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关于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93) 语录(40) 说说(100) 名言(16) 诗词(1k+) 祝福(61) 心语(763)

  •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的意思及赏析

  • 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的意思及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的意思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十九首

      作者:无名氏 朝代: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①芙蓉:荷花。

      ②泽:湿润的洼地。

      ③遗(wèi):送。

      ④环顾:回顾、回头看。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⑦同心:指感情深厚。

      ⑧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怀念家乡妻子的诗。诗中运用《诗经》、《楚辞》采香草赠美人的传统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曲折缠绵。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采莲摘兰的生动画面,莲和兰自古以来就象征男女爱慕之情,象征美好,显然,游子采莲摘兰是为了心中最美的.人。这一场面充满了愉悦轻快甜蜜的情调,但诗人却在这愉悦轻快之中感情突然一转,心中骤然生出一抹淡淡的哀伤,“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把这些美艳芳香的花草送给谁呢?当然是心爱的人,可眼下自己的结发妻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由眼前的花草触发思年故乡亲人之情,心中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回头眺望故乡,故乡却在千里迢迢之外,路程遥远,没有尽头。“还顾”这一动作性的画面,充满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的情感,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主人公的动作和那充满渴望的情思,而“漫浩浩”又极写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哀愁又加深了一层。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意相同的结发夫妻却要远远地分居两地,是何等痛苦难耐的事呀!不但如此,而且相聚之日还遥遥无期,甚至一直要忧伤到“终老”,感情发展到极致,最后只有痛苦和无奈了,令人心如刀绞,随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感情含蓄,给读者留下的空间想象很大,让人觉有很多种答案,却又难说那个是完美的。意韵深厚,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5-16 06:44:42
  • 无名氏:杂诗

  •   《杂诗》

      作者:无名氏

      *寒食雨草萋萋,着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释:

      1、着: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鹃:鸟名,即子规。

      译文:

      时令将*寒食,

      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

      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

      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

      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赏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阅读全文]...

2022-06-08 11:14:36
  • 无名氏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无名氏名言

    1、春梦觉来心自警,往事般般应。——无名氏《清江引》

    2、彼岸花开开彼岸,断肠草愁愁断肠 .奈何桥前可奈何,三生石前定三生。——无名氏《全唐诗》

    3、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无名氏《魔戒1》

    [阅读全文]...

2022-05-29 07:34:00
  • 唐无名氏的诗句名言名句

  • 名言
  •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折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唐无名氏《望江南·莫攀我》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唐无名氏《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

    五里滩头风欲*,张帆举棹觉船轻。——唐无名氏《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唐无名氏《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唐无名氏《无题》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唐无名氏《无题》

    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唐无名氏《无题》

    只虑前程远,开帆待好风。——唐无名氏《无题》

    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唐无名氏《无题》

    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唐无名氏《无题》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唐无名氏《无题》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唐无名氏《无题》

    [阅读全文]...

2022-02-18 06:44:30
  • 无名氏:吴孙皓初童谣

  •   《吴孙皓初童谣》

      作者:无名氏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赏析: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是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在孙权病亡前后,统治集团内部在继承权问题上就乱开了。朝官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为废、立太子斗争非常尖锐。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内部矛盾很快表面化,宗室和大臣间彼此屠戮,长期进行争权夺势的斗争。孙权之后,由孙亮、孙休先后称帝,为时不长。公元264年,由孙皓执政。这个吴国的末代皇帝凶顽残暴,穷奢极侈。他用剥面皮、凿眼睛、灭三族等酷刑*。后宫已有数以千计的宫女,还在民间掠夺少女。甚至明令年年上报“将吏家女”的名册,女孩子一到十五、六岁就要“简阅”一番,供其挑选。暴虐的政治,苛酷的剥削,激起人民不断起义,终于将吴国推进覆灭的深渊。

      在吴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事件。公元211年,孙权从吴迁都秣陵,并改名建业(即今南京),后来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孙权迁都鄂,改名武昌。229年,又还都建业。很有进取精神的孙权,十分重视这两个军事重镇,通过建都,使两地经济日臻繁荣;尤其是建业,成了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到孙皓时代,公元265年,他在西陵督阐的建议下,也来了一次迁都。什么原因呢?据说“荆州有王气”。而建业宫殿已破旧。这个贪欲无度的暴君但求享尽人间欢乐,于是吹吹打打地从建业搬到武昌,并下令扬州地区的人民远道从长江送去供享乐的一切耗资。沿江人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政事多谬”,加上“公私穷匮”,虽然孙皓还在醉生梦生之中,可国政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了。左丞相陆凯是孙权留下的旧臣,对孙权的治国之道有切身感受,对孙皓的腐配专横有冷静观察,算得是个统治集团中的清醒者。凭借旧臣身份,还敢于直言疏。《吴孙皓初童谣》就是陆凯在武昌劝孙皓时引用的一首童谣。陆凯在这个奏疏中,痛陈国衰民弱之现状,力劝孙皓“省息百役,罢去苛扰,科出宫女,清选百官。”孙皓当然十分不悦,只是慑于陆凯的“宿望”,才没有加害于他。

      《吴孙皓初童谣》仅短短四句,却从中透露出了人民的苦难、怨恨和不*。尽管武昌有美鱼可烹食,有房屋可停居,但百姓宁愿到建业去,即使在那里只能饮水充饥,以至如履死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为什么呢?就因为武昌为孙皓所居,人民苦于*久矣,已不能共存于一处。当然,这里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建业曾是孙权的古都,人民向往建业,实是怀念创业皇帝孙权。当时为了备战,孙权虽然也曾强赋厚税,然而他个人尚能自持节俭。在倡导发展农业生产时,他不但赞同陆凯开垦农田的命令,而且主动提出他和儿子们亲自受田耕种,“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公元247年,建业宫年久失修,武昌宫已用了二十八年,这些材料不能再用,建议采伐新材以筑新宫。孙权不许。认为正是战争期间,百姓负担已重,如若再有通伐,就会妨损农桑。坚决让臣下搬来武昌宫材瓦改作太初宫。对比孙皓的暴虐贪残,人们能不痛恨万分吗?童谣正是通过向往建业、远避武昌这种直率的语言责孙皓。以宁死而不愿留居武昌的激愤之声,揭露了当时“苛政猛虎”的血淋淋社会现实,控诉了孙皓集团的滔天罪恶,*了他们的胡作非为。

      当时永安山区的农民忍无可忍,在施但领导下发动了一场起义。初则数千人,发展到万余人,直杀至建业城里,给孙皓*以极大威胁,就在这种怨人怒的境况下,孙皓不得已于266年冬天灰溜溜地还都建业,一方面血腥镇压施但义军,一方面以此*息朝野反抗。但是,他的骄奢*并就此收敛。一到建业又耗费数以亿计的资财筑起了一座显明宫,“大开园囿,土山楼观,穷极伎巧。”陆凯也曾强劝,而孙皓至死不悟,终于弄到财竭国亡的地步。

      这首歌谣为陆凯作为例证引用于奏疏中,但保留着民谣朴实生动的面貌。它用强烈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反封建*的主题思想。相*的句式,相*的韵脚,成为在民间口相传、不胫而走的有利条件。

    [阅读全文]...

2022-03-11 16:34:40
  • 无名氏:桓灵时童谣

  •   《桓灵时童谣》

      作者:无名氏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赏析:

      童谣,就是儿歌。一般儿歌内容大都天真有趣而无深意,但经受住历史长河冲刷淘洗流传至今的这首童谣,却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含义深刻的精品。

      桓、灵,指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公元147年至1*在位),这时,*四百年的汉王朝几经起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岁,灵帝12岁),愚顽无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团争权夺利,倾轧不休,朝政黑暗,贿赂公行,只有蝇营狗苟的黑暗官场,没有治国卫家的贤臣良将,童谣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童谣的前两句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我们*熟悉“范进中举”的故事,那种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才正式开始。汉代科举主要方法不是考试,而是中的“举”即“察举”制度。举,推荐;察,考查。各级行政长官观察、发现并向上级推荐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当时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贤良文学等。顾名思义,“秀才”一定是优秀的知识分子,“孝廉”还要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突出品德,这样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绩卓异。但事实正相反,推荐为秀才的根本没读过书,推荐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亲反目成仇,分开另住,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么?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具体的选官制度,后两句就概括了整个官场状况,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说的是:号称出身贫寒、道德高尚的官僚们,其实无恶不作、肮脏不堪,行为秽如污泥;号称能攻善战、出身豪门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将”,遇到征战关头,却又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这就是说,整个汉朝的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顶,已经维持不下去,走到濒临灭亡的边缘。事实上灵帝还在位时,导致汉朝覆灭的空前的农民运动黄巾军大起义(公元184年)就爆发了。

      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最妙的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诗歌的节奏明快,前后两句各用相同句顿,使之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便于儿童传唱。当千家万户黄口小儿都在指责社会黑暗时,这个时代就差不多到头了。

    [阅读全文]...

2022-07-16 17:45:29
  • 古诗十九首《汉·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 古诗文
  • 古诗十九首《汉·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汉·汉无名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汉]汉无名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注释:

      【1】青青:本意为蓝色,引申为深绿色,这里的“青青”,犹言长青青,是说草木茂盛的意思。

      【2】陵: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此处指大的土山或墓地。

      【3】柏:四季常青的树木,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

      【4】磊:众石也,即石头多。会意字,从三石。

      【5】生:生长,生活。

      【6】忽:本义为不重视、忽略,此处指快的意思。

      【7】远行客:在此有比喻人生的短暂如寄于天地的过客的意思。客,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本义为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此句言人在世上,为时短暂,犹如远道作客,不久得回去。

      【8】斗酒:指少量的酒。

      【9】薄:指酒味淡而少。

      【10】驽马:本义为劣马,走不快的马。亦作形容词,比喻才能低劣。

      【11】宛: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西南部,与湖北、陕西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12】洛:洛阳的简称。

      【13】郁郁:盛貌,形容洛中繁盛热闹的气象。

      【14】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冠带是官爵的.标志,用以区别于*民。

      【15】索:求访。

      【16】衢:四达之道,即大街。

      【17】夹巷:央在长衢两旁的小巷。

      【18】第:本写作“弟”。本义为次第、次序,此指大官的住宅。

      【19】两宫:指洛阳城内的南北两宫。

      【20】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亦为宫门的代称。

      【21】极宴:穷极宴会。

      【22】戚:忧思也。

      【23】迫:逼*。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三。

      这首诗与《古诗》中的另一首《驱车上东门》(见后)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京城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独立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古柏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出游,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泉水》),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南阳)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洛阳)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所见如此,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

      诗词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阅读全文]...

2021-12-19 16:20:25
  • 春日古诗拼音版

  • 春日,文学
  • 春日古诗拼音版

      《春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春日古诗拼音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春日古诗拼音版

      chūn rì

      春日

      zhāng lěi

      张耒

      rú sī jù jiǎ dìng chūn pán ,jiǔ yè jīn huáng xuě wèi gàn 。

      如丝苣甲饤春盘,韭叶金黄雪未干。

      lǚ fàn èr nián wú cǐ wèi ,gù yuán qiān lǐ jǐ shí hái 。

      旅饭二年无此味,故园千里几时还。

      yì fāng shí jiē sān zhī jiǔ ,cán suì fēng yān yī cǎn yán 。

      异方时节三巵酒,残岁风烟一惨颜。

      céng fèng lóng qí diǎn bāng lǐ ,suì qióng cí sì shǎo xiū xián 。

      曾奉龙旗典邦礼,岁穷祠祀少休闲。

      作者张耒简介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

      作者风格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张耒 相关书籍体察甚深,因而对劳苦百姓的关心也颇切,如在《劳歌》一诗中对那些“筋骸长彀”、“半衲遮背”的“负重民”以怜悯;在《和晁应之悯农》一诗中对那些“夜为盗贼朝受刑”的“南山壮儿”以同情等等,等等。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马》、《听客话澶渊事》等无不洋溢着一股勃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教学反思

      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 成功之处: 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阅读全文]...

2022-04-09 19:37:56
  • 别云间古诗拼音版139句

  • 经典
  • 《别云间》古诗鉴赏

      中考语文古诗文详解之《别云间》

      别云间[1]夏完淳(清)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羁(jī)旅客】停留在路途上的人,这里指参加抗清斗争而飘泊外地的人。

      【云间(jiān)】

      旧时松江府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因此称松江为云间。)松江府约为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直至海边的整个区域,即今上海松江西部华亭,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即英魂。语出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译文

      三年来我为了抗清而奔波,成为了作客在外的人,今天又成为了俘虏。

      祖国的大好山河被敌人占领,使人伤痛流泪,国土沦丧,谁还说天地宽阔。

      我已经知道为国牺牲的时刻不远了,无奈将要告别故乡情太难。

      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定会看到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阅读全文]...

2022-05-06 12:50:58
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 句子
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 语录
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 说说
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 名言
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 诗词
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 祝福
送别无名氏的古诗拼音版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