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关于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0) 说说(78) 名言(3) 诗词(3k+) 祝福(2) 心语(186)

  • 寒食古诗的意思翻译(寒食古诗原文及翻译)

  •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首诗成就了一个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虽说算不上大官,但可上达天听,起草中书省的诏令,参与机密,权力还是不小的。这个被成就的中书舍人就是诗人韩翃,那首诗就是《寒食》。

    这首《寒食》是一首七绝。之所以能受到唐德宗的青睐,是因为白描写实,刻画皇室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的歌咏。“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对“寒食”更是重视,皇帝会取榆柳之火赏赐*臣,以示皇恩。

    “春城无处不飞花”,春日的长安,春意融融,笼罩全城。开篇就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的加强了语气的肯定效果。更有效的烘托出全城沉浸于春风春光中的盛况。一阵和风吹来,全城花雨纷飞。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无私的吹入御苑,苑中的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寒食东风御柳斜”,飞花斜柳,城中宫中,春风里是没有贫富贵贱,远*亲疏之分的。前两句很显然是白天的风光,对皇都长安落英纷纷和皇宫园林柳絮飘飘的迷人春景盛赞有加。不管是“飞花”还是“柳斜”都有赖于“东风”之力。如“东风”无力,那么百花尽残。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既然已经开始“传烛”,无疑已经进入了黑夜。随着蜡烛的燃烧而飘起的袅袅轻烟,此时显得格外惹眼。这既显示的是皇帝的专宠,又表明了身份地位之显赫。显赫到什么程度呢?在这个天下禁火的“寒食节”,只有“五侯”秉烛,还是皇帝亲赐的蜡烛。这里的“汉宫”和“五侯”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实际上韩翃说的是当朝的朝廷和皇帝的*臣。

    宫中传火的仪式原本是宫中取火以赐*臣,再传递民家。表示虽然禁烟火,皇帝心中还是有黎民百姓的。禁烟火同时也是提醒所有大臣一定要“记住”有功而不受禄的介子推高尚。到了中唐以后“传火”的意味就发生了变化。皇帝身边受宠的宦官成为得到蜡烛的主要群体,这也成了宦官炫耀的资本和欺凌百官的依仗。

    在寒食这样一个本该漆黑一片的夜晚。只有那几个受宠的*臣家中,烛火通明,轻烟缭绕。多么辛酸老辣的讽刺,多么巧妙含蓄的手法。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寒食节”,窥一斑而见全豹。

    韩翃仅仅用了两句借古的诗,一件传烛的事,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臣和*臣的可憎面目暴露无遗。这是不是韩德宗提拔韩翃的原因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知道这就是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广为传唱的原因。

    [阅读全文]...

2022-01-16 12:31:47
2022-04-11 19:20:05
  • 寒食古诗意思(寒食的意思及诗意)

  • 诗意
  •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オ子”。韩翝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有《韩*诗集》。

    [阅读全文]...

2022-02-23 23:29:50
  • 客中寒食的诗意_写寒食节的古诗

  • 诗意,祝福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客中寒食的诗意》,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客中寒食的诗意

    《客中寒食》

    作者:李中

    原文: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赏析:

    诗人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南唐开元六年(942)与刘钧等同读书白鹿洞的庐山国学,博取功名。有诗《壬申岁承合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怜藓深。考壬申年为972年,是年诗人赴淦阳任命,经过九江重游故地,写下了这首诗。又诗人好友孟宾于癸酉年(973)为时在淦阳令的李中自编的《碧云集》作序。文中也说道:公理淦民,饮淦水,清白着矣,可知其972973年知淦阳,约三十年前读书庐山国学,当在942年左右,是否登进士,不考。后显德中任淮西某县令。周世宗南伐,陷于周师,受新命。六年(959),以兄弟亡故,两亲在堂,上表请归故国,得周帝恩准,弃官归南唐亲养。宋乾德初任吉水尉,历新喻、安福、晋陵等县令。开宝五年(972)任新淦县令。973年任淦阳宰时,编成自己诗集《碧云集》,共有二百余篇,时晋天福中进士孟宾于任水部郎中,为其诗集作序。未几卒。《郡斋读书志》卷四着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

    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但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思简寂观旧游寄道者》。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小编推荐

    客中初夏的诗意

    《客中初夏》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注释:

    1、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诗意: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

    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客中作的诗意

    《客中作》

    作者:李白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注释:

    1、客中:指旅居他乡。

    诗意:

    兰陵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的芬芳,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彩了。着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芬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行》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读来令人如饮醇醴,如坐春风。

    是不是觉得客中寒食的诗意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写寒食节的古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5-26 21:40:43
  • 寒食的诗句意思是什么(寒食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逢寒食日,人们就会吟咏起这首著名的《寒食》,或名《寒食日即事》。

    此诗为中唐诗人韩翃所作,情绪轻盈飘渺,短短四行字,写出了寒食节的典型的景致与*俗。寒食节至,春日的长安城漫天花雨轻扬,夹堤的排排杨柳新丝屡屡,袅娜掩映;天*日暮,大内传出新火点燃的蜡烛,火种被宫人传递至侯门显赫之家,寒食的一天也落下了帷幕。

    相传,作此诗时,韩翃已是暮年,却还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幕僚,因此郁郁不得志。一天半夜,好友韦巡官忽然叩门贺喜,告诉他有圣旨传下,擢升韩翃为驾部郎中,负责起草诰命文书。韩翃大惊,根本不信,说肯定搞错了。韦巡官说不会错的,倒是有一个和他同名同姓的江淮刺史韩翃,可*(唐德宗)在下了这道旨意之后,特意又用御笔在上面写下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写道:“与此韩翃”,这点明了是给他的。韩翃一想,诗倒是自己写的,看来确实没搞错。

    韩已迟暮,……邑邑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唯末职韦巡官者,亦知名士,与韩独善。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栩’”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也。(唐 孟棨《本事诗》)

    韩翃,字君*,南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称他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代宗年号),有《韩君*诗集》存世。唐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对韩翃评价道:

    “韩员外诗,匠意*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这是评价,韩翃诗的特点是独具匠心,有*乎史家文章的风范及态度,意境繁复而蕴藉。

    我们知道,古今公论以杜甫诗为“诗史”,其诗如同日记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和重大变迁。如“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就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情况。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 ,毕陈於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本事诗》)

    而韩翃诗虽然没有达到“诗史”的高度,但能评价“*于史”,这也是非常之高了。

    可是再来看这首《寒食》,我们又不禁迷惘:这首优雅流畅的小诗几乎看不出一丝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痕迹。

    要知道,史家除了如实地记录历史、表达观点之外,更有一种隐晦的春秋笔法,即在看似*直的记录中暗藏着褒贬态度。那么,如果把杜甫诗比作前者的话,韩翃诗就是后者。所以,《围炉诗话》才会不吝赞美之辞地称赞这首《寒食》:“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就让我们再来审视这首《寒食》。

    前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令人眼前顿时浮现一派漫天花雨的美景,其实,这里的“飞花”需与“御柳”来对照,有人以为飞花是泛指花瓣之雨,可准确地说这里的“花”特指“杨花”。

    杨花,即柳絮,飞花是指漫天飞絮。或许今天的我们很难诗情澎湃吧,大多数人甚至很讨厌柳絮乱飞,可不想在古诗中它却可以如此浪漫地存在。试问,飞舞的柳絮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可以概括为一个“散”字;它四处飘散,无依无凭,终归于无影无踪。

    接着,这个“散”字在后两句诗中直接跳了出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来素有改火之制,如《周礼•秋官·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元白珽《湛渊静语》说:“寒食禁火,以出新火。”

    唐时,仲春寒食节这天先要“禁火”,即把过去的“旧火”熄灭,人们不动灶火吃冷食,到了傍晚,由皇宫专门取得新的火种,再将新火点燃的蜡烛传送到王侯之家,也就象征性地传给了天下百姓,随后,家家户户点燃火烛,宣告“改火”完毕。改火的*俗有点类似今天的“圣火”传递仪式,有弃旧从新的象征意义。

    《辇下岁时记》称:“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可知,钻木取新火是由小孩子来完成的,这也是为了取“新生”的含义。

    所以,《寒食》后两句之“散”,即指“散发”火种。诗文上下两段内容,自然而然,浑然一体,却悄悄蕴含着两个“散”字,一者以隐一者以显。

    那么,这四句看上去都在铺陈事实的诗句为什么是春秋笔法呢?这就要看它到底写的是什么“散”了?——其实,既不是杨花散乱,更不是新火散去,而是唐天子的皇权正在慢慢散落……

    理解这点,需要我们着意于“五侯”二字。

    所谓“五侯”,可泛指*豪门,由皇家传出的蜡烛闪动着明灭的“新火”,进入一家家*的府邸。但妙就妙在“五侯”一词是个非常“暧昧”的词,它有几个不同的典故含义。

    汉成帝时封其舅王谭*阿侯 、 王商成都侯 、 王立红阳侯 、 王根曲阳侯 、 王逢时高*侯 。(见《汉书·元后传》)

    另,东汉大将军梁冀擅权,其子梁胤 、叔父梁让及亲属梁淑 、 梁忠 、 梁戟皆封侯。(见《后汉书·陈蕃传》)

    ——这一层含义倒也与达官显贵的含义相*。

    ——这层含义就有点别扭了,五侯竟然是指汉代五位著名宦官(太监)。显然,宫中的新火不可能全部传给宦官之家,这是完全说不通的。可妙就妙在这“说不通”,此正是本诗的“春秋笔法”。原来,散到五侯家的不止是大唐天子的“新火”,更包括了他的赫赫王权,而且这一“散”,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围炉诗话》说:

    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玄宗时代宦官:高力士

    在唐玄宗时代,宦官的权力开始强大起来:

    开元、天宝中,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品官黄衣已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旧唐书》)

    宦官不仅可以参阅奏章,甚至可以作为军事指挥官监军作战。安史之乱后,宦官已达到了专权的程度。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可以与宰相共同管理朝政,出现了“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

    随着宦官势力日益做强做大,从此尾大不掉,终于成了唐王朝心腹中一个无法割掉的“恶性肿瘤”。晚唐时代,发生了著名的“甘露之变”,由宦官仇士良大肆诛杀朝臣,天子唐文宗彻底沦为傀儡。唐末代的唐僖宗、唐昭宗都被大宦官田令孜所挟制,唐僖宗甚至称田令孜为“阿父”,可见宦官气焰之嚣张。唐王朝在宦官专权、藩镇势力和农民起义的三面夹击之下奄奄一息,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的含义。

    甘露之变

    虽然历来解诗者几乎都认为《寒食》诗以“五侯”专一影射“宦官专权”,可探谜君认为并不尽然。

    五侯,其实还有一层非常直接了当的影射——藩镇势力。他们这些王侯,一样分到了皇家的“新火”。

    按照一般辞书的解释,藩镇,是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所设的都督府、节度大使等的通称。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对唐王朝造成伤筋动骨式破坏的“安史之乱”就是藩镇割据势力,到唐末的九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要么彼此“互砍”“乱砍”,要么合起伙来“砍”中央。

    就在唐德宗的建中年间,还发生了因朝廷削藩而起的“四镇之乱”,又称“建中之乱”。德宗本想削藩,却引发了各藩镇势力的连锁叛乱,自己被反被叛军困在奉天城(今陕西乾县)达一月之久。

    韩翃本人又长期做藩镇将领的幕僚,必然对朝廷与藩镇关系的优劣和发展趋势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如果说宦官专权是插在唐王朝左肋上的一把刀,那么藩镇割据就是插在他右肋上的一把刀。唐朝皇帝屡有削藩之举,但都收效不大,最终倒在藩镇势力的屠刀之下。

    所以说“五侯”一词,妙就妙在它的一语多关,明言王侯公卿,暗中即指宦官又射藩镇。特别是暗指的宦官和藩镇,这两股饿狼一样的势力都来“散”李唐天子家的“火”,大唐岂不是早晚‘散伙’?

    日暮的汉宫(唐王的宫殿),真有一种走向黄昏的凄凉……

    ——我们这才看出,前人说韩翃诗“兴致繁富”真不是一句虚语。

    说起“兴致繁复”,其实不但“散新火”两句暗含讽喻,就连前面的“飞杨花”两句依然暗藏讽喻!

    河畔的御柳,仍然是一个亡国的意象符号,因为它指的是“隋堤杨柳”。

    《炀帝开河记》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本就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他却坐着龙舟欣然出行,还令十五、六岁的五百多个女孩轮流为他拉纤,同时还用羊拉纤,极尽*奢侈之势。翰林学士虞世基又向他献策

    “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隋炀帝大喜,诏令民间献柳一株,赏一缣(丝绸)。百姓竞相献柳。隋炀帝先自己种下一株,随后群臣种,然后百姓种。隋炀帝用御笔题写,赐垂柳姓杨,名为“杨柳”。从此“隋堤杨柳”,即指的是亡国之兆。

    [阅读全文]...

2022-06-11 05:25:34
  • 寒食古诗意思及注释(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

  • 何为知识分子?康震教授,郦波教授,经常在中央电视台引经据典,谈天说地,他俩就是知识分子了吧?记得康震解读”寒食”说:

    重耳流亡时,介子推曾割股给他充饥,晋文公回国后让介子推当官,老介不干带着老母进山隐居,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逼出老介,结果老介和老母被活活烧死,于是晋文公就把这一天立为寒食节,以此纪念老介。

    康教授,面目慈祥,和颜悦色,娓娓背诵,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寒食,寒就是冷,食就是粮食吃食,也可以称为吃,寒食就是吃凉的东西,天天让你吃凉的不人道,所以立一个节日,就是今天你必须不能动火,至于为啥?这就是统治者的力量了,统治者都是些狠人,可以吃*,吃了你的肉还的烧死你,连你的母亲也一并烧死,够狠吧?统治世界光狠也不行,还的怀柔,于是又假惺惺捣鼓个节日表示自己的善良,这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其实就得这样,要不他咋领导人民。

    何为知识分子?读书是让你有思想,有看法,有解读,会背诵只是一台机器而已,知识分子不应该是日前这幅模样。

    [阅读全文]...

2022-05-22 05:57:04
  • 寒食节古诗句

  • 寒食节古诗句

      1)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出处:王元鼎《醉太*•寒食》

      2)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出处:赵鼎《寒食》

      3) 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出处: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4) 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出处: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5)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出处: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6)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出处:韩偓《寒食夜》

      7)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出处: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8)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梨花榆火催寒食。——出处:周邦彦《兰陵王•柳》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处:韩翃《寒食》

      10)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出处: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1)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出处: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2)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出处: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3)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出处:王建《寒食》

      14)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出处: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15)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出处: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6)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出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7) *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出处: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18)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出处: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9)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出处: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0)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出处:云表《寒食诗》

      21)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出处:王安石《壬辰寒食》

      22)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出处: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3)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出处: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24)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出处:郑刚中《寒食》

      25)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出处:张镃《寒食》

      26)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出处:温庭筠《寒食日作》

      27) 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出处: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28)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出处: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9)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出处:沈佺期《寒食》

      30)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出处: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31)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出处: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2)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出处: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3)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出处:孟云卿《寒食》

      34)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出处: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5)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出处: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36)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出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7)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出处: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38)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出处: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9)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出处:孟云卿《寒食》

      40)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出处: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41)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出处:杨万里《寒食上冢》

      42)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出处: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43)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出处: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4)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出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5)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出处: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46) 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出处: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47)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出处:沈佺期《寒食》

    [阅读全文]...

2022-01-14 17:42:32
  • 古诗关于寒食节117句

  • 祝福
  • 有关寒食节的古诗词

      1.《寒食》

      年代:唐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寒食野望吟》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3.《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年代:唐作者: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4.《寒食》

      年代:唐作者:卢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生负此臣。

      5.《寒食寄京师诸弟》

      年代:唐作者: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6.《寒食》

      年代:唐作者:韦应物

      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非关无烛罢,良为羁思催。

      7.《寒食夜》

      年代:宋作者:苏轼

      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

      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

      8.《点绛唇·寒食今年》

      年代:宋作者:陈与义

      寒食今年,*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

      9.《寒食》

      年代:唐作者:卢纶

      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

      莺啼远墅多从柳,人哭荒坟亦有花。

      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

      驱车西*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

      10.《寒食夜》

      年代:唐作者: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阅读全文]...

2021-12-14 04:27:55
  • 寒食节诗句古诗大全(关于寒食节的古诗)

  • 我国历史悠久,很多节日从古时沿用至今,甚至诗人们每每节日之时都会填诗作赋,或书写节日*俗,如今越来越多人已经忘记了某些节日了,比如寒食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词中去好好的重新认识一下这个节日吧~

    《寒食》

    韩翃 〔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醉太*·寒食》

    王元鼎 〔元代〕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译文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宋代〕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李清照 〔宋代〕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译文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飘出的缕缕残烟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来,花钿已掉落在枕边床上。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唐代〕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译文小寒食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阅读全文]...

2021-12-13 12:30:13
  • 寒食节古诗教案大全(寒食节的诗句古诗)

  • 每每节日之时,诗人们都会填诗作赋,或书写节日*俗,或抒怀此时境况。

    寒食节时,诗人们在诗词中,抒发在节日的感慨。哪一首最能打动你呢?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最知名的一首寒食诗。诗中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据说,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读了这首诗后,唐德宗特地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这首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

    《寒食》

    唐·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寒食节,有吃冷食的*俗。

    沈佺期说:寒食这天,家家都禁火藏烟。自己飘泊在外,不知道哪里的火,可以温暖自己这颗游子的心。

    《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唐·张说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寒食节时,唐代宫廷一片热闹景象。

    在唐朝时,寒食节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盛大节日,从这首应制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唐代的寒食节在皇家是如何的重视,活动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时,孟云卿是孤独困苦的。

    生活有悲就有喜,有人的寒食节是快乐的,有的人却是悲伤的。一如孟云卿。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开的时节,一片如烟似雾,而我独自远在他乡,偏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贫穷的生活经常三餐不济,不见炉灶烟火,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断炊*俗,去纪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寒食》

    唐·杜甫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寒食节时,杜甫想家了。

    今天是寒食,远离家乡的杜甫走在乡村小路上,轻烟冉冉,日色晖晖。地处偏僻,这里没有一个好友,真叫人悲伤。

    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逢节气,必会心念故乡。千百年,莫不如此。

    《春闺二首》

    崔道融

    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

    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寒食节,闺中的女子们思念远方的丈夫。

    寒食下着太阳雨,花落在泥里,泥也染上了香味。少妇们拿着写好的书信,想要寄到辽西给心上人。

    寒食节注定是一个思念的节日。不论你在哪里,此刻,请记得,我在想你。

    [阅读全文]...

2021-12-21 17:07:28
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 句子
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 语录
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 说说
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 名言
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 诗词
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 祝福
寒食古诗的所有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