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关于黄庭坚的古诗咏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黄庭坚的古诗咏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黄庭坚的古诗咏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黄庭坚的古诗咏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46) 语录(5) 说说(5) 名言(3) 诗词(724) 祝福(1k+) 心语(83)

  • 黄庭坚《清明》古诗赏析

  • 清明,诗人
  • 黄庭坚《清明》古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庭坚《清明》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唐代宰相、诗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所属文学时期:隋唐五代文学

      同时期作家:元稹、白居易

      李绅(772年—846年)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之曾孙。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今常州)等地县令。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注释

      ①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②“雷惊”句:意思是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蛰(zhé):动物冬眠。

      ③“人乞”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④“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⑤蓬蒿(hāo):杂草。丘,指坟墓。

      译文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创作背景

      黄庭坚的《清明》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强力推行新政措施,一意孤行,从而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阅读全文]...

2022-04-29 19:12:55
  •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意赏析

  • 诗意,诗人
  •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意赏析

      《题竹石牧牛》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五言古诗。是黄庭坚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一起来看看分享得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赏析及阅读训练答案吧!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赏析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题竹石牧牛》阅读训练答案

      1、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是黄庭坚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2、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C(3分)

      2、(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感情:对画的喜爱赞美。对画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对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

    [阅读全文]...

2022-04-18 05:01:46
  • 黄庭坚的诗有哪些(黄庭坚的千古名句)

  • 千古
  • 他是一个全才,诗书画皆能。

    他是苏轼的学生,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

    他的书法独树一帜,与米芾、蔡襄齐名;

    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他是黄庭坚。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他留下的一首首宋诗佳作,*吟咏不绝。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的作品。

    诗词君分享黄庭坚最经典的十首诗词,一起来感受黄庭坚笔下的悲喜人生吧!

    1、最动人的友情诗:《寄黄几复》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世界上有一种动人的情感,叫友情。

    黄庭坚与黄几复是早年知交,作此诗时,一个在山东德州,一个在广州四会县,相隔万里,却阻挡不了牵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传唱千古的名句,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即使十年未见,黄庭坚依然懂得朋友的坚持: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不止是牵挂,更是懂你的坚持,支持你的坚守。

    2、最欢快雄奇的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被流放六年后,黄庭坚被赦,他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登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这两首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劫后重生的喜悦油然而生。因而虽未到江南,诗人不由“先一笑”,放逐归来的欣幸跃然纸上。

    这“笑”源于洞庭湖壮阔的自然风光,更源于诗人度过逆境后不畏磨难、豁达自信的自然流露。“对君山”中“对”的沉着,正表现了诗人从死地中走出的自信和坦荡不惧的内心化境。

    记得多去感受一些生活中让你觉得快乐的时刻。

    3、最隽雅绝伦的诗:《水调歌头·游览》

    《水调歌头·游览》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人的心中总会有一片特殊的空间,在那里,自己是无可替代的主人。

    黄庭坚的一片自留地是哪里呢?

    是一个“桃花源”,这里有桃花、有瑶草、有彩虹、有玉石,但就是没有懂自己的人。即使没有知己,黄庭坚依然坚守着自己内心。

    全词情景交融,缓缓道来,静穆*和,俯仰自得,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不肯媚世以求荣的品格。

    只有经历最痛苦的坚持,才能配得上拥有最永久的幸福。

    4、最有哲理的诗:《牧童诗》

    《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据说这首诗是黄庭坚七岁时所写。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

    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常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风光。

    牧童世界的美好饱含着诗人的社会理想,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批判视角。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自在,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情怀,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淡泊,不应受名利所驱。

    不浮躁,不贪婪,只有把生活表面的花哨洗去,才能从容踏上想去的远方。

    5、最孤独寂寞的诗:《登快阁》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阅读全文]...

2021-12-20 02:10:32
  • 清*乐黄庭坚原文及翻译(清*乐黄庭坚古诗诗意)

  • 诗意
  •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啭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解:懂得,理解。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阅读全文]...

2022-06-29 18:44:22
  • 清明黄庭坚诗歌鉴赏(清明黄庭坚古诗文阅读答案)

  • 清明,诗歌,阅读
  • 说到清明时节,人们提到它的历史之早时,必须要举出一些事例来佐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另外还有个叫做王禹偁的诗人,他的《清明》诗也是为时人所称道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因为他表达的是一个穷人的凄楚的清明节,符合当时大多数人的口味,过节就像和尚化缘一样。

    还有就是韩翃的寒食节的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前后紧挨着的,唐宋时期放假,这两个节是连在一起放,一共有七天假。而这首诗又表达了一种寒食节禁火的不公*,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古人清明节放这么长的假,都是用来干什么呢?大家知道我国古代讲以孝道治天下,清明节放假主要是让公职人员回乡扫墓祭祖,要算上来回赶路的时间,少了就会来不及。

    因此清明节就有两大主题,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所以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三月节和祭祖节。这个时候阴气衰退,阳气生发,是人们走向自然吐故纳新的好时候。

    其次民间还有禁火、插柳、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等一系列文娱体育活动,这个节日是真正把自然节气和人文风俗融汇到了一起。

    至于文人墨客写清明节的诗文,那真是多得不计其数。下面我们来欣赏北宋诗人黄庭坚写的《清明》诗,作为文人,他对当时的清明节是持的一个什么态度。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歌首联点题,主要采取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节日前后的景物,以乐景写哀情,表达悲怆的情怀。

    天气暖和,莺歌燕舞,桃红李白,这当然是佳节的气象。不说桃花李花盛开,而是用一个笑字,这就在拟人的手法中突出了春天的蓬勃活力和可爱。

    但是另一边呢,是野田荒垅,是蓬蒿茅草掩盖下的坟丘和累累白骨,是人们扫墓祭祀悲伤哭泣的情形。一边是生气勃勃的春天,一边是荒芜和死亡,而这恰好又是自然规律。面对这样的无奈,人又怎能不愁呢?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雷阵阵传来了清新的气息,那些休眠蛰睡的蛇虫都被惊醒。春雨飘飘洒洒,寒冬里皴裂的土地又再一次吸足了水分。

    土壤松软了,青草都探出头来。这些青草是细小柔软的,可见它们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颔联比起首联的“野田荒垅”来,又是一个转折,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大地回春。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颈联跳出景物描写的圈子,诗人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主要是用典,写了一个“乞祭余”的齐人和一个“甘焚死”的士子。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记载,那个齐人不但向人讨吃祭品,还要回家对自己的妻妾炫耀。而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呢,他宁可烧死在绵山,也不下山接受晋文公的封侯而享受荣华富贵。

    这里诗人巧妙地用典,通过对比,对卑鄙无耻行乞讨好的小人,给予了无情的抨击,赞誉了那些富贵不能淫的节气之士,表示了自己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通过以上两种人德行的对比,诗人在这里发出感叹,这世道是多么不公,无论是情操高洁的君子,还是品行恶劣的小人,最后都落得黄土一抔、蓬蒿一丘。

    虽然这里表现的是一种质问,但其中隐含着对贤愚不分、同归于无的自然规律的无可奈何。那么这样一锅煮了,高低贵贱,千秋功罪,又有谁来分辨,谁来评说呢?

    实际上诗人这里发出的质问,也是一种不*之鸣,是一种愤激之词。这样浑浑噩噩、善恶不分、赏罚不明,甚至黑白颠倒的情形,难道不是对个人对社会对天地良心的辜负和伤害吗?

    总之,诗人黄庭坚通过清明节盛衰两种景物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现象进行了抨击,同时也是对自己遭遇、命运的感慨。

    [阅读全文]...

2022-07-25 19:11:03
  • 黄庭坚的诗词

  • 1、减字木兰花(戏答)月中笑语。万里同依光景住。天水相围。相见无因梦见之。诸儿娟秀。儒学传家渠自有。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2、减字木兰花(用前韵示知命弟)当年夜雨。头白相依无去住。儿女成围。欢笑尊前月照之。阿连高秀。千万里来忠孝有。岂谓无衣。岁晚先寒要弟知。

    3、木兰花令风开水面鱼纹皱。暖入草心犀点透。乍看晴日弄柔条,忆得章台人姓柳。心情老大痴成就。不复淋漓沾翠袖。早梅献笑尚窥邻,小蜜窃香如遗寿。

    4、木兰花令东君未试雷霆手。洒雪开春春锁透。帝台应点万年枝,穷巷偏欺三径柳。峰排群玉森相就。中有摩围为领袖。凝香窗下与谁看,一曲琵琶千万寿。

    5、木兰花令新年何许春光漏。小院闭门风日透。酥花入坐颇欺梅,雪絮因风全是柳。使君落笔春词就。应唤歌檀催舞袖。得开眉处且开眉,人世可能金石寿。

    6、木兰花令黄金捍拨春风手。帘幕重重音韵透。梅花破萼便回春,似有黄鹂鸣翠柳。晓妆未惬梅添就。玉笋捧杯离钿袖。会拚千日笑尊前,他日相思空损寿

    7、木兰花令黔中士女游晴昼。花信轻寒罗袖透。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竹枝歌好移船就。依倚风光垂翠袖。满倾芦酒指谐围,相守与郎如许寿。

    8、木兰花令可怜翡翠随鸡走。学绾双鬟年纪小。见来行待恶怜伊,心性娇痴空解笑。红蕖照映霜林表。杨柳舞风腰袅袅。衾余枕剩尽相容,只是老人难再少。

    9、清*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0、清*乐(重九)黄花当户。已觉秋容暮。云梦南州逢笑语。心在歌边舞处。使君一笑眉开。新晴照酒尊来。且乐尊前见在,休思走马章台。

    11、清*乐休推小户。看即风光暮。萸粉菊英浮碗醑。报答风光有处。几回笑口能开。少年不肯重来。借问牛山戏马,今为谁姓池台。

    12、清*乐舞鬟娟好。白发黄花帽。醉任旁观嘲潦倒。扶老偏宜年小。舞回脸玉胸酥。缠头一斛明珠。日日梁州薄媚,年年金菊茱萸。

    13、清*乐(示知命)乍晴秋好。黄菊欹乌帽。不见清谈人绝倒。更忆添丁小小。蜀娘漫点花酥。酒槽空滴真珠。兄弟四人别住,他年同插茱萸。

    14、清*乐(饮宴)冰堂酒好。只恨银杯小。新作金荷工献巧。图要连台拗倒。采莲一曲清歌。争檀催卷金荷。醉里香飘睡鸭,更惊罗袜凌波。

    15、忆帝京(赠弹琵琶妓)薄妆小靥闲情素。抱着琵琶凝伫。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16、清*乐(私情)银烛生花如红豆。占好事、而今有。人醉曲屏深,借宝瑟、轻招手。一阵白苹风,故灭烛、教相就。花带雨、冰肌香透。恨啼乌、辘轳声晓。岸柳微凉吹残酒。断肠时、至今依旧。镜中消瘦。那人知后。怕夯你来僝僽。

    17、画堂春东堂西畔有池塘。使君扉几明窗。日西人吏散东廊。蒲苇送轻凉。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池催置琵琶床。衣带水风香。

    18、画堂春摩围小隐枕蛮江。蛛丝闲锁晴窗。水风山影上修廊。不到晚来凉。相伴蝶穿花径,独飞鸥舞春光。不因送客下绳床。添火炷炉香。

    19、鹧鸪天(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万事令人心骨寒。故人坟上土新干。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金作鼎,玉为餐。老来亦失少时欢。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

    20、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答之)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21、鹧鸪天紫菊黄花风露寒。*沙戏马雨新干。且看欲尽花经眼,休说弹冠与挂冠。甘酒病,废朝餐。何人得似醉中欢。十年一觉扬州梦,为报时人洗眼看。

    22、鹧鸪天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此余续成之意也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23、醉落魄浮蚁。一入愁肠,便有阳春意。须将*幕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从他兀兀陶陶里。犹胜醒醒、惹得闲憔悴。”此曲亦有佳句,而多斧凿痕,又语高下不甚入律。或传是东坡语,非也。与“蜗角虚名”、“解下痴绦”之曲相似,疑是王仲父作。因戏作四篇呈吴元祥、黄中行,似能厌道二公意中事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休莫。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邯郸一枕谁忧乐。新诗新事因闲适。东山小枝携丝竹。家里乐天,村里谢安石。

    24、醉落魄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杯中三万六千日。闷损旁观,自我解落魄。扶头不起还颓玉。日高春睡*生足。谁门可款新篘熟。安乐春泉,玉醴荔枝绿。

    25、醉落魄者乃强见酌,遂能作病。因复止酒,用前韵作二篇,呈吴元祥陶陶兀兀。人生梦里槐安国。教公休醉公但莫。盏倒垂莲,一笑是赢得。街头酒贱民声乐。寻常行处寻欢适。醉看檐雨森银竹。我欲忧民,渠有二千石。

    26、醉落魄陶陶兀兀。醉乡路远归不得。心情那似当年日。割爱金荷,一碗淡莫托。异乡薪桂炊苍玉。摩挲经笥须知足。明年细麦能黄熟。不管轻霜,点尽鬓边绿。

    27、南乡子(知命弟去年重九日在涪陵作此曲)落帽晚风回,又报黄花一番开。扶杖老人心未老,堪吹谩有才情付与谁。芳意正徘徊,传与西风且慢吹。明日余尊还共倒。重来未必秋香一夜衰。

    28、南乡子(今年重九,知命已向成都,感之,次韵)招唤欲千回。暂得尊前笑口开。万水千山还么去,悠哉。酒面黄花欲醉谁。顾影又徘徊。立到斜风细雨吹。见我未衰容易去,还来。不道年年即渐衰。

    29、南乡子未报贾船回。三径荒锄菊卧开。想得邻船霜笛罢,沾衣。不为涪翁更为谁。

    [阅读全文]...

2022-03-22 04:10:27
  • 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原文译文鉴赏

  • 古诗文
  • 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原文译文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原文译文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原文

      宋代: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借酒浇灌胸中抑郁不能*,吐出来画作青竹岁月峥嵘。

      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

      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

      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

      注释

      ⑴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也称步韵。黄斌老:四川梓潼人,宋代画家文与可的妻侄,善画墨竹。

      ⑵胸次:胸中,胸间。亦指胸怀。《庄子·田子方》:“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⑶岁峥(zhēng)嵘(róng):岁月峥嵘,形容苍竹出于寒冬严峻天气。峥嵘,高峻貌,引申为卓越,不*凡。

      ⑷卧龙:此处形容树木或树根盘曲之状。偃(yǎn)蹇(jiǎn):横卧的样子。

      ⑸此君:竹的代称。这里用的是王徽之的故事。《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唐岑参《范公丛竹歌》:“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

      ⑹石泓:砚台的别称。

      ⑺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霜兔:用雪白的秋兔毫制成的笔。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诗:“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

      ⑻屈蟠(pán):盘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桃》引汉卫宏《汉旧仪》:“东诲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千里。”唐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惆怅老大藤,沉吟屈蟠树。”

      ⑼“中安”二句:指画面有三块石头压着竹子,使之盘曲诘屈,不得伸展。一旦得到伸展,形体画全了,卧龙便会飞去。

      鉴赏

      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创作背景

      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作此诗。斌老是文同(字与可)的妻侄。文同是北宋的诗人,也是最善画竹的画家,“胸有成竹”就是他的故事。因此,斌老画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是有其渊源的。而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关系极好,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到了戎州,便与在那里做小官的斌老交上了朋友。

      黄庭坚编修《神宗实录》,被章惇、蔡京*诬为“修史不实”,于绍圣二年(1095年)贬黔州,又于元符元年(1098年)迁戎州,在戎州共三年。据任渊注,此诗当作于元符元年(1098年),正是黄庭坚初到戎州,心情十分苦闷之时。在这几年中,黄庭坚过的是谪居贬斥的生活,而戎州当时十分偏僻,无论生活或文化条件都很差,他把自己的寓所取名“槁木寮”、“死灰庵”,其心情可知。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宋代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进士。宋哲宗时曾任著作佐郎。其诗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书法。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阅读全文]...

2022-02-10 17:27:16
  • 黄庭坚清明诗赏析(黄庭坚最有名的十首诗)

  • 清明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清明》乃“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所写。它由清明物候写到人生百态,不无虚无思想与愤激情绪,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拷问,令我,初读但觉严酷,细读心生凉意,再读豁然开朗。兴许,那份对生命意义孜孜以求的勇气,可警示你我思考探寻,召唤你我自醒开悟。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清明于桃、李而言,无疑是佳节,盖因桃花、李花正皎然盛放,占尽大好春光;但桃花、李花愈是笑逐颜开,就愈是反衬出“野田荒垄”的凄凉哀愁。毕竟,清明不仅深具游春踏青的洽怀惬意,亦颇有祭祖扫墓的肃穆氛围。看着那累累埋骨、处处荒冢,人不免感喟生命短暂、人生无常。

    只是,生老病死的时间悲剧固然颇能引发人的共鸣,但又似乎不值得人泪眼婆娑,毕竟人人都要往这条路上来。恰如那些桃花、李花,现下正于春风中欢欣地摇曳花瓣,殊不知盛开过后,便只能是凋零了。清明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暮春似在眼前了。而暮春既是花朵的谢幕时,又是柳絮的狂欢节。暮春者,柳絮满世界翩翩起舞,颇具“一身坦荡荡到四方,五千年终于轮到我上场”的疏狂。这不禁让我慨然,时间的悲剧感还在于生与死的对比,在于此生命的盛开之日恰是彼生命的凋零之时,但看柳絮与花朵便知了。花犹如此,而况人乎?毕竟,“花有重开日”,人却是“无再少年”的,人是有死亡的既定命运的。

    然三毛有言:“人人都怕死,可若永远不许死,你怕不怕?”唯因韶华易逝、岁月匆匆,我们方会这般留恋人生,更眷念青春,也因此悲剧方显得美丽动人,我们方更珍视当下。可若时间是永恒的,我们能长生不老又如何呢?世间有百年的美好,又是否有千年万年的美好呢?纵使有,然历经千年万年的磨洗,这所谓的美好只怕亦如一截烂木头,上面趴满了各种各样的风干了的虫子*。甚或,远不需千年万年,只需寿尽百年,这正常的时日亦足以诞生某些悲剧。毕竟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折磨,愈是美好,愈是禁不住对比:曾经怎样?而今怎样?

    既然任桃李年年轮回,人亦无法长生不老,生命中的美好亦不能永远于花影婆娑中停驻,那就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吧。不妨吟哦着这首诗的颔联,去体味清明时节生物的勃勃生机:“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滚滚的春雷,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沛然的春雨,使郊野旷原的草木欣欣以向荣、萋萋而摇绿。“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广记》引《孝经纬》:“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时节天气转暖,雨水渐佳,恰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也。而这时节又何尝不是人于微末之处修行以静待来日熠熠生辉的人间好时节呢?“你的职责是*整土地,而非忧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与其喟叹时光匆匆,不如潜心雕琢自己。

    写景之后,黄庭坚笔锋一转,转向用典。“人乞祭余骄妾妇”出自《孟子》卷八《离娄下》,说齐国一人专在他人坟前向扫墓之人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后却在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宴请他。比之人的既定命运是死亡这种无解的悲剧人生,齐人的活法同样使*味到生命不尽的悲哀。他浑浑噩噩,时光在他身上仿佛停滞了,如沈从文所言的“有时几乎天天重样,辨不出今日与昨天”。他陷溺在卑琐的人性中无法自拔,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任生命淹没在乞讨里,消磨在炫耀中,如浮萍一样漂浮于时光的河中。

    而“士甘焚死不公侯”则是有关介子推的典故。“割肉奉君尽丹心”的介之推,在晋文公执政后,有功不居,不图富贵,宁被火烧死也不下山做官,用自己的生命鞭策晋文公“勤政清明复清明”。寒食节祭奠介之推之说,大致源于东汉桓谭的《新论》。此前的《左传》提及了介之推隐居绵山和晋文公封山之事,但未有烧山与寒食之说,《史记》亦然。而桓谭《新论·离事》则云:“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这一说法为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俗增添了文化内涵。而清明节伊始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恰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黄庭坚用齐人与介子推的典故时,未有批判抑或褒扬,仅是*静叙述。但在不置可否的对比中,介子推与齐人,高下立见。是妥协于世俗,还是执着于自我?这绝非介子推一个人的人生命题。虽然妥协于世俗可使人免受心理压力,但个人向世俗所作的妥协,其有效半径并不能无限大,故许多时候妥协于世俗并不足以保证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因之,介子推选择执着于自我,宁愿失去生命也要守住正直高洁的隐士品格。

    当然,“世俗”一词,其实乃中性词也,盖因世俗包裹着一切,好坏参半,一概隔绝或完全融入,皆非绝佳。人,伊始要有抉择,融入清流,远离浊流;尔后合该通透,人无疑要立足于世俗,却不能只面对世俗,人还需要仰望,所以对世俗,合该有所融有所不融。故,介子推伊始选择入世,忠心追随晋文公,“割肉奉君”,但求晋文公“常清明”;后来选择出世,隐居绵山,“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惟愿晋文公“勤政清明复清明”。无论介子推对世俗是融还是不融,终究都是为了主公与自我的那颗清明的初心。人之初心,当求清明,不以物惑,不为物扰,聆听内心渴求,永葆执着姿态,做自己的英雄,一往无前。

    黄庭坚仕途上较为坎坷,思想上又受禅宗影响颇深,故有了尾联这一番看似虚无的疑问:“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贤者也好,愚者也罢,千年之后谁又晓得呢?最终留于世间的都不过是野草与荒丘罢了。尾联这一虚无的疑问,蕴含着对当下之人不辨贤愚的满腔愤激。因王安石变法,朝廷形成了支持变法的*和反对变法的旧党,苏轼即属于旧党,黄庭坚因在政治上追随苏轼,故虽未积极参与新旧党争,也终不免在旧党失势之时受到迫害。这满腔的愤激中更蕴含着悟透生死的清明豁达,这种清明豁达是被贬后想要忘却营营的超脱,亦是不妥协于世俗的对自我的执着。

    毕淑敏有言:“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然也,所谓没有意义是站在生命高度上的超脱。而于每个个体而言,生命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过程,生命过程中的体验就蕴含意义。不同的生命过程就有不同的活法。而选择怎样的活法,又与是否具有清明的初心有关。不同的活法又终将体现不同的质量。纵使齐人与介子推最终的结果都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但一个深具卑琐的人性,一个坚守清明的初心,生命的质量不可同日而语。毕淑敏这句话警醒着我们: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需要剔除那些试图侵占我们内心的外界声音,努力寻觅有意义的活法。

    黄庭坚的禅宗思想与毕淑敏的这句箴言,让我倏地想起《红楼梦》里清明达观的宝钗。学识渊博、智慧已修的她,早已洞悉了虚空中的佛的本质。在提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一出戏时,她向宝玉强调那支《寄生草》,强调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见她已进入“空”的境界。正因为空,她素日才不用花粉,居室如雪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故,她不求佛保佑,她只盼自己成为佛样的人,去善待迎面走来的陌生人,且在善待中渐趋拥有顺其自然的柔韧的力量。这就是她为没有意义的生命所确定的生命的意义。

    倏地又想起《红楼梦》里同样清明达观的黛玉。才华横溢、聪敏灵慧的她,早已洞悉了生命的悲剧本质。在“凹晶馆联诗”一回中,她对湘云说了一句箴言:“事若求全何所乐。”幼年丧弟,童年丧母,少年丧父,每隔几年就有一个深痛巨创,生命里的至亲一个个与她死别。因为深悉生命的结果是消逝,深悉不能趁心之事甚多,故而更觉在贾府的每一点收获都值得珍视与忆念。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始终流淌在她的生命里,是细水长流的,她亦精心谋划着细水长流。否则,她何以会忧虑贾府财政“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事若求全何所乐”,故,她为目的而精心谋划着,但又能从过程而不是目的中获得生命的滋味。这就是她为没有意义的生命所确定的生命的意义。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人最终都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罢了,故,不妨将“事若求全何所乐”这一哲理奉为圭臬,顺其自然,以合理化愁绪来消解生命中的某些愁绪。明日未必比今日好,但生命的磨折终将教会我们清明与达观。与每日照常升起的太阳一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地将生命进行到底吧。

    重温黄庭坚这首《清明》,但觉它令人动容,亦发人深省。生命其实是一条既定跑道,我们不妨调匀气息,匀速跑下去,跑到终点。盖因,生命是无意义的,但过程中的体验即是意义,清明的初心即可让无意义变成有意义。若坚定清明初心,痴痴回首处,意义可见;若永葆执着姿态,浩浩前程处,大道皆光。

    [阅读全文]...

2021-12-12 09:14:24
  • 黄庭坚《清明》诗作赏析

  • 清明
  •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阅读全文]...

2022-01-20 11:31:48
  • 黄庭坚的词集

  • 1、念奴娇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欢得尊前相属。老子*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2、水调歌头(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3、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4、满庭芳(*)初绾云鬟,才胜罗绮,便嫌柳陌花街。占春才子,容易托行媒。其奈风情债负,烟花部、不免差排。刘郎恨,桃花片片,随水染尘埃。风流,贤太守,能笼翠羽,宜醉金钗。且留取垂杨,掩映厅阶。直待朱轓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知恩否,朝云暮雨,还向梦中来。

    5、满庭芳(茶)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6、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沈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

    7、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谁念云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山,应难纵、五湖归桌。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

    8、雨中花(送彭文思使君)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待作新年欢计,断送春色。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又移旌戟。念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西州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归来未得,先沾离袖,管弦催滴。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会须醉倒,玉山扶起,更倾春碧。

    9、忆帝京(黔州张倅生日)鸣鸠乳燕春闲暇。化作绿阴槐夏。寿酒舞红裳,睡鸭飘香麝。醉此洛阳人,佐郡深儒雅。况坐上、玉麟金马。更莫问、莺老花谢。万里相依,千金为寿,未厌玉烛传清夜。不醉欲言归,笑杀高阳社。

    10、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11、南歌子诗有渊明语,歌无子夜声。论文思见老弥明。坐想罗浮山下、羽衣轻。何处黔中郡,遥知隔晚晴。雨余风急断虹横。应梦池塘春草、若为情。

    12、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袅袅,恰*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14、转调丑奴儿得意许多时。长醉赏、月影花枝。暴风狂雨年年有,金笼锁定,莺雏燕友,不被鸡欺。红旆转逶迤。悔无计、千里追随。再来应绾泸南印,而念目下,恓惶怎向,日永春迟。

    15、品令(送黔守曹伯达供备)败叶霜天晓。渐鼓吹、催行桌。栽成桃李未开,便解银章最报。去取麒麟图画,要及年少。劝公醉倒。别语怎向醒时道。楚山千里暮云,正锁离人情抱。记取江州司马,坐中最老。

    17、踏莎行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18、踏莎行临水夭桃,倚墙繁李。长杨风掉青骢尾。尊中有酒且酬春,更寻何处无愁地。明日重来,落花如绮。芭蕉渐展山公启。欲笺心事寄天公,教人长对花前醉。

    19、定风波(次高左藏韵)自断此生休问天。白头波上泛孤船。老去文章无气味。惟悴。不堪驱使菊花前。闻道使君携将吏。高会。参军吹帽晚风颠。千骑插花秋色暮。归去。翠娥扶入醉时肩。

    20、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21、定风波(荔枝)晚岁监州闻荔枝。赤英垂坠压阑枝。万里来逢芳意歇。愁绝。满盘空忆去年时。润草山花光照坐。春过。等闲桃李又累累。境负寒泉浸红皱。消瘦。有人花病损香肌。

    22、定风波准拟阶前摘荔枝。今年歇尽去年枝。莫是春光厮料理。无比。譬如C541疟有休时。碧甃朱阑情不浅。何晚。来年枝上报累累。雨后园林坐清影。苏醒。红裳剥尽看香肌。

    23、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河汉、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百钱端欲问君*,早晚具、归田小舫。

    24、鹊桥仙(*上赋七夕)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一年尊酒暂时同,别泪作、人间晓雨。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阅读全文]...

2022-07-27 21:02:09
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 句子
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 语录
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 说说
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 名言
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 诗词
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 祝福
黄庭坚的古诗咏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