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关于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96) 语录(248) 说说(986) 名言(15) 诗词(485) 祝福(3k+) 心语(1)

  •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 杜甫,诗歌
  •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导语: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其作品充满对现实的讽刺,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生*著作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一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和继承发扬。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

      1.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bai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

      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凡的抱负。

      2.困守长安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3.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4.蜀中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5.舟中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社会写实为主

      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并且对自己满心的报复感到很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如在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这样几句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歌是被世人传诵的绝句,其中表达诗人对社会上贫穷人们生活和富人生活之间的反差感到极大的不满,诗歌表达的意识就是如果自己能有豪宅,一定会给天下贫穷的百姓遮风挡雨,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诗歌中一种宁肯自己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广大社会劳苦百姓受罪,这种思想中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残忍和不公*,君王和土豪们不顾广大劳苦群众的生存,只懂得自己享受,这种现象激起杜甫的不满之情。在愤慨的情况下,奋笔疾书写下这首流传与世的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诗歌经过千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仍在被人们牢记在心中,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杜甫的无奈和愤慨。

      (二)抒发感情坚持理想的特色

      杜甫的现实主义主要是由于其自己的理想和报复没有施展之地,才最终导致其走向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其中蕴含着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如在杜甫《奉增韦左丞相文》中有提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句诗词表达诗人希望君王能贤明,能大治天下,让百姓过上舒服的日子。说明杜甫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能为天下事做点贡献,他拥有高尚的情操,兼顾国家大事以及体恤民生和民情的理想,但是事与愿违,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唐朝君主越来越混匀,不顾朝事、贪恋美色,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社会越来越动荡。同时还有杜甫的《同元使君春陵行》中“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这句话表达诗人忧民忧国的心情,并且对国家忠心耿耿的高尚品质,作者喜欢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毫不吝啬的诗歌言语,犀利的诗歌语言,使得人们在朗读杜甫诗歌时,也能有一种激情澎湃和愤世嫉俗的感觉。

      (三)诗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结构以及手法上面,其诗歌写作中的表现手法多样多彩,他将自身经历和心中所想,通过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特色的诗歌篇章,成为一代经典。如《读少陵集》中“少年莫漫轻吟咏,五十方能读杜诗……淋漓墨汁皆峥嵘”,这句诗歌中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诗歌中添加了对称以及顶针等表现手法。不仅读起来更加具有诗歌的节奏感,同时还能让读者有一种好奇心理,与愿意挖掘诗歌中的寓意和内涵。还有在杜甫《古柏行》一诗中有一句这样的话“霜皮溜雨十丽,黛色参天二干尺”,这句诗词中运用了明显的夸张手法。

      (四)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特色就是源于现实,但是又高于现实,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来自与生活中见到的人和事,但是作者能通过想象和描述,将人物更加鲜明化和生动化。如在杜甫诗歌《可惜》中有这么一句诗词“宽心应是洒,谴兴臭过诗。”这句诗词明确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以兴磊诗,凡是乱离之感,不*之鸣,个人遭遇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感受等,随有所触即为诗。从杜甫诗歌中最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讽刺,而不是坚持一种浪漫主义的基调,这种现实主义诗歌特色,是我国诗歌流派中的一种主流代表,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结束语

      研究和学*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诗歌在唐朝时期曾经风靡一时,并且知道今天都是国民学*和膜拜的对象。杜甫坚持社会写实,他生*诗歌创作全部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杜甫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就是其诗歌创作极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能让读者与杜甫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进而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意识。不仅如此,杜甫诗歌语言上也很犀利和尖酸刻薄,直接将显示的黑暗描写出来,让世人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以求得思想上的**。

    [阅读全文]...

2022-05-31 09:03:34
  • 现实主义诗人有哪些

  • 诗人
  • 现实主义诗人有哪些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的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咏史诗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二、鲍照

      鲍照(415-466年),字明远,东海郡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人。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三、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元稹

    [阅读全文]...

2022-01-18 05:18:48
  • 现实主义诗人有哪些(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 诗人,诗歌
  •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也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转变,总的说来,便是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旗手。经中唐前期到贞元、元和年间,现实主义已逐渐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散文方面有韩柳的古文运动,小说方面则传奇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方面出现了白居易诸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贞元、元和年间,内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乱频仍,赋税繁重,外则吐蕃回纥,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迫使诗人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另一方面,社会比较稳定,并曾一度在形式上获得全国的统一,也为诗人们的改革现实带来一线希望。这就是以批判现实为主旨的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二十首》序文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共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昔三代之盛也,士议而庶人谤,又曰:’世理(治)则词直,世忌则词隐。’予遭理(治)世而君圣盛,故直其词以示后,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元诗写于元和四年,正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共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这里有三点须说明:一是用新题。从建安时代起,文人乐府也有少数写时事的,但多借用古题,反映现实范围既受限制,题目和内容也不协调。新乐府则自创新题,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也有一些自创新题的,但内容又往往不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是从杜甫创始的,但还不是所有新题都写时事。新乐府则专门”刺美见(现)事”,所以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便全都列入”讽谕诗”。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因此尽管实际上它们全是”未尝被于声”的徒诗,但仍自名为乐府,并加上一个”新”字以示区别。这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

    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第一节 白居易的生*和思想

    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这不仅是他的政治态度,也是他的创作态度。当校书郎秩满时,他”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写成《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教各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意见。他指出人民的贫困是由于”官吏之纵欲”、”君上之不能节俭”、”财产不均,贫富相并”。他要求统治者”以天下之心为心”,”以百姓之欲为欲”。为了了解人民的”心”,他建议统治者”立采诗之官,开讽谏之道”。在元和三年至五年做左拾遗期间,他一方面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一方面又利用诗歌的特点来配合斗争,凡”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这时写出的。这些诗象连弩箭似的射向黑暗的现实,几乎刺痛了所有权豪们的心,使得他们”变色”、”扼腕”、”切齿”。然而诗人却是”不惧权豪怒”!

    元和十年(815),盗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是书籍以来未有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捕贼,*们怒其越职奏事(白居易时为赞善大夫),造谣中伤,遂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得罪的原因还是在于那些讽谕诗,所以他自己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二)后期–即自贬江州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江州之贬是对诗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换尽旧心肠”,诗人虽未免言之过分,但比之前期确有了显著的不同。在江州司马期间,他还有某些激情,写出《琵琶行》和《与元九书》,唱出”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边生”这样的诗句。但已转向消极。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在前期还只是偶一浮现的佛、道思想,这时也就逐渐滋长。他糅合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他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而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缄默了,不敢再过问政治了:”世间尽不关吾事”、”世事从今口不言”,他认为”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为了避免牛李党争之祸,他为自己安排下一条”中隐”的道路。这就是不做朝官而做地方官,以地方官为隐。因此他力求外任,在任杭州和苏州刺史之后,又”求致身散地”,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洛阳度过最后的十八年”似出复似处”的生活。所以刘禹锡称道他说:”吏隐情兼遂,儒玄道两全。”其实是可悲的。在这种消极思想的支配下,白居易的诗歌也丧失了它的战斗性和光芒。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前期的”讽谕诗”。

    但也应指出:白居易的消极毕竟不同于王维的”万事不关心”。他的兼济之志并未完全消失,在力所能及而又不触怒*们的情况下还是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在杭州时的筑堤浚井。人民对他也很有好感:”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他晚年在洛阳也时常想到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只是老百姓”饥冻”的根源,他再也不去追究、揭露了。会昌六年八月,诗人病死在洛阳,葬洛阳龙门山。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还有其独*献,这就是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在他以前,还没有谁如此明确地提出过。

    这种观点,不仅是他自己的创作指南,而且也是他衡量古代作家作品的标准和领导新乐府运动的纲领。对六朝以来那种脱离现实脱离政治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东西,他作了彻底的否定。历来风骚并称,李杜齐名,但白居易却说屈原”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只”得风人之什二三”;说李白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不及杜甫的”尽工尽善”;而且即使是杜甫,他也认为为时为事而作的作品还不够多。这样的持论虽不免偏激狭隘,但也说明他的大胆和坚决。对廓清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策林》六十九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并认为象《诗经》中《北风》之刺威虐,《硕鼠》之刺重敛,汉童谣”广袖高髻”之刺奢荡等,都是由”感于事””动于情”而产生的。因此,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矣,……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所以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易,音节的和谐婉转。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新乐府运动,便是在上述诗论的指导下开展起来的。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新题乐府和少数古题乐府也都体现了或符合于这些理论精神。

    第三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五十一岁以前写的一千三百多首诗编为四类:一讽谕、二闲适、三感伤、四杂律。这个分类原不够理想,因为前三类以内容分,后一类又以形式分,未免夹杂,但基本上还是适用的。同时从他把杂律诗列为一类来看,也反映了律诗这一新诗体到中唐元和年代已发展到可以和古体诗分庭抗礼了。他晚年又曾将五十一岁以后的诗只从形式上分为”格诗”和”律诗”两类,也说明这一情况。

    四类中,价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视的是第一类讽谕诗。这些讽谕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真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从”惟歌生民病”出发,讽谕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这首先是对农民的关切。在《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在《采地黄者》中更反映了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没有”口食”,而地主的马却有”残粟”(余粮):”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所以诗人曾得出结论说”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狗爪锯牙食*!

    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在封建社会,不只是农民,妇女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对此,白居易也有多方面的反映,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等。对于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同情。如《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不只是同情宫女,而且把宫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要求宪宗尽量拣放。因此在《七德舞》中他歌颂了太宗的”怨女三千放出宫”,而在《过昭君村》一诗中更反映了人民对选宫女的抵抗情绪:”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同情,诗人写出了那著名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唐诗中以宫女为题材的并不少,但很少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宿空房,秋夜长”一段,叙事、抒情、写景,三者融合无间,尤富感染力。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使诗人还只能发出”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样无可奈何的感叹和呼吁,但在那时已是很可贵了。

    人民的疾苦,白居易知道是从何而来的,他曾一语道破:”一人荒乐万人愁!”为了救济人病,因此讽谕诗的另一特点,就是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中唐的弊政之一,是不收实物而收现钱的”两税法”。这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痛苦。《赠友》诗质问道:”私家无钱炉,*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为了换取铜钱,农民只有”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结果是”岁暮衣食尽”、”憔悴畎亩间”。在《重赋》中,更揭露了两税的真相:”敛索无冬春。”对农民的憔悴也作了描绘,并提出控诉:”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中唐的另一弊政,是名为购物”而实夺之”的”宫市”。所谓宫市,就是由宫庭派出宦官去市物。这遭殃的虽只限于”辇毂之下”的长安地区的人民,问题似乎不大,但因为直接关涉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人敢过问,白居易这时却写出了《卖炭翁》,并标明:”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篇中”黄衣使者”和”宫使”,便都是指的宦官。此诗不发议论,更没有露骨的讽刺,是非爱憎即见于叙事之中,这写法在白居易的讽谕诗里也是较独特的。《宿紫阁山北村》一篇,则是刺的掌握禁军的宦官头目,曾使得他们”切齿”。

    中唐的弊政,还有”进奉”。所谓进奉,就是地方官把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帝,谋求*。白居易的《红线毯》,虽自言是”忧农桑之费”,其实也就是讽刺”进奉”的。诗中的宣州太守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官。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采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说当时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又《论于迪裴均状》也说”莫不减削军府,割剥疲人(民),每一入朝,甚于两税”,可见”进奉”害民之甚。对于统治阶级的荒乐生活本身,白居易也进行了抨击,如《歌舞》、《轻肥》、《买花》等,都是有的放矢。

    作为讽谕诗的第三个特点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这又和中唐时代国境日蹙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西凉伎》通过老兵的口发出这样的慨叹:

    自从天宝干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这种情况原应激起边将们的忠愤,然而事实却是:”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为什么无意收呢!《城盐州》揭穿了他们的秘密:”相看养寇为身谋,各握强兵固恩泽!”令人发指的,是这班边将不仅养寇,而且把从失地逃归的爱国人民当作”寇”去冒功求赏。这就是《缚戎人》所描绘的:”脱身冒死奔逃归,昼伏露行经大漠”,”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在这些交织着同情和痛恨的诗句中,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当然,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他也是反对的,如《新丰折臂翁》。但也应看到这首诗是为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而发,带有咏史的性质。

    在艺术形式方面,讽谕诗也有它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这类诗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概括地说,讽谕诗约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

    (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白居易自言《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其实也是他的讽谕诗的一般特色。一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白居易效法《诗经》作《新乐府》五十首,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如《卖炭翁》”苦宫市也”之类;同时还利用诗的结尾(卒章)作重点突出,不是惟恐人知,而是惟恐人不知,所以主题思想非常明确。这也就是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而且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抉择的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例如”宫市”,《新唐书》卷五十二说:”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可见受害的下层人民很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当时的”进奉”也是形形*的,同书同卷说当时有所谓”日进”、”月进”,但他也只写一《红线毯》。这当然也有助于主题的明确性。

    (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卖炭翁》,一开始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两句,便画出了一个年迈而善良的炭工;接着又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来刻画炭工的内心矛盾,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动、感人,并暗示这一车炭就是他的*子。这些都有助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化。此外如《缚戎人》的”唯许正朔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忽闻汉军鼙鼓声,路傍走出再拜迎”,《上阳白发人》的”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等,也都可为例。

    (三)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却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对比;《歌舞》在畅叙秋官、廷尉”醉暖脱重裘”的开怀痛饮之后,却用”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作对比,都具有这样的作用。《买花》等也一样。这种阶级对比的手法也是由阶级社会生活本身的对抗性矛盾所规定的。

    (四)叙事和议论结合。讽谕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他有的诗,议论是比较成功的,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正义的诘责,给人比较强烈的印象。《新丰折臂翁》的卒章也有比较鲜明的感*彩。但是,也有一些诗,结尾*于纯粹说理,给人印象不深,甚至感到有些枯燥。只有《卖炭翁》等个别篇章,不着一句议论,可以看作例外。

    (五)语言的通俗化。*易*人,是白诗的一般风格。但讽谕诗更突出。这是因为”欲见之者易谕”。他仿民歌采用三三七的句调也是为了通俗。把诗写得”易谕”并非易事,所以刘熙载说:”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艺概》二)袁枚也说白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甘。寥寥千载,此妙谁探?”(《续诗品》)白诗流传之广和这点有很大关系。白居易还广泛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有的用人事比喻人事,如”托幽闭喻被谗遭黜”的《陵园妾》,”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的《太行路》,更具有双重的讽刺意义。

    讽谕诗的这些艺术特点都是为上述那些内容服务的。当然,也不是没有缺陷。主要是太尽太露,语虽激切而缺少血肉,有时流于苍白的说教。宋张舜民说”乐天新乐府几乎骂”(《滹南诗话》卷三),是有一定的根据的。这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技巧问题了。

    讽谕诗外,值得着重提出的是感伤诗中的两篇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作的,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紧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很高,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但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语言和声调的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也都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白居易贬江州的次年写的,感伤意味虽较重,但比《长恨歌》更富于现实意义。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当时*共同的悲惨命运。一种对被压迫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至于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以及景物烘托的浑融,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的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绝入神,所有这些则是它的艺术特点。

    他的闲适诗也有一些较好的篇章。如《观稼》:”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对自己的闲适感到内疚。《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诗人幻想让大禹作唐代水官,疏浚江湖,使”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也表现了诗人不忘国计民生的精神。但历来传诵的却是杂律诗中的两首。一是他十六岁时所作并因而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另一是《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那首七律:

    [阅读全文]...

2022-07-13 21:51:57
  •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诗精选

  • 诗人,著名,经典
  •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

      梅尧臣名人名言: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作诗无古今,惟造*淡难。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疲马不畏鞭,暮途知几千。

      陶尽门前土,屋上先片瓦。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老树著花无丑枝。

    [阅读全文]...

2022-05-23 21:27:24
  •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诗_梅尧臣咏兰诗

  • 诗人,著名,经典
  •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诗。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

    梅尧臣名人名言: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作诗无古今,惟造*淡难。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疲马不畏鞭,暮途知几千。

    陶尽门前土,屋上先片瓦。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老树著花无丑枝。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梅尧臣咏兰诗,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5-20 12:44:15
  •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的诗精选

  • 著名,诗人
  •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

    梅尧臣名人名言: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

    作诗无古今,惟造*淡难。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红栖金谷妓,黄值洛川妃。

    疲马不畏鞭,暮途知几千。

    陶尽门前土,屋上先片瓦。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老树著花无丑枝。

    [阅读全文]...

2022-04-07 20:31:13
  •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 古诗

  •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 古诗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下文就是有关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与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关山月【宋】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病起书怀【宋】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塞上曲二首【唐】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赠梁州张都督【唐】 崔颢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满江红【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和张仆射塞下曲【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5、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19、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4、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5、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阅读全文]...

2022-02-07 19:51:38
  • 爱国主义古诗词

  •   1、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2、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4、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7、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8、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曹植《怨歌行》

      9、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0、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11、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12、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4、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15、关山万里作雄行。——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16、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后送人北归》

      17、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18、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9、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2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22、*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3、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24、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查慎行《三闾祠》

      25、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26、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27、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28、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9、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张籍《蓟北旅思》

      30、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沁园春·雪》

      33、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何香凝《赠别廖仲恺》

      34、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3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李纲《病牛》

      36、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37、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38、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39、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40、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郑愔《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41、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曹植《怨歌行》

      42、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4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44、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45、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4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49、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50、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51、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阅读全文]...

2022-02-02 07:06:12
  • 描写爱国主义的诗句古诗

  •   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沁园春·雪》

      2、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7、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9、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10、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11、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2、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1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14、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16、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17、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1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19、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20、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21、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22、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23、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24、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温庭筠《过五丈原》

      25、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2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2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28、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29、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陆龟蒙《吴宫怀古》

      30、虢国夫人承主恩,*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31、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2、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33、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34、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35、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36、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37、天厌虏,臣离德。——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38、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39、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周邦彦《六丑·落花》

      40、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41、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42、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4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5、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4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7、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48、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49、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50、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51、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阅读全文]...

2022-02-07 20:02:45
  • 表达爱国主义的古诗句

  • 经典
  •   我爱九库说说网为大家精心整理收集的关于表达爱国主义的古诗句,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本站微信公众号:sdrsyl【深度人生语录】;关注有惊喜哦(我爱九库说说网)!

      一、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处:徐锡麟《出塞》

      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出处: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

      四、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出处:车耀先

      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出处: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六、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出处: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七、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出处:吉鸿昌《无题》

      八、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出处:*《清*月·六盘山》

      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出处:杜牧《泊秦淮》

      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处:曹操《龟虽寿》

      十一、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十二、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处:陆游《示儿》

      十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出处: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十四、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十五、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出处:李希仲《蓟北行二首》

      十六、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出处:吉鸿昌《就义诗_》

      十七、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出处:屈原《渔父》

      十八、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出处:屈原《涉江》(我爱九库说说网)

      十九、西北大风起,东南战血多。风吹铁马动,还我旧山河。——出处:杨虎城《西北大风起》

      二十、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出处: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二十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十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二十三、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出处:杜甫《为农》

      二十四、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出处:谭嗣同《有感》

      二十五、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出处:吉鸿昌《无题》

      二十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十七、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出处:李白《独漉篇》

      二十八、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出处:晏殊

      二十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三十、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出处:刘向 《六亲五法_》

      三十一、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出处:张为《渔阳将军》

      三十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处:屈原《离骚》

      三十三、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出处:贾谊《治安策》

      三十四、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出处: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三十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出处: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三十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处:岳飞《满江红·写怀》

      三十七、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出处:于谦:《立春日感怀》

      三十八、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出处:范晔《后汉书》

      三十九、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出处:*《无题》

      四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处: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我爱九库说说网)

    [阅读全文]...

2022-06-10 17:50:18
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 句子
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 语录
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 说说
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 名言
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 诗词
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 祝福
描写现实主义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