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初,汝南旧有鸿隙大陂(bei),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恶,言方进清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释义用法
汉代翟方进(字子威)把鸿隙池水放掉,认为可以免除水患,但后来当地时常干旱,无水灌溉,当地人怨恨他,传唱童谣,说他毁坏了陂池,使人不能种水稻,只能吃豆饭芋羹,假托仙人预言,陂池还会恢复。后以此典指治理水利;或以“陂坏当复”等指事物反覆;或以“芋魁饭豆”等指粗粝的饭食。
用典形式
【双黄鹤】宋·辛弃疾:“如卧长
虹陂十里,是谁言,听取双黄鹤。”
【两黄鹄】宋·苏轼:“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思两鹄】宋·苏轼:“饭豆羹藜思两鹄,饮河噀水赖长霓。”
【复陂谣】宋·范成大:“安得能言两黄鹄,为君重唱复陂谣。”
【羹芋魁】清·顾炎武:“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蒿菜。”
【*陂往复】清·归庄:“光武宣王终有望,*陂往复理难谕。”
【芋魁饭豆】宋·苏轼:“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陂坏当复】宋·陆游:“共知陂坏行当复,敢恨台高既已倾。”
【两鹄告成坏】宋·苏轼:“江湖开塞古有数,两鹄飞来告成坏。”
相关推荐:
长城自坏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宋书·檀道济传》:“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初,道济见收,脱帻(ze)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释义用法
南朝宋将檀道济协助刘裕建立*有大功,后遭忌被杀。檀道济被捕时,把帽子摔在地上说:“竟然毁坏你家的万里长城!”后用此典指统治集团内部自相残杀或杀害功臣,也用以指守边将领。
用典形式
【长城坏】清·钱谦益:“何当大星陨,坐见长城坏。”
【坏长城】清·邱迥:“沙漠何期归故主,权奸乃敢坏长城。”清·陈伦:“风波万里坏长城,三字翻称廷尉*。”
【隳道济】清·朱彝尊:“长城隳道济,大勇丧成。”
【万里长城】唐·杜牧:“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唐·白居易:“谁遣书生论兵事,万里长城元自弃。”
【长城自坏】清·王峻:“长城自坏天难问,半壁偏安主厚颜。”清·黄鷟来:“长城自坏出不意,兜鍪误我何其愚。”
【江左长城】元·潘纯:“江左长城真自坏,邺中明月竟谁歌?”
【塞上长城】宋·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长城君自坏】清·王士禛:“太息长城君自坏,军中空卓曲端旗。”
【自坏万里城】清·唐孙华:“石头袁粲真堪惜,自坏边关万里城。”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苌弘化碧的诗词典故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苌弘化碧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 (zen),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释义用法苌弘忠贞而遭谗,流放归蜀后剖腹自杀。蜀人感其精诚,把他的血收藏起来,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后用此典指忠直坚贞而蒙受冤屈; 也用“碧血”等指忠臣志士为保持节操而死。
用典形式
【化碧】 清·王士禛:“革除事往三百载,至今化碧干长虹。”清 ·孟亮揆:“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
【血碧】 清 ·赵翼:“血碧肯污新赠谥,汗青终照旧题诗。”
【埋血】 唐·温庭筠:“反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碧化】 清 ·陈梦雷:“虹流此日犹难信,碧化他年倘见心。”
【碧血】 明 ·陈子龙:“宵人骂碧血,群阉艳华虫。”清 ·沈道映:“当年碧血青磷散,此地银涛白马寒。”清 ·魏麟征:“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磷。”清·朱*:“穷海有人埋碧血,普天无地著黄冠。”
【千年碧】 清·沈磐:“丹心愿化千年碧,弱息难回百炼刚。”
【血化碧】 清·顾炎武:“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苌弘血】 唐·顾况:“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明 ·徐渭:“可怜一斗苌弘血,博得墙围柳数株。”清 ·沈德潜:“中朝已洒苌弘血,塞北空闻杜宇愁。”
【苌弘怨】 唐·雍陶:“岁积苌弘怨,春深杜宇哀。”
【苌弘碧】清·嵇曾筠:“忠魂已化苌弘碧,雪涕君恩浩荡初。”
【青青血】 元·刘因:“烟雨松楸,风尘泪眼,滴尽青青血。”
【千秋碧血】 清·丘逢甲:“千秋碧血依然热,苌叔违天志倘成。”
【化血三年】 清·王夫之:“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
【碧千年血】 清·朱奕恂:“屠沽能碧千年血,松桧犹飞六月霜。”
【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
苏秦六印诗词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秦六印诗词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源出处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六国,“于是六国从(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拟)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释义用法
苏秦(字季子)游说六国合纵拒秦,被六国同时封相,为纵约长。声势煊赫,车马众多,回到故里。原先轻贱过他的家人这次对他毕恭毕敬。后用此典表现得任官职,荣华显耀。
用典形式
【六印】元·杨果:“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
【六印悬】元·耶律楚材:“且图约法三章定,宁羡浮荣六印悬。”
【苏子印】宋·张元干:“老去尚堪苏子印,兴来须到*家池。”
【季子金】明·高启:“菽水还堪乐,何须季子金?”
【佩印归】唐·白居易:“惠深范叔绨袍赠,荣过苏秦佩印归。”
【黄金印】宋·苏轼:“何人贪佩黄金印,千柱耽耽琐北冈。”
【何用多金】元·郭钰:“归来苏季子,何用苦多金。”
【苏秦六印】唐·杜牧:“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季子金多】金·元好问:“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六国都丞相】清·郑燮:“苏秦六国都丞相,罗隐西湖老秀才。”
【苏子六国印】宋·陈与义:“易求苏子六国印,难觅何桥一字书。”
附:《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背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前往
B、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用
D、嫂蛇行匍匐 像蛇—样
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4分)
译文: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译文:
(3)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4分)
译文:
答案:
10、A离开。
11、B项①句是描写苏秦刻苦学*的情景;⑤句是作者对苏秦兄弟三人的评价⑥句是作者的观点。
12、C项“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远山眉诗词典故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典故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山眉诗词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典源出处
晋·葛洪 《西京杂记》卷二:“ (卓)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
释义用法
汉代卓文君容貌娇美,双眉似远山隐隐。后用此典形容女子秀丽的眉毛,也借指美女。
用典形式
【山眉】 宋 ·张枢:“露脚飞凉,山眉锁暝,玉宇冰奁远。”
【远山】 宋·黄庭坚:“别郎容易见时难,有人愁远山。”明 ·汤显祖:“断肠春色在眉弯。倩谁临远山。”
【眉山】 宋 ·姜夔:“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宋·王文甫:“眉山浅拂青螺黛,整整垂双带。”
【山眉翠】 宋·翁元龙:“画楼红湿斜阳,素妆褪出山眉翠。”
【远山学】 宋·晏几道:“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远山眉】 唐·韦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唐·杜牧:“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宋 ·许棐:“已恨远山迷望 眼,不须更画远山眉。”
【远山黛】 清·纳兰性德:“愁凝远山黛,梦断隔花铃。”
【远岫眉】 宋·黄庭坚:“秋浦横波眼,春窗远岫眉。”
【连山眉】 唐·温庭筠:“临邛美人连山眉,低抱琵琶含怨思。”
【茂陵眉】 唐·杜牧:“江畔秋光蟾阁镜,槛前山翠茂陵眉。”
【眉绕山】 唐·温庭筠:“连娟眉绕山,依约腰如杵。”
【遥山眉】 宋·杨亿:“遥山黯黯眉长敛,一水盈盈语未通。”宋·吴文英:“泪雨横波,遥山眉上新愁。行人倚栏新事,问谁知,只有沙鸥。”
【山横眉黛】 元·袁华:“山横眉黛浅,云拥髻环愁,天香笑携满袖,曾向广寒游。”
【小山眉黛】 唐·罗隐:“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文君远山】 宋·范成大:“宝玩何曾捄枵腹,但爱文君远山蹙。”
【两山横黛】 宋·辛弃疾:“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远山眉黛】 唐·韦庄:“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宋·黄庭坚:“窗中远山是眉黛,* 上榴花皆舞裙。”
【春山眉黛】 唐·李商隐:“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宋 ·陈师道:“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看山忆眉】 宋·史达祖:“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
【眉抹远山】 元·张宪:“面开春月满,眉抹远山斜。”
【眉学春山】 唐·牛峤:“钿车纤手卷帘望,眉学春山样。”
【眉黛远山】 五代·耿玉真:“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淡淡春山】 宋·阮阅:“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蛾眉远山】 宋·邓肃:“凤屏清昼袅龙香,浅画蛾眉新样远山长。”元 ·刘燕哥:“今古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
【遥山羞黛】 宋·吴文英:“长波妒眄,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长眉似远山】 宋·赵长卿:“人道长眉似远山,山不似长眉好。”
【文君蹙远山】 宋·黄庭坚:“相如病渴应须此,莫与文君蹙远山。”
【眉翠秋山远】 五代 ·魏承班:“酒醺红玉软,眉翠秋山远。”
秉烛夜游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秉烛夜游的诗词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古诗《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释义用法
古人认为人生易逝,昼短夜长,应当秉烛夜游,及时欢乐。后以此典指珍惜光阴,消除忧愁,及时行乐。
用典形式
【秉烛】唐·孟浩然:“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宋·苏轼:“曷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阴似奔轮。”明·皇甫汸:“长夜思秉烛,新月正当筵。”清·张惠言:“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执烛游】隋·辛德源:“忽令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芳昼短】宋·张炎:“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
【秉烛行】晋《白苎舞》歌诗:“百年之命忽若倾,早知迅速秉烛行。”
【秉烛游】宋·苏轼:“风流别乘多才思,归趁西园秉烛游。”宋·陆游:“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元·牟巘:“晓汝未许褰帏看,夜醉何妨秉烛游。”
【烛共秉】清·王戬:“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
【惜昼短】唐·白居易:“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
【歌秉烛】唐·鲍溶:“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良夜秉烛】宋·辛弃疾:“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
【良霄秉烛】唐·骆宾王:“甲第驱车入,良霄秉烛游。”
【秉烛夜永】宋·张孝祥:“拄笏朝来多爽气,秉烛夜永足清游。”
【秉烛夜游】晋·陆机:“昔为少年无忧,常怪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唐·曹松:“若值主人嫌昼短,应陪秉烛夜深游。”明·唐寅:“古人有言亦达哉,劝人秉烛夜游来。”
【秉烛游夜】清·文廷式:“残阳易下,好飞盖西园,玉觞满引,秉烛共游夜。”
【夜游秉烛】宋·周邦彦:“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宋·张炎:“消忧何处最好?夜游频秉烛,犹是迟了。”元·吴澄:“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题诗秉烛】宋·黄孝迈:“谁共题诗秉烛?两厌厌天涯别袂。”
第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长得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王安石使了一计,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在家中。入夜,他潜入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举拳就要砸门捉奸,但是就在这节骨眼上,“忍”字给他当头一棒,让他冷静下来。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自己的爱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他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不料,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guā)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
一晃儿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吟诗一首:
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
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
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想到这儿她顿感无地自容。可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
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
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
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弱冠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忍”字当头,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第二个:压岁钱来历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字叫“祟”,黑身白手,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疯疯癫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每到年三十晚上,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和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后来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第三个:不三不四
“不三不四”这句话,据成语辞典解释是“不像这也不像那,不象样子。与不伦不类意思相似。指不正派或不规范”。为什么不三不四就是不像样子呢?原来在天数三四之间有一个“阴阳界”,不三不四就象:不阴不阳。
第四个:唐时有一将军权龙襄,性情急躁,不学无术。他不懂’忌日’是什么意思,手下人告诉他,父母去世后,要告假在家,独坐房中不能出门。后来老权遇到了丧忧之事,便一个人在房中*,突然有只大黑狗闯入房中,这厮大怒,厉声喝道:“好你个畜生,竟敢冲破我的忌日!”于是当即决定:明天重做忌日,看好那条该死的黑狗。
第五个:榜下捉婿——宋真宗时期,一个叫范玲孙的中了榜首,宰相便立马将女儿嫁给了他;宋神宗时期,一个叫蔡卞的中了进士,王安石让其火速娶了自己的女儿。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开始“预定”了,只要看好了某个人有可能中榜,便先定下来,只要一中便立马结婚,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这样被人家定下来的。
雄鸡断尾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雄鸡断尾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遽归告王,且曰:‘鸡其惮为人用乎,人异于是。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王弗应。”
释义用法
周景王时,宾孟做王子朝的师傅,有一次他看到公鸡自己弄断尾巴,侍者告诉他这是害怕被用来作祭品。宾孟受到触动,劝景王立王子朝为太子,以免将来作牺牲品。后以此典指牺牲某一部分以保全自身的行为。
用典形式
【断尾】 清·钱谦益:“悼往鸡群看断尾,谋新鼠穴梦乘车。”
【宾孟鸡】 清·王夫之:“李斯犬在难成虎,宾孟鸡全岂似鸾。”
【断尾鸡】 清·王夫之:“峰端悔不斮青畦,偕隐学成断尾鸡。”
【断尾雄鸡】 宋·苏轼:“断尾雄鸡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
【雄鸡断尾】 清·王士禛:“雄鸡能断尾,野鹤讵乘轩。”
诗词与典故
解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
古诗词里的历史典故书籍
记录古诗故事的书籍
既有故事又有古诗的书籍
中国古诗词及其典故的书籍
遮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的作者
含奕字的古诗词典故
关于蟹的古诗词典故
天空的古诗词典故
引经典故事的古诗词
古诗词典故辞典的作用
带子的诗词典故
书籍古诗文背后的历史故事
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
关于古诗词的经典故事
含有典故故事的古诗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典故
关于后悔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
古诗词典故的男孩名字
古诗词典故中的经典名句
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
积极向上的古诗词典故
雪泥鸿爪的古诗词典故
我与书的故事古诗词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典故
端午节的名言古诗词典故
关于古诗的经典故事
读书的故事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