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苏秦六印诗词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秦六印诗词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源出处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六国,“于是六国从(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拟)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释义用法
苏秦(字季子)游说六国合纵拒秦,被六国同时封相,为纵约长。声势煊赫,车马众多,回到故里。原先轻贱过他的家人这次对他毕恭毕敬。后用此典表现得任官职,荣华显耀。
用典形式
【六印】元·杨果:“五噫拟逐梁鸿去,六印休惊季子来。”
【六印悬】元·耶律楚材:“且图约法三章定,宁羡浮荣六印悬。”
【苏子印】宋·张元干:“老去尚堪苏子印,兴来须到*家池。”
【季子金】明·高启:“菽水还堪乐,何须季子金?”
【佩印归】唐·白居易:“惠深范叔绨袍赠,荣过苏秦佩印归。”
【黄金印】宋·苏轼:“何人贪佩黄金印,千柱耽耽琐北冈。”
【何用多金】元·郭钰:“归来苏季子,何用苦多金。”
【苏秦六印】唐·杜牧:“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季子金多】金·元好问:“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六国都丞相】清·郑燮:“苏秦六国都丞相,罗隐西湖老秀才。”
【苏子六国印】宋·陈与义:“易求苏子六国印,难觅何桥一字书。”
附:《史记·苏秦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背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予,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前往
B、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用
D、嫂蛇行匍匐 像蛇—样
1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4分)
译文: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译文:
(3)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4分)
译文:
答案:
10、A离开。
11、B项①句是描写苏秦刻苦学*的情景;⑤句是作者对苏秦兄弟三人的评价⑥句是作者的观点。
12、C项“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后汉书·襄楷列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释义用法
僧人不在一棵桑树下睡三宿,以免时间一久,对桑树产生爱惜之情。后以此典指对世间 事物的顾恋,未能脱去凡心。
用典形式
【三宿恋】 宋·苏轼:“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元好问:“结*尚余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桑下恋】 清黄鷟来:“欲假岩中居,冀息桑下恋。”
【桑下宿】 清·黄遵宪:“*生烟霞心,奈此桑下宿。”清·黄鷟来:“两月已过桑下宿,能无依恋碧溪隈。”
【三宿空桑】 清·丘逢甲:“三宿空桑吾不厌,春灯山寺话神州。”
【连宵桑下】 清·赵执信:“未免违他慈氏戒,连宵桑下苦低徊。”
【空桑三宿】 清·龚自珍:“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恋林中桑】 明·高启:“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桑下一宿】 清·钱谦益:“军持漉囊在何许,桑下一宿吾所惭。”
【桑间三宿】 宋·陆游:“桑间戒三宿,坚坐岂渠乐。”
【山下成三宿】 宋·辛弃疾:“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
【浮屠不宿桑】 清·归庄:“已看高士难逃竹,也识浮屠不宿桑。”
【欲宿愧桑门】 宋·王安石:“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
《后汉书·襄楷列传》内容简介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谢安泛海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 (安) 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 (wang,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晋书·谢安传》亦载。
释义用法
东晋谢安与众人泛海游,海上起风浪,众人都惊慌嚷着回船,只有谢安神色闲逸,意兴如常。后用此典表现乘船出游,意兴豪纵。
用典形式
【泛海船】 唐·李白:“兴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
【谢安舟楫】 唐·杜甫:“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
【谢安泛海】 宋·陆游:“已欠谢 安俱泛海,况无王粲与登楼。”
【安石泛溟渤】 唐·李白:“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乘桴从安石】 宋·苏轼:“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比喻深切的思乡之情,常形容十分哀痛。典出《华阳国志》。
战国时,四川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教导百姓循农时植庄稼,深得百姓拥护。后因大臣开明治水害有功,杜宇感激开明,遂主动禅位于开明,自己离国隐居。恰逢暮春,鹃鸟从早到晚苦啼不止,声调凄切,与“不如归去”的语音很相*。蜀人听了感到悲哀,都说鹃鸟是杜宇的魂魄所化,以示思念。因而人们把鹃鸟叫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西晋·左思《蜀都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历代诗人多借杜鹃啼血之说,抒发怀国思乡的情感。
“杜鹃”又是一种花名,又名映山红。传说在很早以前,杜鹃花并没有名字,含苞却久不绽放,杜鹃鸟整日围绕着它歌唱,一直唱得嘴中流出血来,花儿终于开放了,人们便称它为杜鹃花。李白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白居易也有诗句:“杜鹃啼时花扑扑”,“一声催得一枝开”。
杜鹃啼血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在蜀国境地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有一天,一个男孩忽然驾着祥云从天上降下来,落在蜀国东南的朱提。一落在地上,男孩就说自己叫杜宇。
同时,又有一个女子,从汇源的井水里涌现出来,她说她的名字叫利。
杜宇长得英俊大方,利生得聪明漂亮。这天造地设的.两个奇人结成了夫妻,杜宇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
望帝很关心人民的生活,什么播种啦,耕田啦,收割啦,他都亲自过问,就连人们盖房子,他也要亲自到场,所以深受人们一爱一戴。
当时蜀国常闹水灾,那些洪水从上游的山区奔流下来,冲毁了无数的庄稼,也冲坏了许多的房屋,所以望帝急切盼望有人能根治水患。
有一天,忽然从一江一水里逆流浮上一具男子的一尸一体,大家站在一江一边看见了,都觉得很奇怪,因为一尸一体应该顺流而下才对,为什么能够逆流而上呢?这是灾难的预兆还是吉祥的征兆呢?赶紧去告诉望帝吧!
望帝弄了一条船,组织大家把这具一尸一体打捞上来,放到岸边,他们一看这人是一个魁梧的男子,都觉得可惜,就准备找个地方安葬他。
让大家更奇怪的是,一尸一体一碰到一江一岸的土地,就慢慢地复一活了。
望帝问他:“你是谁?为什么被水淹死还能够逆水行走?为什么一见了土地就能够复一活呢?难道说你是神仙不成?”
这个人从容地说:“我是楚国人,名叫鳖灵,我在楚国被淹死,却逆水前行,到了蜀国又复一活了,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天意吧!因为我能够治理水患,能够帮助望帝治水。”
望帝一听,特别高兴,立即封鳖灵为宰相,派他前去治理洪水。
鳖灵果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
他带领人们凿开了巫山,使壅塞的水流通过巫峡,奔泄到夔门以外的大一江一里去,从而*息了洪水的灾难。
望帝见鳖灵这么有才干,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他的一大难题,便准备将王位禅让给鳖灵,自己到西山去隐居。
鳖灵一听,立刻说:“这怎么行呢?蜀国是您辛辛苦苦开创的,我怎么能够继承您的王位呢?”
望帝说:“王者之位,本应该能者居之,你带领人们治理了水患,给百姓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就应该继承帝位!我隐退之心已定,望宰相切莫推脱!”
于是鳖灵就继承了王位,称做丛帝,又叫开明帝。
丛帝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好事,老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
可是,慢慢地,丛帝有点居功自傲,便不大体恤民情了。
原来他一顿饭只吃一道菜就行了,现在连续上十道菜还不满足;原来他只穿着粗布的衣服就很满意了,现在穿着绫罗绸缎还嫌不够;原来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妃子,现在后宫里的美女数也数不清了……
望帝在西山隐居,时常听到人们发表对丛帝的议论,他听说这事之后,非常着急,决定自己亲自进宫,劝导丛帝。
老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个个兴奋异常,他们也想随老王一起去劝说丛帝。
丛帝在城楼上看到老王带着那么多人奔来,以为老王要夺回王位,因此带人马打来了。他立即下令关紧城门,不准老王带人进城。
望帝无法进城,又不能发动战争去攻打,这样百姓就更有苦头吃了。望帝很着急,他心想,为了百姓,我情愿化做那会飞的鸟儿去进谏丛帝。
他这么想着,竟真的化做一只杜鹃鸟。杜鹃立即展翅飞到蜀宫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道:“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的妃子们把杜鹃的事情告诉丛帝,丛帝很奇怪,就来观看,那只杜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不停地叫:“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说:“民贵民贵!我也知道民贵!我辛苦了这么些年,稍稍享受一下也是应该的!莫非你是望帝变的不成?”
丛帝走了,再也没有理睬杜鹃。
杜鹃还在日夜不停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杜鹃就这样一直叫着,直到口里流一出鲜血。
丛帝终于知道了这只杜鹃真是望帝变的,他终于明白了望帝的苦心。
他惭愧极了,跪在楠木树下,痛哭流涕!从此以后,他励一精一图治,变成了一个更受百姓一爱一戴的国王。
摩挲铜狄的诗词典故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摩挲铜狄的诗词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典源出处
《后汉书·方术列传·蓟子训传》:“蓟子训者,不知所由来也。建安中,客在济阴宛句。有神异之道。”“时有百岁翁,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五百岁矣。’”《水经注·渭水注下》:“魏文帝黄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其日,似*五百年矣。”《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ju),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释义用法
仙人蓟子训据说已寿几百岁,曾于霸城摩挲铜人(即铜狄),说当年曾亲见铸它,至今已*五百年了。后以此典慨叹时光消逝,世事变迁,回首悲感。
用典形式
【铜狄】宋·苏轼:“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清·钱谦益:“鸱夷尽日尝盛酒,铜狄他时几问年。”
【蓟叟】宋·陆游:“灞城逢蓟叟,共语莫匆匆。”
【摩狄】明·高启:“摩狄年空老,求仙事亦虚。”
【几摩挲】明·徐谓:“惟余铜狄在,曾受几摩挲。”
【公摩挲】宋·陈与义:“题诗素壁蛇蚓集,五百年后公摩挲。”
【抚铜狄】清·黄遵宪:“坐观桑田几兴废,如抚铜狄三摩挲。”
【看铜狄】清·王士禛:“仙人有恨看铜狄,羌笛何心度玉门。”
【逢蓟子】清·钱谦益:“五百年前逢蓟子,三层阁上礼茅君。”
【铸狄年】清·钱谦益:“周郊昔叹为牺地,蓟子今论铸狄年。”
【摩铜人】宋·陆游:“世间万变更故新,会当太息摩铜人。”
【摩铜狄】宋·陆游:“惊人亦莫摩铜狄,泰华松风足昼眠。”清·钱谦益:“空传老父摩铜狄,无复宫人记铜箫。”
【灞城翁】宋·陆游:“早岁知闻久已空,岿然犹有灞城翁。”
【见铜人制】清·钱谦益:“暂看杯度别,瞥见铜人制。”
【金狄摩挲】清·黄遵宪:“金狄摩挲事如昨,铅水清泪流已枯。”
【咸阳铜狄】宋·陆游:“世上年光东逝波,咸阳铜狄几摩挲?”
【铜狄重摩】清·丘逢甲:“铜狄重摩定惘然,春明旧梦岁周天。”
【铜狄摩挲】清·王士禛:“颍滨老去东坡死,铜狄摩挲五百年。”清·钱谦益:“情知五百年间事,铜狄摩挲不忍看。”
【摩挲金狄】宋·苏轼:“流落天涯先有谶,摩挲金狄会当同。”
【摩挲铜人】宋·苏轼:“摩挲古铜人,岁月不可计。”宋·陆游:“摩挲金铜人,千载寄悠悠。”
【摩挲铜狄】宋·陆游:“会与高人期物外,摩挲铜狄霸陵秋。”清·丘逢甲:“忏悔金经千劫佛,摩挲铜狄两顽仙。”
【光阴蓟子训】唐·高适:“光阴蓟子训,才术褚先生。”
【金狄手摩挲】宋·苏轼:“采药壶公处处过,笑看金狄手摩挲。”
【铜人话畴昔】宋·苏轼:“每向铜人话畴昔,故教铁杖斗清坚。”
有关大笔如椽的诗词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节奏鲜明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笔如椽的诗词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源出处
《太*御览》卷六○五引《世说》曰:“王东亭尝梦有人与大笔,其管如椽。既觉,说人云:‘当有大手笔事。’不日,烈宗晏驾,哀策谥议,并王所作也。”《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新唐书·苏颋传》:“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释义用法
晋王珣,封东亭侯,曾梦见有人给他像屋椽一样粗的大笔,以后果然让他起草诏册文书。又唐苏颋以文章著名,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苏颋,封许国公; 张说,封燕国公。后以此典称誉人文才宏美; 或用以称大著作、大作家。
用典形式
【大笔】 宋·苏轼:“大笔推君西汉手,一言置我二刘间。”
【椽笔】 宋·王安石:“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宋·张孝祥:“巍巍乌府忆霜简,凛凛螭坳有椽笔。”明·李东阳:“独愧两都词赋手,玉堂椽笔待名公。”
【燕许】 金·元好问:“千古孙刘有余责,一时燕许更谁同。”
【大手笔】 唐·李商隐:“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清·黄遵宪:“坐中黄曾大手笔,为我勒碑铭燕然。”
【如椽笔】 宋·陈师道:“未有如椽笔,光容可得陈。”宋 ·陆游:“会看神授如椽笔,莫改家传折角巾。”明·郭贞顺:“欲为将军纪勋绩,天家自有如椽笔。”
【笔如椽】 宋·黄庭坚:“非公笔如椽,孰能为之大。”宋·陈师道:“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宋·张元干:“文倚马,笔如椽,桂殿早登仙。”
【如椽大笔】 清·钱谦益:“如椽大笔盈怀袖,莫忘东山父老忧。”
【如椽健笔】 金·高永:“遥忆才子当年,如椽健笔,坐上题佳句。”
【笔如修椽】 金·元好问:“我知宽也不办此,渠宁有笔如修椽。”
【笔若明堂椽】 唐·皮日休:“谓乎数十公,笔若明堂椽。”
诗词典故大全辞典—人物部·官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如下为诗词典故大全辞典—人物部·官吏,仅供参考!
【九折回轩】
参见地理部·城建九折途。◆借喻不再奔波于仕途。唐李商隐《明禅师院酬从兄见寄》:斯游悦为胜,九折幸回轩
【三独】
《后汉书,宣秉传》:宣秉字巨公,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
◆指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或尚书令。高苏味道《赠封御史人台》:故事推三独,兹辰对两困。另参见人事部·行止独坐。
【三语椽】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主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探,世谓‘三语椽'。
◆代称幕府官员。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官曹三语椽,国器万寻帧。另参见动物部·走兽款段。◆借指椽史之官。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遵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用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谁采中原寂,徒巾下泽车。
【下泽车】
参见动物部·走兽款段。清赵翼《江干晚步》:长堤曲曲绕*沙,徐步聊当下泽车。
【上医】
参见九流部·医药活国医。清毛奇龄《金匾仙人歌赠陈子太士》:上医医国本恒理,况有高文比秋水。
【及瓜】
参见人事部·狂放瓜戍。唐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五日尹】
《汉书·张敞传》:(张)敞使贼捕椽絮舜有所案验。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为敞竟事,私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
◆指为官时日短。宋陆游《闻勾龙司户会客山亭送酒肴及橄榄并简诸同僚》:但恨五日尹,阻造三语椽。
【太守悬鱼】
参见政事部·清廉悬枯鱼。宋徐积《和路朝奉新居十五首》之六: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
【长沙傅】
参见人事部·冤怨长沙谪。唐刘长卿《新年作》: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仁风】
参见政事部·治理仁风动。唐畅当《奉送杜中丞赴洪州》江湖经战阵,草木待仁风。
【化蜀文翁】
参见文明部·礼乐文翁儒化。明何景明《送盛斯征巡抚四川》:征南诸葛筹先定,化蜀文翁事更宜。
【父母官】
《后汉书·杜诗传》: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建武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破池,广拓土跑,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广臣,故馆阳为之语国。‘前有召父j后有杜母。’
◆咏地方官有治绩。宋王禹刚《赠浚仪朱学士》:西垣久望神仙侣,部休亏父母官。另参见政事部·治理杜母。
【公孙】
参见器用部·日用孙被。宋陆游《病告中遇风雪作长欧排问入产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乌府客】
《汉书·朱搏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一暮来,号曰‘朝夕乌’。
◆喻指御史。唐武元衡《酬元十二》:偶寻乌府客,同醉*家池。另参见动物部·飞禽御史乌。
【方外司马】
《晋书·谢奕传》:(谢奕)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在温坐,岸幡笑咏,无异常日。桓温曰:‘我方外司马。'奕每因酒,无复朝廷礼。尝逼温饮,温走人南康主门避之。主曰:‘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
◆指位居*但不拘于世俗礼法。唐张说《岳州别姚司马绍之制许归侍》:方外怀司马,江东忆步兵。
【孔璋才】
参见武备部·其他陈琳檄。陈琳字孔漳。唐刘长卿《行营酬吕侍御时尚书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孔璋才素健,早晚檄书健。
【东市朝衣】
参见人物部·官吏东市朝衣。清黄遵宪《感事》:东市朝衣真不测、南山铁案竟无名。《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汉)景帝即位,以(晁)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指大臣被杀。清吴伟业《鸳湖曲》:东市朝衣一旦休,北邙杯土亦难留。另参见地理部·城建东市朝衣、器用部·衣冠衣冠就东市。
【四知】
参见政事部·清廉四知名。唐杜牧《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四知台卜镜,三惑井中瓶。
【仗下马】
《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传》:(李)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周杜斑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邦令。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饮三品刍豆;一鸣测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绝。
◆喻指谏官无法进谏而成为摆设。宋陆游《长饥》:早年羞学仗下马。末路幸似泥中珍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仗前暗马。
【仙尉】
参见地理部·城建梅福市。唐常建《送楚十少府》:愁烟闭千里,仙尉其何如。
【白发郎官】
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
有典故的爱情古诗词
遮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的作者
含奕字的古诗词典故
关于蟹的古诗词典故
天空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辞典的作用
古诗词比喻爱情的典故
带子的诗词典故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典故
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
关于后悔的古诗词典故
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
古诗词中有关爱情的典故
古诗词中的爱情典故大汇总
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
古诗词典故中的经典名句
古诗词典故的男孩名字
积极向上的古诗词典故
雪泥鸿爪的古诗词典故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典故
端午节的名言古诗词典故
古诗中的爱情典故
生活不容易的古诗词典故
表达爱情的古诗典故
古诗里描写爱情的典故
小学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典故
适合取名字的诗词典故
描写爱情的古诗运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