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关于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51) 说说(11) 名言(126) 诗词(1k+) 祝福(4) 心语(30k+)

  • 孔子语录原文

  • 语录,孔子
  • 孔子语录原文

      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语录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阅读全文]...

2022-05-06 08:48:18
  • 孔子语录原文

  • 语录,孔子
  •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性相*也,*相远也。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学而时*之,不亦乐乎?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2、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4、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1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1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巧言令色,鲜矣仁。

    4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2、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7、朝闻道,夕死可矣。

    4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9、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0、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阅读全文]...

2022-01-07 22:55:23
  •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 孔子,语文
  •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其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原文】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於朝市,不返兵而鬥.」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與同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曰:「請問從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報之,則執兵而陪其後.」

    子夏問:「三年之喪既卒哭,金革之事無避,禮與,初有司為之乎?」孔子曰:「夏后氏之喪,三年既葬,而致仕,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既卒哭而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奪故也.』」子夏曰:「金革之事無避,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公以三年之喪從利者,吾弗知也.」

    子夏問於孔子曰:「記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禮,有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蒞阼,周公攝政而治,抗世子之法於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於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義焉.凡君之於世子,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唯世子齒於學之謂也,世子齒於學,則國人觀之.曰:『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一曰:『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臣在,則禮然,而眾知君臣之義矣.』其三曰:『此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則禮然,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為臣,君子與臣之位,所以尊君而親親也.在學,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而有益於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也.」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君之母與妻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居處言語飲食衎爾於喪所,則稱其服而已.」「敢問伯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而踊不絕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絕於地,若知此者,由文矣哉.」

    子夏問於夫子曰:「凡喪小功已上,虞祔練祥之祭皆沐浴.於三年之喪,子則盡其情矣.」孔子曰:「豈徒祭而已哉.三年之喪,身有疾則浴,首有瘤則沐,病則飲酒食肉,毀瘠而病,君子不為也,毀則死者,君子為之,無子則祭之,沐浴為齊潔也,非為飾也.」

    子夏問於孔子曰:「客至無所舍,而夫子曰:『生於我乎館,客死無所殯矣.』夫子曰,於我乎殯,敢問禮與?仁者之心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館人使若有之惡有之,惡有之而不得祀乎.』夫仁者制禮者也,故禮者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異,不豐不殺,稱其義以為之宜,故曰我戰則剋,祭則受福,盖得其道矣.」

    孔子食於季氏,食祭,主人不辭不食,亦不飲而餐,子夏問曰:「禮也?」孔子曰:「非禮也,從主人也.吾食於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吾食祭,作而辭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餐而作辭曰:『疏食不敢以傷吾子之性.』主人不以禮,客不敢盡禮,主人盡禮,則客不敢不盡禮也.」

    子夏問曰:「官於大夫,既升於公,而反為之服,禮與?」孔子曰:「管仲遇盜,取二人焉上之為公臣,曰:『所以遊僻者,可人也.』公許,管仲卒,桓公使為之官於大夫者為之服,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

    子貢問居父母喪.孔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顏色稱情,戚容稱服.」曰:「請問居兄弟之喪.」孔子曰:「則存乎書筴已.」

    子貢問於孔子曰:「殷人既定而弔於壙,周人反哭而弔於家,如之何?」孔子曰:「反哭之弔也,喪之至也,反而亡矣,失之矣,於斯為甚,故弔之,死,人卒事也,殷以愨,吾從周.殷人既練之,明日,而祔于祖,周人既卒哭之明日,祔于祖,祔,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吾從殷.」

    子貢問曰:「聞諸晏子,少連大連善居喪,其有異稱乎?」孔子曰:「父母之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達於禮者也.」

    子游問曰:「諸侯之世子,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父,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昔魯孝公少喪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喪之.有司曰:『禮,國君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以示後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喪慈母,練冠以燕居.』遂練以喪慈母.喪慈母如母,始則魯孝公之為也.」

    孔子適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脫驂以贈之.子貢曰:『所於識之喪,不能有所贈,贈於舊館,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吾惡夫涕而無以將之,小子行焉.」

    子路問於孔子曰:「魯大夫練而杖,禮也?」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為夫子無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子貢曰:「子所問何哉?」子路曰:「止,吾將為子問之.」遂趨而進曰:「練而杖,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子謂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無所不知也,子問,非也,禮,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

    叔孫母叔之母死,既小歛,舉尸者出戶,武孫從之出戶,乃袒投其冠而括髮.子路歎之,孔子曰:「是禮也.」子路問曰:「將小歛則變服,今乃出戶,而夫子以為知禮,何也?」孔子曰:「由,汝問非也.君子不舉人以質士.」齊晏桓子卒,*仲麤衰斬苴絰帶,杖以菅屨,食粥居傍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晏子曰:「唯卿大夫.」曾子以問孔子.孔子曰:「晏*仲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知是駮人之非,愻辭以避咎,義也夫.」怪也

    季*子卒,將以君之璵璠歛,贈以珠玉.孔子初為中都宰,聞之歷級而救焉,曰:「送而以寶玉,是猶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姦利之端,而有害於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順情以危親,忠臣不兆姦以陷君.」乃止.

    孔子之弟子琴張與宗友衛齊豹,見宗魯於公子孟縶,孟縶以為參乘焉,及齊豹將殺孟縶,告宗魯,使行.宗魯曰:「吾由子而事之,今聞難而逃,是僭子也.子行事乎,吾將死以事周子,而歸死於公孟可也.」齊氏用戈擊公孟,宗以背蔽之,斷肱中,公孟、宗魯皆死.琴張聞宗魯死,將徃弔之.孔子曰:「齊豹之盜,孟縶之賊也,汝何弔焉?君不食姦,不受亂,不為利病於回,不以回事人,不蓋非義,不犯非禮,汝何弔焉?」琴張乃止.

    郕人子革卒,哭之呼滅.子游曰:「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惡野哭者.」哭者聞之遂改之.

    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聲,敬姜戒之曰:「吾聞好外者士死之,好內者女死之,今吾子早殀,吾惡其以好內聞也,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請無瘠色,無揮涕,無拊膺,無哀容,無加服,有降從禮而靜,是昭吾子也.」孔子聞之曰:「女智無若婦,男智莫若夫,公文氏之婦智矣,剖情損禮,欲以明其子為令德也.」

    子路與子羔仕於衛,衛有蒯聵之難.孔子在魯,聞之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既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已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

    季桓子死,魯大夫朝服而弔.子游問於孔子曰:「禮乎?」夫子不答.他日,又問墓而不墳.孔子曰:「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識也,吾見封之若堂者矣,又見若坊者矣,又見履夏屋者矣,又見若斧形者矣,吾從斧者焉.」於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虞,門人後.雨甚,至墓崩,修之而歸.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對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云,孔子泫然而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彈琴不成聲,十日過禫而成笙歌.」

    孔子有母之喪,既練,陽虎弔焉,私於孔子曰:「今季氏將大饗境內之士,子聞諸?」孔子答曰:「丘弗聞也.若聞之,雖在衰絰,亦欲與徃.」陽虎曰:「子謂不然乎,季氏饗士,不及子也.」陽虎出,曾點問曰:「吾之何謂也?」孔子曰:「己則衰服,猶應其言,示所以不非也.」

    颜回死,魯定公弔焉,使人訪於孔子.孔子對曰:「凡在封內,皆臣子也,禮,君弔其臣,升自東階,向尸而哭,其恩賜之,施不有笇也.」

    原思言於曾子曰:「夏后氏之送葬也,用盟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而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盟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也.」子游問於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乎,不仁,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乎,不智,不可為也.凡為盟器者,知喪道也.夫子始死則矣,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汝何疑焉.

    子罕問於孔子曰:「始死之設重也,何為?」孔子曰:「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周人徹重焉.請問喪朝.」子曰:「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故至於祖者,廟而後行.殷朝而後祀於祖,周朝而後遂葬.」

    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徃埋之.吾聞弊幃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於其封也與之蓆,無使其首陷於土焉.」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应该如何对待杀害父母的仇人?”孔子说:“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不做官,和仇人不共戴天。不论在集市或官府,遇见他就和他决斗,兵器常带在身,不必返家去取。”

    子夏又问:“请问应该如何对待杀害亲兄弟的仇人?”孔子说:“不和他在同一个国家里做官,如奉君命出使,即使相遇也不和他决斗。”

    子夏又问:“请问应该如何对待杀害叔伯兄弟的仇人?”孔子说:“自己不要带头动手,如果受害人的亲属为他报仇,你可以拿着兵器陪在后面协助。”

    孔子到卫国去,遇到曾经住过的馆舍的主人死了,孔子进去吊丧,哭得很伤心。出来以后,让子贡解下驾车的骖马送给丧家。子贡说:“对于仅仅相识的人的丧事,不用赠送什么礼物。把马赠给旧馆舍的主人,这礼物是不是太重了?”孔子说:“我刚才进去哭他,正好一悲痛就落下泪来,我不愿光哭而没有表示,你就按我说的做吧。”

    季*子去世以后,将要用国君用的美玉玙璠来殉葬,同时还要用很多珠宝玉石。这时孔子刚刚当上中都宰,听说后,登上台阶赶去制止。他说:“送葬时用宝玉殉葬,这如同把*暴露在野外一样。这样做会引发民众获取奸利的念头,对死者是有害的,怎能用呢?况且孝子不因为顾及自己的感情而危害亲人,忠臣不能给*的人造成机会来陷害国君。”于是停止了用玙璠珠玉陪葬。

    子路和子羔同时在卫国做官,卫国的蒯聩发动了叛乱。孔子在鲁国听到这件事,说:“高柴会回来,仲由会死于这次叛乱啊!”不久卫国的使者来了,说:“子路死在这次叛乱中了。”孔子在正室厅堂哭起来。有人来慰问,孔子拜谢。哭过之后,让使者进来问子路死的情况。使者说:“已经被砍成肉酱了。”孔子让身边的人把肉酱都倒掉,说:“我怎忍心吃这种东西呢?”

    【评析】

    这一章主要是讲待人接物、丧葬礼制方面一些具体礼仪的。所选“子夏问居父母之仇”一篇,根据仇情的不同,孔子主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合乎情理。孔子遇旧馆人丧赠之以马的故事,表现出孔子处理事务的周全恰当,符合人情道理。“子路与子羔”章,孔子准确地预料到子路会死于蒯之难的事,记载生动,看出孔子对子路非常了解,感情又很深。“季*子卒”章,孔子阻止季*子用宝玉陪葬的事,既能节省财物,又保证了死者的安全,很有远见。

    【原文】

    公西赤問於孔子曰:「大夫以罪免卒,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大夫废其事,終身不仕,死則葬之以士禮,老而政仕者,死則從其列.」

    公儀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檀弓問子服伯子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也.」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人之道,昔者文王拾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捨其孫腯,立其弟衍.」子游以聞諸孔子,子曰:「否,周制立孫.」

    孔子之母既葬,將立葬焉,曰:「古者不祔葬,為不忍先死者之復見也.詩云:『死則同穴.』自周公已來祔葬矣.故衛人之祔也,離之,有以聞焉;魯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從魯.」遂合葬於防曰:「吾聞之有備物而不可用也,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琴瑟張而不*,笙竽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盟器,神明之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子游問於孔子曰:「葬者塗車刍靈,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是無益於喪.」孔子曰:「為刍靈者善矣,為偶者不仁,不殆於用人乎.」

    颜渊之喪既祥,颜路饋祥肉於孔子.孔子自出而受之,入彈琴以散情,而後乃食之.孔子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愨,其行也趨,趨以數.已祭,子貢問曰:「夫子之言祭也,濟濟漆漆焉,今夫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終日不足,繼以燭,雖有彊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臨,其為不敬也大矣.」他日,子路與焉,室事交于戶,堂事當于階,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徹.孔子聞之曰:「孰為士也而不知禮.」

    【译文】

    孔子的母亲死后,准备与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孔子说:“古代不合葬,是不忍心再看到先去世的亲人。《诗经》上说:‘死则同穴。’自周公以来开始实行合葬。卫国人合葬的方式是夫妇棺椁分两个墓穴下葬,这样的事我听说过。鲁国人是夫妇棺椁葬在同一个墓穴,鲁国人的方式好,我赞成鲁国人的合葬方式。”于是把父母合葬在防山。孔子又说:“我听说‘准备了各种器物但不可使用’,所以,竹器不编边缘不能用,瓦器没有烧制不能用,琴瑟张着弦不能弹,笙竽具备外形而不能吹,有钟磬而无悬挂的架子不能击打。这些随葬的器物叫做盟器,意思是把死者当做神明来供奉。可悲呀!死者如果用生者所用的器皿来殉葬,这不就*于用真人来殉葬了吗?”

    子游问孔子说:“丧葬的时候,用泥土做的车和草扎的人马来殉葬,自古以来就有,然而现在有的人用偶人来殉葬,这对丧事并没有好处。”孔子说:“用草扎的人马来殉葬是善良的,用偶人来殉葬是不仁的,这不*于用真人来殉葬吗?”

    【评析】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丧葬礼中的一些具体礼仪。孔子一贯主张“仁”,在丧葬制度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他不仅反对用真人殉葬,还反对用貌似真人的偶人殉葬。

    [阅读全文]...

2022-02-01 11:29:42
  •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推荐

  • 孔子,语录
  •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推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语录的情形吧,语录一般具有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诙谐机智的特点。那么你所知道的语录都是什么样子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推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生活文摘《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的人不如喜欢学*的人,喜欢学*的人不如以学*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阅读全文]...

2022-05-04 07:57:03
  • 枭逢鸠原文及注释

  • 古诗文
  • 枭逢鸠原文及注释

      《枭逢鸠》是一则动物寓言、文言文。出自西汉刘向《说苑。谈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枭逢鸠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两汉:刘向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注释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逢:遇见,遇到。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之,到。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东徙(xǐ):向东边搬迁。徙,搬迁。

      何故:什么原因。故,原因。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皆,都。恶,厌恶。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以故:因此。以,因为。故,原因,缘故。

      更(gēng):改变。

      犹(yóu):仍旧,还。

      寓意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

      出自

      刘向《说苑·谈丛》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代开国功臣。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启示

      1、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他人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2、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他人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其他知识

      《枭将东徙》又叫《枭逢鸠》,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作者抓住枭的这一特性展开全文。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另: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了《战国策》。

      1、《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说苑》按类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3、《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阅读全文]...

2022-02-19 07:56:54
  • 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

  • 语录,高中,孔子
  • 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

      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有哪些?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的人不如喜欢学*的人,喜欢学*的人不如以学*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阅读全文]...

2022-05-15 18:39:03
  •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 智慧
  •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爱莲说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参考:

      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爱莲说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涟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艺术特点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阅读全文]...

2021-12-25 06:04:28
  •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 智慧
  • 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爱莲说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参考:

      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爱莲说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

      艺术特点

      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简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手法多样。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象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

      对比的手法,此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阅读全文]...

2022-02-19 16:25:08
  • 《与朱元思书》原文与注释

  • 古诗文
  • 《与朱元思书》原文与注释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原文与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漂漂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远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势头犹如奔马。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注释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一作《与宋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全,都。

      (3)净:消散,散尽。

      (4)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从,顺,随。

      (6)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从富阳到桐庐。

      (7)至:到。

      (8)许:表约数。

      (9)独:独特。绝:到了极点。

      (10)皆:全;都。

      (11)缥碧:青白色。

      (12)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3)急湍:湍急的水流。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快马。

      (1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的树。

      (18)负势竞上:凭借(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向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

      (21)千百成峰:形成无数的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鸟,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chī)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9)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使……*息,被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阳,阳光。

      1、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时见日。

      2、古今异义

    [阅读全文]...

2022-06-14 22:55:39
  • 《蜂》唐诗原文及注释

  • 唐诗
  • 《蜂》唐诗原文及注释

      一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们来赏析一下这篇优秀的古诗吧!

      【作品介绍】

      《蜂》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33首。

      【原文】

      蜂

      作者:唐·李商隐

      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

      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

      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

      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注释】

      ①借咏蜂寄寓幕府寂寥、怀想京华之情与远离妻室之恨。作于大中四年在徐州卢弘止幕时。

      ②小苑华池:喻朝廷禁省。烂漫:分散杂乱貌,这里有“处处”之义。

      ③曹植《洛神赋》:“河洛之神,名日宓妃。”又:“腰如约素。”

      ④赵后:指赵飞燕。身轻倚风。

      ⑤《演繁露》:“崖蜜者,蜂之酿蜜,即峻崖悬置其窠,使人不可攀取也。……伺其窠蜜成熟,用长竿系木桶,度可相及,则以竿刺案,窠破蜜注桶中,是名崖蜜也。”

      ⑥《太*御览》引《博物志》:人家养蜂者,以木为器,或十斛、五斛,开小孔,令蜂出入,安着檐前或庭下。

      ⑦青陵粉蝶:用韩凭妻化蝶事。此以喻妻子王氏。

      ⑧可与《对雪二首》(其一)“龙山万里无多路,留待行人二月归”合参。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代·罗隐《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贡献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叹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域。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浅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嘲。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肤浅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辛苦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释了。

      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阅读全文]...

2022-02-01 16:34:19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 句子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 语录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 说说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 名言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 诗词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 祝福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