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勃激励杜少府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勃激励杜少府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勃激励杜少府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勃激励杜少府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跌落绝情谷,给杨过留下十六年相见的约定。
一别十六年,杨过黯然神伤。
在极度情伤下,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掌法:黯然销魂掌。
此掌威力无穷,堪与郭靖的“降龙十八掌”相匹敌。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这世间最悲伤的事情了。
可是,在唐代,有一位天才诗人,友人离别,他写下一旷世之作,一扫离别的凄楚,豁达而豪迈,中间两句成朋友圈离别金句。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时所作。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蜀州,现在四川的崇州市。
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去四川做县尉,王勃不舍友人,于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送别的名作,一开头就充满了豪壮之气。
且看送别的地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是关中长安,是王勃所在的地方;五津,是指岷江的五个渡口,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雄伟的长安由三秦拱卫,透过长安望向蜀地,只见一片风烟,风烟阻隔了视线,点出了诗人翘首相望的心情。
起笔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第二联有些伤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和你有着同样伤感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是在他乡为客。
这一句拉*了友人的距离:都是离乡背景,都是恰逢离别,我们都一样。
你以为会一直悲伤下去吗?不是的,王勃在第三联豪壮起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一般。
真正的朋友,不是每日厮守在一起,而是心灵的相通。我们互为知己,又怕什么天涯海角呢?
离别在王勃笔下,变得雄壮而豪迈。
最后一联,王勃殷勤叮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可千万别像小儿女那样,在分别的歧路上哭哭啼啼。
这首诗历来千古传唱,就是因为王勃打破了历来离别时悲伤、低沉、消极的情绪,使离别变得不再悲伤,不再可怕,而是变得豪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离别的金句,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在网络*台上不断被提及。
有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抄袭了曹植的诗。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确实,王勃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但是,王勃化用之后,却较曹植更加豪迈,更加潇洒,其传播程度,也远超前者。
这样的“抄袭”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
因为少年的王勃遇到了少年的大唐,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他满怀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且,他的才华,让他受到瞩目,让人更加自信。
这不使得他不同于其他的诗人,在不得志时,诗越写越悲伤,越写越难过。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少年气象,更是大唐红日初生的希望气象。
人生,聚散离合终有时。
一场离别,有人悲伤,有人豪情万丈,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们要相信:春去春会来,花谢花还会再开,而不必多愁善感,伤春悲秋。
只愿你,在面对离别时,亦能如王勃一样潇洒,吟出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么,离别时,你一定会少了许多悲伤。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精选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精选,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一: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二: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诗也如此。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与翻译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与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与翻译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今四川崇州
4.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比邻:并邻,*邻。
11.无为:无须、不必。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送别诗在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在*的诗文中送别诗占有重大的比例。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到李白的《赠汪伦》,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送别诗贯穿于诗歌发展的整个过程,送别诗在*诗歌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诗人情感表达最为真切的几种诗歌之一。送别诗在古体诗歌中的`意义在于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情进行全面的阐述。当读到一首送别诗的时候就会被诗人与朋友、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所感动,同时在送别诗里也往往隐藏着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通过离愁别苦来表现诗人的壮志未酬,前途渺茫等等,所以送别诗是诗人的情感载体,是诗人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进行良好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送别诗在诗歌中的意义还在于它所抓住的情感脉络都是简单而真切的,使读者在欣赏送别诗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辞藻来发现诗人的内心的想法,是古体诗歌中的一种比较简单的诗歌类型,其最主要表达的意思也不过是“伤离别”。古体诗中送别诗占有重要比例的原因在于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此时离别由于路途遥远或许今生难以再见,或许再见时已毛发斑白,也就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而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佳作,既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也表现了自己前途的不顺,从而这首送别诗也对古体诗带来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勃个人成就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那么王勃个人成就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文学主张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 “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王勃诗词及名句
1、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戌道,远*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2、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索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邵。风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傅岩来筑处,蹊溪人钧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3、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4、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想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重别薛华王勃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第一首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2)两首诗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1)诗歌前两联借“明月”“秋风”等意象描绘了清冷旷远的景象。(1分)明月的倒影如同夜明珠沉入了锦江,秋风无情地洗刷着锦缎一样的江水,一种愤懑凄苦、肃杀清冷的感受跃然纸上。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洲渚很长很长,与远天连起来,境界阔大而雄伟。(2分)(5分)(2)《重别薛华》这首诗凄凉悲苦,“明月沉珠浦”中的“沉”字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不满”,(1分)栖遑”一语中蕴藏着“彷徨忧郁”的 心理;(1分)“唯有泪”“独潸然”等词语流露出因别离而“孤独伤感”的情怀。(1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一洗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态(1分),表 达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豪放的情怀。(1分)对比赏析重别薛华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诗的首联不仅写出时间、地点,还暗含了自己的不满,用夜明珠自喻,说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埋没在泥沙中不能熠熠发光。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及远,极为开阔。秋天的江水如同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第三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产生旅泊千里、栖遑百年的感觉,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最好的概括。最后一联,诗人难以自已,直接写出与好友即将离别,漫漫旅途,只有泪水相伴的悲凉和哀愁。诗中反映出沛王府放逐事件对王勃是致命一击,乐观向上、热情豪放的王勃渐渐远去,凄凉悲苫、忧郁彷徨的王勃开始出现。此诗写景浩荡开阔,抒情真实自然,借景传情,景中见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2: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3: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 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
⑵之:到、往
⑶蜀州:现四川崇州
⑷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⑸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⑹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⑺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⑼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⑽比邻:并邻,*邻。
⑾无为:无须、不必。
⑿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风烟弥漫,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作别时我心里想:你我都是志在四方的人;
四海之内一定有知心朋友,哪会在乎路途的远*;
别因为分手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常识】王勃(650~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之冠。体裁:五言律诗。律诗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两两对偶。【注释】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 城阙:城墙与宫阙,这里指长安。 辅:拱卫。 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风尘烟雾,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 五津: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以五津泛指蜀川。 津:渡口。 宦游:出外做官。 比邻:*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 沾巾:泪水沾湿手巾。
1、赏析“辅、望”“辅”是辅佐护卫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心态作铺垫。2、赏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赏析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不必伤感。3、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议论,夸张、对偶,语言凝练,意境旷达,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只要心中充满对朋友的真挚友情,那么朋友就好像在身边。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的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4、赏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勉励和安慰友人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巾抹眼泪,应该坚强些。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在歧路”,照应题目中“送”字。5、【主题】本诗是首送别诗,全诗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惜别、留恋和慰勉之情,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6、该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何特点?从哪句话可理解到作者这种感情?
答: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邻一样。它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告诉人们:真正的友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诗人用广阔博大的胸襟去劝慰友人,表达了诗人相信真挚友情不因时空改变而改变。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还概括出了人们共同的普遍的感受。7. 写友情的名句。答: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张九龄:相知无远*,万里尚为邻。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8. 说说“海内……若比邻”好在哪里?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的旷达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9.理解性默写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6)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0.对《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错误的项是:(B)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11.下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凡的胸怀和抱,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不应有儿女之态。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王维诗鉴赏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表明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和以此诗。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首句*淡自然似开宗明义,写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这“惟好静”的“惟”字却很有余味,令人疑惑并猜测,同时引出下联。
王维早年也有过积极入世,一展宏图,以匡世济国的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乐观的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之士相继受到排斥、打击,朝政日趋腐朽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正所谓“自顾无长策”,然而。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却隐含着愤懑,对朝政的失望使他选择了园林归隐这条道路。“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却是隐约可感。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
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情绪,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厌恶与否定仕途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怡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历来有象征高洁之意。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松风、山月都似乎善解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勒出一幅画面,以此作法,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梦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表现出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这样的结局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可谓一种妙结。
整理:zhl201612
《送王少府归杭州》全诗赏析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这两句是说,王少府归杭州,回到家乡,陆机要尽地主之谊,苏小小也会认其为乡亲。巧于用典,倍感亲切,于幽默之中,见其对友人之关怀。
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注
①吴郡:郡名。辖境相当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直到钱塘江*。唐时治所在苏州。
②陆机:晋朝著名文学家,吴郡人,曾任*原内史,又称陆*原,于官场遭谗遇害。
③地主:所在地的主人,对外来宾客而言。
④苏小:六朝时南齐著名歌妓,家住钱塘(今浙江杭州)。
赏析
韩翃的诗多应酬之作,喜用华丽的辞藻泛写归途中景物,预祝*安,这首《送王少府归杭州》,可说是同类题材中的例外。此诗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诗中基本不作景物描写,并在二、七两句自然流露出归欤之志,这就使诗有了较深的意义,迥异于一般的赠别之作;二是诗的语调欢快而一往情深,没有一般赠答诗那种泛泛应酬的言辞和语气。
“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此诗一反常规,几乎全从王归杭着笔。仅用第一句将归途揭过。“归舟一路”四字,写尽一路情事,笔墨省净之极。青苹即浮萍,为水中植物,行船时必然经过它们,这三字即写旅途漫长,二来浮萍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曹丕《秋胡行》:“泛泛渌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杜甫《又呈窦使君》:“相看万里路,同是一浮萍。”这里兼含二义。“转”字为此句的“诗眼”,即指沿水路曲曲折折迤逦而行,同时又引起下句,金圣叹评云:“乃转青苹,则是已到杭州,而舟行还不停也。何故舟还不停,则为“更欲随潮向富春”也,何故欲向富春,则以欲从严先生者游也。”严子陵名光,少有高名,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屡征不起,耕于富春山,年八十余卒。*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第二句即“转”入到杭州以后的情事。说王到杭州后,不应停舟,而应随着潮水去富春江,其目的当然是去寻找严子陵的遗迹。诗人特意提到严光这位*揖王侯,粪土功名的高人,显示出自己内心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期望。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颔联运用杭州一带的史实,极写其人杰地灵,文采风流。西晋著名文人陆机为吴郡(今苏州吴县一带)人,文采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西陵在钱塘江之西,歌云‘西陵松柏下’是也。”(《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写陆机和苏小小这两位著名的才子佳人,无非是借以显示此地才子佳人辈出,正是才子们的千古知己。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早晚重过渔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这四句大意是:君(指王)应留住杭州,千万不要北来,你如果有了佳句(新诗)供我欣赏,就请准备好葛花、栀子,我有机会便来杭和你相聚。“葛花”可用来解酒毒,一向为好饮的文人所喜爱,常常见诸题咏,如孟郊《过分水岭》诗:“客衣飘飘秋,葛花零落风。”梅尧臣《会胜院沃洲亭》诗:葛花葛蔓无断时,女萝莫剪连古枝。”这里让王预备好解酒的葛花,是说自己酒兴正浓,愿意一醉方休。“栀子”一名同心花,常用来赠人,有吉祥之意。“葛花”两句体现了文人才士超尘绝俗、诗酒自适的高雅情趣。
盛唐刚健雄浑的诗风,到大历(766-779)时已转化为“清空”的风格,韩翃这首七律,所长所短均在清空二字。全诗无一点尘俗气,诗中人物,严子陵、陆机、苏小小均非世俗之人,君*与王少府,也非“庸碌”之辈。从景物看青苹、葛花、栀子、渔浦亦清新雅洁。所有这些,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确有“清空”之风。然而,此诗虽有尘外之想,内容终嫌贫弱,中间二联对仗较为单薄,给人以空疏之感,这又是“空”的弊病。
王勃激励杜少府的诗句
王勃激励杜少府的古诗
王勃激励杜少府的古诗是哪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
古诗杜少府的作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古诗
王维的古诗酬张少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
杜甫的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古诗的读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诗意
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的内容
古诗送杜少府之住蜀州的教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视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内容
激励少年的诗句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激励的少见古诗句
激励少年的句子
松木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激励诗句
激励的诗句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的古诗
寄孟五少府的古诗意思
会稽山的古诗
朝发白帝城古诗的题目
动物的亲情古诗词
关于粮食珍贵的古诗词
界定物理概念的古诗词
对朋友的问候的古诗
诸葛亮的古诗词和俗语
秋天的古诗不著名的
苏轼最有名的13首古诗
以问答形式作的古诗
古诗中讲漏雨的
挥洒的古诗
带江河的古诗词大全
贺领导高升的古诗
苏轼写的名古诗
关于赞美增城荔枝的古诗词
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浮槎的古诗词
表达离愁别绪的古诗词
韵脚是流的古诗
类似橘生淮南的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古诗
古诗词中的殉情典故
槐荫树下的古诗
咏柳的古诗咋样写
古诗夜书所见的释解
关于反恐的古诗
所见古诗的心情和依据
鹿柴古诗描写的时间
包含好个秋的古诗词
带雨珠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