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语录初中课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孔子语录初中课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孔子语录初中课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孔子语录初中课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孔子游春》课文的原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游春》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孔子的心情很不*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
子路问道:“老师在看什么呢?”
孔子说:“我在看水呀。”
“看水?”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
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
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钓,有的戏水,只有颜回和子路在陪伴着老师。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
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孔子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子路问道:“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
孔子微笑着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颜回呀,听说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
孔子说着,将琴推到颜回面前。颜回并不推辞,他调好琴弦,一边弹一边唱。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初中课文孔子语录十则
初中课文孔子语录十则谈的是学*态度、学*方法、思想修养。本文言简意深,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课文孔子语录十则,欢迎阅读。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过的知识按时复*,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了呢?
第三则:学*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四则: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第五则:学*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学*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初中课文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初中课文木兰诗,欢迎大家参考!
1、作家作品: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文学常识:
背诵、默写文言文,是很多同学尤其是初一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同学颇感头疼的一件事。那么如何背诵文言文才能更快呢?
首先,不要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准。
其次,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抓主要意思”的方法,即将课文按内在逻辑分成几部分,抓住每部分的基本意思,以便于记忆。如《木兰诗》,由于排列整齐,句式相似,其结构本身为背诵扫清了很多障碍。我们在背诵时只要按事情发展列出提纲:
木兰叹息;替父应征;准备出发;战罢归来;天子赏赐;家人团聚。
然后借助每层的主要意思去记忆,便不容易漏掉内容。
第三,对于“前背诵后忘记”
的情况,只要持之以恒地反复诵读,便会逐渐加深印象,以至长久不忘。
3、背景知识: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其职责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称作乐府。《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民歌又按地域分为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是北方民族的民歌,其特点是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而质朴。
4、木兰诗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诗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初中课文木兰诗
《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初中课文木兰诗,欢迎大家参考!
1、作家作品: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文学常识:
背诵、默写文言文,是很多同学尤其是初一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同学颇感头疼的一件事。那么如何背诵文言文才能更快呢?
首先,不要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准。
其次,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抓主要意思”的方法,即将课文按内在逻辑分成几部分,抓住每部分的基本意思,以便于记忆。如《木兰诗》,由于排列整齐,句式相似,其结构本身为背诵扫清了很多障碍。我们在背诵时只要按事情发展列出提纲:
木兰叹息;替父应征;准备出发;战罢归来;天子赏赐;家人团聚。
然后借助每层的主要意思去记忆,便不容易漏掉内容。
第三,对于“前背诵后忘记”
的情况,只要持之以恒地反复诵读,便会逐渐加深印象,以至长久不忘。
3、背景知识: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其职责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称作乐府。《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民歌又按地域分为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是北方民族的民歌,其特点是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而质朴。
4、木兰诗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木兰诗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一起来学*一下吧!
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反问
邪:同“耶”,表示疑问。
其:恐怕,表揣测。
知:认识,识别。[5]
或:有时。
赏析: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具有代表性。
拓展:
《马说》教案
初中课文散步原文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的颂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课文散步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鉴赏
此文语言*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综观全文,其特色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以小见大,意蕴丰富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意蕴却发人深思: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之美。
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孙儿见爸爸为人孝敬,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社会风气就会代代相传。
疼爱孩子是动物的天性;孝敬老人,才真正体现了人性之美。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景物传神,蕴含诗意
文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在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
语言朴实,耐人寻味
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又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
纵观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结尾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或表现小孩的天真、聪明,或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有的含义丰富:或表现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心情,或点示写作意义;有的意在言外,以景暗示,于*实中见灵气,在浅显中见哲理。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14),笔名周*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名家点评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谭轶斌《特级教师谈语文》: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它就有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孩子”)其乐融融在田野散步,走到一个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要让我抉择。“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后来,我们选择了走小路。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但试用版的教科书把“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删去了。当年,莫怀戚知道自己的文章被删节后非常生气,指责编者没有读懂文章。可编者觉得文章未免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吗?其实,就这涉及“精神发现”到底是什么?其实,莫怀戚的精神发现不仅仅在于写中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的责任,而是这一代中年人在整个民族进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程翔《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语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熏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它可能震撼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读莫怀戚的《散步》,可以感受亲情的温暖和男人肩膀的强壮,等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窦桂梅《窦桂梅教你阅读》:散步是人们生活中极其*常的休闲方式,可是作者却从中体会到了一股浓浓的亲情,而且这种亲情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细腻的笔触,浓浓的情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美好的“合家欢乐”图。这不仅是一个视角,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孔子关于为文经典语录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是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你所见过的语录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关于为文经典语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乎。
10、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5、人无远虑,必有*忧。
1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1、刚、毅、木、讷*仁。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6、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7、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8、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2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3、有教无类。
3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7、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9、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0、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4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2、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43、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4、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4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苏州园林初中课文原文
《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我们看看下面的苏州园林初中课文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苏州园林初中课文原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作为一名远*闻名的老师后,却依然拜老子为师,同时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孔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知识点
一、多音字:
1、差 chā 差错; chāi 出差;chà 差不多;cī参差
2、行 háng各行各业 银行; xíng日行千里 行不通
3、露 lù风餐露宿; lòu露脸,露马脚
4、闷 mèn纳闷; mēn闷热 闷气
二、*义词:
闻名—著名、有名 渊博—广博 拜访—拜见 纳闷—疑惑 特地—特意
传授—教授 佩服—敬佩 敬重—尊重 迎候—等候 大概—大约、可能
请教—讨教
三、反义词:
闻名—无名 渊博—贫乏 长进—退步 敬重—轻视
风餐露宿—养尊处优
四、词语解释:
1、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日夜兼程:形容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赶路。
4、风尘仆仆:比喻旅途的劳累。
5、纳闷:疑惑不解。
6、佩服:感到可敬而心服。
7、相距:相互间距离。
8、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风餐,在风里吃饭;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9、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10、迎候: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到来的人)。
11、请教:请求指教。
12、毫无保留:一点儿也不保留。毫,数量极少,一点儿。
毫不费力、毫无办法、明察秋毫、秋毫无犯
13、止境:尽头
14、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
五、词语辨析:
1、渊博 广博
二者都有宽广的意思。但渊博是专指学识深而且广,而广博则着重指范围大,知识多,还可指胸怀等。、
例:这位渊博的学者为听众们展示了一个广博的世界。
2、大概 大约
都有大致的情况的意思。区别在于:大概侧重表示对情况的推测,有时也表示对事物数量的估计;大约侧重表示对事物数量或时间的粗略估计,有时也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表定程度比大概轻。
例:工人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件作品。
那大约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六、词语听写:
相距 学问 纳闷 迎候 等候 止境 长进 请教 保留 传授 敬重 品行
远*闻名 风尘仆仆 闻名 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请教 毫无保留 佩服
七、孔子的名言
1. 温故而知新。(时时温*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
3.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时温*,不也是高兴的吗?)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孔子语录: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接*智慧,努力行善接*仁德,知道耻辱就接*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过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孔子语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
22、孔子语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
25、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孔子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孔子语录初中课文
初中孔子语录论语
初中课文的古诗
初中课文中的古诗
孔子语录英文
初中课文可以唱的古诗
孔子语录原文
高中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高中
孔子语录中的成语
初中课文有关花的古诗
孔子语录
孔子的语录
孔子语录英文版
初中课文要求背的古诗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古诗词
初中课文里写秋天的古诗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初中语文要背的古诗词和课文
关于孔子的语录
论语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论语
孔子论语语录
孔子励志语录
孔子语录中记载的故事
孔子语录十则
孔子语录全集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初中课文中用典的古诗词
初中需要背诵的课文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