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翁与牛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老翁与牛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老翁与牛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老翁与牛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
老翁捕虎一文出自纪均笔下,是一首经典的文言文,小编整理了老翁捕虎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
(意思是: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庄子中并没有这两句话,可能是作者误记)信夫。
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解释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
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老翁捕虎及其解释老翁捕虎及其解释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这孩子长大后,四处拜求名师,终于练就了猎虎绝技。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与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
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就先安顿下吧。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时值正午。县衙来的人领到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老虎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
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倒,老翁侧头避过虎势。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去看。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
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作者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代北州老翁答》唐诗精选
代北州老翁答 张谓
负薪老翁住北州,
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
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
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
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
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
及有谁知更辛苦!
*传天子尊武臣,
强兵直欲朝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
何必流离中国人!
张谓诗鉴赏
天宝年间,统治者好大喜功,进行了长时间的黩武战争。张谓二十四受辟,从戎营朔,十载亭障间,稍立功勋。以将军得罪,流滞蓟门(《唐才子传》),对黩武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代北州老翁答》作于天宝十二年前(《河岳英灵集》已提到此诗),是最早揭示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诗作之一。诗写作者路遇一位负薪的老人,从交谈中得知:老翁原是北方人,为了保全身边惟一的儿子的`性命,躲避兵役,才流离他乡下力为生的。这个老人的遭遇,引起诗人莫大的哀怜与同情,遂作此诗。
纪昀《老翁捕虎》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纪昀《老翁捕虎》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休宁戴东原曰 :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
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伏众神,巧者不过*者之门。”
(意思是: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庄子中并没有这两句话,可能是作者误记)信夫。
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与秉烛无异。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注释
①中涵:即纪中涵,当地的县令。②哂:微笑,讥笑。
③尾闾:尾巴根部。 ④缒:把人或物由上往下放。
⑤须:胡须 。 ⑥瞬:眼睛转动。 ⑦谬:欺诈。
解释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不到几个月,傍晚出城的老百姓被老虎吃了十几个。过往的客商有几拨因为贪图赶路,黎明时分也被老虎伤了许多人。当时,纪晓岚的一个同族哥哥任知县,曾几次招集本地的猎户搜寻老虎,结果,猎户也被吃了几人。一时间,全城的人惶惶不安,*时吃的菜、盐、油、米等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缺货了,无奈之际,当地一个人建议:“咱们去请徽州的唐打猎吧!除非他来了,不能消弭这场祸患!”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就问:“唐打猎是什么人?有这本事么?”那人说:“肯定行!”说着讲了老翁捕虎及其解释老翁捕虎及其解释一个故事,大概是明代,徽州(现在的安徽歙县。)有一个姓唐的人,刚刚结婚不几天,一天进山被老虎吃了。他的老婆很伤心,孩子生了后,专门向天祷告:“你长大后,如果不能杀虎,就不是我的儿子!后代子孙如果不能杀虎,也都不能算是我的子孙!”这孩子长大后,四处拜求名师,终于练就了猎虎绝技。从此后,唐氏世世代代都以擅长猎虎绝技,闻名当地。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听后,与众人商议,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猎,赞同这个建议。于是,第二天,衙门里便派人带着礼金专程去请唐打猎。过了几天,派去的人回来了,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到。”到了之后,众人一看,却很是失望。
原来唐家派来的是这么两个人: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似乎随时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来;另一个是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儿,看样子根本没有力气。众人无法可想,唐家既派了人来跑了这么远的.路,那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就先安顿下吧。这时,老翁忽然走上前来,半跪说:“不必忙乎,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纪晓岚的同族哥哥客气了几句,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时值正午,县衙来的人领到老翁捕虎及其解释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只好硬着头皮再往前走。走到峡谷深处,已经有几个人浑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声震林木,落叶纷纷。
不一会儿,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众人吓得纷纷后退,大男孩儿也退后十几步,然后远远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觉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觑定扑来的老虎,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倒,老翁侧头避过虎势。眨眼间,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颤动几下,就不动了。众人跑来,确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纷纷去看。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肚子到尾巴,一条长长的裂痕,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此时,众人才发觉老翁不是凡人,纷纷上前施礼请教,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光臂力就练了十年。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作者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拓展知识:
《老翁捕虎》是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一件故事。顷刻之间,一头罕见的猛虎就死在一位年迈的老翁手里,使人对唐打猎的绝技不能不倍加赞叹。
关键是最后作者又补叙了老翁绝技的由来,从而不仅使故事令人信服,也由此展示了一条哲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猎的杀虎绝技也同样来之不易。这篇故事末尾还有一段话,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1、《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嘉兴界》
*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4、《田家三咏》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野老生涯差省事,一间茅屋两池菱。
5、《田家三咏》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6、《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7、《青溪阁》
江总能文土,空贻狎客名。
旧基荒草占,废圃野人耕。
古柳无多树,新蝉第一声。
青溪固亡恙,依旧与孤城。
8、《西湖秋晚》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9、《秋日游龙井》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10、《出北关二里》
*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
出得城门能几步,船头便有白鸥来。
11、《过崇德》
野塍泉自注,断岸柳空存。
雨霁云开塔,船过犬吠门。
柴扉斜着水,草迳别通村。
翻羡田家乐,盈盈老瓦盆。
12、《九日呈真直院》
秋负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13、《访龙井山中村叟》
雨打荒篱豆荚垂,柴门未启立多时。
客来自掘蹲鸱煮,旋拾枯松三数枝。
14、《大涤山》
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
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
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
15、《赋葛天民栽苇》
1、《猫图》 醉薄荷,扑蝉蛾。 主人家,奈鼠何。
2、《赞洞宾像》 捻吟髭,剑在前。 心中月,天上圆。
3、《田舍小憩》 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 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
4、《寓居》 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 鸥从雨外没,蛇入树间藏。 客久衣常黑,童蛮发半黄。 萤多邻舍少,此意自凄凉。
5、《寓居》 无酒难留客,借书方入城。 洗衣知水落,贪睡畏窗明。 野竹藤缠杀,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隐,差觉世缘轻。
6、《寄湖上黄教》 门幽缘*寺,官冷未成家。 楼借山为障,风吹水作花。 诗方酬北涧,经又节南华。 闻说新雏凤,宾来解唤茶。
7、《赏梅》 梅花宜雪犹宜月,水畔山边更自奇。 十四字传和靖后,又传君际五言诗。
8、《题鄂王墓》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 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 早知埋骨西湖路,学取鸱夷理钓船。
9、《访龙井山中村叟》 雨打荒篱豆荚垂,柴门未启立多时。 客来自掘蹲鸱煮,旋拾枯松三数枝。
10、《西湖秋晚》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11、《烟村》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于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12、《谒半山祠》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13、《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14、《送冯济川归蜀》 勇唤东吴万里船,皂囊来奏九重天。 一官岂为苏洵冗,诸老宁容贾谊先。 满载月归应有命,便耕云去岂无田。 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15、《大涤山》 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 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 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
关于牛的古诗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牛的古诗?今年是牛年,牛在我们的生活在除了用来食用外,还是农村人们的农活好帮手,是勤劳的象征。那么古人眼中的牛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牛的古诗,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阅读吧。
1、唐·李白《咏石牛》
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偏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2、宋·陆游《饮牛歌》
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舍东土瘦多瓦砾,父子勤劳艺黍稷。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人生得饱万事足,拾牛相齐何足言!
3、唐·李涉《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4、宋·李纲《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5、明·高启《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1、《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鲁迅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臧克家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苏轼《咏海南》
3、五歌·放牛【唐】陆龟蒙
江草秋穷似秋半,十角吴牛放江岸.
邻肩抵尾乍依隈,横去斜奔忽分散.
荒陂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
日暮相将带雨归,田家烟火微茫湿.
4、病牛【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夜泊牛渚
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代悲白头翁》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代悲白头翁》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译文]
年年岁岁花开花落是相似的,可是随着时光流逝,人的青春不再永驻。
[出自]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注释】
《白头吟》: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洛阳城东桃李花”:代用乐府诗:“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谓王方*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
红颜子:指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白头翁年轻时曾和公子王孙在树下花前共赏清歌妙舞。
光禄:光禄勋。用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很奢侈。
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文又作“开”、或“丈”,皆误。将军:指东汉贵戚梁冀,他曾为大将军。《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
神仙:指美女。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白头翁昔年曾出入权势之家,过豪华的生活,指白头翁少年时也曾位居高职,享尽声色之乐。
宛转:亦作婉转,展转、曲折之意,引申为娇媚的样子。
蛾眉:喻美女之眉细长弯曲。
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此代指青春年华。
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盛开,花谢被风吹去不知飘落在谁家?洛阳城中的女孩喜爱花的美丽,每遇到花叶凋残便长长地叹息。今年花儿凋残就改变了容颜,当明年花开的时节还有谁在?已见松柏枯朽成为柴薪,更听说沃野变成沧海。作古的人不可能再回到洛阳城东郊了,活着的还对着摧花的风叹息。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多么相似,然而岁岁年年人已不尽相同。劝告那些青春旺盛的少年郎,应该同情穷苦潦倒垂死的白发老人。这老翁真是值得同情可怜,他当年也是一位风流俊逸的美貌少年。那些公子王孙相聚在芳树下,纵情歌舞在落英缤纷花枝前。*显贵家的池台上铺满锦绣,大将军家楼阁中美女蹁跹。一旦病老在床无人眷顾,三春极时行乐的场面又在哪里?娇艳美貌能有多长时间,转眼间白发苍苍乱如丝絮。再看古代盛极一时的歌舞场,只有黄昏的鸟雀在寒风中悲啼。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倪其心)
赏析二:
《代悲白头翁》又作《代白头吟》或《白头吟》。
“代”是“拟”的意思,《白头吟》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楚调曲》,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虽然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
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作者简介
刘希夷(651——680?),字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人。《唐才子传》说他是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刘肃《大唐新语》卷八、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唐才子传》都记载他不肯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让给舅舅宋之问,因而被杀一事。或不全可信。《旧唐书》乔知之传只说刘希夷“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
其诗今存一卷,34首(杂他人之作),内有边塞从军之作,表达建功立业之志。闺情诗是其代表作,《代悲白头翁》最著名。
别吴翁范翁棐翁晋兄弟三首 其二
欧大任〔明代〕
壁立中丞第一峰,后来叠出玉芙蓉。河东从此称三凤,汝水何劳羡八龙。
别吴翁范翁棐翁晋兄弟三首 其三
欧大任〔明代〕
丹山鸑鷟越公儿,孔李通家赠我诗。别后天涯定相忆,傥能江左寄璚枝。
别吴翁范翁棐翁晋兄弟三首 其一
欧大任〔明代〕
孝丰鼎族姓为吴,尔祖联翩二大夫。世德延陵今不乏,更看文藻冠三都。
代小子广孙寄翁翁
孔*仲〔宋代〕
爹爹来密州,再岁得两子。牙儿秀且厚,郑郑已生齿。翁翁尚未见,既见想欢喜。广孙读书多,写字辄两纸。三三足精神,大安能步履。翁翁虽旧识,伎俩非昔比。何时得团聚,尽使罗拜跪。婆婆到辇下,翁翁在省里。大婆八十五,寝膳*何似?爹爹与奶奶,无日不思尔。每到时节佳,或对饮美食,一一俱上心,归期当屈指。昨日又开炉,连日北风起。饮阑却萧条,举目数千里。
三三孙十月九日生日翁翁为赋诗为寿
陆游〔宋代〕
正过重阳一月时,龟堂驩喜抱孙枝。弃繻已足惊关吏,堆笏宁惟取世资?落笔千言犹细事,读书万卷要深期。汝翁豪杰非今士,不用担簦更觅师。
偶读山谷老境五十六翁之句作六十二翁吟
陆游〔宋代〕
三百里湖水接天,六十二翁身刺船。饭足便休慵念禄,丹成不服怕登仙。胸中浩浩了无物,世上纷纷徒可怜。但有青钱沽白酒,犹堪醉倒落梅前。
满庭芳 赠辛五翁姜四翁
马钰〔金朝〕
豪富过人,作为异众,莱阳姜鉴辛通。文登趁醮,不惮冒霜风。来往*乎千里,投坛告、马钰姜公。持孝道,宰公闻得,惠酒劳奇功。虔诚逢感应,醮仪才罢,仙现云中。命丹青妙手,传写奇容。从此住行坐卧,搜斡运、阴里阳宫。忘尘事,乡人钦羡,相重更相崇。
奉和陕州十四翁中丞寄雷州二十翁司户
卢纶〔唐代〕
联飞独不前,迥落海南天。贾傅竟行矣,邵公唯泫然。
瘴开山更远,路极水无边。沈劣本多感,况闻原上篇。
游丁次翁筼簹园期次翁不至
陈傅良〔宋代〕
径蹊曲折屋参差,半是天成半自治。修竹万午人独立,我来搔首菊花期。
奉送白翁老堂翁老先生荣归
郜继孟〔明代〕
碧霞崒嵂峙高崧,申甫应推社稷功。漕艘榜歌清济月,戍关铙和黑山风。
北门囊策犹余皂,南国仓庚尚积红。赤舄岂闻同坠履,渭川应复起飞熊。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一》
宋代:魏了翁
书生只惯野人庐,谁识潭潭省府居。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二》
宋代:魏了翁
朱荣铅砌拱都堂,静合明窗夹主廊。
外省诸司西恻畔,枢寮却在外东厢。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三》
宋代:魏了翁
朝吧归来政事堂,衣冠牣宇鹜成排。
须臾排马还私第,一片闲庭锁夕阳。
老翁与牛的古诗
老翁骑牛的古诗
老翁骑牛小孩站旁边图片的古诗
写山中老翁的古诗
有关老翁的古诗句
老翁的古诗词
带老翁的古诗词
含老翁的古诗词
含有烟波瘦老翁的古诗
白发老翁有关的古诗
描写老翁的诗词
古诗江雪里的老翁拼图
关于老翁垂钓的古诗词
苏东坡的有趣古诗八十老翁
三岁小儿八十老翁的古诗
老翁醉倒路旁的一首古诗词
夕阳西下老翁撒网的古诗词
关于老渔翁的古诗
说老牛的古诗
暮归的老牛古诗
老子骑牛的古诗
老鼠和牛的古诗
老年人读的蓑笠翁古诗
有老人木童有牛的古诗
老牛舐犊的古诗
有老人牧童有牛的古诗
老人骑黄牛的古诗
两个老人与牛的古诗
关于老牛的五言古诗
古诗老黄牛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