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的古诗来源

关于六一的古诗来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六一的古诗来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六一的古诗来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六一的古诗来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68) 语录(59) 说说(205) 名言(5) 诗词(186) 祝福(296) 心语(3k+)

  • 顾城:来源诗歌

  • 顾城,诗歌
  • 顾城:来源诗歌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城的诗歌《来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顾城:来源

      泉水的台阶

      铁链上轻轻走过森林之马

      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

      我的火焰

      大海的青色

      晴空中最(www.unjs.com)强的兵

      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

      一节节阳光的铁链

      木盒带来的空气

      鱼和鸟的姿势

      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

      【顾城简介】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73年开始学画,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

      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 从自然到自我》、《没有目的的我》。小说《英儿》为诗人于弃世前与其妻雷米(谢烨)合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阅读全文]...

2022-03-24 15:37:49
  • 冬至节的来源

  • 冬至
  • 冬至节的来源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冬至节的来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冬节,也称长至节、亚岁等。在节气排序中,冬至排序位于第二十二节气,但它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节的资料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 团、冬至长线面的*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 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 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传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阅读全文]...

2022-02-28 17:34:43
  • 来源于古诗中的情侣名89句

  • 情侣,爱情
  • 唯美诗句情侣网名

      轻触琴弦,如风之纤细,思念为谁断?下文是小编收集的有关情侣网名的唯美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阅读全文]...

2022-02-17 07:21:16
  • 中秋节的来源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来源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来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阅读全文]...

2021-11-24 00:13:23
  • 六一儿童节古诗

  • 六一儿童节,写作
  • 六一儿童节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一儿童节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六一儿童节古诗1

      1、《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牧童》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4、《山家》

      刘因

      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5、《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踏歌词》

      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7、《绝句》

      李商隐

      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8、《放风筝》

      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9、《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六一儿童节古诗2

      1、《泛耶溪》

      丘为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

      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2、《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村居》

      高鼎

    [阅读全文]...

2022-06-19 17:20:56
  • 元旦节的来源

  • 元旦节,元旦
  • 元旦节的来源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旦节的来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元旦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哈哈,新的一年来了,元旦节有来了,小朋友们又有新衣服穿了。

      你们知道元旦节的来历吗?哈哈我来告诉你:*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现在知道元旦节的由来了吗?顺便给大家说声元旦快乐。

    [阅读全文]...

2022-06-15 06:44:51
  • 六一儿童节的古诗全文

  • 六一儿童节,写作
  • 六一儿童节的古诗全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一儿童节的.古诗全文,欢迎大家分享。

      1、《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与小女》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4、《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7、《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8、《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9、《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1、《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丘为《泛耶溪》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3、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4、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施肩吾《幼女词》

      5、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6、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7、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8、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李商隐《忆匡一师》

    [阅读全文]...

2021-12-02 06:20:19
  • *姓的来源,姓*的名人

  • 名人
  • *姓的来源,姓*的名人

      来源是*汉语词语,指事物所从来的地方;事物的根源:经济来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姓的来源,姓*的名人,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寻根溯祖

      1、以国名为姓。*古代有诸侯国*国,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姓。

      2、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地名少*,在今陕西商县东180多里,后称为武关,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为*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蜀汉时有*珍,为零陵都尉。孙权袭杀关羽,*珍于零陵孤军抗吴。孙权派使者来招降,*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便拔剑自杀报国。

      【郡望】

      东阳郡:三国时吴置郡。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 温: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

      *凿齿:晋代襄阳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一 姓氏源流

      1、*师的后代。根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师就是*氏的始祖。

      2、从籍姓改过来。

      郤一、寻根溯祖

      出自姬姓,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为姓,称郤氏。

      奚一、姓氏来源

      上古夏禹时代,车正(造车官员)奚仲,受封于邱(今江苏 州市境),他的儿子便以父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奚。

      郡望堂号 东汉置礁郡,现在安徽省毫州市。 《姓源》记载:“夏车正奚仲迁于邱,其后遂称奚氏”。望出谯国。

      西安徽灵壁、宿县以及山东潍坊临朐有此姓...

      卻一、以封地为姓,源于春秋时期,出自姬姓。

      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凶,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

      喜元有喜同

      西闾春秋郑国邑地,后有以邑为姓。

      袭宾人七姓有袭氏。通志氏族略云:晋有隐士袭元之,南史有袭...

      拓展阅读:

      柯姓的来源来源

      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

      春秋时吴公子柯卢之后,因氏。吴公子柯卢,一作柯芦。

      2、出自姜姓。

      柯姓,春秋时齐太公之裔。齐大夫食采于柯泽,故地在今山东东阿西南,其后以邑为氏。

      3、出自地名。

      柯,春秋是卫地,故地在今河南内黄北。居者或以为氏。

      4、外族基因的流入

      外族血液大规模加入柯姓早在南北朝时已经开始,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柯拔氏为柯氏,此后鲜卑人融入*中,成为河南柯姓望族。另外,西羌人也有柯姓。进入清朝后,东北的满洲人、锡伯人、蒙古人,西北裕固人等,也出现柯姓。

    [阅读全文]...

2022-05-18 04:27:15
  • 符姓的来源和姓符的名人

  • 名人
  • 符姓的来源和姓符的名人

      符姓是*姓氏,符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以官名为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符姓的来源和姓符的名人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符氏来源

      1、《元和姓纂》: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姓氏急就篇》:符氏,鲁倾公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广韵》:雅仕秦玺令,得氏,琅琊。宋代欧阳修《符氏族谱》,明代宋濂《符氏世谱记》,明代丘浚《世引堂记》,也基本上如上所说。以上文献说明符氏源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符玺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职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鲁倾公的孙子雅在秦国任符玺令,世人便称之为符氏,因而可见符氏得姓于战国末年,距今约2240年历史。“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兵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木制成某种形态,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的人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吻合,以验真假。

      2.、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为苻氏,从草不从竹,其孙苻坚登基称帝,淝水一战兵败后,苻氏后人有的因避祸逐渐改为符姓,所以苻氏后人也融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姓氏之一。

      3、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壮族,*,满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4、五代时,其他姓氏所改。郎姓有改姓符的。

      5、元末湖南由符分出符姓,今已经繁衍约10万人。

      6、1952年国家强制文字改革,有很多符氏改为符氏改为付氏,历史上没有付氏,其中河南省太康县符草楼乡都曾被改写为“付草楼”,当代符氏也因简写分离开一部分为付氏。

      7、源于匈奴族。

      按史籍《赵氏金石录 卷二十》中的记载:“伪汉司徒刘雄碑跋引碑云:‘公讳雄,字符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孙。值王莽篡窃,远遁边朔,为外国所推,遂号单于。’按雄卽刘渊之弟,是屠各胡在当世直冒称汉宣帝之玄孙也。” 符姓出自十六国时期汉国大司徒刘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刘雄,字符英,是南匈奴首领刘渊的弟弟,在刘渊于西晋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创建了汉*(前赵国)之后,出任其大司徒之职。

      汉国*(前赵国)从西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时期拥兵二十八万余,据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等莫不降附,就连前凉*的张茂亦遣使贡献。

      到了(西元304年),前赵国末 王侯刘曜曾赫赫有名一时,灭了西晋王朝。后他亲率大军与后赵国石勒激战。

      汉国*(前赵国)灭亡之后,刘雄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后赵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隐去刘氏,改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符氏、英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8、源于鲜卑族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符玺郎中臣拔拔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玺郎中臣,是北魏时期职掌王廷玉玺、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时期,北魏*将下属州、郡、府、县的官府印章设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级地方行政长官之手,两符合一称作“印信”;凡发生了地方行政长官有抗廷令、谋叛等状况,王廷则击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复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邓名世所撰《姓氏辩证》中记载:“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指明长孙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鲜卑拓拔部王族,时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 时任河南郡符玺郎中臣,当时其家族姓氏还未统一为拓拔氏,他在凭吊殷商末纣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题名,就是拔拔臻。在后来的北魏时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还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延续拔拔氏之姓氏者,该家族后来有以先祖原官称为汉化姓氏者,改称符玺氏,进而省文简化为单姓符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族,成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该支符氏与拔氏、长孙氏同宗同源。

      9、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符牌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牌使,全称为“符牌大使”,是元朝时期符牌局的最高长官,辖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隶属于工部,专职掌管制造各级军制将领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为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至于符氏的部分发源地,一说为雅为官的地方,陕西咸阳一带,另一说为雅的祖籍地琅琊,今山东临沂,诸城一带,符雅的后人在琅琊、淮阳一带繁衍生息。西汉至隋唐时符氏在琅琊衍为望族,因为符雅是琅岈人所以学者认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为符氏发源地。山东临沂在2004年成立了鲁琅琊符氏社,2006年马来西亚符氏总会向鲁琅琊符氏社捐款2.6万圆人民币,用于修缮和保护世界符氏文化遗址。

      姓氏名望

      汉代

      符乾仁:方士、著有《修真秘录》。

      符季真:陈留国国相。

      符子:学者,著有《符子》。

      符 融:字伟明,东汉陈郡仪人,少为都官吏,后游太学,卒,葬新淦石牛峰黄牛贺车形行宝见后,汉书列谨録首卷。

      晋代

      符表:孝子,齐郡太守,符季真之孙。

      符朗:诗人。

      南北朝

      符宏:大将。

      苻坚:字永固,前秦皇帝。

      符皇后:桓文皇后。

      苻生:前秦皇帝

      苻融:字博休,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人,前秦大将。

      唐代

      符龙:妫州刺史,临沂人。

      符敦敏:节度使,临沂人。

      符晖:游击将军,赠常州刺吏,临沂人。

      符令奇:临沂人,大将军,封义阳郡王,封琅琊郡王,死后追赠户部尚书。

      符嶙:临沂人,字元亮,辅国大将军,封义阳郡王。

      符琳:授检校太子宾客,琅琊郡公。

      符济:河东节度使。

      符炀:太原尹。

      符润:御史大夫。

      符泽:琅琊郡开国候。

      符载:诗人,字厚之,四川绵竹人,历协律郎监察御使。

    [阅读全文]...

2022-02-01 11:45:56
  • *中秋节的来源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来源,欢迎大家阅读!

      节日简介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节,每个地方的*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别称

      根据*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月饼

      起源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的字条,

      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日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士兵床战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发展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意义

      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驻丹颜。”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阅读全文]...

2022-02-13 02:11:16
六一的古诗来源 - 句子
六一的古诗来源 - 语录
六一的古诗来源 - 说说
六一的古诗来源 - 名言
六一的古诗来源 - 诗词
六一的古诗来源 - 祝福
六一的古诗来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