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陵五题石头城古诗中的成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金陵五题石头城古诗中的成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金陵五题石头城古诗中的成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金陵五题石头城古诗中的成语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此时大唐帝国是日趋衰败,朝廷大臣相互排挤,藩割势力有所抬头。此诗不只是抒发思古的幽情,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望君主以前车之覆为鉴,用内在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
作者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朝廷昏庸无能,*荒淫腐败,宦官专权干政,藩镇割据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这首七绝借慨叹六朝之兴亡,提醒当权者引古鉴今。
“山围故国周遭在”——写山。石头城如旧,六国豪华已失,人事不修,地形之险不足依。
“潮打空城寂寞回”——写水。赋予“潮”以人的情思,因感知拍打的是一座空城而寂寞,江潮犹有今昔盛衰的感慨,何况人呢?用“故”和“空”,使空间和时间结合,给人以荒芜悲凉、物是人非之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月照空城。用万古不变的明月作为古今治乱存亡的见证人,抒发了更深沉的感叹。石头城上的女墙仍在,却无人守护;只有曾照旧时的繁华月,在深夜人静的时候从淮水东边升起可是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昔日秦淮河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此情景是多么寂寞啊!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用深邃独到的眼光透视出自然现象和沧桑变化间的关系。描写石头城,却不描写城内的人、事、物,而放眼寂寞的群山,凄凉的潮水和朦胧的月光,这样石头城更显没落荒凉,扩大了意境,更显雄浑莽苍、深邃幽远的山水长卷的气魄。
刘禹锡的这首《石头城》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陵城。作者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诗鉴赏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
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一个“还”字,意味深长。
但这首诗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人感慨深沉,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在朝廷昏暗、*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意义的。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不过,后来的诗人并不因此而搁笔,咏金陵的诗词还是层出不穷,只是很少能达到刘禹锡这首诗的水*罢了。
整理:zhl201703
咏石头城诗句
(一)
故垒烽台过雁喑,六朝王气比浮沉。
争锋楚越空尝胆,逐鹿孙曹枉费心。
我向城墙寻雨迹,谁将橹楫问波痕。
时吟旧句生新虑,散去寒潮可是春?
(二)
古都六代笼烟尘,豪杰辈出比霸心。
吴越争雄尝苦胆,孙刘鏖战斗曹军。
蒋家窃取中山业,毛氏继承共和钦。
风雨钟山吹落叶,雄师百万扫阴云。
(三)
神龙雄韵势威轩,巴国文明贵遗存。
演绎战争千古绝,猊峰城堡百情囤。
巴渝武舞传民俗,佛寺蕃昌耀蜀坤。
绿树涌波旌彩猎,石头奇垒醉游昆。
(四)
龙盘虎踞石头城,弹洞斑斑纪战痕。
弱积瓜分思赤县,船坚炮利破家门。
后来居上中华志,堵截围追列国心。
众志成城观世变,萧墙安定贼休兵。
(五)
日暮钟山映晚霞,辉煌曾是帝王家。
杜郎醉笑秦淮妓,孟得诗吟朱雀花。
楚调新声悲逝水,吴宫荒径见归鸦。
繁华欲向今宵看,酒绿灯红一望奢。
(六)
石头城上石头闲,素裹银妆杂赭斑。
草木萧疏兀残壁,英雄无觅叹江山。
洪波东去终无尽,鸿雁南飞不见还。
惆怅凭栏向天际,何时春色满人寰?
(七)
六朝王气自浮沉,十代繁华尚可喑。
大帝秣陵舒剑胆,曹公赤壁走惊魂。
天王帝梦茶余唱,洪武*酒后吟。
千古风流成往事,长江逝水卷流云。
石头城诗歌鉴赏
《石头城》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历来备受赞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石头城诗歌鉴赏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刺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题金陵渡诗词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题金陵渡诗词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韵译】: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
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题金陵渡
张枯
全隆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赏析】
凡是游过金陵,又从瓜州渡口渡过长江,目睹大江浩荡,云水苍茫之色的人,对这首《题金陵渡》的诗就会有深刻的感受。
金陵渡就是南京的京口,唐代称京口为金胶,瓜州在江苏江都县南四十里,今辟为瓜州镇,地当运河之冲,与镇江隔江对峙。这里从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张估到了瓜州,在渡口小山上的小楼寄宿一宵,准备渡江而南。当他登楼眺望大江的时候,一缕闲愁袭上心头,令他顿生怀古与漂泊之感。楼外是“大江茫茫去不还”,夜幕降落了,长江的潮汐也反映了黄昏迷濛的景色,而夜空中有一弯料月,洒下了薄薄的银光,这时候,瓜州渡口的特色显现出来了,渡口泊船的两三渔火,闪烁地点级在江边,与江月遥遥相映。着了这样的情景,联想到金粉六朝的历史,诗人的感情不禁激荡起来:“这两三星火,标志着千古难磨的古渡风光。而世事的变动不居,在历史长河中,与潮起潮落的长江比较起来,显得多么短暂啊!”
“两三星火是瓜州”这种写景之笔,绝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与愁连系起来,这种愁也许具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旅愁,也许具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世事感慨,因此这句诗从唐代以来就脍炙人口,所谓“星火瓜州”,由此而来,大可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媲美对瓜州古渡的吟咏,唐宋诗家之作不少,如晚唐的韩握:“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挠。烟月迢迢,金睦渡口去来潮·一。”如北宋的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乎都可从“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找到联想的痕迹。
诗友梁耀明、何竹*去年春天曾游金陵,也到了瓜州,他们在沉醉的春风中渡江,诗情澎湃,分别写了过瓜州的诗作。梁耀明写道:“扬州二月未春酣,稚绿教人眼更贪。十里瓜州啼鸟里,分花扶醉过江南。”何竹*写道:“历历寒烟古渡头一村田桥水认瓜州。江南江北梅初放,威得诗囊一路收。”从分花扶醉,一路吟诗,可以想见旅游的情趣。瓜州是富于古趣与诗意的。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5—849),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唐·张祜《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
①金陵:南京。
②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③津:渡口。
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⑤一宿:一夜。
⑥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⑦可:当。
⑧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⑨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⑩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翻译】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作品简介】
《题金陵渡》由张祜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 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 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 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
【创作背景】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 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 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作者简介】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 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 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古诗除夜宿石头驿翻译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除夜宿石头驿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释:
⑴《全唐诗》题下注曰:"一作石桥馆"。
⑵支离:即分散。《全唐诗》校:"一作羁离"。
⑶愁颜与衰鬓:《全唐诗》校:"一作衰颜与愁鬓"。
⑷又:《全唐诗》校:"一作去"。
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
《除夜宿石头驿》是一首五律。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这两句是说,诗人飘泊在外,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独自滞留在他乡逆旅,于是引发出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今夜除夜,一年将尽,此时家人团聚,欢度新年,唯独我孤寂一人,仍在万里之外滞留,心情十分难堪。两句诗把悠远的时间性和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具一种百感苍茫的情思,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具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下面是*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施蛰存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就转到这个"人",独宿在旅馆中,又是在大年夜,他的思想感情怎样呢?"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外。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代诗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
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但是,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他"偷"得来的。早在二百年前,梁武帝萧衍有一首《冬歌》:
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
君志固有在,妾躯乃无依。
王维《送丘为下第归江东》诗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这就是戴叔伦的"赃"证。梁武帝写的是一个妇女在除夕怀念她出门在外的丈夫。戴叔伦改了一个字,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就成为警句。
名家点评:
明人唐汝询评云:"幼公去石头不远,而曰万里未归,诗人多诬,不虚哉。"(《唐诗解》)
清人沈德潜评曰:"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
吴汝伦:"此诗真所谓情景交融者,其意态兀傲处不减杜公。首尾浩然,一气舒卷,亦大家魄力。"(《唐宋诗要》)
吴山民批此诗:"翻古却健。"(《唐诗正声评醳》)
吴昌祺批此诗:"句警则不免于诞,犹胜‘舍弟江南没’二句也。"(《删订唐诗解》)
徐竹心评此诗:"全诗写情切挚,寄慨深远,一意连绵,凄恻动人,自非一般无病**者可比。"
《题金陵渡》唐诗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金陵渡》唐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金陵:南京。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一宿:一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韵译】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作者介绍】
张祜 (约785—849后)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821-824)年间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等地,隐居以终。张祜纵情声色,流连诗酒,同时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效力朝廷,一展抱负。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张祜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张祜早年寓居苏州,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都市,并模山范水,题咏名寺。他的《题润州金山寺》诗,空前绝后。他作的《宫词二首》之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流行一时。后来这首词传入宫禁,唐武宗病重时,孟才人恳请为上歌一曲,唱到“一声何满子”,竟气亟肠断而死。这种至精至诚的共鸣,恰恰说明祜诗的魅力。
白居易很欣赏张祜的《观猎诗》,认为与王维的观猎诗相比难分优劣。然而,祜性情狷介,不肯趋炎附势,终生没有蹭身仕途,未沾皇家寸禄。 张祜晚年,在丹阳曲阿筑室种植,寓居下来。尝与村邻乡老聊天,赏竹,品铭,饮酒,仿着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 一生坎坷不达而以布衣终。
张祜一生虽官场不利,史书也没记载他的事迹,但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少,《全唐诗》中亦有349首,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南宋初蜀刻十卷本《张承吉文集》共收诗469首,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张祜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题金陵渡》诗词赏析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古诗词
古诗原文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译文翻译
满耳是美妙的音乐满眼是美妙的花,满楼盛妆的少女胜过那美丽的吴娃。
这才晓得那无限美好的天上神仙窟,也不过像这无比豪华的人间富贵家。
绣幕里夜间闪烁着的红烛就像闹市,白天里施着的舞裙活像天空的彩霞。
担心是宴会罢了美女也随之而星散,管它扬子江那头一轮皓月是否西斜。
注释解释
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中堂:大厅。
笙(shēng)歌:乐声和歌声,泛指音乐。
珠翠:妇女的饰物,这里代指美女。吴娃:吴地的美女。
神仙窟:神仙居处。
绣户:指华丽的居室。攒(cuán):聚集
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扬子江:这里指润州附*的长江水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是诗人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同*章事周宝举行的盛大宴会时创作的一首诗。
诗文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不可能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金陵五题石头城古诗中的成语
再过金陵石头城的古诗
石头城古诗中的石头城是哪
石头城古诗中的石头城在哪里
石头城古诗中的还表达了
古诗词中的石头城
关于石头城的古诗
石头城古诗的意景
石头城的古诗视频
石头城的古诗曹丕
有拼音的石头城古诗
石头城的古诗词
播放石头城的古诗
石头城古诗的配音
古诗石头城拼音版的
带拼音的古诗石头城
石头城这篇古诗的感想
古诗石头城的写作背景
石头城古诗的创作背景
古诗石头城作者的拼音
描写南京石头城的古诗
与石头城相*意思的古诗
刘禹锡古诗石头城的繁体字
石头城作者刘禹锡的古诗读法
石头城古诗文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题金陵渡的读古诗
金陵酒在古诗中的记录
关于金陵城的怀古诗
题金陵渡古诗的诗意
题金陵渡的古诗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