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扬州和绍兴关于月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扬州和绍兴关于月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扬州和绍兴关于月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扬州和绍兴关于月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扬州的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扬州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扬州慢》
作者: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忆扬州》
作者: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5.《解闷十二首》
作者:杜甫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6.《维扬竹枝词》
作者:黄慎
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
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
7.《扬州》
作者:郑板桥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8.《登岸见新秧弥望》
作者:黄文阳
水田漠漠碧如油,遍插新秧卜有秋。
一望青青青不断,绿杨回首忆扬州。
9.【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0.【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1.【赠别二首(其一)】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长柳青石水连延,亭台莲绽月月芳,
船送一曲扬州事,醉忘吾乡是浦江。
12.《颂瘦西》
瘦西湖上几明月?谁更桥穹深处寻;
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
霜落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古诗及赏析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古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
中心: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 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是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名句。
【全诗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一样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一样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因此如此,是正因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正因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完美。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因此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因此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因此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到达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正因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资料。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向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向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刻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此刻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唐代诗坛,有个不大不小,却惹起过挺大争议的诗人,名叫徐凝。徐凝擅长写绝句,七绝写得很是高妙,代表作有《牡丹》、《七夕》等。
徐凝虽有才,脾气却挺怪,他为人十分清高,早年拜在韩愈门下时,得不到韩愈的重视,直接留诗一首就拂袖而去。虽是怪才,但唐代的诗人们都挺豁达大气,哪怕是诗写得不好,脾气再怪,也不会有人出来挑衅,但偏偏徐凝写诗却招来了不少是非。
首先,白居易为了捧他得罪了杜牧。当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无意间看见徐凝在开元寺题写的一首咏牡丹诗,很是喜欢,从此便与徐凝结为好友。后来徐凝和另一位张祜一同求白居易举荐,白居易当时只有一个名额,便捧了徐凝弃了张祜。恰好这张祜是杜牧的好友,这下子白居易算是把小杜给得罪了,小杜甚至专门在七言诗《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讽刺白居易没长眼睛,分不清好赖。
而后,徐凝还因为写了首《庐山瀑布》,引起了苏轼的不满,称他这首诗是恶诗。按理说,苏轼在世的时候徐凝早就离世了,为何苏轼偏要和他过不去?原因是苏轼认为这首诗是模仿自己的偶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而且仿得还很没有水*。
对于徐凝和张祜谁水*更高,以及他的《庐山瀑布》是不是真的写得很差劲,后世文坛名家们一直是见仁见智,观点不一。但对于徐凝的另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却很是服气,这首诗名叫《忆扬州》。笔者认为这是一首扬州人都该全文背诵的诗作,全诗短短28字,让苏轼服气,让扬州扬名: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作品,前两句中的“萧娘”和“桃叶”都是指诗人思念的佳人。诗的前两句,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在想着远方的自己,这是唐诗中惯用的写法。佳人脸薄承受不了眼泪,那细眉长长的显得十分忧愁,这两句用一个“难”字,加一个“易”字,写出了佳人心中的万千不舍和相思。
后两句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徐凝用这个千古名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因为这个名句,扬州城得了一个很美的称号叫“二分明月”,直到如今提起哪里的明月最美,很多人还是会想到扬州,所以说徐凝这首诗确实是让扬州扬名了。徐凝用天上的明月,来烘托地上的相思,并用三分和二分两个数量词,让这份相思充满了别样的美感,可谓是出神入化了。
虽然苏轼对徐凝模仿李白的诗,气不打一处来,但对于这首诗他却是很服气的。他甚至在自己的词作《水龙吟》中放下身段模仿了这首诗,他写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很显然这是受到了徐凝的启发。
用一首28字的小诗,一个千古名句,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徐凝确实是够有水*。大家如果有机会去扬州,可以去二十四桥等地,看看扬州的明月是否真的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样,是否真的能找到点诗情画意?一首诗就能让一个偌大的城市有了一个如此美丽的称号,这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也是汉字的魅力。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江南水乡扬州自古繁华,更是诗人向往之处。或惆怅、或悲伤、或欣喜。扬州寄托了诗人太多太多的情怀。
扬州是诗人的圣地,如今的扬州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让我们依然想了解那些曾经让很多人感动的古诗词。
1.遣怀
唐—–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2.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被无情恼,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赠别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谢楼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江城子
宋—–苏轼
墨云托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chou.)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9.少年游
宋—–周邦彦
檐牙缥缈小倡楼,凉月挂银钩。聒*笙歌,透帘灯火,风景似扬州。
当时面色欺春雪,曾伴美人游。今日重来,更无人问,独自倚阑愁。
10.忆扬州
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柳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11.纵游淮南
唐—–张祜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12.题扬州禅智寺
《忆扬州》
作者:徐凝
原文: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注释:
1、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2、萧娘:南朝以来,诗词中的男子所恋的女子常被称为萧娘,女子所恋的男子常被称为萧郎。
3、脸薄:容易害羞,这里形容女子娇美。
4、胜:能承受。
5、桃叶:晋代王献之有妾名桃叶,笃爱之,故作《桃叶歌》(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载)。后常用作咏歌妓的典故。这里代指所少女的代称或指思念的佳人。
6、觉:察觉。
7、天下三分:《论语》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勤。”
8、无赖: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有“韦曲花无赖,家家恼*”句,本意是可爱,反说它无赖,无赖正是爱惜的反话。陆游诗:“江水不胜绿,梅花无赖香。”也有可爱、可喜意。
诗意:
扬州的少女们无忧无虑,
笑脸迎人,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
她们可爱的眉梢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
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
无赖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
赏析:
《忆扬州》是一首怀人的作品,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说怀地。诗人并不着力描写这座“绿扬城郭”的宜人风物,而是以离恨千端的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不写自己的殷切怀念,而写远人的别时音容,以往日远人的情重,衬出诗人自己情怀的不堪,这是深一层的写法。
前两句“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极写当日的别离景象。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萧娘”、“桃叶”均代指所思;“愁眉”、“泪眼”似是重复,而用一个“难”字和一个“易”字表达出来,不但不显得累赘,反而有反复留连、无限萦怀之感。当日的愁眉,当日的泪眼,以及当日的惨痛心情,都作成别离后无穷的思念。
后两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这思念殷切的时候,诗人唯觉一片惆怅,没有可以诉说的人,于是,抬头而见月,但此月偏偏又是当时扬州照人离别之月,更加助愁添恨。虽然时光冲淡了当日的凄苦,却割不断缠绵的思念。这种挣不断、解不开的心绪,本与明月无关,但它曾照过离人的泪眼,好比对人有情,而离别后偏偏照着愁人,又好像无动于衷,这便显得“可憎”。诗人在深夜抬头望月的时候,原本欲解脱这一段愁思,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所以说“明月无赖”。“无赖”二字,原本有褒和贬的两重意义,这里因明月恼人,有抱怨的意思。但后世因为惊赏这种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离开了诗人原意,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
古人律体绝句的结尾处,有时用一种叫做“一笔荡开”的方法,往往会产生一种“寄意无穷”的效果。这首诗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时即已“荡开”。说愁眉,说泪眼,虽然作者余情未尽,而其他的事情已不必增添,于是忽然揽入一轮明月,以写无可奈何的情态,体现了构思的险谲。这两句看似将全诗截为两段,实际上则是欲断不断,题中用“忆”字,将全诗连贯起来,依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般滋味”。本来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宠扬州。而扬州的魅力,也不是仅在月色。诗为传神,有时似乎违反常理,却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无赖”的奇幻设想,也有它的渊源与影响。(m.ju.51tietu.net)《论语》中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勤。”不过这是赞颂周文王的句子,没有半点诗意。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而徐凝这首诗中的“三分之二”不但是诗意的,而且是新奇的。这些数目字,都不可以常理而论,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致使后世之人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此后宋人苏轼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也不逊色。至于“月色无赖”,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中的“春色恼人”,即运用了同一手笔。
诗人把扬州明月写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的风姿,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使人向往扬州的美好。这也许是诗人有意的安排,这种大胆的艺术构思所产生的效果,令人为之惊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其一》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大艑珂峨头,何处发扬州。——释宝月《估客乐四首》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黄景仁《感旧四首》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宿扬州》
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晁补之《临江仙·绿暗汀洲三月暮》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黎廷瑞《水调歌头(寄奥屯竹庵察副留金陵约游扬州不果)》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李颀《送刘昱》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秦观《风流子·东风吹碧草》
曾经沧海小波澜,杜牧扬州梦已残。——杨寿杓《沪上赠孙颂陀六首其五》
白首遑遑谩世忧,我今问米下扬州。——周行己《病中思归呈千之十七兄》
十载梦扬州,少年心、鹤背广陵烟月。——奕绘《南浦》
客从扬州来,遗我扬州花。——范成大《霜后纪园中草木十二绝其七》
扬州回鹤背,燕国射龙光。——陆深《西岩诗其七》
贵人谩作扬州叹,老婢空传洛下声。——沈德符《杪秋阅稼三首》
此意谁堪咏,扬州杜牧之。——石宝《卖花》
扬州十里春,峨嵋半轮月。——韩驹《曾大父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其十二》
烟月扬州小景开,繁华净尽劫燃灰。——吕敦礼《书警》
金沟二月袅鸦黄,扬州人到长杨。——龚鼎孳《画堂春和青若赠杨枝韵》
定去扬州须说与,相怜还是故乡人。——汤显祖《临章楼闻越舸且别怅然二首》
南推扬州北燕市,斗奇誇异良可吁。——郑孝胥《补作城南观菊酬侗伯息庵蛰云》
扬州巳二月,寒色带萧森。——周伦《发杨州》
扬州乙酉遭屠戮,卓氏贞魂至今哭。——李柏《卓烈妇》
偏照扬州月,由来十二圆。——许传霈《得家书将去泰州》
明月扬州属狭邪,太牢犹省惜才华。——陈书(伯初)《读温岐诗感事》
明月扬州廿四桥,送君此去路迢迢。——胡缘《送大兄之广陵》
谁识从官兴感夜,卧听寒柝宿扬州。——宋庠《冬至夜斋中不寐遥想郊丘盛礼二首》
西苑无人归,秋色扬州早。——陆弼《萤苑》
未识扬州雪,侬家几树残。——欧必元《玉兰花》
翻作扬州客,行行意未胜。——俞律《丁巳仲春返扬小游,慨赋八律其八》
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王泠然《汴堤柳(一本作题河边枯柳)》
望中仿佛扬州路,猛回思、四十三年。——魏元旷《高阳台·戊辰夏日经旧居*》
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苏轼《石塔寺(并引)》
但得耽吟如水部,人间何处不扬州。——曹家达《梅花十首其五》
歌吹扬州惹怪名,兰香竹影伴书声。——邓拓《访郑板桥故居》
斜倚东风醉落魄,何必欲跨扬州鹤。——王缜《送湖东陈君游京师归江西》
汉苑紫云归玉佩,羡扬州、艳赏谁家。——高濂《满庭芳芍药》
便重台许赠,犹恨扬州梦远。——周岸登《惜余春慢丰台芍药》
铁瓮城头过京口,金山江外是扬州。——韩淲《重送潘舍人》
莫向青山歌玉树,扬州花月使人愁。——赵今燕《送沈嘉则游广陵》
借取西岩明月影,直依旌旆望扬州。——顾璘《宿香山寺》
秦岭重逢雪,扬州更咏梅。——陆深《挽王复庵锦》
轻薄扬州真可笑,贤良汉殿更堪嗟。——晁说之《山行微雨对花觉秦少游山路雨添花之语为佳因》
琼花作奇祟,妖氛满扬州。——朱诚泳《感寓其六十五》
关于绍兴的诗意
白落梅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恰好这个五月,细雨路过江南。而我,像是一个归来的书生,从梦里醒来。因为临时要见一个客户,我们从杭州赶到绍兴,车子经过绿荫* ,经过小桥,经过唐诗和宋词。我才知道,我们目的地居然就在这诗情画意的轴卷里,客户正好有事,给了我们两个小时穿越的机会。虽然他不停地说抱歉,其实我内心早已窃喜,赶紧拉上同行的王总,踏上青石板---仿佛于前世回来一般。
一位戴着乌毡帽的三轮车夫见我们问路,就主动说可以带我们去比较典型的景点转转。好吧,时间好紧,我们一拍即合。车夫真是个好“导游”,他会用提问的方式打开话匣:“你们知道绍兴三乌是什么吗?四乡又是什么吗?”我们便听他娓娓道来,期间,我当然要说上你真博学、你是城市最美的窗口等等赞美的话。于是,我们便随着车轮和青石板呢喃的话语,听时光里的故事。
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是绍兴的三乌。转过一个小巷,那轻盈的乌篷船,便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或行或泊,或船夫一人,或船头坐着撑伞的姑娘,就着水乡的雨声闪入我 的文字里,优雅地妖娆。江南人家尽枕河,车夫师傅说的四乡之一就是水乡,想这乌篷船,该是承载了多少故事和生活!这临水而居的人们,把千百年的过渡修成一幅风景画,也把日子轻轻摇的顺水又顺风。
水乡船多,桥自然也多,据说绍兴大大小小的桥有*万座。我们沿着石板路一直走,就看见了题扇桥。我凭栏望着远处,看对面的山和塔,看这粉墙黛瓦,凭水楼窗,仿佛也看到了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画面。据说当年书圣每次从家宅路过此桥时,都看到一位老奶奶在桥边卖扇子,但扇子总是卖的很少。这天他心生怜悯,对老奶奶说我给您扇子上都题5个字吧,您就说这是王右军的字,一定能卖好价钱(王羲之曾官拜右军将军),后来老奶奶的扇子果然一抢而光。再后来,这座桥就被称作题扇桥了。桥下,泊着几艘挂着红灯笼的乌篷船,绿色的植物从桥上泻下,河面倒映着石壁上的青苔。年华如水一般,一漾一漾,就把今天变成了昨天。
绍兴的 “四乡”除了水乡和桥乡,自然还是著名的酒乡和文化之乡了。“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酒香,果然不怕巷子深。我仿佛闻到了那醉人醇香,不由地加快步子。在一家老店门口,我们看见店老板娘热情地招待着游客,得知后院就是酿酒的地方,我们便径自往后院而去。酒坊里有序的摆放着最初的农耕工具,我抚摸着这石磨以及被岁月磨光滑的把手,感叹就在这一摇一填里把老酒做成了文化。年青的老板娘招呼我们喝一点老酒,王总一饮而下,我却迟迟顾虑。老板娘说,天下黄酒在绍兴,绍兴老酒在这里,你不品一口,枉了此行!我想也是,古人饮酒赋诗,我也伪一回地就着老板娘的热情呡了一口,果然香甜,回味无穷。
绍兴的老酒,赋予了许多与文学有关的故事,其中“曲水流觞”就是在这里,然后就有了闻名的兰亭序。据说当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全国*42位在兰亭祭拜仪式后,便玩起来一种饮酒作诗的游戏。一众文友们围坐在曲折回旋的水渠边,然后把盛着老酒的酒器“觞”放在水的上游任其自然下流,在谁身边停下就作诗一首,类似于我们小时候丢手帕唱歌的游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最后这些吟咏的作品有37篇被结成集子,称《兰亭集》。当然,每一轮没有吟出作品的墨客,自然少不了罚酒三杯的规则。我就在想,若当时我在场,岂不是要被醉死。后来,王羲之为此集作序,称《兰亭序》。序文之所以有那么多印章,足以见其价值和内涵,难怪唐王李世民临死都抱着它进棺材啊!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我们沿河拐进窄窄的石板路,抚摸小巷里斑驳的`石墙,仿佛在找寻曾经的故事。那一扇雕花的木窗,半开半掩,是在听风,听雨,听落花,抑或是在等待一次久别重逢?我的思绪被一阵轻盈的脚步声打乱,看见一袭白衣的女子从我身边而过,长发从雨伞里飘逸出来。我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这应景的背影,一个独自行走的姑娘,此刻心中是否装着满满的心事,和雨巷一样悠长!若所有的相遇真是久别后的重逢,那这留有背影的姑娘,不知是前世曾经相遇过,还是以后还会遇见?我收回目光,眼前就是鲁迅故居了,那读书时代的画面和书本内容就一下子涌到眼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闰土到孔乙己。我扒在木雕窗台上,看着行人,看着现在,也看到了曾经。“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我在百草园里走走停停,似乎在找寻什么,那书本上的文字忽然就成了一幅画,旖旎在我的周围。
若绍兴是一幅画,那一定是写满诗句的水墨画,所以沈园是一定要去的。站在沈园的墙边,你或许能感受到陆游与唐琬那再次相见时的无奈与凄楚。当年,陆游与表妹唐琬本身恩爱的一对夫妻,只因陆母及封建思想的捆束,让这对生死恋人铭记一生。时过境迁,陆游重回绍兴,在沈园偶遇唐琬。此时伊人已嫁他人,唐琬备酒抚慰,陆游心中无限感慨,“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昔日的琴瑟相和,今日却如宫廷内的绿柳遥不可及。我不由感叹他们曾游安徽浮山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造化弄人,错误,用尽一生去忏悔。
唐琬终于抵不住相思与眷念,写下“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而后,忧郁而终,或许,这是最好的结果,陆游用一生去思念唐琬,留给我无尽的想象。
乌篷船从梦里 摇到江南
石板长过年华
水乡姑娘 呢喃吴越的醉意
雨巷深处有酒香
雨声渐大,像是某种感应,又像是某种提醒。我知道, 绍兴的名人及文化是一时了解不尽的。比如一都两剧,绍兴五女,蔡元培,绍兴师爷,等等。好吧,因为期待,所以等待。也许某一个雨季,我再走*绍兴,走进画里,触碰一段故事,写一段文字。
远处戏台传来姑娘婉曲细软的越剧,如老酒一般漫过我感触神经,醉在江南的侬语里。
写扬州和绍兴关于月的古诗
写绍兴的古诗
绍兴水的古诗
扬州的赏月古诗
扬州赏月的古诗
绍兴的故古诗
绍兴的诗句
绍兴诗句
关于浙江绍兴和湖州的古诗
和绍兴有关的古诗
绍兴的中秋古诗
绍兴的诗句古诗
写绍兴的诗句
赞颂绍兴的古诗
绍兴人文的古诗
描写绍兴的古诗
二月下扬州的古诗
绍兴运河园的古诗
关于绍兴柯岩的古诗
游绍兴的古诗词
写绍兴上虞的古诗
关于绍兴的诗句
赞美绍兴人的古诗
关于绍兴古桥的古诗
关于绍兴的著名古诗
关于绍兴*水的古诗
扬州的古诗梦
扬州词的古诗
扬州的古诗3
关于绍兴鉴湖的古诗
哲学句子说说心情短语
不重视英文短语
失败婚姻心情短语
大海边的说说心情短语
幽默放假说说心情短语
超伤感的说说心情短语
collect同义短语
形容听歌的心情短语
初中英语短语大全2000
小清新短语
感谢闺蜜说说心情短语
旅行离开说说心情短语
sql语句中条件短语的关键字是
霸气超拽心情说说短语
英语必修四短语总结
女儿出生了心情短语
说到做不到的经典短语
工作休息说说心情短语
人教版初中英语短语
家有两宝的心情短语
喝下午茶的心情短语
回老家心情经典短语
熬夜困的说说心情短语
出去赏花的心情短语
笑话短语
常用的介词短语
下雨的说说心情短语
九上英语短语
立即马上的英文短语
歌词说说心情短语
老同学生日祝福语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