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关于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0) 语录(3) 说说(3) 名言(2) 诗词(704) 祝福(36k+) 心语(5k+)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词赏析

  • 十一月,风雨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词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词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名家评价

      张鸣:“此诗的写法实际上与黄庭坚的《六月十七日昼寝》诗相同,任渊注山谷诗,说《六月十七日昼寝》是‘以言江湖之念深,兼想与因,遂成此梦’。陆游此诗则是表现为国抗战雪耻的志向,所谓‘想’,即‘尚思为国成轮台’的‘思’;所谓‘因’,即是‘卧听风吹雨’的风雨之声。‘想’和‘因’共同作用,便化作了‘铁马冰河’行军征战之梦。这就从表现潜意识的层面,表现了自己抗战报国的志向理想之坚定执著。从立意和意境上看,又与黄庭坚诗不同,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阅读全文]...

2022-03-28 09:59:32
  • 大寒食舟中作古诗

  • 大寒食舟中作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寒食舟中作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寒(陆游)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

      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

      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宋 释祖钦

      天寒人寒,大寒小寒。

      热则普天匝地热,寒则普天匝地寒。

      热不自热,寒不自寒。

      红日上三竿,当阳仔细看。

      偈颂一百零九首

      宋 释可湘

      一年十二月,过了无多日。

      乃事竟如何,茫然黑似漆。

      休休休,空悠悠,

      前许多时何处去,大寒然后索衣裘。

      偈颂二十二首

      宋 释道生

      两曜劈箭急,一年弹指间。

      始见大暑小暑,又是小寒大寒。

      通身寒暑无回互,笑倒当年老洞山。

      村居苦寒

      唐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岁寒知松柏

      宋 黄庭坚

      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後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用夹谷子括吴山晚眺韵十首

      宋 方回

      极目无穷*宽,仰天如以浑仪观。

      日躔箕斗逢长至,月宿奎娄届大寒。

      肘后方多难却老,杯中物到莫留残。

      来年七十身犹健,容膝归欤亦易安。

    [阅读全文]...

2022-07-25 15:34:13
  • 思乡作古诗

  • 思乡
  •   乡情是里的最美的的风景,是乡愁里最难忘的记忆。历经岁月风雨的摧残,乡愁却越发的浓郁,越发的眷顾。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

      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泊船瓜洲》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阅读全文]...

2022-07-11 00:01:21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鉴赏

  • 风雨,十一月,文学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鉴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原文: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4-13 20:36:33
  • 万山潭作古诗的翻译(万山潭作古诗的思想感情)

  • 思想,感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干谒诗,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说自己“欲济无舟楫”,含蓄地表达了有意仕进,希望得到引荐的意思。诗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象壮阔,一直为人所称道,后世的各种孟集或唐诗选本中都收有此诗,而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附图)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孟浩然诗集就是宋代蜀刻本,这个本子中的这首诗题作《岳阳楼》,第二联作“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唐代殷璠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后一句也作“波动岳阳城”。孟浩然的后辈、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他的《郢州孟亭记》中引此句也作“动”。成书于北宋的《文苑英华》《西清诗话》,南宋的《唐诗纪事》,元代的《瀛奎律髓》也都作“动”,敦煌写本亦作“动”。也就是说,直到元代,人们读到的这句诗都是“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那么,“撼”字从何而来呢?

    有学者认为,这是明代人的改写,因为明代以后的孟集才开始出现“波撼岳阳城”的写法。一个“撼”字,洞庭湖那种波涛壮阔、摇撼天地的气势喷薄而出,相比之下,“动”字就太普通了。正是因此,改写后的版本流布更广,不少人还以“撼”字为例,分析孟浩然炼字的妙处。如果这个字真是明人所改,孟浩然先生应该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异代知音。

    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这是孟浩然奉献给我们的最为清新动人的诗篇。只有在一个生命力爆棚的诗人笔下,才会喷涌出如此的童趣诗心。一个人也只有把自己修炼到心无杂念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纯朴自然的高度。诗人将花开花落,鸟鸣风雨与*静随和的情感融为一体,让焕然一新万物化合出生意盎然的意境,并由此引爆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诗意。

    [阅读全文]...

2022-02-01 15:37:43
  • 立夏前二日作古诗

  • 立夏
  • 立夏前二日作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立夏前二日作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司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

      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

      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

      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

      《立夏日泛舟游青山憩杨氏庵示诸生》

      [宋]孙应时

      岁序忽云夏,青春去安归。

      天清风气朗,游子怀芳菲。

      碧湖泛我舟,轻云湛晴晖。

      入谷山寂寂,缘溪水围围。

      悠然得幽憩,丹葩耀岩扉。

      鸟声自歌呼,竹色相因依。

      举觞伫遥念,日月如梭飞。

      *生静中愿,岁晚无相逢。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宋]项安世

      堤边树子最无情,恰则春归第一程。

      舞向南风浑不住,叶间羞损旧啼莺。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

      满城杨柳绿依依,背著春风自在飞。

      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

      《立夏奉祀太一宫》

      [宋]刘筠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

      琳房遍设沉榆*,金檠齐燃绿桂膏。

      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

      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

      《三月二十九日立夏喜晴稍有自适意有自旧京来》

      [宋]舒岳祥

      黄梅青李夏方装,新绿池塘浴小凫。

      此日猫头寒百玉,他时鸿喙煮明珠。

      白头偷果从渠乐,绣眼穿花不我虞。

      更有长愁无遣处,只今细柳映新蒲。

      《立夏前一日登马氏山亭》

      [宋]朱翌

      百忧不到酒三行,万事尽休棋一枰。

      梅子未黄先着雨,樱桃欲熟正防莺。

    [阅读全文]...

2022-03-18 05:51:34
  • 演讲的四大作用

  • 演讲,口才
  • 演讲的四大作用

      在演讲的类型中,使用率较高,应用范围最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加快,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交际领域不断拓宽,即兴演讲也随之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演讲的四大作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演讲的作用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演讲有培养良好人际关系和高尚情操的作用。

      现代社会是人们交往日益密切的社会,是信息广为交流和传播的文明社会。演讲者不仅在台上需要有悬河之口和文雅的举止,就是在台下,其一言一行也要起到表率作用。他们的言谈应是谦逊、高雅的,他们的举止应是得体、大方的。这样的言行举止,不仅有利于创造祥和的气氛,而且也有利于人们的交往。人们常说:“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有良好的经济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个人交际场合,还是团体交际场合,都可以进行演讲,而社交中的演讲可进一步的深入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亲切关系。

      演讲者的演讲不仅有制造舆论,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作为演讲者必须有良好的情感,这种良好的情感,对于影响听众的情感和形成听众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激励和促进人们的行动,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演讲中的情感教育作用往往和思想教育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演讲者在演讲时,应用正确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感来感染和影响听众。具体来说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去说服人,用美好的感情打动人,用优美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去感染人。从而形成听众的良好情感。诸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革命英雄主义情感等等。只有这些高尚而美好的情感,才有益于听众,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因此,每位演讲者都必须以高度责任心,以自己高尚而美好的情感,来影响和培养听众的良好情感,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

      第二,演讲有促进演讲者成长多作贡献的作用。

      人们知道,演讲家的桂冠和殊荣不仅为社会所公认,而且也为人们所羡慕、所追求。然而这桂冠却安放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上。只有那些有志者和不畏艰苦的人,才能攀登高峰,并摘下桂冠戴在自己的头上。虽然戴在自己的头上仅仅是一瞬间,但可以想象,就在这前前后后,演讲家是经过多少次演讲实践才能取得的。因为,演讲家者不是天生的,是演讲的实践所造成的。艰苦的、多方面努力是演讲者成为演讲家的必经之路。例如,一位演讲者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的时候,并不是他仅有嘴上的功夫。当然,声音、语调、声调、咬文吐字、态势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但比它们还要重要的,是“诗外”的功夫。那就是演讲者自身必须有站在时代的前面,去勇敢地探索先进的思想和孜孜不倦地吸取广博的知识。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演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自身的知识和技术,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情的能力。”一个人虽然思想精深,学识渊博,令人敬佩,但如果大众面前发言的时候,说不清,讲不明,茶壶煮饺子有货“道”不出,那未免太遗憾了。现代作家鲁迅、闻一多他们不仅能写,而且能说。因而这就能多渠道地、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才智。不管哪个领域,不管哪个阶层,在思想、学识、技能等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能说能写的人,比只能写的人,其贡献要大得多。这是简单的然而却是不容忽视的道理。

      第三、演讲有不断的自我完善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日益广泛、知识、信息的传播日益频繁,传声技术和交流的.手段日益现代化,由于电话通讯和电视机,录像(音)机,影碟机、电脑、因特网的广为普及和应用,使得语言的留转技术和转换技术已经达到尖端的水*。如今,人们讲话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把声音传向远方,延至后世。同时,信息传递的方式已不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扩大到人与电脑之间。人与机器的对话已经成了一种新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在这种形势下,不用说一个思想*庸、知识浅薄、口齿不清的人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就是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技巧超群的人,如果不善言谈,词不达意也是无法充分发展自己全部聪明才智的。而演讲在人类口语中是最高级、最完善、最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除此之外,演讲需要综合知识,它既需要演讲学本身的理论和经验,又需要运用哲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写作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如果,我们学*、了解、掌握了演讲艺术并付绪实践,那么就能使自己增长才干,开扩眼界,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加强修养,锻炼口才,培养气质,展示形象,扩大知名度,提高事业的成功率。

      所以说,学*演讲和演讲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综合素质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超人的想象能力、机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记忆能力的过程,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四,演讲有服务社会、促人行动的作用。

      演讲服务社会的作用,是指演讲通过听众而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它标志着演讲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演讲的作用是通过对听众的直接作用而实现的。对听众作用的大小直接影响对社会作用的大小

      拓展:演讲技巧方法

      一、对听众演讲就像喂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吃苹果酱

      一匙的量越多,就会有越多的苹果酱掉在地板上。无论在你的幻灯片还是你的演讲正文上,你只需要那些能支持你观点的必要信息,其他的都删掉。当没有什么可以删掉时,你便写完了你的演讲稿。

      二、当你越不刻意向听众炫耀你的学问,他们反而越会敬佩你的专长

      当你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向他们讲述他们关心的事,并且忽略你自己的专业词汇,你已经从就事论事的专家提升到了战略顾问的高度。

      三、从外部入手

      你的内心状态决定你的肢体语言:当你伤心时会无精打采,当你开心时就会延展四肢。但这个过程也可能是相反的。你的姿势、手势和面部表情将会产生神经化学和荷尔蒙信息,从而影响你的感觉。所以有些老套的建议也很有用。站直、将重量放在你的双脚上、抬头挺胸、敞开心扉,并且微笑,这些动作可以使你看起来感觉良好。

      四、敢于沉默

      在你开口之前,微笑着面对你的听众,保持微笑并安静地、深深地呼吸三次。然后,当沉默变成了你即将涂写杰作的空白画布时,开始。

      五、用图片说话

      马丁·路德将他的想法写在教堂的门上。通过生动、具体的方法将你的想法植入听众的脑海之中。“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多得不如现得)”这样的*语比“我们已有资产的价值比我们追求着的但还没有拥有的资产的价值多两倍”这样的表达更容易记忆。

      六、击败舞台恐惧症,专注于自己的重点

      当你集中注意力在可能发生的问题上,而不是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或是你为此所使用的方法时,恐惧通常会不期而至。打网球时不看网,打高尔夫球时不看沙坑,你只看着球并且集中精力击球。

      七、把标题变成句子

      幻灯片上使用标题句更好,因为它们表达一个观点,而标题短语仅仅创造一种名目。“潜在积极性”只是一个标签,而且可能会被忘记。而“我们能掌控我们的同类”将会被记住。

      八、优秀的演讲犹如江河,而差劲的犹如运河

      江河在每一个转弯后都会有一个惊喜——*静的湖泊、气势磅礴的瀑布、幽深的峡谷、*坦的田野。运河却是笔直而单调的。你的听众期待变化,用朴实无华的范例来支持概括性的真理;用幽默来*衡严肃的目的;你需要的是鲜活而富有层次的声音,多样性使局面活跃起来。

      九、抓住他们的眼神

      如果你的听众试图阅读满是文字的幻灯片时,他们会觉得听讲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听讲,你得向他们展示该看什么。像博物馆里讲解伟大艺术的讲解员一样,指出你想让他们的眼睛看什么,一边把你的讲解灌到他们的耳朵里去。

      十、开始吧,注意要简明扼要

      正如汉弗莱夫人对她丈夫说的一样,“休伯特(第38任美国副总统),一个不朽的演讲是不需要没完没了的”。

    [阅读全文]...

2022-04-29 18:34:41
  • 碛中作古诗带拼音解释(碛中作创作背景介绍)

  • 解释,创作
  •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阅读全文]...

2022-07-14 04:00:03
  •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古诗词

  •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古诗词

      古诗原文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译文翻译

      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最痛苦是一朵名贵的姚黄花,被强移出扎根的仙家宫庭。王母的欢意销歇盛宴已终场,铜仙铅泪淌满的金盘也欹倾。半夜里行宫外雨淋风铃肠欲断,一滴滴一声声没有消停。

      美丽的彩云已消散,宫中的香尘再不见,铜驼荒草亡国恨,待要述说哪堪言!真思慕那慷慨赴国的'男子汉,嚼碎钢牙满口血斑斑。回想起昭阳殿离别坠落的红日,最伤心铜雀台迎接新月一弯。细思量妾身不似当今帝王家,眼睁睁让大好河山沦陷。

      注释解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等。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韵,下片十句五*韵。

      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代作:本意拟作、仿作,词中主要是翻作的意思。

      琵(pí)琶(pá):乐器名。汉武帝时乌孙公主远嫁,令马上作乐,以慰道路之思。

      风色:风光物色。

      姚黄:一种名贵的牡丹,为宋代姚挂人家培育出的千叶黄花。词中喻指王夫人。

      移根仙阙(què):指把牡丹从仙官里移植他处。

      王母:古传说中的仙人西王母。

      仙人:即金铜仙人。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雨淋铃:雨淋在风铃上的声音。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香尘:词中指宫中的整华。

      铜驼(tuó)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词中指亡国之恨。

      嚼(jiáo)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昭阳:汉时后宫有昭阳殿。词中代指王夫人居住的宋宫。

      铜雀:曹操所建的一所台,词中借指元宫。

      天家:帝王家。

      金瓯(ōu)缺:比喻山河破碎。

      创作背景

      元军破临安时,宫中自大后以下均被押送大都,途中王夫人于壁中题《满江红》词一首,传诵一时。词人读后称其末句“欠商量”,于是以王夫人的口气,写下这首词。

      诗文赏析

      上片写宋亡后,王夫人被掠出宋宫,辗转北上,在驿舍听到夜雨淋铃,愁恨无法消解。词人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起首“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两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写回首往事已成云烟,瞩目未来更添伤悲,情愿做一个男子汉慷慨殉国,决不愿像宋恭帝、全太后那样对敌人俯首称臣。词人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这种情境是词人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词人的悲感。“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词人缘何代王清惠作这首词的缘由。词人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是词人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全词一气贯注,词人集中笔力抒写亡国之痛,在这基础上慷慨明志。上片运用各种典故描述离阙北上的痛苦。过片复申亡国之祸的惨烈。接着以将士的血战报国砥砺自己的志节,复以遥想故宫加深故国之思,瞻念前景而悲不自胜。最后表明誓死守节之志,有穿云裂石之概。全词层层递进,字字泣血,题旨在不断强化中得到实现,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阅读全文]...

2022-03-21 15:55:16
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 句子
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 语录
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 说说
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 名言
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 诗词
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 祝福
表示大有作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