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温庭筠的望江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温庭筠的望江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温庭筠的望江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温庭筠的望江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温庭筠,他的花间词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与慰籍,徜徉在他细腻与深情的优美诗词中,或悲或喜,流连忘返。但难免让人质疑的是,温庭筠是不是也如女性一般温柔似水,否则怎么可以写出这般含情脉脉的文字。
温庭筠出生于没落的世代贵族之家,这样的家庭背景,温庭筠因而具有性格的两面性,一是深藏骨子里的高贵风雅之气,二是难掩的孤单失落与自卑。这样的性格特征,让他很难融入官场,更别谈什么游刃有余。
满腹才华的温庭筠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遇事不善变通,不喜逢迎,所以才有与宰相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情破裂一事,令狐滈不懂典故“玉条脱”,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令狐滈慕虚荣请温庭筠代写20首《菩萨蛮》,温庭筠断然拒绝。
两件事本应到此为止,但不通人情世故的温庭筠却将此事公之于众,大有轻视与傲娇之意,让令狐滈大觉颜面扫地,恨意渐生。性格很难改变,温庭筠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是一味厌烦这类人的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弄虚作假,为自己脸上贴金的虚荣。
温庭筠傲视*和痛恨逢迎,颇有男子的凛然正气,现实中的温庭筠就是这样有个性有血性的男儿。他的诗词则展现了另一面,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柔美温情,婉丽冷艳。我们一起分享他著名的词作《望江南·梳洗罢》。
《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唐代〕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州。
这首词写得是女子登楼远眺,期待爱人归来的情景。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断,细腻的刻画了思夫女子的情绪变化,寥寥数笔,将女子的情真意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第一二两句,写女子早早起来就开始梳妆打扮,打理完毕后,独自到望江楼倚着栏杆向远方眺望。这一刻女子是带着满满期待的喜悦的,刻意的梳妆,只为即将归来的他。这与作者在《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是被引用最多的一句。女子站在望江楼,极目远望,每一艘船的出现,都会让她充满希望,爱人一定就在上面,但一次又一次,一艘又一艘,成百上千的帆船驶向远方,依然不见爱人熟悉的身影。
第四句“斜晖脉脉水悠悠”,女子从黎明已经等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了辽阔的江面上,江水一刻不停地悠悠而流。作者对女子情感的变化把握得极为准确,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就有如女子黎明之时的兴奋和雀跃,到傍晚的沮丧与失望。
最后一句“肠断白苹州”中的“白苹”,意指男女曾经相会或是分离的地方。女子从日出等到日落,期待着丈夫的归来,但空余扫兴,不觉望到两人当年曾经分离的地方,物是人非,更添惆怅,女子愈觉肝肠寸断,心如刀割。
这首小令是温庭筠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显现出他高超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他以清丽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情景交融,生动自然,颇有新意,特别是一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既写现实的场景,又寓意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注释
①斜晖:偏西的阳光。
②脉脉(mò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③白?(pín)洲:开满白色 苹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长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白苹,一种水中浮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苹”简体:上“艹” 下“频” 读pín。
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赏析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夫),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苹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俞*伯《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本篇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望江南·梳洗罢》
作者:温庭筠
原文: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注释:
1、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韵。
2、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3、独:独自,单一。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4、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皆:副词,都。
5、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白苹(pín):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苹花赠别。洲:水边陆地。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
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上千艘船过去了,
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
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此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现出来。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苹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此词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苹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m.ju.51tietu.net)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寻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望江南》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此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现出来。
接着,出现了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独倚望江楼。”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这里,一个“独”字用得很传神。“独”字,既无色泽,又无音响,却意味深长。这不是恋人昵昵情语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叽叽喳喳的“共倚”,透过这无语独倚的画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把人、景、情联系起来,画面上就有了盛妆女子和美丽江景调和在一起的斑斓色彩,有了人物感情变化和江水流动的交融。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这句和起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独倚望江楼”的空寂焦急相连结,承上而启下。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这时映入她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类比。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它像一组电影镜头: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倚楼凝眸烟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从日出到日落,由希望变失望,把这个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动人。
至此,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气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弹出了全曲的最强音:“肠断白蘋洲。”“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和全词“不露痕迹”相较,末句点出主题似太直,但在感情的*中结句,仍有“有余不尽之意”。白苹洲在何处?俞*伯先生说,不要“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唐宋词选释》),这是极为深刻的见解。但在此词的艺术描写中,应该是江中确有白苹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实写。独倚望江楼,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时盼人心切,只顾看船而不见有洲了。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寻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名家点评
明汤显祖评《花间集》:“朝朝江上望,错认几人船。”同一结想。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痴迷,摇荡,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
清谭献《复堂词话》:犹是盛唐绝句。
清陈廷焯《云韶集》: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徊不尽,是亦谪仙才也。吾安得不服古人?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千帆”二句窈窕善怀,如江文通之“黯然销魂”也。
夏承焘《宋词欣赏》:这“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一方面写眼前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有寓意,含有“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的意思,说明她爱情的坚贞专一。清代谭献的“红杏枝头依与汝,千花百草从渠许”词句和这意思也相*。
整理:wjl20160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①,车如流水马如龙②。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②车如流水马如龙:极言车马众多。
【译文】
多少恨意,昨夜梦魂中。还像以前那样游赏皇宫禁苑,车辆如流水,马匹如长龙。是夜花好月圆,春风微拂。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作于词人降宋被囚期间。
“多少恨”三字劈空而来,直抒心中恨意,这股恨意由何而来呢?“昨夜梦魂中”昨天夜里的梦引起了他的满腔怨恨。“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由“还似”引起,铺陈梦境,深入陈述“恨”之缘由。梦毕竟不是现实,因而用“似”;“旧时”指南唐亡国以前。且看看词人身为国君时,过的是何等惬意的日子吧:他率领着众王公大臣及后宫的妃嫔们游赏精巧别致、风景如画的皇宫禁苑,一路上车马如流,队伍盛大,好不热闹。那时春风和煦,花开正艳,月光皎皎,一派欢乐景象。因此词人的“恨”来自于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但这只是原因之一。他的恨更是一种悔恨,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对于亡国词人来说,除了悲哀,还有反思,他是为自己的荒淫误国而悔恨不已。
李煜《望江南》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你真的了解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煜《望江南》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一)
这首词写梦忆江南,为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李煜降宋后,悔恨长伴,追忆不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一切多从词中出。故这首词开篇即道多少恨,多少是只多不少,是太多太深之意,这是作者国破成囚后的真实心境。此情不解,便入梦中。李煜用梦写别情离恨的很多,这本也是诗文骚客常用的笔法,但这里李煜有意强调梦魂,有魂离此地,亲历故国之用,既是为下面的梦忆场面增添效果,也是愁恨无奈中的一种寄托,其情苦切,也略可见一斑。在梦里,作者借魂归故国,又回到了旧时的繁华欢情之中,游上苑,身份如初,不再是此时的阶下之囚,车如流水马如龙,语言朴实、洗练,一言以蔽之,热闹场面活灵活现,笑语欢歌宛在眼前。此语原出《后汉记》,本为马皇后诏中指斥外戚奢华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别有寓意,是否是李煜对自己当年的安于奢丽、偏于闲逸的生活有检讨悔恨之意,也未可知。或如俞陛云《南唐二主词辑述评》中析云:以当年之繁盛,突出今日之孤凄。对过去的眷恋越深,此时的悲哀越重。接下来花月正春风一句,似乎梦已不醒,沉湎其中,但将其与开篇多少恨对解,则婉转曲致,寓味深长。
全词仅5句27字,但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作者以反写正,以乐写悲,以欢情写凄苦,昔与今的对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也蕴寓了极深的用意,以人有回味无穷之感。全词一笔即成,语白意真,直叙深情,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赏析(二)
这两首同调的词,描绘了两幅江南美景。全词以“闲梦”起,以秋意收,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缀笔不多而气氛浓郁,未见雕琢而含蕴深远,描摹生动,笔笔见情,足见才力。
第一首写春景。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春之名“芳”,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词人从三方面具体描写了这“芳春”美景。首先是春风拂面、水波荡漾的春江。“船上管弦江面绿”的“江”,当是流经南京城的长江支流秦淮河。春满金陵,石城生辉,秦淮河上绿波荡漾,画船游舫,来往穿梭,船上丝竹相和,飞扬出舷的乐声飘荡于水波之上,动人心魄。这里,词人仅在一句之中,就把有形之物、无形之声和鲜明之色集合调配绘制成一幅水上音乐会的画图。句末的“绿”,乃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既写水色,亦状春色。它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一下就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概括无余。其次,词人又把目光转向陆地,抓住春风杨柳、飞絮满城的典型景色,进一步写出江南春景之美。“满城飞絮滚轻尘”,是实景的形象描写,同时还是对春风的暗写。词人并未直接写春风,但从那一“飞”一“滚”之中,却已使人觉得扑面的春风是无所不在了。“轻尘”翻滚,除春风吹拂的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春色美好,人人皆欲观赏,游人多了,自然也就践起轻尘滚滚,故“滚轻尘”乃借物写人,说明游人之多。只有这样,才能与下面的描写自然地衔接起来。“忙杀看花人”:春是百花盛开之时,观赏众芳,确是赏心悦目的快事,所以,写春是很难不写花的;但词人却不直接写群花如何美丽动人,而只说把看花人“忙杀”了。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第二首写秋色。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词人笔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其总的特色是一个“清”字。“清”,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凉快之意,它概括出秋天的景色和气候两方面的特点。正因为“清”,词人才能将这秋景(无论是*、中、远景)看个清清楚楚,也才能将这秋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在总括秋色之“清”后,接着,也是从三方面对之加以具体描写。首先是远景,词人从大处着墨,给“千里江山”敷上一层“寒色”,勾画出一幅江山秋晚图。所谓“寒色”,乃清冷之色。“寒”与“清”,其义是可以合二而一的。“寒色远”的“远”,既说明是远景,又是对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个模糊的数的量度,它还与“闲梦远”的“远”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即以在一片“寒色”掩映之下的“千里江山”之“远”,来说明“闲梦”之“远”。其次是中景。“芦花深处泊孤舟”,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的活动。“舟”之谓“孤”,除从数量上指舟乃独木一叶外,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凉;如再看这“孤舟”乃泊于芦花深处,则其孤独、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它在情调上与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笛在月明楼”,是说秋月当空,银光如泻,高楼之上,笛声忽起,那悠扬的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它说明吹笛人的心灵在颤动,听笛人的心潮在激荡。古代诗人,大都以笛声写离别之思,表哀怨之情,故向秀思旧,有感于邻人吹笛之发声嘹亮,叹而赋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唐人亦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声?……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杜甫《吹笛》)之句。由此可见,词人在这里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思念故国的眷恋难舍之情。不过,它不像前面那样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点出,而是隐含于笛声之中。我们只有明了了这一点,才算把握住了此句内容的实质。
总之,这两首词的写法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先对景色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然后再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具体描写;所不同者,是它们的色调和情调,即前者色暖,后者色寒,前者欢快,后者凄清,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拓展知识: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苏轼经典古诗词《望江南》赏析
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在苏轼之前,人们多认为词的地位不如诗,但是苏轼努力打破这个观点,将诗词相提并论,并且努力丰富词的内容,开拓词的境界。例如:他将以前词人不曾关注过的乡村情景融入词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味。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经典古诗词《望江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江南
诗人: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1]上看,半壕[2]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3]后,酒醒却咨嗟[4]。休对故人思故国[5],且将新火[6]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1]超然台:苏轼被贬密州时整修旧台,常登临其上休憩游玩,苏轼的弟弟苏辙听见这件事,就为这座台取名为超然,来称赞兄长超乎凡俗之外的达观态度。
[2]壕:护城河。
[3]寒食:寒食节,古代节日,时间大致在清明前几天。
[4]咨嗟:感叹。
[5]故国:这里指故乡。
[6]新火:古代*俗,寒食节禁火。吃冻食,节后重新把灶火点燃,称为薪火。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本人学识渊博,思想通达。苏轼为官后一直坚持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是因为政见问题多次受到排斥打击。然而即使被贬到地方,他也一直坚持多做实事,政绩卓著。
【赏析】
这首词是诗人在重修超然台后登台游览时所作。春未老,就是还没到春末,青春正好,但诗人用未老两字,便透出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积极乐观态度。微风**,杨柳枝在清风吹拂下斜飞。在这样的美好春日,诗人登上超然台远望。说试上,更体现了诗人的跃跃欲试,如顽童一般可爱。
下句写远望之景,半壕春水,一城春花,还有烟雨暗沉中安然的千家万户,尽收眼底,可见诗人心境开阔而愉悦。下片点出正是寒食的`时候,诗人在酒醒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不要面对旧人思念故乡了,还是赶紧趁着寒食后开新火试试今春新出的茶叶吧。写好诗,喝好酒,都要赶在正好的青春年华。这样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劝说,却是诗人在逆境中发出的,其超然豁达的心胸令人叹服。
苏轼诗词《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和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阙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阙写情,乃触景生情,和上阙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和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和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和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阙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和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利州南渡》
作者: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1、澹然:水波动貌。
2、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3、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桨,也指船。
4、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5、范蠡:春秋楚人,曾助越灭吴,为上将军。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
译文: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
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
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乃声惊散沙洲草丛的鸥鸟,
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意义,
飘泊五湖独自忘掉世俗心机。
赏析:
诗写日暮渡口的景色,抒发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诗的起句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层次清晰,色彩明朗。
古诗温庭筠的望江南
写望江南的古诗
望江南古诗是谁写的
古诗望江南的拼音
望江南的古诗是哪首诗
望江南的古诗改写
望江南的拼音古诗
望江南暮春的古诗
李煜的古诗望江南
望江南带拼音的古诗
古诗望江南带拼音的
望江南写杜鹃的古诗
望江南的古诗默写题
关于望江南古诗的扩写
望江南这首古诗的诗意
望江南这首古诗的内容
古诗词望江南的扩写
望江南古诗的诗句意思
望江南天上月的古诗
梦江南和望江南的古诗意思
望江南五亭桥的古诗注解
温庭筠写的古诗
温庭筠的诗词
查温庭筠的古诗
带雀的古诗温庭筠
温庭筠名句
知乎望江南上惊艳的古诗词
望江南梳洗罢古诗斜晖的读音
温庭筠的五首古诗
播放温庭筠的古诗
相关传统节日*俗的古诗
寓意好的雪的古诗
浅谈古诗词中的审美疲劳
兄弟一起加油的古诗
日为第五个字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中十六的读音
关于学*有成就的古诗
查一下那个春蚕的那个古诗
带有甲字田字的古诗
有骑马兄弟情的古诗词
不学古诗词就是潜在的差生
秋雨里的麦苗的古诗词
适合古诗伴奏的简单钢琴曲
表达对某个人思念的古诗
中国10首最长的七言古诗词
馥字开头的7字古诗
为了梦想放弃的古诗词
对别人的话不予苟同的古诗
灏字相关的古诗文
徐涛的古诗词
冰心的繁星古诗两首
形容天空仙气飘飘的古诗词
凄风的古诗词
纪念抗疫英雄的古诗
乌衣巷古诗的风俗
认清自己的位置古诗词
登故宫感怀的古诗词
初中古诗中的思乡群文阅读
千金女贼的古诗
鹿柴古诗在哪写的
关于月或夜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