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关于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1) 说说(77) 名言(3) 诗词(3k+) 祝福(3) 心语(144)

  • 寒食古诗的意思翻译(寒食古诗原文及翻译)

  •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首诗成就了一个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虽说算不上大官,但可上达天听,起草中书省的诏令,参与机密,权力还是不小的。这个被成就的中书舍人就是诗人韩翃,那首诗就是《寒食》。

    这首《寒食》是一首七绝。之所以能受到唐德宗的青睐,是因为白描写实,刻画皇室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的歌咏。“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对“寒食”更是重视,皇帝会取榆柳之火赏赐*臣,以示皇恩。

    “春城无处不飞花”,春日的长安,春意融融,笼罩全城。开篇就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的加强了语气的肯定效果。更有效的烘托出全城沉浸于春风春光中的盛况。一阵和风吹来,全城花雨纷飞。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无私的吹入御苑,苑中的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寒食东风御柳斜”,飞花斜柳,城中宫中,春风里是没有贫富贵贱,远*亲疏之分的。前两句很显然是白天的风光,对皇都长安落英纷纷和皇宫园林柳絮飘飘的迷人春景盛赞有加。不管是“飞花”还是“柳斜”都有赖于“东风”之力。如“东风”无力,那么百花尽残。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既然已经开始“传烛”,无疑已经进入了黑夜。随着蜡烛的燃烧而飘起的袅袅轻烟,此时显得格外惹眼。这既显示的是皇帝的专宠,又表明了身份地位之显赫。显赫到什么程度呢?在这个天下禁火的“寒食节”,只有“五侯”秉烛,还是皇帝亲赐的蜡烛。这里的“汉宫”和“五侯”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实际上韩翃说的是当朝的朝廷和皇帝的*臣。

    宫中传火的仪式原本是宫中取火以赐*臣,再传递民家。表示虽然禁烟火,皇帝心中还是有黎民百姓的。禁烟火同时也是提醒所有大臣一定要“记住”有功而不受禄的介子推高尚。到了中唐以后“传火”的意味就发生了变化。皇帝身边受宠的宦官成为得到蜡烛的主要群体,这也成了宦官炫耀的资本和欺凌百官的依仗。

    在寒食这样一个本该漆黑一片的夜晚。只有那几个受宠的*臣家中,烛火通明,轻烟缭绕。多么辛酸老辣的讽刺,多么巧妙含蓄的手法。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寒食节”,窥一斑而见全豹。

    韩翃仅仅用了两句借古的诗,一件传烛的事,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臣和*臣的可憎面目暴露无遗。这是不是韩德宗提拔韩翃的原因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知道这就是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广为传唱的原因。

    [阅读全文]...

2022-01-16 12:31:47
2022-04-11 19:20:05
  • 寒食古诗意思(寒食的意思及诗意)

  • 诗意
  •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オ子”。韩翝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有《韩*诗集》。

    [阅读全文]...

2022-02-23 23:29:50
  • 客中寒食的诗意_写寒食节的古诗

  • 诗意,祝福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客中寒食的诗意》,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客中寒食的诗意

    《客中寒食》

    作者:李中

    原文: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赏析:

    诗人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南唐开元六年(942)与刘钧等同读书白鹿洞的庐山国学,博取功名。有诗《壬申岁承合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怜藓深。考壬申年为972年,是年诗人赴淦阳任命,经过九江重游故地,写下了这首诗。又诗人好友孟宾于癸酉年(973)为时在淦阳令的李中自编的《碧云集》作序。文中也说道:公理淦民,饮淦水,清白着矣,可知其972973年知淦阳,约三十年前读书庐山国学,当在942年左右,是否登进士,不考。后显德中任淮西某县令。周世宗南伐,陷于周师,受新命。六年(959),以兄弟亡故,两亲在堂,上表请归故国,得周帝恩准,弃官归南唐亲养。宋乾德初任吉水尉,历新喻、安福、晋陵等县令。开宝五年(972)任新淦县令。973年任淦阳宰时,编成自己诗集《碧云集》,共有二百余篇,时晋天福中进士孟宾于任水部郎中,为其诗集作序。未几卒。《郡斋读书志》卷四着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

    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但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思简寂观旧游寄道者》。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小编推荐

    客中初夏的诗意

    《客中初夏》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注释:

    1、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诗意: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

    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客中作的诗意

    《客中作》

    作者:李白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注释:

    1、客中:指旅居他乡。

    诗意:

    兰陵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彩了。着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读来令人如饮醇醴,如坐春风。

    是不是觉得客中寒食的诗意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写寒食节的古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5-26 21:40:43
  • 寒食诗意思解释(寒食的全诗翻译)

  • 诗意,解释
  • 品读唐诗《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像一幅风俗画,绘形绘色地描述出唐代长安寒食节的旖旎风光,无怪乎广为流传。此诗除可作为一幅风俗画观赏之外,还可以作一首讽喻诗来体味。诗题一作《寒食即事》,如此则讽喻之意明显。诗前两句写春光处处相同,后两句写寒食节家家禁火,唯皇宫贵族独异,二者对比,暗喻对特权的讽喻意味。"五侯"指宦官,中唐以来,宦官专权如汉末之世,以汉喻唐,专讽宦官擅权的政治弊端。如从唐德宗爱此诗的情形看,说诗人有明显的讽喻之意恐怕不合实际。但"形象大于思维",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各求所需,各从所好,这也是此诗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总而言之,此诗通过审视寒食节皇宫传蜡,转烟袅袅,直入五侯宦官家中的场景,写出了宦官炙手可热的权势,却又不失寒食春城的独立审美意义,或者说,前者加深了后者的内涵深度,后者加强了前者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7-11 13:27:37
  • 七步诗题目的意思

  • 七步诗题目的意思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七步诗题目的意思以及原文翻译吧!

      七步诗题目的意思

      曹植在自己哥哥曹丕的威逼下,走完七步后作出了此诗,所以取名为《七步诗》。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阅读全文]...

2022-07-16 03:50:12
  • 写寒食节的古诗

  • 写寒食节的古诗

      写寒食节的古诗(精选20首)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寒食节的`古诗(精选20首),欢迎大家分享。

      1、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3、和子由寒食【唐】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4、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寒食上冢【南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6、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7、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8、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9、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10、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1、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12、清江引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13、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4、壬戌清明作【明末清初】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15、寒食日献郡守【唐】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16、寒食下第【唐】武元衡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17、寒食野望【唐】熊孺登

      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

      18、寒食山馆书情【唐】来鹄

      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19、寒食郊外【唐】贯休

      寒食将吾族,相随过石溪。冢花沾酒落,林鸟学人啼。

      白水穿芜疾,新霞出雾低。不堪回首望,家在赤松西。

      20、寒食看花【唐】张籍

      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颠狂绕树猿离锁,踊跃缘冈马断羁。

    [阅读全文]...

2022-05-11 07:32:46
  • 《寒食》古诗赏析

  • 《寒食》古诗赏析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诗意: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这两句是诗人逢寒食节时的一种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不像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食寒”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这是一种苦笑,也是对当时社会本质的控诉,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抒发出深深地不*。看似诙谐幽默,实含无限辛酸。“不独”二字蕴含深沉,似轻描淡写,涉笔成趣,却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本质。构思别致,含蓄而耐人寻味。

      出自孟云卿《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释

      ①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

      ④明朝(zhāo):明天。

      ⑤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他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赏赐功臣,竞忘了他。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

      参考译文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如烟似雾,而我独自远在他乡,偏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孟云卿在寒食节时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孟云卿早年曾科场失意,流落于荆州一带,过着贫苦落魄的生活。无亲朋好友可投而又为失败之情所困扰,这样的生活对任何人来说大概都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久而久之,挣扎于重压之下的人或许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寒食》一诗即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

      这首诗写于他飘零贫困流落江南的时候。时值江南的繁花开满枝头的寒食节前夕,诗人思念家乡亲人,心情愈加悲伤。进而写到社会现实贫困人家没有开火做饭,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因为寒食节的原因。该诗表现了诗人在寒食节来临之前的思乡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寒食节在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乐景衬哀景,即反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诗中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

      《寒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第一句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寒食》。

    [阅读全文]...

2022-06-02 07:41:45
  • 寒食节诗句古诗大全(关于寒食节的古诗)

  • 我国历史悠久,很多节日从古时沿用至今,甚至诗人们每每节日之时都会填诗作赋,或书写节日*俗,如今越来越多人已经忘记了某些节日了,比如寒食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词中去好好的重新认识一下这个节日吧~

    《寒食》

    韩翃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醉太*·寒食》

    王元鼎 〔元代〕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译文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宋代〕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李清照 〔宋代〕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来,花钿已掉落在枕边床上。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唐代〕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译文小寒食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阅读全文]...

2021-12-13 12:30:13
  •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

  • 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食全诗及意思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译文]寒食节这一天,长安城里到处花在飞舞,皇宫的御苑里春风也吹拂着柳絮。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1:

      暮春时节,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译文2: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译文3:

      春天京城到处飞舞着扬花,寒食节东风吹得柳枝轻斜。傍晚宫中传递出点燃的蜡烛,淡淡的烟气散入了显贵人家。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阅读全文]...

2022-03-14 04:55:39
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 句子
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 语录
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 说说
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 名言
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 诗词
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 祝福
寒食这篇古诗的题目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