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关于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77) 说说(182) 名言(37) 诗词(3k+) 祝福(5) 心语(366)

  • 司马光古诗词赏析(司马光的意思和翻译)

  • “文化盛世”是哪个朝代?可能你会觉得是唐朝,2000余位诗人让唐诗光芒四射。其实不然,宋代才是文化盛世,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批通才、全才如激流般涌现,诸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才让*顶礼膜拜。不过,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写了大量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但他却被文坛所忽视,这个人便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司马光的十首诗。

    相信提起司马光,你一定脱口而出他”砸缸救友”的传奇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如今乃至胎教书籍上也会有”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之大。司马光聪明、乖巧、好学,又有一位能对他产生正面影响的父亲,使司马光博学多才。据说,七岁的司马光便能背诵《左氏春秋》。

    在司马光15岁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池周游各地做官,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不仅知识飞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大才之人,走上官场可谓顺理成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其经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据史料记载,他去世安葬的时候,京城百姓*悼念他。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经、史、百家、音乐、律理、天文、书术等,无所不通。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一般是两个头衔,政治家和史学家,而文学家基本没有提到过。也许跟宋朝文坛群星太过闪耀有关;也或许与他在修史和从政方面功勋太过卓著有关,致使文学成就暗淡许多,往往被众人忽视。司马光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也表现出低调的一面,他曾自称:”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据记载,司马光存世诗歌超过一千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诗要含蓄,有意境,能够启发世人。他赞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赞扬以欧阳修、梅圣俞为代表的复古诗派,尤其爱读梅圣俞的诗。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诗题材广泛,可分为歌颂,交友,抒怀言志,咏史,边塞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歌颂诗数量较少,诗歌表现出雍容华贵;交友诗较多,诗中表现出他对有情寓于美好的淡日、浓云、高阁、林端等自然景观之中;抒怀言志诗主要随着诗人官场起起伏伏,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尽雷同,有进取之心,也有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咏史诗不多,涉及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评价,能够体现司马光的历史观;边塞诗一方面赞扬战士建功立业之心切,又同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之苦;最具价值的诗是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诗人民本思想。

    整体来看,司马光的诗笔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不雕琢,不做作,少用典故,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浓厚的爱,诗风与白居易相*。那些关心民生的诗,展现出司马光满腔热血之情。

    据记载,司马光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今天是这位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1001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感受他的才气与诗歌的妙处。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闲居

    宋代: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送云卿知卫州

    宋代: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宋代:司马光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瞑目

    宋代:司马光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晓霁

    [阅读全文]...

2022-02-08 20:09:10
  •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 初夏
  •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初夏》原文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原文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中国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性。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中国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电影,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原文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阅读全文]...

2022-04-30 08:14:20
  •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介绍

  • 历史,阅读,文学
  •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介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司马光的历史著作,希望能帮到你。

      司马光的著作

      北宋的司马光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更是一名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那么,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呢?在现今比较有名的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潜虚》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先来说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里包含了十六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现今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司马光为了编撰《资治通鉴》一书,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共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共294卷,300万字左右。其主要内容以国家的政治、军事这两方面为主线,再加以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物评价等辅助内容,司马光希望后人通过阅读该书,能够关心国家兴亡,同时警示统治阶级要吸取前人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

      《稽古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算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共二十卷,记录了从远古到宋英宗时期历朝历代的大事件。《稽古录》语言简洁明了,简单易读。历朝历代对该书的评价都很高,明代大哲学家朱熹认为儿童读完六经后就应该去读《稽古录》一书。

      《潜虚》一书则是司马光所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司马光在即将要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因病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潜虚》是司马光仿照汉代扬雄的写作手法,以五行为基础,义理、图式、术数等为主要内容。

      司马光的成就

      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北宋司马光,他为北宋这一王朝贡献良多,视北宋的兴亡为己任。那么,司马光的成就有哪些呢?司马光最主要的成就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二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先来说说司马光在政治上的成就吧。司马光在其二十岁那年就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司马光曾多次向皇帝上书,提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后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其十岁的.幼子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因宋哲宗年幼,朝政便被当时的皇太后把持。皇太后一直都是反对新政一派的人,于是她召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回朝主持大局。司马光不顾自己的年迈,毅然回朝接受任命。司马光上位后,立马废除了与新政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恢复旧法。司马光日以继夜的工作,直至耗尽毕生的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成就,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先是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司马光一生博闻多识,笔耕不辍,除了《资治通鉴》一书外,他还有其它许多著作。比如散文《训俭示康》、被称为《资治通鉴》的姐妹篇的《稽古录》以及《潜虚》等一系列文学著作。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除了拥有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其的高。司马光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句在现今的流传较为广泛,也是辩证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单单只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养,那么这个人即使拥有一颗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那个人光有才,没有德的话,那么他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只看他自己怎么想了。如果无德,而他的才能又较为出色的话,那么他可能做得坏事的概率就会越大。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这句“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现今看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与一个德行差的人交朋友,还不如跟一个没有什么天赋但积极努力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德行差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选择朋友时要擦亮眼睛。

      在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司马光认为要学*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不能学*到,也要借鉴一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告诫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司马光经典名言警句

      1、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3、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4、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5、小人多欲则求妄周败家丧生。

      6、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7、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8、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9、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3、小事不糊涂之谓能,大事不糊涂之谓才。

      14、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15、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6、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17、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8、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19、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20、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阅读全文]...

2022-07-03 03:25:45
  • 《宋史·司马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 阅读
  • 《宋史·司马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

      在日常学*和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史·司马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闻《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B.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C.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D.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刺,即“招刺”,兵役制度。始自唐末,宋代袭置。规定兵士入伍时须刺字于面、手、臂等处,标明所属的部队番号,以防止逃亡。

      C.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庙号常称“祖”或“宗”,如太祖、高宗等。

      D.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天资聪慧,年少即中进士。他七岁就能讲述《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心系百姓,反对充军戍边。治*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庆历年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戍边,坚决反对。

      C.司马光直言敢谏,屡次不被采纳。他弹劾高居简,神宗替高居简开脱,只罢免了寄资官;他认为张方*与众望不符,不能任参知政事,神宗没有同意。

      D.司马光忧心国事,深受赏识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呈;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2)《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答案】

      10.C

      11.A

      12.C

      13.(1)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

      (2)《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用之运粮戍边”,用他们运粮戍边,动宾结构,前后断开;排除BD;“琦默然”,“然”是形容词词尾,故后面应该断开;排除A。

      本句译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说法错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神宗替高居简开脱”说法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帝为出居简”,皇帝不是替高居简开脱,而是贬黜了高居简。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其实”,那样的实力;“独”,只、仅;“欺”,欺骗。

      第二句得分点:“就”,完成;“以为贤于荀悦《汉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为于荀悦《汉纪》贤;“终”,完成、完结。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如同**,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士。治*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能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忧虑的那样了。神宗即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奸妄邪恶,请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争。张方*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号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佑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

    [阅读全文]...

2022-01-10 13:31:57
  • 司马光千古名言名句

  • 名言,千古,语录
  •   司马光的千古名言名句

      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2、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

      3、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司马光《资治通鉴》

      4、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5、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司马光《资治通鉴》

      6、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8、不爱其亲,焉能爱自己司马光《家范》

      9、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司马光

      10、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初夏》

      11、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司马光

      12、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司马光《家范》

      13、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司马光

      14、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司马光

      15、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16、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

      17、家庭和睦之道:忍忍忍司马光《家范》

      18、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19、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司马光

      20、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司马光

      21、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司马光《西江月》

      22、忍小忿而存大信。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

      23、【原文】《周易》:离下巽上。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司马光《家范》

      24、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司马光

      25、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司马光

      26、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司马光

      27、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

      28、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29、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司马光《瞑目》

      30、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31、*而后清,清而后明司马光

      32、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司马光《唐纪十太宗贞观六年》

      33、吾无过人者,但生*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34、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司马光

      35、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司马光

      36、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光

      37、剑客苍鹰队,将军*牙。分兵逻圁水,纵骑猎鸣沙。浪有书藏袖,难凭信达家。不堪闻晓角,吹尽落梅花。司马光《塞上》

      38、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司马光

      39、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40、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司马光

      41、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司马光

      4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

      43、暂来还似客,归去不成家。司马光

      44、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

      45、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阅读全文]...

2022-01-16 19:09:44
  • 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 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哭跑开了,正好司马光看见,立马拿起一块大石头向大水缸砸去,水缸破了,缸中的小孩也得救了,司马光就成了救人的大英雄。小朋友们是不是也这么勇敢呢?以下是小编整理最新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司马光砸缸课文内容

      有一天,故事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捉迷藏,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好摔到大水缸中。

      水缸又高又大,小孩儿很快就会被淹死。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

      只有一个叫司马光的小朋友很勇敢,他急中生智,抱起地上一块大石头狠劲儿向水缸砸去,水缸破开了,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缸中的小孩儿得救了。

      司马光机智勇敢的举动,受到了大家夸奖

      由于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又喜欢读历史书籍,使得他博学多闻,二十岁时考中了进士。

      他在朝中做官期间,努力收集历史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编成了《资治通鉴》,后来还当过宰相。他也成了我国宋代有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道理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思考,遇事不慌不乱,在面对别人发生的危险的时候还能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机智救人的表现。发生任何问题都应该找问题的原因和办法,慌乱是没有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司马光那种勇于打破成规,勇于创新的精神。

      故事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字词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发生地

      邮品“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至于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河南省光山县教育局从二○○八年开始启动申报工作,申请将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经多方专家历时两年的审慎考证,去年十月终获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已印刷完毕,开学时供全国中学生使用。笔者翻阅新*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由原来的老版语文教材“司马光(一○一九至一零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正式修改为“司马光(一○一九至一○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据光山县教育局徐昌德局长介绍,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阅读全文]...

2022-05-25 19:45:08
  •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 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

      导语: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以下是小编整理司马光砸缸课文原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字词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司马光砸缸的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地品质。

      2、学*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育孩子遇事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符合故事内容的动画活动过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师:

      前几天,老师听到一个新闻,据说一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里,幸好有一个大人路过把他给救起来了。真的是好险哪!(教育小朋友不到河边、池塘边玩耍)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里装买了水,这可怎么办呢?(想办法)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部动画片,这个动画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师:请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欣赏动画,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师:

      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解决光和缸的念法)幼:《司马光砸缸》

      师:你从这个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幼:司马光砸缸救人过渡语:在这个动画中你们最喜欢哪一段?

      三、 分段欣赏动画

      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1)播放开头至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 幼:他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师: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 幼:……(2)播放小朋友掉进水缸后至司马光砸缸前师: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其他小朋友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幼:幼: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小朋友去叫大人了……(3)播放司马缸砸缸至最后师:司马光用什么方法救了他呢? 幼:他用石头砸破了缸。

      师:他是砸在缸的什么地方的? 幼:缸的下面部分。

      师:在当时谁的办法最好?为什么?

      师:你喜欢司马光吗? 幼:喜欢。

      师:为什么? 幼:因为他聪明勇敢……师小结: 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勇敢不慌张,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别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勇敢,长大后就成了一位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们要向司马光学*,遇事要冷静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比赛讲故事吧,看谁讲得最精彩!

      四、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幼儿自由复述故事,教师适当提示。

      五、延伸活动:

      分角色表演故事附故事:司马光砸缸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 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

    [阅读全文]...

2022-01-18 08:59:29
  • 拒不纳妾的王安石与司马光

  •   在宋代奢靡的社会氛围中,男权社会逐渐真正确立起来,一夫多妻、妻妾成群变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但,并不是个顶个男人都这个样子。就连按规矩可养成千上万女人的皇帝也有例外,他就是明代的弘志帝,孝宗朱祐樘,在位十八年,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这很另类,千古难得。

      连皇帝都有个例,士大夫之中当然也有不好此道者。北宋士大夫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可是,司马光、王安石就不一样,他们拒不纳妾,也不储妓,他们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不纳妾是因为他们认为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做。二人官居宰相之位,在变法问题上,他们是对立两派的领袖人物,虽政见不同不能合作,但都是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私德上都是问心无愧的。他们的政敌之中不乏吹毛求疵、甚至捕风捉影者,但没有人在他们私生活上说出一个不字。

      先说王安石。

      据理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邵雍与王安石同朝为官,邵伯温熟悉王安石)《河南邵氏闻见录》记载——

      王安石出任知制诰时,不到四十岁,仕途如日中天,日理万机,非常劳累。夫人吴氏自己作主为丈夫买来一妾,打算让她帮助照顾王安石。

      有一天,王安石回到内室,不禁愣住了,吴氏不在屋里,椅子上却坐着一位二十多岁貌美女子,羞答答地看着王安石,表情异样,非常复杂。

      王安石大吃一惊,不知道一个美貌女子半夜到他的房里来干什么,于是严肃地盘问起来:“怎么回事?”

      女子回复:“夫人吩咐奴婢伺候老爷。”

      王安石又问:“你是谁?”

      女子哭诉:“奴家的丈夫在军中主管一船官麦,不幸沉船,官麦尽失,不足以还官债,所以奴家丈夫卖掉奴家好凑足钱数。”

      王安石再问:“把你卖了多少钱?”

      “九百缗。”

      王安石命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安歇,然后派人把她丈夫找到,命妇人随同丈夫回家去,并且不必退钱。

      打发走那个女子后,王安石询问吴氏为何要这样做。原来吴氏见京师里的人生活特别奢靡,一般的富户都有几房妻室,大富户几乎是妻妾成群,朝廷官员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不纳妾的,尤其有一定品级的官员,如果没有妾侍,就好像不正常似的,会招致异样的眼光看待。

      司马光也遇上过类似的情形。年轻时担任通判,妻子张氏十年未能生育,心中有愧,担心丈夫蒙受无后的不孝罪名,就私下里请太守夫人帮忙。太守夫人干脆直接送给司马光一妾,他不便拒绝,只是对那个女子不理不睬。

      张氏看在眼里,以为是自己横在二人之间的缘故,便安排自己离开家一些日子,嘱咐侍妾打扮妥当,夜间到老爷书房去。司马光看见她在书房中现身,叱道:“夫人不在,你胆敢来此?速去!”随后就让她彻底离开。

      西晋的贾充和初唐的房玄龄也不纳妾,他们的夫人如河东狮子,醋坛子打翻无数次,这二位不敢纳妾。王安石志在推行自己的政策,司马光志在史学研究,一部《资治通鉴》耗去他二十五年的业余时间,这二人志向高远,胸怀如光风霁月,金钱与美色不入他们的法眼,这种私德,令人尊崇。

    [阅读全文]...

2022-04-28 12:56:58
  • 《留别王司马嵩》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 《留别王司马嵩》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这两句是说,诗人“愿以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西来何所为,孤剑记知音”的抱负遭到沉重打击,心情沉痛,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远走高飞、漫游天下去了。这两句诗蕴藉丰富,含蓄深沉,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出自李白《留别王司马嵩》

      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

      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

      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

      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

      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西来何所为,孤剑托知音。

      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

      呼鹰过上蔡,卖畚向嵩岑。

      他日闲相访,丘中有素琴。

      注

      五湖心:谓隐退江湖之志。

      鱼游沧海深:沧一作“江”。

      简析

      李白拿上李粲的书信前往坊州。 坊州在长安正北二百里的黄帝陵下,王司马是州里主管军事的官员。海晏河清,长史尚且歌舞达旦,司马更是要偃武修文了。因此李白的`到来,他也是热情欢迎,并介绍李白和从长安来作客的阎正字相识,让他们陪着 他登高饮酒,对雪赋诗。值此隆冬岁暮,华筵当前,对着山上的积雪,怎么能没有诗呢?于是王司马首先写了一首诗,阎正字马上奉和一首,李白自然也就来了一首《酬王司马阎正字对雪见赠》。诗的末尾,他又忍不住透露出希望王司马荐举的意思:“主人苍生望,假我青去翼。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主人一见,以为他不过是想多要几个盘费罢了,便按当时规矩加倍赠与。李白本待谢绝,其奈阮囊羞涩;欲待收下,又觉得自己已落到 “文丐”地步。不免感慨一番,又写了一首《留别王司马嵩》。

      《留别王司马嵩》以“留别”为题,写的却是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作品表示作者自己到长安以来以及出游邠、坊, 是为了寻求知音,由荐举入朝,辅佐明主,然后功成身退。既然知音不遇, 自己也就准备像李斯微贱时一样,以打猎为生;或者像王猛少年时那样, 以卖畚箕为业回安陆去了。

    [阅读全文]...

2022-02-03 06:44:07
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 句子
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 语录
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 说说
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 名言
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 诗词
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 祝福
晓霁宋司马光的古诗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