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唐 ] 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1)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2)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3)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4)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5)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6)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7)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邻。
(8)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9)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拱卫着雄伟的长安城,透过风生烟雾遥遥望见五津。你我都是远游四方在外地做官的人,分别时我们都怀着离情别意。在全国各地只要我们把朋友放在心间,哪怕相隔在天涯也如*邻。不要在岔路口分手之处,像少男少女一样泪湿佩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杜少府赴蜀上任而作,是一首送别诗。意在劝慰杜少府不要为离别而悲哀。诗的首联就离别的地点引出友人赴任的地点,两地景象开阔,诗句语气豪迈,为结尾抒发的乐观情绪铺*道路,营造气氛。颔联述离别之情,却无悲伤,旨在互相勉励。颈联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旷达情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尾联劝慰友人不必像小儿女一样伤别,表现出诗人壮阔的胸怀。全诗情调高昂,写送别而无悲伤。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旷达的襟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是谁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那诗中的杜少府是谁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料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不是杜牧也不是杜甫。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
杜甫(712~770)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赏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⑤,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练*题】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邻一样的亲*,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
(4)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两句诗是:
(5) 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 意境相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称呼,杜少府就是姓杜的县尉,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指杜牧。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小龙女跌落绝情谷,给杨过留下十六年相见的约定。
一别十六年,杨过黯然神伤。
在极度情伤下,他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掌法:黯然销魂掌。
此掌威力无穷,堪与郭靖的“降龙十八掌”相匹敌。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是这世间最悲伤的事情了。
可是,在唐代,有一位天才诗人,友人离别,他写下一旷世之作,一扫离别的凄楚,豁达而豪迈,中间两句成朋友圈离别金句。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时所作。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蜀州,现在四川的崇州市。
一位姓杜的朋友要去四川做县尉,王勃不舍友人,于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送别的名作,一开头就充满了豪壮之气。
且看送别的地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是关中长安,是王勃所在的地方;五津,是指岷江的五个渡口,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雄伟的长安由三秦拱卫,透过长安望向蜀地,只见一片风烟,风烟阻隔了视线,点出了诗人翘首相望的心情。
起笔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第二联有些伤感: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和你有着同样伤感的情绪,因为我们都是在他乡为客。
这一句拉*了友人的距离:都是离乡背景,都是恰逢离别,我们都一样。
你以为会一直悲伤下去吗?不是的,王勃在第三联豪壮起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一般。
真正的朋友,不是每日厮守在一起,而是心灵的相通。我们互为知己,又怕什么天涯海角呢?
离别在王勃笔下,变得雄壮而豪迈。
最后一联,王勃殷勤叮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可千万别像小儿女那样,在分别的歧路上哭哭啼啼。
这首诗历来千古传唱,就是因为王勃打破了历来离别时悲伤、低沉、消极的情绪,使离别变得不再悲伤,不再可怕,而是变得豪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离别的金句,口口相传,直到今天,在网络*台上不断被提及。
有人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抄袭了曹植的诗。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确实,王勃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但是,王勃化用之后,却较曹植更加豪迈,更加潇洒,其传播程度,也远超前者。
这样的“抄袭”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
因为少年的王勃遇到了少年的大唐,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他满怀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且,他的才华,让他受到瞩目,让人更加自信。
这不使得他不同于其他的诗人,在不得志时,诗越写越悲伤,越写越难过。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读《送卢主簿》并《白下驿》及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少年气象,更是大唐红日初生的希望气象。
人生,聚散离合终有时。
一场离别,有人悲伤,有人豪情万丈,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们要相信:春去春会来,花谢花还会再开,而不必多愁善感,伤春悲秋。
只愿你,在面对离别时,亦能如王勃一样潇洒,吟出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么,离别时,你一定会少了许多悲伤。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精选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精选,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一: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二: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诗也如此。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音版
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分享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拼音版,一起来朗读一下吧!
sònɡ dù shào fǔ zhī rèn shǔ zhōu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chénɡ què fǔ sān qín , fēnɡ yān wànɡ wǔ jīn 。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
yǔ jūn lí bié yì , tónɡ shì huàn yóu rén 。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 ,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
wú wéi zài qí lù , ér nǚ ɡònɡ zhān jīn 。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词句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练*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出自《王子安集》;作者是唐朝(朝代)的王勃(诗人),他和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并称为“初唐四杰”。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3、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趣
4“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5、颈联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这一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的不朽名句。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
基于格律来讲,把古诗文分成*体诗文和古体诗文,其中*体诗文也叫做今体诗,而古体诗文则可以叫做古风或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
⑵之:到、往
⑶蜀州:现四川崇州
⑷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⑸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⑹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⑺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⑼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⑽比邻:并邻,*邻。
⑾无为:无须、不必。
⑿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在咫尺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
基于格律来讲,把古诗文分成*体诗文和古体诗文,其中*体诗文也叫做今体诗,而古体诗文则可以叫做古风或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
⑵之:到、往
⑶蜀州:现四川崇州
⑷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⑸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⑹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⑺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⑼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⑽比邻:并邻,*邻。
⑾无为:无须、不必。
⑿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在咫尺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的题
杜甫的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诗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视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内容
播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州的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赏析
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
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的内容
古诗送杜少府之住蜀州的教读
松木少府之任蜀州的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古诗的读音
古诗杜少府的作者
王勃激励杜少府的古诗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王勃激励杜少府的诗句
王勃激励杜少府的古诗是哪首
送云阳少府的古诗意思
王维的古诗酬张少府
任蜀州的古诗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的古诗
寄孟五少府的古诗意思
送给蜀州的古诗
州洲的初中古诗
初中古诗中的州
唐诗中带有春晖二字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白衣苍狗的意象
关于红衣女子的古诗词
古诗付的古原草送别
古诗中的安徽春天
含有美玲的古诗词
古诗词描写人生的
赞美黄玫瑰的古诗
元宵节思念家人的的古诗
酒洒脱的古诗词
马人的古诗
疑是故人来的古诗
表达慈母心的古诗
第一单元的古诗
形容人迂腐的古诗词
古诗中有关风的古诗
东汉描写春节的古诗
新年适合宝宝背的古诗
说同出一片天的古诗
收晚春韩愈的古诗
等待女生的古诗词
咏大佛寺的古诗
形容草枯叶落的古诗词
古诗词三首的感悟
带笛的五联古诗
写硬笔简单的古诗
关于秋天迟暮寂寥的古诗
和神话有关系的古诗
4首不出名却写得很好的古诗
美哭的古诗集
及冠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