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关于宋江和黄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宋江和黄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宋江和黄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宋江和黄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8) 语录(2) 说说(7) 名言(538) 诗词(728) 祝福(1k+) 心语(52)

  • 黄巢咏菊诗赏析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咏菊喻志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咏菊诗赏析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世代贩盐,家资富足,善击剑骑射,通文墨,以雄辩名着一时。他善武能文,赴试不第,对唐朝黑暗统治极为不满。《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他藐视封建统治者,要举行农民起义的志愿与决心,设想将来有那么一天,他要带着身披黄金盔甲的战士攻入长安,推翻唐朝的*统治。

      “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初八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前一天,古人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俗。作者此处不用九月九而用九月八,是为了诗歌的押韵。

      “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指菊花,比喻农民起义军。百花杀,意为百花凋谢,比喻唐朝统治阶级灭亡。

      “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香阵,意为菊花香气冲天,比喻起义军浩浩荡荡,正气凛然弥漫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多电影,一语双关,隐喻长安城为身披黄金盔甲的起义军所占领。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苛捐杂税繁多,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唐僖宗李儇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专好斗鸡打球。有一日,唐僖宗心血来潮,让四个御用闲人打球,说道谁能得胜,即授为节度使,结果其中有一人得胜,果然被任命为节度使。唐廷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以贩盐为业的王仙芝,率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在长垣揭竿造反,黄巢亦与群从八人募众数千人起兵响应王仙芝,攻克河南十五州,啸聚兵马数万。

      公元878年,王仙芝战死沙场,仙芝残部投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各地群雄并起,从黄巢造反者难计其数。

      公元880年,黄巢兵马攻占洛阳,公元881年渡江攻破潼关,进入唐都长安。唐僖宗李儇避驾成都,黄巢自号大齐皇帝改元金统,杀唐朝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全唐诗》共收黄巢诗三首,除了其中的《自题诗》为*所作外,还有一首《题菊花》也是黄巢的咏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题菊花》这首诗中,以青帝自居,表达了自己改天换地的伟大胸襟。晚秋时节,风声飒飒,寒风中的菊花,蕊寒香冷,连蝴蝶都难得一见,孤芳只有自赏,倘若黄巢能当个司春之神,他一定会让菊花与桃花在同一时间开放。

      黄巢咏菊诗赏析黄巢率数十万兵马南征北讨,其势浩大。兵马入城,焚官衙,杀墨吏,但对读书人却是格外开恩。因当时军中流传民谣:“逢儒则肉,师必覆。”被俘士民凡自称儒者,巢兵皆释之不问。兵过福州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巢将下令:“此乃儒家,灭炬勿焚。”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但起义军没有加强已夺取*的巩固。唐僖宗纠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藩镇势力反扑,李克用进军渭桥,与黄巢大战,黄巢战败焚宫室被迫撤出长安,公元884年,黄巢在泰山附*兵败自杀。

    [阅读全文]...

2022-05-22 14:31:53
  • 菊花黄巢的诗意

  • 菊花,诗意
  •   《菊花》

      作者:黄巢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黄金甲:指金电影的菊花。

      诗意: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m.ju.51tietu.net)“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阅读全文]...

2022-02-12 21:05:46
  • 黄巢《菊花》唐诗

  • 菊花,唐诗
  •   黄巢《菊花》是如何描写菊花的,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 《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 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 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 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 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 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 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这首诗的题目,《全》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阅读全文]...

2021-12-25 22:35:55
  • 黄巢《题菊花》唐诗赏析

  • 唐诗,菊花,文学
  • 黄巢《题菊花》唐诗赏析

      《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巢《题菊花》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⑴,蕊寒香冷蝶难来⑵。

      他年我若为青帝⑶, 报与桃花一处开⑷。

      【注释】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白话译文】

      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创作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作者介绍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开国皇帝。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喜任侠,粗通笔墨,少有诗才。。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关东大旱时,积极收拢难民。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次年,在蕲州阻止王仙芝降唐,与仙芝分兵,独立作战。乾符四年(877年),攻陷郓州,杀死天*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置官属,众至十余万。北攻中原不利,遂南渡长江,经江西、浙西、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乾符六年(879年),围攻广州。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不久长安为唐军包围,物资供应困难。中和三年(883)退出长安。东进先克蔡州(今河南汝南),进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天,不下,兵力疲敝,致为李克用等部所破,主力瓦解。

      中和四年(884年),退至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一说为其甥林言所杀。时年六十五岁。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黄巢在起义中提出并实践了“均*”的口号,在*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阅读全文]...

2022-07-03 07:43:59
  • 黄巢《不第后赋菊》

  •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鉴赏】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黄巢一生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当了皇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可是长安却经历了一场浩劫。黄巢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黄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军赶出长安之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长安控制权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切齿痛恨,下令*。*之后,黄巢的部队失去了食品来源。在唐军四面合围下,只得“以人为食”,持续了一年多。

      败退出长安后,黄巢一度围困陈州,陈州刺史赵死守不退。黄巢的军队缺粮严重。最后将掳掠到的百姓、战俘、以及战死的士兵*,都作为了“军粮”吃了。公元883年6月,黄巢起义惨遭失败。在泰山狼虎谷,犯下*行的黄巢挥剑刎颈自尽。

      菊花在无数文人笔下是人格高洁的象征,比如陶渊明田园诗里的菊,黄巢却赋予它气势逼人的杀气。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黄巢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

    [阅读全文]...

2022-07-20 01:56:19
  • 黄巢《自题像》原文及翻译 赏析

  • 黄巢《自题像》原文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黄巢《自题像》赏析

      这首《自题像》与黄巢前两首菊花诗相比,名气就小得多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

      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也有传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从这首诗来看,他没有战死,后来削发为僧了。如果真像民间传说那样,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整理:zhl201608

    [阅读全文]...

2022-02-05 12:31:41
  • 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_绝句张志和古诗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西江月黄陵庙》

    作者:张孝祥

    原文:

    满载一船明月,*铺千里秋江。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注释:

    1、波神句:意思是行船被风浪所阻。波神:水神。

    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

    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

    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山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铺千里秋江。这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鹤山题跋》卷二)。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小编推荐

    西江月的诗意

    《西江月》

    作者:辛弃疾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赏析: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野客丛书》:盖悼朝云而作。苏轼侍妾朝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苏轼把她比为天女维摩。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苏轼另有诗悼念她。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风,敬仰她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素面、洗妆两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高情句,是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梦写与朝云互为知己的情谊,而不能同梦,点明悼亡之旨。全词既是咏梅,又是怀人。咏梅中能以绿毛么凤、唇红、海仙、瘴雾等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探芳丛的神话般情节和细节表现,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构思缜密,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杨慎云: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词品》卷二)《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注释:

    1、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翻译: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

    [阅读全文]...

2022-05-14 03:00:16
  • 有关长江、黄河的古诗

  • 黄河,长江,经典
  •   有关长江、黄河的古诗

      1、《过长江》【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2、《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清江曲内一绝》【唐】崔峒

      八月长江去浪*,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5、《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6、《南行别弟》【唐】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7、《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寄杨协律》【唐】韦应物

      吏散门阁掩,鸟鸣山郡中。远念长江别,俯觉座隅空。

      10、《晴江秋望》【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11、《妓*暗记送同年独孤云之武昌》【唐】李商隐

      叠嶂千重叫恨猿,长江万里洗离魂。

      武昌若有山头石,为拂苍苔检泪痕。

      12、《寄令狐相公》【唐】贾岛

      策杖驰山驿,逢人问梓州。长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13、《寄题罗浮别业》【唐】高骈

      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

      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

      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阅读全文]...

2022-05-22 06:54:24
  • 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 长江,黄河
  •   长江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伴着呼啸的涛声吞噬了人的灵魂。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不合自灵均。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八月长江去浪*,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吏散门阁掩,鸟鸣山郡中。远念长江别,俯觉座隅空。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阅读全文]...

2021-12-25 10:36:40
  • 《别宋常侍》古诗

  • 《别宋常侍》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宋常侍》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别宋常侍

      隋代:尹式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译文

      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为我送行。

      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

      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

      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赏析

      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点明了离别的地点。杜陵自繁华,汉水空悠悠,这两处地名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其符号意义远超过了地理意义。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但前两联之间并后两联之间都失粘;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本该用对仗,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粘而不粘,该用对仗而不用,这些都是律诗在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迹象。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2.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3分)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2分)

      2.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3分)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尹诗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孟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杜陵,古县名,在长安东南,此以杜陵北指长安。汉川即汉水,汉中位于汉水的东北,故以汉川I东指汉中。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故先着一笔以记其事。

      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但前两联之间并后两联之间都失粘;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本该用对仗,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粘而不粘,该用对仗而不用,这些都是律诗在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迹象。

    [阅读全文]...

2021-12-22 09:35:55
当前热门
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 句子
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 语录
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 说说
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 名言
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 诗词
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 祝福
宋江和黄巢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