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苏秦六印诗词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秦六印诗词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源出处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六国,“于是六国从(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拟)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释义用法
苏秦(字季子)游说六国合纵拒秦,被六国同时封相,为纵约长。声势煊赫,车马众多,回到故里。原先轻贱过他的家人这次对他毕恭毕敬。后用此典表现得任官职,荣华显耀。
用典形式
【六印】元·杨果:“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
【六印悬】元·耶律楚材:“且图约法三章定,宁羡浮荣六印悬。”
【苏子印】宋·张元干:“老去尚堪苏子印,兴来须到*家池。”
【季子金】明·高启:“菽水还堪乐,何须季子金?”
【佩印归】唐·白居易:“惠深范叔绨袍赠,荣过苏秦佩印归。”
【黄金印】宋·苏轼:“何人贪佩黄金印,千柱耽耽琐北冈。”
【何用多金】元·郭钰:“归来苏季子,何用苦多金。”
【苏秦六印】唐·杜牧:“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季子金多】金·元好问:“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六国都丞相】清·郑燮:“苏秦六国都丞相,罗隐西湖老秀才。”
【苏子六国印】宋·陈与义:“易求苏子六国印,难觅何桥一字书。”
附:《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背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前往
B、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用
D、嫂蛇行匍匐 像蛇—样
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4分)
译文: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译文:
(3)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4分)
译文:
答案:
10、A离开。
11、B项①句是描写苏秦刻苦学*的情景;⑤句是作者对苏秦兄弟三人的评价⑥句是作者的观点。
12、C项“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苌弘化碧的诗词典故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苌弘化碧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 (zen),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释义用法苌弘忠贞而遭谗,流放归蜀后剖腹自杀。蜀人感其精诚,把他的血收藏起来,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后用此典指忠直坚贞而蒙受冤屈; 也用“碧血”等指忠臣志士为保持节操而死。
用典形式
【化碧】 清·王士禛:“革除事往三百载,至今化碧干长虹。”清 ·孟亮揆:“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
【血碧】 清 ·赵翼:“血碧肯污新赠谥,汗青终照旧题诗。”
【埋血】 唐·温庭筠:“反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碧化】 清 ·陈梦雷:“虹流此日犹难信,碧化他年倘见心。”
【碧血】 明 ·陈子龙:“宵人骂碧血,群阉艳华虫。”清 ·沈道映:“当年碧血青磷散,此地银涛白马寒。”清 ·魏麟征:“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磷。”清·朱*:“穷海有人埋碧血,普天无地著黄冠。”
【千年碧】 清·沈磐:“丹心愿化千年碧,弱息难回百炼刚。”
【血化碧】 清·顾炎武:“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苌弘血】 唐·顾况:“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明 ·徐渭:“可怜一斗苌弘血,博得墙围柳数株。”清 ·沈德潜:“中朝已洒苌弘血,塞北空闻杜宇愁。”
【苌弘怨】 唐·雍陶:“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苌弘碧】清·嵇曾筠:“忠魂已化苌弘碧,雪涕君恩浩荡初。”
【青青血】 元·刘因:“烟雨松楸,风尘泪眼,滴尽青青血。”
【千秋碧血】 清·丘逢甲:“千秋碧血依然热,苌叔违天志倘成。”
【化血三年】 清·王夫之:“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
【碧千年血】 清·朱奕恂:“屠沽能碧千年血,松桧犹飞六月霜。”
【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
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后汉书·襄楷列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释义用法
僧人不在一棵桑树下睡三宿,以免时间一久,对桑树产生爱惜之情。后以此典指对世间 事物的顾恋,未能脱去凡心。
用典形式
【三宿恋】 宋·苏轼:“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元好问:“结*尚余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桑下恋】 清黄鷟来:“欲假岩中居,冀息桑下恋。”
【桑下宿】 清·黄遵宪:“*生烟霞心,奈此桑下宿。”清·黄鷟来:“两月已过桑下宿,能无依恋碧溪隈。”
【三宿空桑】 清·丘逢甲:“三宿空桑吾不厌,春灯山寺话神州。”
【连宵桑下】 清·赵执信:“未免违他慈氏戒,连宵桑下苦低徊。”
【空桑三宿】 清·龚自珍:“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恋林中桑】 明·高启:“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桑下一宿】 清·钱谦益:“军持漉囊在何许,桑下一宿吾所惭。”
【桑间三宿】 宋·陆游:“桑间戒三宿,坚坐岂渠乐。”
【山下成三宿】 宋·辛弃疾:“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
【浮屠不宿桑】 清·归庄:“已看高士难逃竹,也识浮屠不宿桑。”
【欲宿愧桑门】 宋·王安石:“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
《后汉书·襄楷列传》内容简介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bei),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清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释义用法
汉代翟方进(字子威)把鸿隙池水放掉,认为可以免除水患,但后来当地时常干旱,无水灌溉,当地人怨恨他,传唱童谣,说他毁坏了陂池,使人不能种水稻,只能吃豆饭芋羹,假托仙人预言,陂池还会恢复。后以此典指治理水利;或以“陂坏当复”等指事物反覆;或以“芋魁饭豆”等指粗粝的饭食。
用典形式
【双黄鹤】宋·辛弃疾:“如卧长
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
【两黄鹄】宋·苏轼:“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思两鹄】宋·苏轼:“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复陂谣】宋·范成大:“安得能言两黄鹄,为君重唱复陂谣。”
【羹芋魁】清·顾炎武:“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菜。”
【*陂往复】清·归庄:“光武宣王终有望,*陂往复理难谕。”
【芋魁饭豆】宋·苏轼:“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陂坏当复】宋·陆游:“共知陂坏行当复,敢恨台高既已倾。”
【两鹄告成坏】宋·苏轼:“江湖开塞古有数,两鹄飞来告成坏。”
相关推荐:
长城自坏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宋书·檀道济传》:“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初,道济见收,脱帻(ze)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释义用法
南朝宋将檀道济协助刘裕建立*有大功,后遭忌被杀。檀道济被捕时,把帽子摔在地上说:“竟然毁坏你家的万里长城!”后用此典指统治集团内部自相残杀或杀害功臣,也用以指守边将领。
用典形式
【长城坏】清·钱谦益:“何当大星陨,坐见长城坏。”
【坏长城】清·邱迥:“沙漠何期归故主,权奸乃敢坏长城。”清·陈伦:“风波万里坏长城,三字翻称廷尉*。”
【隳道济】清·朱彝尊:“长城隳道济,大勇丧成。”
【万里长城】唐·杜牧:“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唐·白居易:“谁遣书生论兵事,万里长城元自弃。”
【长城自坏】清·王峻:“长城自坏天难问,半壁偏安主厚颜。”清·黄鷟来:“长城自坏出不意,兜鍪误我何其愚。”
【江左长城】元·潘纯:“江左长城真自坏,邺中明月竟谁歌?”
【塞上长城】宋·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长城君自坏】清·王士禛:“太息长城君自坏,军中空卓曲端旗。”
【自坏万里城】清·唐孙华:“石头袁粲真堪惜,自坏边关万里城。”
陆凯寄梅诗词典故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陆凯寄梅诗词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典源出处
《太*御览》卷九七○引《荆州记》(南朝宋·盛弘之撰)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用法
陆凯与范晔是好友,他托驿使寄给在长安的范晔一枝梅花,并赠诗一首,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后以此典表现对家人、朋友等的想念情意;也用以咏梅。
用典形式
【梅驿】宋·张炎:“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雁书休寄,寸心分付梅驿。”
【寄春】清·张惠言:“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
【赠远】宋·周密:“赠远天寒,吟香夜永,多少江南新怨。”
【一枝春】宋·黄庭坚:“欲问江南*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宋·陈师道:“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寻驿使】宋·辛弃疾:“寻驿使,寄芳容,陇头休放马蹄松。”
【陇头人】唐·张祜:“折花当驿路,寄与陇头人。”元·耶律楚材:“遥想冰魂政无恙,一枝回施陇头人。”
【陇头梅】唐·宋之问:“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清·王夫之:“南去只悲湘水雁,北书唯寄陇头梅。”
【驿使梅】清·黄鷟来:“青山尚逐征人舫,白雪难逢驿使梅。”
【梅花使】清·黄景仁:“倘逢过岭梅花使,好讯荆高市上人。”
【寄一枝】宋·胡仲弓:“渐次梅花开遍,花外行人已远。欲寄一枝嫌梦短,湿云和恨剪。”元·耶律楚材:“驿使不来人已老,江南谁寄一枝春?”
【寄折梅】明·陈子龙:“鱼海逢归雁,龙沙寄折梅。”
【寄梅花】宋·苏轼:“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寄寒梅】元·许有壬:“尊中物,胜他年千里,谩寄寒梅。”
【赠梅花】宋·张炎:“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江南折赠】宋·张炎:“还念庾岭幽情,江南聊折赠,行人应发。”
【江南驿使】明·陈子龙:“祖帐江梅驿使远,扬旌朔雪戍楼深。”
【折梅寄我】宋·张炎:“有黄金,应铸相思。折得梅花先寄我,山正在,里湖西。”
【折得陇头】明·唐寅:“折得陇头逢驿使,先与天下颁春王。”
【陆凯传情】宋·钱惟演:“陆凯传情梅暗落,韩凭遗恨蝶争飞。”
【驿传梅信】宋·张炎:“书染芝香,驿传梅信,次第来云北。”
【驿使带春】金·李俊民:“纵看看,驿使带得春来,只恐怕,绿叶成阴子满。”
【驿寄梅花】宋·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春赠陇头】清·王士禛:“拗取铜坑玉一枝,江南春赠陇头时。”
【故人堪寄】元·张翥:“故人堪寄,折枝代取,江南春信。”
【送客逢春】唐·杜甫:“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难随驿使】宋·王安石:“纷纷自向江城落,杳杳难随驿使来。”
【梅花寄远】宋·陈与义:“会有梅花堪寄远,可因莼菜便怀归。”
【梅寄断魂】宋·范成大:“隙月知无梦,窗梅寄断魂。”
【庾岭一枝】宋·范成大:“书随庾岭一枝寄,句挟韶江九奏成。”
【剪梅烟驿】宋·史达祖:“但可怜处,无奈冉冉惊魂,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寒梅堪寄】明·陈子龙:“寒梅北客谁堪寄?春草南陔欲废歌。”
【楚驿梅边】宋·陈允*:“楚驿梅边,吴江枫畔,庾郎从此愁多。”
【一枝随驿使】宋·曾巩:“远寄一枝随驿使,欲分芳种恨无因。”
【花信随驿使】宋·张元干:“春梢惯识宫妆样,花信偏随驿使回。”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江淹:“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岭梅传远信】宋·欧阳修:“不待岭梅传远信,剪刀先放彩花开。”
【南枝附春信】宋·晏几道:“小梅风韵最妖娆,开处雪初消。南枝欲附春信,长恨陇人遥。”
【梅花寄寒驿】元·邵亨贞:“年华晚,烟水正深,难折梅花寄寒驿。”
【梅残驿使迟】宋·范成大:“韶江石老箫音在,庾岭梅残驿使迟。”
【寄我江南梅】宋·周邦彦:“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不管三七二十一诗词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管三七二十一诗词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谓不顾一切或不问是非情由的鲁莽行动。其语源说法众多,现一一列举:
① 源于原始时期先民的计数方法。那时人们像孩子一样掰着手指头数数,一个人有两只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两只手有十个手指。因此人们对“二”“五”“十”这三个数特别熟悉。口语中的“一五一十”,就是和以手计数有关系的。五减二得三,五加二得七。在人们印象中,三是少,七是多。数三只要一只手,数七需要两只手。三代表吉利,七象征凶险。因此,人们说“不管三七”,意思是“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后来,人们在这种说法后面加上了“三七”的乘积,“三七二十一”这句俗语就流传开了。
② 源于数字和文字的搭配。在古汉语里,“三”往往泛指多数、多次,如“三番五次”“举一反三”等。那么,“三”为什么偏要与“七”相配呢?因为“七”和“切”谐音。“切”和“一”相配,成“一切”,表示概括全部,没有例外。用表示多数、多次的“三”和“切(七)”相配,则成了“三切(七)”,当然比“一切(七)”表示的语气、情感程度更强烈了。“三切”演变成“三七”,按乘法口诀自然是“二十一”了。
③ 源于历史故事。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盛起来。为联合抗秦,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苏秦到齐国去游说。他对齐国国君说,齐国土地广阔,物产丰富,兵精粮足,可与秦抗争。他举齐国都城临淄为例说,临淄城里有七万户人家,每户至少有三个男子,三七二十一,如要征兵,光临淄就可得兵二十一万。苏秦的`计算脱离了实际,因不可能每户都有三个男子,即使有,也不可能三个都能从军打仗。再说把男子都征去打仗,无男壮劳力生产,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后人便把“不管三七二十一”当成不顾一切,不问是非缘由和后果的同义语了。
④ 源于不祥之数。三七相乘的积为不祥之数,最早可能是谶纬家、阴阳家的用语,尔后经过长期演变,才成为今天“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样的口语。如: 《汉书·路温舒传》记载,路温舒跟他祖父学*历数天文的时候,他祖父就说过汉朝的“厄运”在“三七之间”。后来,张晏说这是指的“三七二百一十岁”,意思是说从汉初到汉哀帝、*帝要衰落了。其实,其间并不到210年。三国时代的陈琳作《神女赋》又有“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仇”的话,意思是说,东汉建立210年,到建安时期要遭厄运了。虽然实际上这段时间不足200年,凑不成“三七”之数,但由此可以确知,那时人们已认为“三七”之积是不祥的数字。太*天国起义发布《奉天讨胡檄》,也有“三七之妖运告终”的话。这一看法经过长期演变,人们逐渐总结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口头语。
⑤ 源于传说。从前,有一家叫李元的大户,雇了一个长工给他家干活。长工初到时,李元对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饭吧!免得他借机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顶两个用。隔了半月,李元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干活虽卖力气,但他饭量太大,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虽吃七碗稀饭,但干起活来有气无力,李元十分恼火:“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男子汉?”那长工用筷子敲着碗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屙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李元听后,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又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干活又一人顶两人用了。这件事逐渐传开。开始,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则演化为形容不顾一切,什么都不考虑。
拓展:
【舌卷齐城】
《汉书·郦食其传》:“(刘邦)使食其说齐王曰:‘……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广以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韩信闻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原袭齐。”颜师古注:“冯读曰凭。凭,据也。轼,车前横板隆起者也。云凭轼者,言但安坐乘车而游说,不用兵众。”◆喻儒士游说、建立功业。宋苏轼《次韵答刘泾》:“异义蜂起弟子争,舌翻涛澜卷齐城。”另参见地理部·城建“下齐七十城”。人体部·头面“掉舌”。武备部·其他“下齐功”。器用部·车船“凭轼”。
【许氏评】
《后汉书·许劭传》:“初,(许)邵与靖(许邵之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指对人或作品进行评价。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幸藉梁园赋,叨蒙许氏评。”另参见人物部·圣贤“月旦诸子”。
【呵天问】
参见人事部·情感“呵壁问天”。清丘逢甲《三叠醇字韵赠实甫》:“龙蛇走壁呵天问,珠玉挥毫对佛陈。”
【谈天】
参见天文部·天体“邹生谈”。唐罗隐《酬黄从事怀旧见寄》:“长绳系日虽难绊,辩口谈天不易穷。”
【苏门啸】
参见人事部·狂放“孙登长啸”。宋陆游《野炊》:“酒空人散寂无声,为君试作苏门啸。”
【越客吟】
参见人事部·情感“庄舄思归”。唐郑谷《通川客舍》:“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倚楹啸歌】
参见人事部·情感“忧葵”。宋黄庭坚《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入村》:“倚楹啸歌非寓淫,伯牙高山水深深。”
【青盼】
参见人体部·头面“青眼”。唐韩愈《崔十六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音问难屡通,何由觌青盼?”
【窥一斑】
参见动物部·走兽“管中窥豹”。宋黄庭坚《*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仁亭》:“德人墙九仞,强学窥一斑。”
【窥宋】
参见人事部·情感“三年送目”。唐罗隐《粉》:“郎若姓何应解傅,女能窥宋不劳施。”
【察眉】
参见人事部·行止“察眉”。明王世贞《送李员外实夫》:“有疏堪流涕,无人可察眉。”《列子·说符》:“晋国苦盗。有邵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指察看人的面容便知实情。唐杜甫《爱府书怀四十韵》:“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另参见人体部·头面“察眉”。
【壁上观】
《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指坐观成败不插手。明杨蕴辉《甲申仲秋感事》:“何曾姓字敌心寒,坐拥都城壁上观。”
【手空挥】
参见文明部·礼乐“无弦琴”。唐司空图《歌者十二首》之六:“五柳先生自识微,无言共笑手空挥。”
【项庄奋剑】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指言行表面上一套,其实另有所图。晋傅玄《惟汉行》:“项庄奋剑起,白刃何翩翩。”另参见武备部·兵器“剑舞鸿门”。
【闻鸡起舞】
《晋阳秋》:“(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指少年立志。清蒲松龄《夜坐悲歌》:“半夜闻鸡欲起舞,把酒问天天不语。”另参见动物部·飞禽“夜半闻鸡”。人事部·志趣“闻鸡兴”。
【危坐管宁榻】
参见器用部·日用“管宁床”。清谭嗣同《夜成》:“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独坐】
参见人物部·官吏“三独”。唐吉中孚《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
【下床卧】
参见人事部·秉性“豪气元龙”。伦类部·宾主“卧下床”。宋黄庭坚《见子瞻灿字韵诗次韵三首》之三:“下床引许卧,卜床自咏叹。”
【公幹卧】
参见人物部·圣贤“刘桢”。唐杜牧《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人惭公幹卧,频送子牟还。”
【北窗高卧】
参见人事部·雅逸“羲皇人”。宋朱熹《四时读书乐》:“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茂陵卧】
参见人物部·人杰“茂陵书生”。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之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2、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7、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安慰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8、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1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3、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5、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2、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2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5、*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
古诗词典故的男孩名字
古诗典故中的女孩名字
带子的诗词典故
遮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中的经典名句
六月出生的古诗典故女孩名
适合取名字的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的作者
含奕字的古诗词典故
关于蟹的古诗词典故
天空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辞典的作用
端午节的名言古诗词典故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典故
关于后悔的古诗词典故
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
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
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
积极向上的古诗词典故
雪泥鸿爪的古诗词典故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典故
生活不容易的古诗词典故
小学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典故
有典故的诗词
诗词中的典故
古诗典故中的男孩名字
诗词中的女孩名字
古诗词的女孩名
以诗词取名的女孩名字
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的句子
赞美军人气质的句子
带问号的句子
老来伴的句子
关于雨的成语和句子
罪恶感的句子
写亲姐妹感情的句子
很爱一个人的句子简单
青春的句子十字小清新
行走江湖经典句子
爱情的留言句子给女生
示爱的句子大全
描写婚纱的唯美句子
关于晚安的句子和图片
太阳很大很热的句子
抒发爱情的唯美句子
对父母失望的句子
藏语祝福句子藏文
看到老照片的感慨句子
一句话4个意思的句子
表达悲伤心情的句子
感谢有你相伴句子
形容山水好的优美句子
医术精湛的句子
妻子对丈夫失望的句子
描写桔子花的句子
劝朋友节哀的句子
电影图片截图伤感句子
晚安心语伤感句子大全
对同性恋的经典句子
做人别太傲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