐”:此句“间”,原误作“简”。据明成化本、正德本、嘉靖单行本改。
5、楹(ying):厅堂前的柱子。
6、柟:“楠”的异体字。
7、栝(gua):木名,即“桧”(gui,亦读hui)。
8、槠(zhu):木名,结实如橡树。
9、杙(yi):小木桩;也指尖锐的小木条。
10、栭(er):顶柱上支持屋梁的方木,即斗拱。
刘伯温经典语录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是对某些事理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言论的实录或摘录。你知道什么样的语录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伯温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辅佐朱元璋*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经典语录
1、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2、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3、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4、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后人们才侮辱他。
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6、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7、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8、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9、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10、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11、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译文】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样是精通的,考虑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断的。
12、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出处】《郁离子·多疑难与共事》
【译文】多疑的人不可与他一起共事,凭侥幸办事的人,不可以与其一起安定国家。
13、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出处】《郁离子·论智》
【译文】有才智的人出现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现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现的烟。
14、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传而聚之耳。
【出处】《郁离子·传沙》
【译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无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罢了。
15、诚胜假,假胜无。
刘伯温是明初大臣、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文与宋滚齐名,诗与高启并称。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扦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下面就整理了其作品的部分经典语录供大家参考学*。
刘伯温经典语录
1.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旅之者知。
2.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
3.能闲世人之所忙,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4.值太*世,生湖山群,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妻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谓全福。
5.*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6.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7.身无恒守,势穷则屈;心无定主,情急则亲。
是以失时之言,每多谦己;坠井之呼,不暇择人。
8.空谷来风,谷不与风约而风自致;深山榆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9.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
10.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
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则不能瀚。
11.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是以制(制服别人)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
12.食人之虎,不能容一猬;牵牛之绠,可以御九犍。
13.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14.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是以梁江湖不取螬残之木,钓鲸鲵不适雨盈之沟。
15.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16.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17. 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18.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19.时未至而不可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战。
20.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纵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21.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刘伯温语录(翻译)大全
1欲人之不见,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2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3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4人必自侮,而*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们才侮辱他。
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6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7智不自智,而*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8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9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
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相关的内容,欢迎阅读!
明朝
刘伯温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上面是正史记载的。
但是也有传说是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此种说话似乎也有道理,御医毕竟是御医,不可能吃药后反而病情转重吧。所以胡惟庸毒害刘伯温似乎也有道理。但反过来说一个胡惟庸敢毒死刘伯温么,不敢,所以最终来说似乎凶手是朱元璋。就像南宋岳飞死一样,一个秦桧敢杀了岳飞么,不敢,岳飞是天下人敬仰的,只有后面有更强大的人支持才敢害死岳飞,那就是高宗皇帝。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原名刘基,子伯温,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刘伯温的故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立明朝后,巩固了法律,让人民能够恢复生产,恢复正常生活而努力。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刘伯温经典语录。
欲人之不见,莫若U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其声。
【出处】《郁离子玄豹》
【译文】要使人看不见它,不如使其昏暗起来。想要使人不知道它,不如默不作声。
舟必漏也,而后水入焉;土必湿也,而后苔生焉。
【出处】《郁离子自讳自矜》
【译文】船必定先漏,而后水才能进人。土必定先湿,而后才有青苔长出。
天之将雨也,穴蚁知之:野之将籍也,草虫知之。
【出处】《郁离子戚之次且》
【译文】天将要下雨时,洞穴里的蚂蚁能预知它;田野里将要降霜时,草虫能预知它。
人必自侮,而*侮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而*们才侮辱他。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
【出处】《郁离子垢食》
【译文】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
树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轻人也。
【出处】《郁离子树怨》
【译文】能够树敌很多的人,都是因为重视自己而轻视别人。
智不自智,而*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出处】《郁离子大智》
【译文】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天下有意外的福,也有意外的祸。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出处】《郁离子句章野人》
【译文】失意的事常常产生于得意的事,因为他只看到利益而不见祸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
【出处】《郁离子贪利贪德辩》
【译文】过分重视财物货币、金银珠宝就是贪,而重视仁义道德的就是廉。
多能者鲜梢,多虑者鲜决。
【出处】《郁离子一志》
【译文】什么都会的人很少有一样是精通的,考虑太多的人很少有果断的。
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
【出处】《郁离子多疑难与共事》
【译文】多疑的人不可与他一起共事,凭侥幸办事的人,不可以与其一起安定国家。
智人出也,善用之,犹山之出云也;不善用之,犹火之出烟也。
【出处】《郁离子论智》
【译文】有才智的人出现了,善于使用他,就像山里出现的云;不善于使用人才,就像火里出现的烟。
民犹沙也。有天下者惟能传而聚之耳。
【出处】《郁离子传沙》
【译文】百姓就像散沙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无非是能把散沙聚合在一起罢了。
诚胜假,假胜无。
【出处】《郁离子假仁义》
【译文】真诚胜过虚假,虚假胜过虚无。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出处】《刘基诗词绝句》
【译文】人生在世,很少有能活到百岁的,即便活到百岁,又能怎么样呢?自古以来那些英雄名士们,都各自回归给山河大地了。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出处】《百战奇略计战》
智者刘伯温及诗词有哪些
谁都知道刘伯温是个智者,能够预测明朝之后的数百年,传说他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师傅传授的,那么这个神奇的师傅他又是如何相遇的呢。
人道中年的刘伯温
刘伯温还是穷困书生,他跟所有人一样都要上京赶考,一日,走到了一个荒野山村,看到所有人都在晒谷子。当时太阳当空照,天气十分甚好,但是他不知道为何说了一句:“大家快来收谷子了,大雨将至。”大伙都不怎么相信,他一个书生能晓得什么,都不怎么理财他,但就是过了一会儿,一朵黑云从东边飘来,来也匆匆,一场大雨淋得他们不知所措,刘伯温眼看全村所有人都去收谷子了,但是唯独有个老人家依旧坐在所晒谷子旁边,悠然自得的喝着茶,丝毫没有想过要去收谷子的意思。
引得刘伯温不解,上前询问,说:“老人家你就不怕谷子被雨淋死吗?”
那老人家信誓当当的说:“这雨淋不到我的谷子的。”
刘伯温还是不解,但是事实告诉了他,这雨淋死所有人的'谷子,但就是这老人家的“毫发无损”,刘伯温深表怀疑,惊问老人家为何他就知道雨会几时候停呢。
老人家大笑了一声,对刘伯温讲:“你小小年纪都能料到等会要下雨,已经很不错了,难道你不知道“牛背水”吗,就是牛背一边可能会湿,但是另一边是不会湿的,我只不过是比你多一些见识和一些本事,我也老大不小了,终于可以把一生的本事传授下去了。”遂请刘伯温到家作客,以便传授他天文地理、预测学……刘伯温毫不犹豫的就前去,学了一身本领,便有了刘伯温之后创作的《煎饼歌》一文。
刘伯温诗词
刘伯温在诗词上的造诣并不比在军事上的才略低多少,虽然*并没有像李杜诗歌那般赞扬,但是留存下来的还是不少。
刘伯温诗歌
刘伯温在养生之道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多一头黄牛可以耕地,造一所茅屋房,临*山泉,本就老去没有多少时日,只愿多在山里待些时日,官场都是浮云,自己快活倒才是真的,能赛比神仙。刘伯温只不过是刚满60岁,就已看透了世事,回归山林,给自己的是一片好山好景,远离官场的喧嚣,安享晚年,去过余下的快活日子。
刘伯温的《春蚕》,“可笑春蚕独苦辛”,诗人未免不有把自己比作成春蚕,用以自嘲,春蚕花费了这么多的功夫去吐蚕丝,却换来0的报酬,反而把自己的性命给搭上,还不如蜘蛛每天没事就吐丝,然后织一些看起来没啥用处的网,但是蜘蛛就是靠他们捕获飞虫,从而饱食终日,这种肆无忌惮的捕捉,却不用担心有人来捕杀。朱元璋晚年肆意的残杀之前的有功之臣,有多人都不敢抱怨,只能明哲保身。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在于替那些无辜被害的忠诚抒发自己内心的不*,但也只是间接明不*,他也不敢当面去跟朱元璋诉说,这种无奈感、怜世感油然而生。
刘伯温流传于世的诗,偏向于前期的军旅生活,以及后期做隐士时的养生和怜世之世,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还是深远,他跟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足见他的诗歌的名气。
萧伯纳名言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怀念过去的名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人喜欢*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
2、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对一个事业有所贡献,而自我认识到这是个伟大的事业。——萧伯纳
3、如果我们能够为我们所承认的伟大目标去奋斗,而不是一个狂热的自私的肉体在不断地抱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不使自我愉快的话,那么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乐趣。——萧伯纳
4、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是孩童在追求知识,而非知识压迫孩童。
5、我期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侯,要比我出生的时侯更完美。
6、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7、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8、在我年轻时,我所做的事,十中有九都是失败的,为了不甘于失败,我便十倍发奋于工作。——萧伯纳
9、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抱着旧尺码不放。
10、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发奋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我创造机会。——萧伯纳
11、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我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萧伯纳
12、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好处。——萧伯纳
13、倘若你手中有一个苹果,我手中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你我手中还是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就各有两种思想了。——萧伯纳
14、人生最大的感叹是:年轻的激情是从未实现;年老的追忆是从没发生。勇气是青年人漂亮的装饰。假若人生下来就是中年,然后再渐渐年轻起来,那样,他就会珍惜一切时光,决不会再无谓的事情上消耗自我。风华正茂夜晚给老年人带来*静,给青年人带来期望。——萧伯纳
15、人喜欢*惯,正因造它的就是自我。——萧伯纳
16、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萧伯纳
17、最坏的集团是那只有一个成员的集团
18、生使一切的'人站在1条水*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萧伯纳
19、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要的时势,若找不到,他们就自我创造出来。——萧伯纳
20、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21、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萧伯纳
22、人生有两出杯具。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23、明白事理的人使自我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我。——萧伯纳
24、脚跟立定以后,你务必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我奋斗。——萧伯纳
25、人生有两个杯具,一个是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26、不好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27、人生有两出杯具。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28、德性不是自制不为恶,而在不愿为恶。——萧伯纳
29、家是世界上唯一隐*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30、时髦仅仅只会引起流行病。——萧伯纳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名寿春,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
1、在的考察教育便是考察社会。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各国的情形如何?一切政治经济的状况如何?教育怎样解决他们这些问题,所以教育与社会很有关系。
2、故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唯一方法,厥为教育。
3、试问,学校之设施是否合乎国家之需要?对于学生之输入,是否合乎社会之需求?造就之人才,是否将来有转移风俗、刷新思潮、改良社会之能力?若曰不能,是自小视教育也……若仅为个人增加知识技能而办教育,则教育神圣亦不足称矣。
4、要救国,救法是教育。救国须改造中国,改造中国先改造人,这是总方针。方法与组织,可以随时变更。方针。是不变的。
5、一以诚成,一以不诚败,而事实昭然。——《做事应以“诚”字为标准》
6、事出于诚,即无不成,偶败亦必有恢复之日。——《做事应以“诚”字为标准》
7、我所望与诸君牢记而守之终身焉者无它,“诚”之一字而已。——《做事应以“诚”字为标准》
8、求学时期,诸生当以道得,身体,知识三事为自立基础。——《学生应以德智体三事为自立基础》
9、改过自新,如缠线球,愈缠愈固,偶或不甚坠地,则其球必散,数周皆开,前功尽弃。——《怎样改正错误》
10、夫狭义之言,学校则课读而已;广义之言,学校则教之为人。
11、想造新民国,不可仿造,当想造,创造。——《访美感想》
12、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常讲:"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他还编了句顺口溜:"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张伯苓特别信奉一个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
13、中国教育之两大需要:一为发达学生之自创心;一为强学生之遵从纪律心。
14、学校正如一小试验场,场内之人皆有信心具改造社会之能力,将来入社会改造国家,必有成效。
15、值此求学时期,诸生当以道德,身体,知识三事为自立基础。
16、读书之秘诀,曰“时时温*”。——《我校之各项政策》
17、教育兴青年立,必能将社会渐渐改良。——《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18、教育宗旨不可仿造,当本其国情而定。——《办学校须有宗旨》
19、青年为民族之生命,教育为立国之大计。——《40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20、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40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21、人人要把建设新中国,创造新世界的重大责任承担起来。——《从世界大势说道南开中学》
22、凡为教育家者,皆希望世界改良,人类进步;抱不足之心,求美满之效。——《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23、办教育是救国家的根本条件。
24、希望中国人除尽私心,普及体育,一切均应团结合作。
25、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救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我觉得不懂体育的,不应当校长。
26、我离不开教育,现在身体虽然离开,精神决不会离开的。
27、教育不只是叫学生读书,课外的修养更重要,只是有“能”,算不了什么,必须为“公”。
28、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生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29、文学系当然要读文学,但学生毕业到社会上应具备就业能力,不能饿着肚子作诗啊!
30、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我觉得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英、美精神即是体育精神,民主政治亦即是体育精神。体验过体育中的竞争、团结、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力得多。
刘伯温名言
刘伯温名言名句原句
刘伯温名句
刘伯温的诗词
刘伯温语录
刘伯温诗句
刘伯温最有名的诗句
刘伯温台词
2017年刘伯温诗句
刘伯温经典句子
刘伯温英雄杀台词
刘伯温特马诗句
刘伯温最好的古诗
刘伯温写的古诗词
英雄杀刘伯温台词
刘伯温的诗句古诗大全
传奇皇帝朱元璋刘伯温说的古诗
哈伯特的名言
杨伯达名言
马相伯名言
边伯贤的名言
张伯苓名言
刘能名言
刘彻名言
刘吉名言
俞伯牙的名言
舒伯特名言
萧伯纳的名言
马伯庸名言
纪伯伦的名言
春节元宵节古诗词的100首
施粉黛的古诗
父母对儿女的思念古诗词
和梦令的古诗
村睌的古诗拼音
枫椅夜泊的古诗
关于立春前一日的古诗
写蜘蛛的古诗的作者
霜日明霄的古诗
描写草原和羊的古诗
表思之情的古诗
请写出含有予字的古诗
大学生的古诗
七上道德与法治引用的古诗
古文撩人的古诗
以安结尾的古诗词
关于重庆万州的古诗
关于鼠年的文言文和古诗
风在古诗代表的含义
三级下册的课文古诗课内课外
带槛字的古诗大全
写出景色的古诗
带冰和嫣的古诗
古诗清明的情怀
芜湖鸠兹的古诗
爱卫生讲卫生的古诗
仿写古诗的视频大全
受排挤的古诗词
骰在古诗里的读音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的古诗
带俑字的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