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3、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4、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5、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8、知耻*乎勇。——《礼记·中庸》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12、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3、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15、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7、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2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6、仁者寿。――《论语·雍也》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8、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
29、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0、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3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32、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33、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3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3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6、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3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41、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42、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6、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4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4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49、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50、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5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关于*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大全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名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1.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5.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6.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7.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8.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1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13.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4.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16.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8.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1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0.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2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2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24.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2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26.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27.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白居易·琵琶行)
28.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29.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0.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3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32.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3. 潮**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3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35.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6.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3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8.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3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唐·杜甫·蜀相)
40.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41.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
4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4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4.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5.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4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4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48.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5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仅是在瑰丽的国宝文物上的体现,还有的则是展现在众多经典历史典籍中。名人名言我们也是自古有之,正是这些名言让我们的国家得以有了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是我们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身体力行,不要让这样的光辉埋没。
1、轻诺必寡信。――《老子》
2、仁者寿。――《论语·雍也》
3、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4、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5、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6、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0、知耻*乎勇。——《礼记·中庸》
11、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1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13、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1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15、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1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18、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20、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1、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2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23、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4、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25、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27、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28、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9、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30、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31、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3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6、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37、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3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3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4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2、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4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44、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4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7、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48、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49、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传统文化的论文
在学*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些年,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地发展进步,使得农村的转型升级、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文中对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并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以利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文化论文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王成强,毕西娟,刘兆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
*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下面小编收集一些*的传统文化,戏称为大家认真阅读!
一种精神——茶道精神
君山银针、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树叶"以其色、香、味俱全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外国人的心。绿茶的清淡、红茶的幼滑、普洱的愈存愈香……品完之后回味无穷,清香留在唇齿间。这都是*茶叶所独具的魅力。除了舌尖的诱惑之外,饮茶所浓缩的*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这就是茶道精神,值得*向全世界推荐。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一两好茶、一壶沸水、一套古韵犹存又契合茶叶特性的茶具,一个洒落阳光的午后,煮一壶好茶,看茶叶在沸水间上下翻腾,最后静静沉落,凝练成最适宜的颜色,清香溢满心间。就像是看人生起伏,繁华过后见真淳。掬一杯好茶,满足味蕾,更体会*人的智慧。如此之魅力,如此之精神,怎能不向全世界展示?
一种音乐——*传统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从西周开始民间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流行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嵇康临刑前弹奏绝唱广陵散,白居易诗歌"犹抱琵琶半遮面",*古代的音乐总是与文学联系在一起,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诗意的内涵。
*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
*古琴曲《流水》曾被美国人刻成曲碟用卫星发到太空,可见传统音乐在国外也颇受吹捧,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们本土创作的中西混搭的音乐在外国并不受欢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向世界推荐的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
*许多古曲,不仅旋律优美,曲子背后还有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我们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重点推荐的民族音乐所独具的中华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内涵。例如"和"的思想。
一种"china"——瓷器
China就是*的意思,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婚礼上的瓷盘也是*制造。瓷器作为*古代超高技艺的一个表现形式应该作为重点的推荐对象。
*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垂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的发明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更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瓷器在汉唐以后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当时*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获得"瓷国"的美誉。
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瓷器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不仅展示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技艺的高超,也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瓷"作为展现*文化的代表推向世界当之无愧。
一种诱惑——饮食
智慧的*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从外延看,*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值得向全世界推荐。
一种戏曲——昆曲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代表作"之名确实当之无愧。
600年前,昆曲诞生在江苏昆山一带,以宋词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江南民歌小调,唱词则主要来自当时文人的创作,同样也沿袭了唐诗宋词的创作传统,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抒**感,就如江南的园林一样,都是当时*文人精心营造的艺术生活典范。
昆剧是*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昆曲音乐属于曲牌体,运用曲牌多达两千多种,行腔优美,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剧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谐和,载歌载舞。
昆曲的兴衰和士大夫地位有密切的关系,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
明末清初的昆曲鼎盛时期,文人把它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亲自表演、演唱、写剧本、设计舞蹈。文人把*的文化传统和*俗都融入到昆曲当中。因此,今天当我们听到和看到昆曲的时候,一方面是欣赏昆曲的表演本身,另一方面则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因为感动,因为魅力,因为独具特色,所以值得我们大力推荐。
一种震撼——*功夫
*功夫源远流长上千年,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事实上,*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电影而大放异彩并风行全球,里面所展露的*拳脚功夫,更受到国际间高度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响了*功夫这块金字招牌。
*功夫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讲求礼、苦、超越。首先讲求礼,练武的人首先是知礼,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为了打人。苦,要求练武的人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不仅要练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有一种心理的承受力。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超越则讲求说练武的人,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和绅士一样的更重的是,还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能力。
*功夫是*武术和*气功的一种统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
*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
*功夫的神秘面纱:七大拳系,诡秘的暗器,武学的种种境界,独特的武林江湖,*人独有的武侠情结以及所衍生的武侠文化。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一种智慧——儒家文化思想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年来,儒家学说做为*学说的主流学派,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异彩,独领风骚,74位诺贝尔得奖者及工作者一致呼吁,人类若要在下一个世纪能生活和发展,必须学*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儒家思想,才能安享人类和*美好的生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历来以思想政治方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尽管形态不一,但儒家思想还是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至今还在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儒家思想讲求"和"、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一种通过对天、地、人的融会贯通而达到的的"道"。讲求阴阳变化,追求"中庸"的和谐。不管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在探讨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有益的借鉴。我们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思想内涵,都值得我们向全世界推荐。
*传统文化对联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对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联:水底月为天上月;
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上联:三代夏商周;
下联:四诗风雅颂。
上联: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上联:门对千根竹;
下联:家藏万卷书。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
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上联:未老思阁老;
下联:无才做秀才。
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
下联:两堤夫子笑。
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
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天空明月一轮满;
下联:人醉春风万里明。
上联:天空明月三千界;
下联:人醉春风十二楼。
上联:熟是题糕手;
下联:徒夸赐菊荣。
上联:三径归时岁月在;
下联:满城*时风雨多。
上联:三径归时秋菊在;
下联:满城*日雨风多。
上联:三代之英,有志未逮;
下联:一年得顺,既腊而归。
上联:琴几棋枰,徒倚云间随塔影;
下联:鸟鸣梵语,逍遥天外步钟声。
上联:南檐纳日冬日暖;
下联:北户迎风夏日凉。
上联: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年来,众多制作精良的国产电视剧都开始从中华传统经典中借力,这些饱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热播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接触与亲*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智慧与美感。比如青年演员胡歌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就有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权谋文化,并将中华古典服饰、医药、饮食、武侠等文化细节有效地整合在剧情中。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感有切实的认知。再如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风筝》,有效吸收了唐诗元素,通过收看该剧,学生可以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通过热播剧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真心喜欢追剧,他们在追剧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会自然接受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学生会以热播剧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索引,进一步去传统文化宝库中发掘与探索。这样一来,富有兴趣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就开始了。
(二)通过《*诗词大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年来,《*诗词大会》逐渐成为全民皆爱的热播文化节目。很多青年大学生都喜欢集体收看这一节目,借此来检验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尤其是在《*诗词大会》第三季中,外卖小哥雷海为因击败北大硕士成为本季冠军,迅速成为全国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新的诗词英雄和文化偶像。在此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仿照诗词大会的形式,把诗词大会搬进课堂,发动学生分组进行比拼,并评选出自己的诗词英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教材中唐宋诗词类文本的学*,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的`喜爱,使之真心爱上诗词,并借诗词更深地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部,从而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风歌曲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笔者发现,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古风作品。比如以新生代歌手双笙的作品为代表的古风歌曲正逐渐被大学生模仿与追捧。这些古风作品以古典诗词、古典乐器和古典乐谱为基干,包容涵括了大量标志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的也是中华古典情绪和古典气派。收听与演唱这些作品,能真正做到与传统文化口耳亲*。大学语文教师应认真收集、分析、整理这些古风音乐作品,并将之引入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亲*古风歌曲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旖旎多情。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
一切文化都重在“化”,但归根结底,文化要“化”在日常中。也就是说,只有把文化落实到言行举止、吃穿住行的日常中,文“化”的过程才得以完成。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日常来进行,即要把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文化,文化中有生活,这样才能日浸月润,与时同“化”。
(一)落实节气文化,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同时也是*古人秉持的生活理念。而这一理念,是融合在生活日常中并体现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之中的。比如二十四节气,正是*古人生活观的鲜明体现。融日常作息于宇宙天地之间,按照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日常,这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2]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文本,向学生普及二十四节气文化,并要求学生按节气安排生活作息,像古人一样与宇宙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一个大的方面奠定传统文化心态,为进一步落实传统文化细节打下基础。
(二)落实及时书写与吟诵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两个标志性元素:一是书法,二是吟诵。在*古人,这二者都是日常行为,能够时时处处付诸行动。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书写与吟诵的*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通过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对书法与吟诵的兴趣,心慕手追、耳听口诵,把传统文化练到手头,吟到口头。
(三)落实家庭亲情文化及尊师重教文化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章,将家庭亲情文化和尊师重教文化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孝”去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尊师重教去体会*古人对学*、对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视程度,从而坚定学*、继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四)落实游学文化
游学是当今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化学*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号召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游学活动。通过游学,回顾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经典篇目或某一具体文化元素,通过实地观览,对中华名胜古迹和其文化内涵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日常,成为其难忘的人生记忆。
三、在日常行动中评价与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检验与考试。但这种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却不能等同于*常的语文考试。这种检验,既要重视文化常识的知识性检测,更要重视通过行动来验证,也即,学生只有把文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才能证明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为此,大学语文教师既要结合日常语文考试组织有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常识测验,更要在观察与对比中考察学生的文“化”成长,看其是否真的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古典式的心智,是否养成了*传统文化气质,是否逐渐生出了一颗真正的“*心”。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养成当代大学生的“*心”,*梦才有实现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指日可待。而这,也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众议.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J].世界文学,2018(1).
[2]余世存.时间之书[M].北京:*友谊出版公司,2017.
传统文化名言
传统文化名言名句
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坚守传统文化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
传统文化名句
传统文化名人名言
保护传统文化名言名句
传承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鼓励传承传统文化名言
传统文化的名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名言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坚守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保护传统文化名人名言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
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名言
传统文化的传承名言
有关传统文化的名言
弘扬传统文化名人名言
坚守传统文化的名言
重视传统文化的名言
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
传承传统文化的名言
尊重传统文化的名言
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
继承传统文化的名言
形容看透朋友的句子
关于动物的句子短一点
女人励志的唯美句子
类似路遥知马力的句子
坚持一件事的句子
舍不得的说说句子
证明自己清白的句子
漂流瓶句子大全
愿字开头的句子祝福
高兴句子
自己没本事还抱怨别人的句子
春天在天空中补充句子
描写秋分句子
放弃不该爱的人句子
事业拼搏的句子至自己
体现小英子善良的句子
景色优美的句子十个字
远嫁想家的句子
介绍风景名胜的句子
关于想睡觉的句子
不追求物质的句子
写给男神很短的句子
描写西游记的优美句子
关于离别的句子霸气
兄弟断绝关系的句子
钥匙和锁的爱情句子
关于亲人离世的句子
形容水母漂亮的句子
快手队形的句子带名字
描写台风雨的句子
攀比心理的危害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