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关于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k+) 语录(101) 说说(224) 名言(1) 诗词(10k+) 祝福(60) 心语(1)

  • 古诗词中写落花的句子有哪些

  • 文学
  • 古诗词中写落花的句子有哪些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写落花的句子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2、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3、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

      4、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5、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6、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7、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8、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9、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10、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11、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12、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13、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

      14、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1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成相识燕归来

      16、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17、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8、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19、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20、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3、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2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5、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26、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8、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29、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30、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31、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32、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33、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落花篇古诗

      [明]林应亮

      东邻昨夜飞红雨,落花如霰随风举。

      千丛缀绮谢繁枝,九陌垂青隐芳树。

      忆昨芳妍乍放时,含娟凝艳骋容姿。

      盈盈绛帻承曦暖,烨烨瑶英泛露滋。

      地拟昆溟霞作幄,门连阊阖玉雕题。

      昆溟阊阖非人境,喜得繁华荐清景。

      共讶同心照日开,坐怜并蒂临风整。

      鸣弦伐鼓斗春菲,列彩飞觞延昼永。

      为君催晓下朱楼,为君欢燕淹华省。

      华省朱楼春昼迟,雕栏色色自称奇。

      蝶翅轻穿翡翠筠,龙柯误触秋千丝。

      名园岂辨烟和树,名卉难分菌与芝。

      名园名卉色非一,夺目瑶华纷转日。

      总多富贵卫张门,不让风流王谢室。

    [阅读全文]...

2022-03-15 14:55:39
  • 古诗词中写落花的语句

  • 语句
  • 古诗词中写落花的语句

      1.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2. 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3. 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

      4.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5.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6. 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7.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8.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9.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10.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11.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12.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13. 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

      14.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15.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成相识燕归来。

      16.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17.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8.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19.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20.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3.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24.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5.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26.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8.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29. 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30.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31.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32.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33.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阅读全文]...

2022-04-28 00:44:02
  •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

  • 落叶
  •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

      古典诗词中的落花与落叶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某些意象往往具有多层面的涵义。在阅读的时候要细细体味,方能领略一二。就像落花和落叶,落花并不总是和伤春联系在一起;而落叶,它的内涵也不仅限于悲秋。

      李煜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云:“无可奈何花落去”,诸如此类等等,都是见落花而伤春,但大诗人王维笔下的“落花”却别具特色。试看,“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落花寂寂啼山鸟”等。我们发现,王维诗中的“落花”与“啼鸟”是相得益彰的。“鸟鸣山更幽”,山中的啼鸟,优美动听而不喧哗。“落花”与“啼鸟”互为映衬,静中有动,声色相宜。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写芙蓉花,只是摄取了“开”与“落”的瞬间加以表现,而充满了浓浓的生命气息。还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落”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了花儿在空中下落时划下的优美弧线、飘动时的微声,还有落花铺在地面上的无声无息的状态。这个动作本身,就能引发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人闲,所以能感觉到桂花的飘落;夜静,所以能感觉到山鸟的啼鸣。“闲”和“静”,同样是一种“归根”的静美。静夜中的落花鸟啼和诗人的心境相契合,构成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充满了禅意。总之,王维笔下的落花并不是伤感衰颓的象征,而是显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情趣,淡定而富于生机。

      还有一些别具一格的落花诗,赋予落花别样的意味。最为人熟知的是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独特的角度刻画了落花的品格,发人深省,充满哲理。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三十岁时,在北京保和殿参加朝考(入选翰林之考试),试题为“澹烟疏落花天”,俞樾以“花落春仍在”开篇,深得阅卷官曾国藩赏识,故而荣登榜首。此后,俞樾以“春在”题作堂名,且将二百五十卷著作题名为《春在堂全书》。“花落春仍在”一句,将文学作品中关于落花的伤感一扫而空,清新振拔,体现了大学者的气度。

      如果说落花尚能表达对生命的执着与挽留,那么,有关落叶的诗句就是一首首生命的咏叹调了。“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叶”最初以“木叶”这样古朴的姿态出现在古诗中,从登场之时就与悲秋结下了不解之缘。晏殊词云:“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未明写落叶,而碧树凋零,望尽天涯,则落叶之深深可知矣。王勃的“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亦写落叶,而赋予其色彩与飞舞之姿。唐代诗人贾岛落第之后在长安街头徘徊,吟出“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句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此时的长安街已是落叶纷纷,诗人在飘飞的黄叶中走过,叶子落了一地,他颀长的身影显得更加寂寞。落叶和诗人此时的落寞心境是很契合的。

      看到落叶,诗人不仅悲自然界之秋,还往往悲人生之秋。落叶在宋末词人王沂孙的词里最为萧瑟凄苦。他的《水龙吟·落叶》以落叶抒发无尽的.故国之思。词人生动地刻画了落叶的特征、飞舞的形态:“萧萧渐积,纷纷犹堕,门荒径悄”,“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往昔在故园的秋天扫落叶之图景,当时只道是寻常,在今天看来是那么温馨,然而已不能拥有。词人就像落叶一样,在茫茫尘世中飘荡无归。

      落叶除了表达萧瑟凄凉的心境之外,还常表达僧侣自甘清苦的寂寞况味,透着一丝禅意。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人》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道人隐于满山的落叶之中,只在此山中,却不知去处。这落叶,覆盖了空山,掩藏了足迹,使得空山更加幽深缥缈。落叶与白云一样,促使了人与现实的疏离,表现了僧侣或道人清苦而自足的生活与孤高出世的情怀。无可上人《寄从兄贾岛》云:“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清晨,诗人象往常一样打开门,一看,地上铺满了落叶,他不由得想起昨晚,雨声、风声,断断续续地在耳畔响了一夜。深秋就这样来了。落叶深深,昭示着一年将尽;听雨寒更,落叶阶前,在群动暂歇的秋天,诗人获得的是一份安祥和宁静。

      落花也好,落叶也好,都是诗词中不可或缺的意象。落花与落叶,是永远也咏不尽的。(作者单位:安徽省*学*宣传处)

    [阅读全文]...

2022-01-27 14:16:56
  • 浅谈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   中华文化复兴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培养孩子对歌赋的兴趣是现在很多家长的愿望,先人的智慧也是孩子们文化学*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支招: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词?。

      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并有效地背诵记忆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几点。

      1.多参加古诗词相关的比赛。

      现在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各大学校联合举办的比赛,都可以尝试报名参加一些,一方面长长见相,另一方面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2.养成朗诵诗词的好*惯。

      它不仅能培养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格,通过诗词歌赋我们可以进入到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去认识中国丰富的历史,家长之友《支招: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3.多参观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

      因为在博物馆和故居里有的很多都在保留了一些当时的珍贵文物,通过这些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诗词歌赋的来源,对于学*它的深度是很好的养份。

      4.把诗词谱成音乐和歌词来唱。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古诗《静夜思》,苏轼的《》等等,一个更懂古诗词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更有文化涵养、文化底蕴的人,而音乐也可以更好的加深孩子的记忆。

      5.多阅读古诗词的古籍典书。

      比如《中庸》《大学》《论语》《》《》《》N多首等,选一些好书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当然,最好是在家长的带领下一起来阅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6.学会对对联,吟诗作对。

      培养探讨古诗词赋的氛围,让志趣相同的小伙伴都加入进来,就像爱跳舞的孩子都更愿意跟同样喜爱舞蹈的朋友交流,也许大家思维的碰撞又会创造出新的火花和灵感。

    [浅谈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阅读全文]...

2022-06-24 18:03:53
  •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池古诗词

  •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池古诗词

      古诗原文

      落红铺径水*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译文翻译

      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杨柳那边,她独自登上了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对着这引人愁思的暮春之景,她默默无语,扔掉了手中的花儿,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她这满心的对春光的一往情深,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

      注释解释

      画堂春:最初见《淮海居士长短句》。四十七字,前片四*韵,后片三*韵。《山谷琴趣外篇》于两结句各添一字。

      水*池: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

      弄晴:展现晴天。霏霏:雨雪密也。《诗·小雅·采薇》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亦状云气之盛。《楚辞·九叹·远逝》有“云霏霏而陨集”。杜甫《雨四首》之三:“寒雨下霏霏。”

      杏园:园林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雁塔南。杏园是唐时著名园林,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秦中岁时记》:“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使皆有罚。”此处以杏园借指北宋汴京之琼林苑,杨侃《皇畿赋》:“彼池之南,有苑何大。既琼林而是名,亦玉辇而是待。其或折桂天庭,花开凤城,则必有闻喜之新宴,掩杏园之旧名。”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形容暮春花事将尽的景象。杏园憔悴,用杜牧《杏园》诗:“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故知此词写落第心情。

      手捻花枝:古人以为表示愁苦无聊之动作。

      “放花”二句:明沈际飞评日:“此恨亦知不得。”因抒落第之恨,事关政治,故云“知不得”。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他落第后心情不快之作春之作。

      诗文赏析

      该词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了,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作者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谒金门》:“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秦观这首词所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正是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放花无语对斜晖”,七个字中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

      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阅读全文]...

2022-07-17 14:21:04
  • 浅谈古代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 古代
  • 浅谈古代诗词中“雁”“燕”意象比较

      胡应麟在《诗薮》中曾提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飞禽走兽,莫不入文人笔下,花鸟虫鱼,无不显诗人才情。因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的核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也是最基本的艺术符号。鱼传尺素,蝉寄高远,这些意象无不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也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它使古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具审美价值。

      在古典诗词众多的意象当中,有两个意象为古典诗人所格外关注,频频用于诗歌创作中,寄托诗人无限的情思和独特的感受。它们便是雁和燕。雁和燕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雁和燕又都是相对温和的鸟类,羽色温润,叫声也较为柔和,这些特点都与中国古代文人的诚信、儒雅很相似,难怪它们会成为古代诗人笔下的精灵。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它们的踪迹:“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丁野。”

      同样作为诗词中的意象,它们却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首先,同样代表季节的更替,它们却代表了不同的季节,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由于大雁人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的出现常与秋日的来临、时间的流逝等内容紧密相连。在很多情况下,鸿雁都是以悲秋伤怀的形象出现在文人墨客笔下,“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声秋梦里”;有谁能像陆睿那样愁绪之凝重,“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虽然雁让人不免产生悲秋伤怀之感,但是每当看到鸿雁组成整齐的行列,布阵南征,有时也会让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鸿雁擅长长途迁徙,在天空中飞翔时队列整齐,雄健有力,能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如果说雁是秋口的代言者,那么燕就是春天的象征。在众多的古典诗词中,燕子都以它轻盈的姿态穿梭于春日的诗句中。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晏殊《破阵子》中就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古人将燕视为“司春之官”、春归之兆,而春又是自然中最有活力充满生机的季节,因此诗人经常选择燕的形象来寄托对自然的亲*、喜和展现内心深处纯真的情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H艮,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人骑着马欣赏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湖面春水、白沙堤、白云连成一片,好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归来的燕子开始啄泥筑巢,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燕子,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此时此刻让人感受到的只有眼中的美丽早春风光和内心的恬静闲适自得。就连以沉郁顿挫诗风闻名于世的大诗人杜甫也曾写下这样欢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轻柔的躯体,在春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轻盈的燕子,这抒写的不正是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

      其次,同样可以表达思念,雁和燕却有着不同的意蕴。

      大雁每当季节交替的时候,仿佛都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性往往唤起的是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常常借雁抒怀,寄寓自己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和悲欢离合的亲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就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说:“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则更加直白:“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除了羁旅在外的游子借归雁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有很多诗人词人借雁的意向来表现望穿秋水,泣断肝肠的思妇形象。比如李清照笔下苦苦等待的佳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同时,月满西楼。”李煜笔下的空虚惆怅思妇:“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还有张可久曲中日渐憔悴的美人:“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雁有年年迁徙的*性,而且准确无误,我国有句谚语: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也就有诗人以雁来指代书信,历史上就有“鸿雁传书”的故事。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这些诗中,秋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燕子,在人家里做巢,在人眼皮下面生活,雄雌之间的卿卿我我,成双成对,这就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燕来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诗经?谷风》中就有“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这样的诗句。今天的人们依然用“新婚燕尔”这个成语来形容新婚夫妻的恩爱,书写爱情的甜蜜。

      当然燕子秋去春来,同归旧巢,诗人们就抓住它的这一特点,尽情抒发心中对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世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刘禹锡的《乌衣巷》就是最著名的一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文天祥的《金陵驿》:“山河风景元兀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燕子无心,却见证了国破家亡的苦难和人世的无常,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抒发了作者兀限的感慨。

      雁和燕,已不仅仅是普通的鸟类,它们的凡常性、*见性、同处共生性,让人们油然而生一种相知共怜之感,也正是雁和燕自身本能的表露,暗合了人们的相聚离别、喜怒哀乐,因此自古以来诗人们赋予它们特别的关注和寄托,它们也成为中国古诗词中极重要的吟咏对象。作为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它们早已融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活和记忆甚至是血液中,它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阅读全文]...

2022-07-04 20:20:05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 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浅释古诗词中砧声意象,希望大家喜欢!

      砧声,也作捣衣声。古时制衣的料子大多是生料,质地较硬,必须捶捣,让它变得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板(一般为石制,称为“砧”)上,用木槌(称为“杵”),均匀地有节奏地逐次捶击,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

      由于妇女白天要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一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且往往是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因而每当秋风吹起,开始缝制寒衣时,妇女们就会趁着“八月九月正夜长”,相约一同去捣衣,于是就形成“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了。

      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主要有以下两层内涵:

      思妇怀人。为家人缝制衣服,为征人赶制军衣,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出征在外的征人。因此捣衣的动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砧声,不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而是最易牵动思妇感情的事,所以,后来也成为古典诗歌中表现思妇怀人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圣泽如垂饵,沙场会息兵。凉风当为我,一一送砧声。(郑准《代寄边人》)

      杵影弄寒月,砧声调夜风。裁缝双泪尽,万里寄云中。(吴大江《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

      游子思乡。清幽月夜,捣衣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声响也是华夏民族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兴八首》)

      异乡岁晚怅离怀,游子驱驰愧不才。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

      (牟融《客中作》)

      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 (杜牧《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 (陆游《感秋》)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心中自然涌起无尽的乡愁。

      傍晚,暮钟敲过,月华澹澹,从远远的河滩上或是密林掩映的小溪边传来阵阵砧声,会传递一种怎样凄清而又寂寥的况味!又会唤起多少人无尽的愁思!这哪里仅仅是捣衣之声?它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意象,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

      拓展:意象分类

      古代诗歌中意象主要种类:

      方式一

      1、树木类

      2、花草类

      3、动物类

      4、风霜雨雪水云类

      5、器物类

      6、颜色类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8、地点

      9、其他类

      方式二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2、人或事意象

    [阅读全文]...

2022-03-08 07:05:19
  • 原创古诗词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 文学
  • 原创古诗词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创古诗词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沉鱼

      春秋战国漫烽烟,勾践卧薪尝胆眠。

      西子浣纱沉锦鲤,忠臣救国舍娇娘。

      夷光忍辱越东起,范蠡钟情卿意绵。

      四大美人居榜首,须眉不让是红颜。

      2、闭月

      拜月貂蝉使月惭,王充救汉计连环。

      秋波暗送吕心怒,春苑明依董意酣,

      凤仪亭中真假戏,宫廷台上父儿残。

      娇柔弱女胜雄将,巾帼英名千代传。

      3、落雁

      秭归淑女入朝堂,数年未幸悲怨茫。

      朔风阵阵惊落雁,羌笛声声伴笙簧。

      元帝长安躬送驾,昭君匈奴和亲忙。

      宁胡阏氏世人颂,民族和谐世代长。

      4、羞花

      封闭宫中长叹息,对花抚摸即羞之。

      玄宗封册太真女,居易赋歌红荔诗。

      天下权倾父兄贵,世间荣华情意滋。

      华清池内清骚臭,不幸马嵬赐缢时。

      拓展: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流传开来。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阅读全文]...

2022-06-12 07:00:42
  • 《落花》全诗

  • 《落花》全诗

      诗,汉语一级字,读作shī,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的《落花》全诗,希望能帮到大家!

      【诗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出处】唐·李商隐《落花》。

      【意思】诗句从空间、时间上描写了落花乱飞的'情状:飘拂纷飞的落花连接曲陌,延绵不断,无尽无休地送走了斜晖。 两句诗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 的内心不*静。诗人以落花喻自己,如同与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 诗的画面沉重黯淡,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全诗】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 (846),作者正闲居永乐(今山西永 济)。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 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以落花寓慨 身世,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起笔叙事:酒宴散去,客人终 于离去。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我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里,看落花满 地,随风乱飞。诗人赋闲无事,落寞无 成,心境颓然,恰逢朋友来聚,宽慰心 怀。岂知欢聚后留下的寂寞与悲凉比 往日更深几层! 前一句叙事,看似*淡,实则为后文写景抒情铺一高台, 尤其一个“竟”字,含万端感触。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起笔得势, 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诗人站在小园里所见之景:花影迷离,模糊了 曲折的小径,连着远处西边凄凉的落晖。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兼叙事与抒 情。客人远去,诗人伫立远望,驻足时间之长,目送距离之远,对朋友留恋 之深,对自己身世伤感之重,尽在这两句之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伤感与失落之情延伸到远处。

      颈联直抒胸臆:我柔肠寸断,不忍心扫去这满地落红,这可是我望眼 欲穿盼来的呀,他们还是匆匆离我而去!此联既是写落花,也写客人离 去;诗人既伤落花也悲己,语意丰富,意境哀怨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此两 句最具柔情,给人以柔弱怜悯之意。

      尾联:我惜春爱花,一片痴情,但春花却随着春天毫不留恋归去,只留 下我泪沾衣裳湿。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与失落。我满怀爱花惜花之情,得来的却是沾湿了满袖的眼泪。其凄凉 无奈之情如清代曲复《唐诗成法》卷五所言:“结句如腊月二十三夜听唱 ‘你若无心我便休’,令人心死。”

      全诗看似咏落花,怀友人,实则诗人咏物伤己,以花喻己,表漂泊无依 且无奈之情。皆因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于是悲苦失望之际,借花 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落花》一诗手法巧妙,即事抒怀,触景伤情,以花 喻人,且想象丰富,全诗笼罩着伤春惜花悼花之愁绪,情思如痴,委婉动 人,尽显李商隐缠绵哀怨诗风。

    [阅读全文]...

2022-03-25 07:06:36
  • 浅谈诗词范文

  • 浅谈诗词范文

      我国是诗歌大国。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它们都植根于诗歌的艺术特质,但又因其不同的体式而各以其特有的姿色在诗坛闪耀着光辉。*勒在《论悲剧艺术》中曾指出:任何一种文艺种类都遵循一种特殊的目的,因为如此,它才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其他文艺种类有所区分,因为形式是文艺种类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体诗规模相*,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阅读全文]...

2022-01-16 21:07:15
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 句子
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 语录
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 说说
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 名言
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 诗词
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 祝福
浅谈古诗词中的落花与落红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