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关于温庭筠的著名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温庭筠的著名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温庭筠的著名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温庭筠的著名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8) 语录(8) 说说(31) 名言(3) 诗词(1k+) 祝福(23k+) 心语(1k+)

  •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温庭筠《瑶瑟怨》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温庭筠《杨柳枝》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人东游》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温庭筠《莲花》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温庭筠《莲花》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温庭筠《过分水岭》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清明。——温庭筠《寒食前有怀》

    骀荡清明日,储胥小苑东。舞衫萱草绿,春鬓杏花红。——温庭筠《禁火日》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拂舞词》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温庭筠《送李亿东归》

    窗间桃蕊宿妆在, 雨后牡丹春睡浓。——温庭筠《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温庭筠《咸阳值雨》

    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温庭筠《瑟瑟钗》

    树列千秋胜,楼悬七夕针。——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

    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 ——温庭筠《与友人别》

    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温庭筠《鄠杜郊居》

    细雨濛濛入绛纱,湖亭寒食孟珠家。——温庭筠《春日雨》

    南朝漫自称流品,宫体何曾为杏花。——温庭筠《春日雨》

    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温庭筠《送李亿东归》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温庭筠《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温庭筠《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温庭筠《烧歌》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筠《题望苑驿》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温庭筠《河渎神·河上望丛祠》

    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 ——温庭筠《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成四十韵》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温庭筠《锦城曲》

    晚柳未如丝,春花已如霰。——温庭筠《猎骑辞》

    白露鸣蛩急,晴天度雁疏。——温庭筠《登卢氏台》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温庭筠《送人南游》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温庭筠《题望苑驿》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温庭筠《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温庭筠《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温庭筠《锦城曲》

    知道无郎却有情,长教月照相思柳。——温庭筠《兰塘词》

    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温庭筠《春日》

    [阅读全文]...

2022-06-18 20:18:37
  • 温庭筠的诗

  •   1、《江上别友人》

      秋色满葭菼,离人西复东。

      几年方暂见,一笑又难同。

      地势萧陵歇,江声禹庙空。

      如何暮滩上,千里逐征鸿。

      2、《春日偶作》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3、《寄山中友人》

      惟昔有归趣,今兹固愿言。

      啸歌成往事,风雨坐凉轩。

      时物信佳节,岁华非故园。

      固知春草色,何意为王孙。

      4、《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鹦鹏,沉香阍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5、《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比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6、《更漏子》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7、《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8、《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9、《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0、《南歌子》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终日两相思。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11、《杨柳枝》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同芳草绿萋萋。

      12、《杨柳枝》

    [阅读全文]...

2021-11-28 06:21:13
  • 温庭筠的名句

  • 名人名言
  • 温庭筠的名句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2、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5、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6、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7、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8、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9、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0、芳草无情人自迷。

    11、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1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3、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14、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1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6、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17、千古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8、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9、鬓云欲度香腮雪。

    20、碧天如水夜云轻。

    21、玉楼明月长相思,柳丝经枭娜春无力。

    2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2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24、象床宝帐无言语,儿此谯周是老臣。

    25、戚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26、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27、杏花含露团香雪。

    28、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

    [阅读全文]...

2022-05-30 03:21:58
  •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

  •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

      唐代诗人温庭筠涉佛诗中的用典和意象,可以通过温庭筠诗歌思想的矛盾性的来揭示。

      一、温诗不受重视的原因探析

      人们往往更注重对温庭筠词的研究,而对他的诗歌的研究比较粗浅,有很多诗作都找不到较完整的注解、评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其原因有三:首先,少年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挥金不顾,此本是少年偶尔误为之事,并非长久放荡之行,不料却被恶之之辈,蓄意中伤,遂大肆渲染,加以传播,在世俗中竟成狎邪恶名。其次,温庭筠在833年(21)岁时,入太学,并从太子游。后来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从太子游也曾为人所诟病,认为温庭筠想走太子捷径。最后,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大为不满。因次便得罪了当朝权贵。

      以人品来否定诗品,本身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人们往往因为温庭筠行为的放荡不羁来评价他的诗歌,导致他的诗歌遭到人们的诟病。

      对此,《温飞卿诗集笺注》补中,作者郑文为温庭筠进行了大翻身,他说到:“不修边幅”,乃是生活细节,无关道德法度,而显其纯真任性。“能逐弦吹之音”乃艺术修养,对音乐有兴致,属于一己喜好,有何不可。就“为侧艳之词”言,当时民间创出新声,敦煌遗曲是其旧品,飞卿为之,加以改进,使词成为重要文体,此乃不朽贡献。

      二、温诗中的涉佛诗

      温庭筠的诗中涉及佛教的诗有40多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关佛寺、僧人的诗作,对于一个花间词人来说确实比较新奇。

      温诗中涉佛诗:一是与僧人交游唱和之作;二是咏佛寺、谈佛理的篇目。这些作品宗旨非一,或借前代大德比附与之交往的僧人,或以古代著名居士、旷达名士自比。这与诗人自身经历有较大关系。他一生未曾考中进士,壮年往来各地依附权要做幕僚,到中老年才得以跻身下僚。虽然仕途坎坷,但儒家的功名事业心却一直未曾消磨。然而由于仕途不顺,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的巨大差距。因此游历佛寺、结交僧侣隐士、赠唱酬答便成了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而广交名僧,常居山门,浸染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谈禅论理,消解了温庭筠心中疲于羁旅的痛苦,使他暂且忘却了仕进的不偶,人生的潦倒零落。可以说佛教是温庭筠心灵的避难所、安慰地。当他既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又不肯走隐居之路时,佛教便成了他疗救心灵创伤、抛却人生苦恼的憩息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温庭筠才写了这么多的涉及佛教的诗作。

      三、温诗中的典故、意象的考察

      (一)典故考察

      在温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下面几个典故: 谢安、范蠡、严子陵、白莲社。华东师范大学,宋立英的《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一文中对温庭筠诗中的常见典故作了一些论述,可以说分析的非常具体到位。

      谢安――理想中的政治人物。

      谢安是东晋名相, 初隐居东山,四十始出仕,曾以征讨大都督统军抗苻坚南下, 为东晋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在《题裴晋公林亭》中, 温庭筠直呼裴度为谢安,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东山, 但面对混乱的时世, 他终于放弃隐居, 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且终其一生为国尽力。裴度也曾建立谢安一样的功业, 但却不能如谢安一样始终受到信任,委以重任, 对此诗人深致惋惜。

      严子陵――隐逸的向往。

      诗人在诗中多次用到严子陵的典故。《宿沣曲僧舍》“更想严家濑, 微风荡白苹”;《和友人题壁》“三台位缺严陵卧, 百战功高范蠡归”;《渭上题三首》“吕公荣达子陵归, 万古烟波绕钓矶。桥上一通名利迹, 至今江鸟背人飞”。当诗人倦于宦途的奔波, 向往隐居的情绪便时时袭上心头, 严子陵便代表了诗人对隐居的向往。

      范蠡――功成身退的典型。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不仕则隐,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选择。 温庭筠也常处在出处仕隐的矛盾之中, 但他却不肯作出传统的选择, 在仕与隐的矛盾中, 他执著地追求着“仕”。他希望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

      白莲社――诗人心灵的憩息处。

      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 与僧俗十八贤结社修行, 因寺池有白莲, 遂称白莲社。在温诗中有很多诗作都用了白莲社的典故,如《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庐》“暂对山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寄清凉寺僧》“白莲会里如相问, 说与游人是姓雷”;《长安寺》“所嗟莲社客,轻荡不相从”;《赠越僧岳云二首》“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在温庭筠的诗中, 寺院是清净安宁的,石路、竹径、流水、青苔, 一片纤尘不染的景色, 古寺悠扬的钟声、僧人虔诚的颂经声, 也同样荡涤了人的心灵,使人心静如止水,空明澄澈。同样, 寺里的僧人在温庭筠的眼中也是潇洒出尘、一尘不染。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在世俗生活中备受打击的诗人, 不能隐遁避世以求解脱, 那么通过与僧人的交往, 谈禅说理, 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而白莲社安慰其心灵的良药。   (二)意象考察

      在温庭筠的涉佛诗中有几个意象特别常见,“尘”、“乌鸦”。

      “尘”意象

      在温诗中有很多“尘”的意象,《寄清凉寺僧》:“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来。”《赠越僧岳云二首》:“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题僧泰恭院二首》:“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诗人所谓的“尘”,第一层意思是灰尘、尘土;而更深的一层意思是“俗尘、尘世”。在诗中,诗人对寺庙景色的描写往往都会用到尘字,用鲜明的对比把幽静的寺院环境与浮躁的世俗社会区别开来。

      “乌鸦”意象

      在唐以前的诗歌中“乌鸦”意象数量很少,即使偶尔有也只是一种辅助意象,唐朝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咏乌诗”。在*各代诗歌中乌鸦意象的基本基调是衰朽、渺茫、萧瑟乃至奸邪,情感是压抑、苍凉、愁郁、凄苦的。如《开圣寺》中“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题西明寺僧院》中“新雁参差云碧处,寒鸦辽乱叶红时”。诗人在诗中用“乌鸦”、“寒鸦”等意象来勾勒了一幅幅萧条的图景,借以抒发自己抑郁、愁苦的情感。

      四、温庭筠涉佛诗思想的矛盾性

      温庭筠在其涉佛诗中,一方面透露出对寺院环境的一种向往,希望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热衷于仕途之路,他一直在这两者之间犹豫徘徊。

      (一)表现隐逸思想的诗作

      在《开圣寺》中,“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再如《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中“沃田桑景晚,*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O。”诗人在和煦明媚的春日里带着旅途的疲惫停住在僧舍, 僧舍周围的景色安祥、宁静, 桑叶茂密, *畴绿野中油菜花开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晚霞映衬下的原野,景色怡人。血色落日渲染的桑树,宛若梦幻一般。旷野上的油菜花随风轻舞,宛若跌宕起伏的金色花海。昭示着春日农家的生机与绚烂,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更想严家濑”一句更传达出了诗人对归隐田园、隐逸山林的向往。《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二“爽气三秋*,浮生一笑稀。故山松菊在,终欲掩柴扉。”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与松菊为伴、隐居山林的愿望。

      (二)表现入仕思想的诗作

      在《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一中“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虽然饱受忧患是温庭筠倾慕禅味的重要原因。但他认为世间诸事应该是直心自得, 任运自然,了无牵绊, 那么又何须对尘缘万象产生厌倦之意呢?本诗也传达出了温庭筠对禅的认识:他显然认为只要体认到了心灵一切具足, 不需要远离尘缨也可以体证禅味。又如《题西明寺僧院》“自知终有张华识,不向沧洲理钓丝。”《赠僧云栖》“开卷喜先悟,漱瓶知早寒。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这些诗句表现出诗人的自信和雄心壮志,更透露出他想积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三)表现出世与隐退的矛盾心理的诗作

      《和赵嘏题岳寺》“疏钟细响乱鸣泉,客省高临似水天。岚翠暗来空觉润,涧茶余爽不成眠。越僧寒立孤灯外,岳月秋当万木前。张邴宦情何太薄,远公窗外有池莲。”这首诗把温庭筠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归隐和入仕的矛盾表现出来。一方面他向往秀丽清幽的名山胜景,青灯疏钟的古寺氛围, 宁静清寂的禅光佛影;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像张良、邴汉一样功成身退。总之,他一直在这俩者之间犹豫徘徊。

      无论是温诗还是温词,也无论是其乐府诗还是*体诗,都有一个最基本或者说总体上的风格特征,即含蓄、婉约、朦胧。以前研究者只注重其婉约、浓艳绮丽的风格,而很少涉及其清逸淡雅的一面;此外,在研讨温庭筠的艺术风格成因的时候,则多从审美情趣以及温庭筠的为人品行、放浪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没有注意他诗中与佛教有关的思想。其实他的诗中既有个人身世的悲慨,也有对国事的关注,他以自己的独特意象抒发自己在隐逸与入世之间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并非只有绮艳之作,其人也并非是无行文人,对其人其诗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温庭筠生*介绍

      才华横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

      考场救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之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之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7-03 20:59:06
  • 温庭筠最有名的十首诗(温庭筠诗词最佳十首)

  •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阅读全文]...

2022-01-11 23:34:59
  • 温庭筠经典诗词名句

  • 经典,名人名言
  • 1.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2.春露浥朝花,秋波浸晚霞《菩萨蛮》3.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菩萨蛮》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梦江南》5.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菩萨蛮》6.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鄠杜郊居》7.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琉璃梳子抚青丝,画心牵肠痴不痴。《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8.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红日淡,绿烟轻,流莺三两声。雪香浓,檀晕少,枕上卧枝花好。春思重,晓妆迟,寻思残梦时。《更漏子》9.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菩萨蛮》10.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梦江南》11.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菩萨蛮》12.三月雪连夜 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嘲三月十八日》13.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梦江南》14.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15.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菩萨蛮》1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17.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菩萨蛮》18.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菩萨蛮》19.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更漏子》20.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南歌子》21.雨暗夜合玲珑月,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绣帘垂帘穗,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菩萨蛮》22.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菩萨蛮》23.玉炉香 红烛泪 偏照画堂秋思 , 眉翠薄 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更漏子•玉炉香》24.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和友人伤歌姬》

    温庭筠

    [阅读全文]...

2022-07-04 13:47:50
  • 温庭筠《商山早行》唐诗鉴赏

  • 唐诗
  • 【作品介绍】

      《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原文】

      商山⑴早行

      晨起动征⑵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⑶(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⑷。

      因思杜陵⑸梦,凫⑹(fú)雁满回塘⑺。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整理:zhl201608

    [阅读全文]...

2021-12-04 07:57:47
  • 温庭筠《苏武庙》

  •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1、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

      2、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

      3、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

      4、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阅读全文]...

2022-05-09 07:34:51
  • 温庭筠《过陈琳墓》全诗赏析

  • 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③君。

      石麟④埋没藏春草,铜雀⑤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着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袁绍庸碌,未能重用他;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重要的*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怜:爱慕。④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⑤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赏析:

      《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怀古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在诗中,作者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着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大计的着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整理:zhl201608

    [阅读全文]...

2022-04-07 16:52:22
  • 《瑶瑟怨》温庭筠唐诗鉴赏

  • 唐诗
  •   【原文】

      瑶瑟怨⑴

      冰簟银床梦不成⑵,碧天如水夜云轻⑶。

      雁声远过潇湘去⑷,十二楼中月自明⑸。

      【注释】

      ⑴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⑵冰簟(dian):清凉的竹*。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⑶碧天:青天;蓝色的天空。

      ⑷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⑸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白话译文】

      秋夜床*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赏析】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又由*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阅读全文]...

2022-04-03 20:33:20
当前热门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 句子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 语录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 说说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 名言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 诗词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 祝福
温庭筠的著名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