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的古诗

关于差异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差异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差异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差异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2) 语录(1) 说说(6k+) 名言(474) 诗词(7) 祝福(1k+) 心语(106)

  • IELTS与TOEFL的差异是什么啊?

  • 英语,学*
  • IELTS与TOEFL的差异是什么啊?

      关于IELTS考试,本网曾有多篇文章介绍,而TOEFL同IELTS一样,对关心出国的人来说都很重要。作者将IELTS与TOEFL在听、读、写、说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比较,供读者参考。

      IELTS听力部分:

      无论是选择Academic还是GeneralTraining考试,听力部分完全相同。答案必须边听边写,听力部分由四个单元组成,通常排列如下:

      1、选择适当的图形或填空;

      2、段落答案选择;

      3、是非题;

      4、 简短问答题。

      TOEFL听力部分:

      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单选题。

      1、第一单元共30题,考者在题目本中,选择与录音带问题最相*的答案;

      2、第二单元为两个人之间的两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三至四个问题;

      3、第三单元,考者不是听三篇很长的对话,就是听从各项主题中所挑选的几段短论。每篇结尾三至四个问题。二、三单元约20题。

      IELTS阅读部分:

      IELTS阅读部分一般有三个阅读段落,其中两或两段以上与主题非常有关,这些文章约有750字的篇幅。

      IELTS较长阅读部分的一项优点,就是长篇文章透露的信息与学生在课文、期刊及杂志上看到的大小和形式更为接*。

      IELTS测验包含各种图型、图表流程、图解与表格结合辅助阅读。

      TOEFL阅读部分:

      TOEFL文章的篇幅约有150-250字约五篇,其阅读段落在许多方面皆互相辅助。

      TOEFL并没有种种图型、图表、流程图解与表格的结合辅助阅读。

      每篇约八至十一题左右共50题。

      IELTS写作部分:

      每次IELTS考试"写作"都是必备条件之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写作是所有在大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IELTS考试写作测试分数是算入总分内的,IELTS写作测试分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特殊目的,各部分都有不同的技巧,所以更能全面地、清楚地呈现考生的写作能力。

      TOEFL写作部分:

      在一年六至七次的考试中只有部分考试包含写作,它的写作有六个等级评估应试者的能力。写作与TOEFL是分别计分的'(30分钟)。

      分文法结构与语法测试两部分:共40题包含15个选择题和25个改错题,改错题内又含填空、改时态、填介系词。

      IELTS口语部分:

      IELTS考试最主要的优势之一就是它包括了口语部分,IELTS中此项精确实际评估个人说听能力,其重要原因是:考试可使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程度,明了自己在各种环境下的表现如何,申请人对于是否需要额外研读或需要增加多少研读以提高沟通技巧方可达到竞争水*,有明确的认识。

      TOEFL口语部分:

      TOEFL并没有口语考试,即使学生的沟通程度与技巧低到使他们在一个新的文化中会严重地影响其研究与生存,他们往往能考到得以进入大学就读的托福成绩。

    [阅读全文]...

2022-04-06 10:56:10
  • 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

  • 舞蹈
  • 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并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欢迎大家分享。

      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现象,既有其普适性的共性特征,也存在着时、空的异质性特色。特别是基于不同民族地域、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性,更是赋予文化现象以绚丽多彩的生命活力。舞蹈作为一种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艺术门类,其历史感和民族文化特质更积淀厚重,源远流长。

      从发展上考察,*古典舞渊源于*古老的戏曲舞蹈,植根、发展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社会历史氛围中。独特的历史沧桑推演和文化陶冶,注入*古典舞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的戏曲艺术产生于宋代。在*历史上,这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极盛而衰,封建意识形态成熟化、定型化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由于工商业的长足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和日臻完备,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封建纲常名教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思想、文化的掌控也愈加变本加厉,乃至程、朱理学家们公开以“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义向人性、向人们对感官物质欲望的追求大加挞伐。所以,*古典舞蹈在其滥觞面世之际,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困厄的严峻社会现实;人的自由、生动的个性被“三纲五常”的名教伦理所禁锢;人对幸福、快乐和物质欲望的追求被禁欲主义的“天理”所窒息。对于戏曲中的女性角色而言,其舞台形象尤其如此。而“圆”的审美旨趣,是华夏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追求,显现*文化对“天”、“地”的敬畏与依赖感。在中华先人的观念中,“天圆地方”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人的“天人合一”的运思与行为模式中,“圆”是天道周而复始运行规律的最贴切体现,是表征吉祥、圆满的符号象征,同时也是万物变化终始过程的价值体现。它被*古典舞的肢体律动不断演绎、展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倾”则是人体律动过程中动静承接转合的表征。*文化历来注重刚柔相济之德、动静开阖之机。*戏曲舞蹈中的“倾”,则正是体现着这种舞蹈律动中“动中有静”、“静中含动”的刚柔相济之美。

      作为西方古典舞蹈范式的芭蕾舞。其艺术渊源可追溯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思想文化**运动中,产生了与中世纪欧洲神学意识形态相抗衡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潮。这一思潮诉诸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呼唤人性以对抗神性。在这一思潮的激励与推动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在这种历史文化沃土中孕育成长的芭蕾舞,自然体现并弘扬着这一时代精神,由文艺复兴运动所激发的古希腊文明精神,在舞蹈艺术的审美追求上,便是对人自身形体的自然美感的展示与赞美。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体魄健全匀称、肢体灵巧敏捷的人体是最富美感的。所以,他们并不羞于裸露自己的身体,连青年女子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也是赤身露体的。古希腊人不怕在神灵的面前,在庄严肃穆的神庙或节庆仪礼上展示裸露的身体。这同*传统文化孕育、滋养的*乐舞乃至戏曲舞蹈的审美旨趣有所不同。*的文化艺术历来以“文以勒首,为宗旨,《白虎通礼乐篇》曰:“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这诸多关于舞蹈的经典言论所表示出来的审美意向,其所关注的并非是人的肢体律动所展示的感性美,而是其蕴涵的“达意”功能,即其社会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如果说,西方古典舞的审美视角所观视的是舞蹈展示的人的自然肤体的感性之美的话,则*古典舞对舞蹈的意境之美则表现出更大的关注。惟其如此,西方芭蕾的舞者几乎无须借助任何舞具,只凭自身的形体便可以驰骋舞台,淋漓尽致地宣泄、展示人体的本然之美。而*古典舞蹈则往往离不开形形色色的舞具以拓展舞蹈的意境氛围(诸如拔舞羽舞、干舞、旎舞、剑舞等等)。所以,从审美旨趣而言。西方芭蕾舞侧重于人的感性直观界域内对形体美感的认同与赏析;而*古典舞则着眼于理性教化功能内对舞蹈意境美感的体悟与玩味,注重舞蹈者精、气、神的通融圆润、和谐统一。

      不仅如此,中、西方古典舞蹈的艺术表现风格也各具特色,迥然有别。前者的肢体律动中,以“圆、倾、拧、曲”为经纬;后者的舞蹈语言则展示出“开、绷、直、立”的艺术风格。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径渭分明的审美差异性,除了社会文化影响的作用之外,舞者的各自社会地位、身份的巨大差异性也不可忽视。*古代戏曲的从艺者们,毫无例外地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艺人之属(“倡优”、“优伶”之谓也)。其社会地位在中古社会里长期处于“贱民”阶层。而来自意大利、兴盛于法兰西的西方芭蓄舞,通常都是由男、女贵族、达官显要们自己饰演节目。其演出环境和欣赏对象也与*古典戏曲的乡肆化、*民化特点全然不同。15至17世纪的古典芭蕾舞一般是在豪华的宫廷演出,而参与演出和欣赏演出者也多为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要之流。其以“开、绷、直、立”为特征的肢体语言风格,正是如实地映显出宫廷显贵们高傲、矜持、优雅、浪漫的绅士贵族气质和审美趣味,使之与演出氛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当然,在其后的艺术发展中,伴随着戏剧舞蹈与舞会社交舞蹈之间角色区别的日益明显,表演者的成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芭蕾艺术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明显凸现,专职芭蕾舞者的出现已属必然。但作为一种舞蹈范式,其规范化、程式化的舞蹈元素和艺术风格却已经深深沉积在其审美理念之中。

      综观*戏曲舞蹈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作为一种*古典舞蹈的范式,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扎根于民间和社会底层,带有浓郁的*民色彩和俗文化气息。表现的是民众的审美趣味。同西方古典芭蕾的宫廷化、学院化、专业化的创作流程不同,系统性较之西方古典舞的发展完善而言,也显得不够充实丰满。不过,展示在舞蹈审美旨趣上的“圆、倾、拧、曲”与“开、绷、直、立”的文化差异性,倒是十分贴切地折射出备受歧视、压抑的社会底层民众与养尊处优、悠哉悠哉、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们的不同艺术欣赏品位和审美理念。

      在古典舞教学中的柔韧训练技巧

      在古典舞教学中,必须要进行神韵教学课程,神韵就是身法和韵律,神韵课程中形、神、劲、律的学*,都对身体的'柔韧性有较高的要求。舞者的身体柔韧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把古典舞完美的演绎出来。如果身体的柔韧度不够,极有可能把“舞蹈”演绎成“手舞足蹈”。进行柔韧训练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这样才能使训练起到更大的效果。

      1.古典舞教学中柔韧训练的重要性

      1.1 进行柔韧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古典舞动作要领

      古典舞动作要领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这七个,古典舞首先注重舞者的动作与意念相互融合,再者强调所谓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意境,如果舞者没有进行过良好的柔韧训练,比如一些成年以后才开始学*古典舞的学生,对各项动作要领的领会也许足够深,但他们却很难把古典舞各项动作做到标准。在古典舞教学中,教师的要求一般是:干净利落的完成快速动作;圆滑贯通的完成慢板动作。学生只有进行良好的柔韧训练以后,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一要求。

      1.2 进行柔韧训练可以为学*古典舞速度素质打下基础

      古典舞速度素质大体上和其他舞蹈速度素质要求一样,速度素质第一是指舞者的思维反应速度以及动作反应速度;第二是指舞者的动作速度,也就是舞者完成一个舞蹈动作的速度;第三是舞者的移动速度,也就是舞者在一定时间内快速移动的速度。进行古典舞学*,学生必须要掌握速度素质。在表演古典舞时,舞者的这一素质一般体现在对舞蹈音乐的反应上,速度素质好的舞者,他的动作反应有的时候甚至比其思维反应要快,这是因为他长期进行良好柔韧性训练的结果。由此可见,进行良好的柔韧训练可以为学*古典舞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柔韧训练可以提高古典舞教学的质量

      古典舞教学中,纵观绝大部分优秀的学生,他们可能缺乏音乐天赋,也可能对音乐知识学*不够完善,但是他们的身体柔韧性都非常强。在古典舞教学中,声韵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声韵课程中,学生的核心训练就是柔韧训练。因此,柔韧训练可以保障古典舞教学的教学质量。

      2.柔韧训练在古典舞教学中的训练技巧

      经过长期的古典舞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古典舞教学中柔韧训练的几点技巧:

      一、在进行柔韧训练前,要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一般指的是在深呼吸使腹部鼓起后,从头部开始,到脚掌结束,将全身的肌肉简单活动开,也避免训练中拉伤。训练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时间大约十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短则身体肌肉没有完全苏醒,时间过长则会消耗过多的体力,不利于后面的柔韧训练。

      二、要注意训练量适当,循环训练。在柔韧训练时,不能让学生过分的追求爆发力,过度的消耗体力,在训练前期,进行少量的训练,再根据学生的训练进度,逐渐的加大训练量,当然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身体承受能力来分别对待。柔韧训练还要循环性的进行,避免某项训练一直不练,身体的柔韧性降低。

      三、在柔韧性训练时讲究动静结合的方式,但是动作静止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秒左右最好,静止拉伸身体肌肉后,停顿几秒,再进行动态训练。

      四、进行全身柔韧性训练,切忌单单训练身体某一部位的柔韧度,这样就会使身体显得很不协调,跳出的古典舞也就会失去应有的美感。

      五、对于训练中,学生一旦发现自己身体出现问题,就要马上停止训练,向老师说明并找出原因,改变训练方式或训练量,直到身体能够适应。

      掌握正确的柔韧性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肌肉、韧带、肌腱等的伸展性大大增强,也能避免学生在训练时造成身体损伤。

      3.总结

      柔韧训练是古典舞教学的基石,提高学生柔韧训练的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古典舞的教学质量。在进行柔韧训练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训练技巧,可以降低训练难度,避免训练时身体受到损伤。

    [阅读全文]...

2022-04-30 20:18:13
  • 楚辞与《诗经》作品的差异

  • 诗经,楚辞,知识
  • 楚辞与《诗经》作品的差异

      楚辞是与三百篇迥异的一种新诗体。那么,楚辞同《诗经》比较,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下面小编搜集整理了楚辞与《诗经》作品的差异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地域看,四言诗产生于黄河流域,是北方各国通行的一种诗体;而楚辞则产生于江汉流域,是扎根于南国沃土的一朵奇葩。从流行的时间看,四言诗曾经盛行了五个世纪,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出现一些优秀作品,可谓经久不衰;

      而楚辞在战国后期突然兴起,一下子登峰造极,而随之也便衰歇,秦汉之后已无发展,它倏起倏落,从兴起到衰歇,前后不过几十年。

      从创作者看,四言诗形成于民间,四言杰作大多数是民歌;

      而楚辞则几乎是由楚国的天才诗人屈原一手完成的,楚辞的代表作品差不多集中在屈原一人身上。

      至于从诗体形式来看,二者的差异就更是一目了然了。

      这主要表现在:

      一、句式

      楚辞中虽然也有以四言句为主的诗篇(如《九章·桔颂》),但是,四言句不是楚辞的典型句式。楚辞的典型句式是五言句和六言句(句中的语气词“兮”不计在内)。《离骚》和《九章》(《桔颂》除外)基本上是六言句,《离骚》中的六言句大约占了总句数的75%。《九歌》中的《少司命》、《山鬼》、《国殇》三篇也以六言句为主,其余各篇则以五言句为多数。另外,七言句在楚辞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例如《离骚》中的七言句就大约占了总句数的14%。总的说来,楚辞的句式比起《诗经》来,不仅字数增多,而且更加灵活自由。

      再有,四言诗往往两个诗句(八个字)才有一个动词,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自然句,而楚辞则一般是一个诗句(五个字或六个字)就有一个动词,一个诗句就是一个自然句。因而,就每一个诗句来看,楚辞的句式加长了,可是,就每一个意思完整的自然句来看,楚辞的用字反而减少了。这样,自然就明显地增大了诗歌句式的弹性,扩大了它的容量。

      在节奏上,五言句和六言句打破了四言句两字一顿的单调格式,变得丰富多了、活泼多了。五言句的节奏以“三二”为主,例如: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

      但有时也间用“二三”节奏,例如: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九章·思美人》

      六言句的节奏以“三三”为主,例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但有时也间用“二四”节奏或“四二”节奏,前者如: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后者如:

      凭不厌乎|求索。──《离骚》

      像这样节奏不同、字数不等的句子互相穿插交错,就使得楚辞的音调显得疾徐顿挫,富于变化。

      二、章法

      楚辞打破了《诗经》作品短章复沓的结构形式,篇幅大大加长,例如屈原的《离骚》长达373句,2490字,是古今罕见的鸿篇巨作。其《招魂》、《天问》以及宋玉的《九辩》也都长达几百或上千字,即使像《九章》这样的短篇一般也远较《诗经》作品的篇幅长。如此长的篇幅显然是不适宜采用复沓方式的。

      楚辞的篇幅普遍较长,同其铺陈描述的特点密切相关。《离骚》就是一例。此诗前一部分,诗人自叙身世、才德和愿望,回顾在楚国现实斗争中的遭遇,抒发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表白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的决心,已经显示出铺陈的`特色。应该说,在这一部分中,全诗的主旨已然点明,全诗的内容已然包举。然而诗人意犹未尽,接下来又另辟幻境,假设出女媭劝告、重华陈辞、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种种情节反复申言,以强调主题。这后一部分的很多描写,如上叩帝阍下求佚女的描写,想象中去国远游的描写,无不绘声绘色,文笔纵恣,这些地方,铺陈的特点就更为突出。《招魂》也是运用铺陈手法的显例。诗中描写天地四方的阴森恐怖,描写楚国居室、饮食、音乐的豪奢美好,都将铺陈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三、语气词“兮”及其他虚词的运用

      语气词“兮”古代发音如“呵”,这个字在《诗经》的一些诗中就已经有所应用,但数量不多,用法简单。楚辞却是绝大多数篇章用“兮”,用法也多种多样,或两个诗句之间用“兮”,或两个诗句之末用“兮”,或每个诗句中间用“兮”。楚辞中的“兮”字,往往既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具有变换节奏的功能。“兮”字的运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楚辞诗体形式上的一个突出标志。

      在“兮”字的应用上,《九歌》尤其值得注意。闻一多先生经过认真的研究,认为,《九歌》中的“兮”字,按它们在各句中应具的作用,完全可以拿当时通行的虚字如“之”“其”“而”“以”等等**出来,例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就可以变成“帝子降于北渚,目眇眇然愁予。”“结果发现这里的‘兮’竟可说是一切虚字的总替身。”闻一多先生还认为,“《九歌》以一浑然的‘兮’代替了许多职责分明的虚字,似在省去与未省之间,正是炼句技巧在迈进途中的一种姿态”(《怎样读九歌》)。“兮”字的这种用法和性质,更是《诗经》作品所不具备的。

      楚辞中不仅广泛运用了“兮”,还大量运用了结构助词、介词、连词等各类虚词,例如《离骚》就是绝大多数句子中间夹杂着虚词,常见的有“之”、“于”、“而”、“其”、“乎”、“以”、“夫”“焉”等等。虚词使用的种类之多和数量之多,大大超过《诗经》。如此频繁地使用虚词,就使得楚辞别具一种深婉悠长、声情荡漾的韵味。

      ──节选自《*古代文体丛书·诗》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阅读全文]...

2022-04-26 01:02:17
  • 普通话的地方差异

  • 普通话的地方差异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普通话的地方差异,希望大家喜欢。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的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标准口音

      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即使是标准,三地也有区别,如“消息”一词。大陆“息”读轻声,台湾读二声,新马同台湾(如同“休息”的“息”字读音,音同“*”)。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学*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不标准的普通话古称“蓝青官话”,蓝青即是暗指发音夹杂方言口音。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大陆地区,如垃圾、崖,*国语文读“乐色”、“ㄧㄞˊ yai2”,大陆普通话读“拉机”、“牙”。

      官话内部的方言,使用时完全不影响交流。而这些方言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的标准普通话,则因人而异。例如,通常所称的“京味”、“东北味”普通话,实际上是北京土话和东北土话。

      词汇差别

      主条目:眷村黑话和繁体中文地方用语

      台海*在某些*惯用语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调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较少使用。比如说,“里长”,相等于大陆的“村长”,在台湾,里和村为相同等级的行政区域,而大陆没有这种行政区域。以下括号内均为大陆替代用词)、“邮差”(邮递员)、“车夫”(台湾与港澳地区只会对非机动的陆上运载工具的驾驶员才称车夫,已成为旧时代语汇,如今使用或含贬义)、“佣人”、“次长”(*文官体制,次长约略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副部长)、“级任教师”(班主任)、“学艺股长”学*委员)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词,也继续在国语中经常使用。但是,*大陆则是使用反映新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 “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

      台湾的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相比,台湾的国语的词汇除了融入部分日语、福佬话或客家词语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保留较多的古语词,如“定谳”。台湾的国语词汇另一个特点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词语继续指称某一群体的人。由于,*迁台后,在各地成立许多眷村,各省或帮派间词汇亦有少部份成为台湾的国语的词源,例如条子(警察)、马子(女性,女友)。台湾亦出现很多国字头的词语,如国乐、国文、国中、国字、国立等,其“国”字可能代表:国民、民国、国家、*或著是汉族的传统文化。

      同样地,*大陆由于*体制下重视“人民当家做主”,故名称多有“人民”字样,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医院、人民公社(已废除)、人民公园等。大陆又因为60年间特别的历史原因出现了许多名词,如“武斗”,“知青”,“老三届”,“自卫反击战”,“下海”,,然而这些用法在1980年之后渐渐减少,同时一些1949年前的旧称呼重新出现。现今的大陆网络事件也造就许多新词汇,如“欺实马”,“草”,等名词。

      此外,*对新名词的不同译名也是词汇差异的一大来源,特别是在于新出现的科技等词汇上。港台多称“原子笔”,在大陆多称“圆珠笔”。同样使用简化字的*大陆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惯的不同。正体中文的文献如果仅在文字上转换为简化字形式,根据规范的要求,通常还不算作简体中文。如今,“现代标准汉语”的三个名称正好体现地方用语的不同,如“普通话”(大陆、港澳)、“国语”(台湾,港澳则为非官方叫法)、“华语”(新马)。

      我们都知道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说普通话难免都会带上一些地方口音,比如四川的椒盐普通话和湖南的塑料普通话。但是,往往我们谈到不同地区的人说普通话的差异,关注点都在于发音。比如说南方有些地区n/l不分,hu/f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而北方有些地区儿化音更多,等等。又或者是说,南方人和北方人在用词上的差别,比如说南方人*惯说“重”而北方人*惯说“沉”。可是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下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普通话在句法上有哪些差异。

      北方话中很多情况下不区分*惯性动作和将来动作,而南方话则会使用助动词来区分。比方说,对于一般*惯性的动作,我们可以问“你吃不吃牛肉?”但是在针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动作,北方话会说“那块牛肉你吃不吃?”而南方话则倾向于说成“那块牛肉你要不要吃?”

      北方话通常不区分一般过去时和完成时,而同样,南方话会使用助动词来区分。比如说,“牛肉你吃了没有?”在北方话中,它既可以是对过去有没有过吃牛肉这个动作的提问,也可以是对吃牛肉这件事情完成与否进行的提问。而在南方话中,这个区别会以不同的句子形式表现出来。“牛肉你有没有吃?”表示你是否有进行过吃牛肉这个动作,回答可以说“有,我有吃。”而“牛肉你吃了没有?”则询问你吃牛肉的动作是否完成,回答可以说“有,我吃了。”

      类似地,我们会发现南方话中的助动词比北方话要多。“有在家吗?”“你有没有比他高?”“你会不会累?”这些句子北方话可能直接就会说成“在家吗?”“你比他高吗?”“你累不累?”

      北方话中,“来”和“去”后面比较少加修饰成分,而南方话中“来”和“去”后面可接地点和方位。比如说,北方话倾向于说“你到哪儿去?”“他从里头爬到外头来”,南方话倾向于说“你去哪?”“他从里头爬出来到外头”。

      南方话中很少使用动词重叠式来表示语义减缓。比方说,“等等”,“尝尝”这种形式会说成“等一下”,“尝一下”。

      南方话可以使用“说”来引导一个从句,“他告诉我说你明天不来”,而北方话比较少见这种用法。

      北方话区分包容性和排他性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即区分“咱们”和“我们”。对于北方人来说,“我们”默认是不包括听话者的。如果你和某人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你在向对方提起“我们公司”时就会显得很奇怪,因为这个说法意味着你的公司和对方的公司不一样,这个情况下应该用“咱们公司”。而南方话则没有这种区别,统一用“我们”。

      在A不A问句当中,北方话有时允许被否定的助动词出现在末尾,比如“你会打排球不会?”而这种用法南方话没有。

      北方话中,把字句和被字句往往会和“给”字一起使用,比如“鱼被猫给吃了”。在这里“给”相当于是一个宾语标记。而南方话一般直接说成“鱼被猫吃了”。

      北方话中,副词“还”往往会和一个句尾助词“呢”同时出现,比如“他还没吃饭呢”。而南方话一般不会加这个“呢”。

      北方话和南方话在句法上的差异,大致可以总结为中心语后置(SOV)和中心语前置(SVO)的差异。比方说第四条中提到的“来”和“去”的修饰成分的语序问题,北方话倾向于把状语放在动词前面,即中心语后置,而南方话则有更多的后置状语,即中心语前置。另外第九条中的“给”,它的功能与韩语日语等语言当中的宾语助词非常相似,为中心语后置语言的一大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4-11 12:09:18
  • 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 童话,文学
  • 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童话的差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引言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简称。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贴*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具有开启思想、扩宽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培养美感和陶冶性情的作用,由此可知童话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西方童话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相对而言,西方童话重视儿童天性的发挥,内容显得丰富多彩;而*童话则强调对儿童的教化作用,内容显得贪乏单调。本文将从儿童观、创作出发点和着重点、人物形象、情节构思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二、中西方童话的差异

      1.童话背后所反映的儿童观的差异

      *现代西方国家对“人”本位的探讨、对人性的追寻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儿童为中心,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成长的儿童观萌发,因此,他们的儿童受到的更多的是理解与尊重,拥有更大的精神空间和自由度。这种儿童观的形成得益于他们一系列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变革:从浪漫主义到儿童的发现,从卢梭到蒙台梭利,从卡洛尔到林格伦,从杜威到塞林格,从单纯的观念、理念到《儿童权利公约》。

      与西方将“儿童”视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相反,我们却是将“儿童”视为一个低级的不健全的缺乏判断力的群体,潜意识里把写“儿童喜欢”的东西当成幼稚甚至是低俗的,总是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总想把他们成长的进程牢牢地框定在自己设定的轨道。长时期以来教育特别强**导者的权威,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将儿童当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传统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难免出现童话作品中脱离“儿童本位”的现象。

      2.童话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着重点不同

      关注儿童,张扬儿童个性,弘扬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是西方童话创作的主要出发点。

      心理学和人类学方面的飞速发展使得西方儿童文学逐渐从最初的“教育性”向“游戏性”转变,西方童话也更多关注到儿童的心智发展特点。儿童对文学的内在需要得到了普通的重视,对儿童的理解、挚爱及使之快乐的动机使得童话创作充满了童趣。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美国儿童文学初期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童话故事都流露出作者对儿童世界的认同和童年崇拜的情绪。这些关注儿童游戏精神、追求快乐原则的作品,令西方儿童文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促进了哲学家、教育家对儿童观、游戏精神的研究,使得西方出现了更多“目的是娱乐而非自我改造,是感情的抒发而非灌输知识”的童话作品。西方童话的着重点在于它替儿童说话,站在儿童的“本位”为儿童争取权利,强调个性发展。

      相反的,*的儿童文学注重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童话创作的出发点是教育育人,旨在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特征。在2000多年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儿童文学的树人使命自然与生俱来,教化成为其基本功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的培养作用,注重修身养性,强**育对民族心理形态构建的重要性,教化情结成为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影响着*的文学创作,彰显着文学的教化功能,也引导着童话创作的出发点。

      与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不同,我们宣扬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如《三个和尚》、《宝葫芦的秘密》、《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等。*现代儿童文学具有浓重的“文以载道”的气息,《狐假虎威》《贪婪的老虎》等童话故事都更多地侧重于教育儿童要谦虚、诚实、实事求是等思想品德。

      三、童话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的差异

      1.西方童话中的主人公形象丰富,复杂多变。如艾丽莎、拇指姑娘、匹诺曹、汤姆、皮皮等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安徒生的艾丽莎、拇指姑娘等都是美的化身,心灵美和外表美的统一;科洛狄的匹诺曹是个“活泼的小坏蛋”,幼小儿童的美好天性和尚待克服的缺点和谐统一的小木偶;马克吐温的汤姆是个地道的顽童,一个聪明淘气,爱幻想,爱恶作剧,追求新奇的孩子;20世纪,林格伦的皮皮则是个非凡的、狂野的女孩,一个善良、富有、热心肠的各种天性都获得正常发展的孩子。

      而且这些人物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如《三个强盗》中三个强盗从刚开始的只为好玩地抢钱到后来用这些钱来帮助他人,人物形象在情节中得以发展。

      相对来讲,*童话的主人公形象比较单一,且较为稳定。人物形象一旦定下,就不会轻易随着情节发展而改变。如《自私的小象》中,从故事一开始,小象的“自私自利”形象就已经定下了。而且*童话对于主人公的评价也趋向于“纯”褒和“纯”贬两类,仅仅凭借其某一思想品格上的闪光点就将其大肆宣传,将人物视为完美无缺的化身。这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只着重于她在某一方面的某种品格的方式,自然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单一化。

      2.中西方童话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性别和年龄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与西方普遍存在的浪漫唯美的价值倾向相吻合,西方童话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数量大大多于男性,且人物形象更具“儿童化”。童话中的小女孩和少女大都是有着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幸福,追求光明。同时,这也流露出西方社会民主*等、女性**的思想。

      而*童话中人物形象以男性居多,尤其是早期的神话故事,主人公多为神灵英雄式的**形象。圣君贤臣、首领人物总是有力量惩恶扬善、主宰世界,这源于*传统文化中对男性本能的张扬意识,男性成为战胜自然的神,寄托了*人征服自然、变革现实的愿望。而女性人物多与“贤慧、能干、自我牺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即使是较少的儿童形象也表现出“孝顺勇敢”的特点,这种“妻贤子孝”的特点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伦理原则的重视。 3.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其所强调的人格特性的差异:西方童话更多的是宣扬“善良、天真、纯洁、诚实、追求自由”等的本性;而*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不畏艰险、坚毅不拔”等精神品质。

      四、童话情节构思上的差异

      童话环境大多被虚化,具有想象、幻想的特点。幻想是童话的最本质特征。但不同的是西方童话较*童话大胆,童话创作的主观性更强。他们许多童话是完全远离当时的社会和时代的,以致于我们无法从中窥探出主人公的原型,它具体的社会地位、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故事情节可能全凭作家天马行空的幻想。童话成了作家审美理想的一种描绘,带有一种乌托邦色彩。如《三个强盗》中三个善良、劫富济贫的强盗并非是我们传统观念上的强盗。情节构思上的大胆创新使得西方童话更具有感性色彩。

      而*童话虽也具有虚幻色彩,但夸张中却隐约地带有浓厚的现实色彩,反映其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更多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憧憬或者不满。如《牛郎织女》中牛郎织女明显是代表着*民阶级,王母娘娘代表的是权贵阶级,故事情节也反映出了*民与贵族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童话是作家对现实的感慨甚至可以说是发泄,带有一定的现实色彩,这就使得*童话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理性之光。

      五、结语

      中西童话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差异。*童话突出地表现了教育的功能、强调共性的发展、体现了理性色彩;而西方儿童文学的童话则表现为崇尚自然、肯定人生欢娱感,张扬个性和富于幻想、感情奔放,富有浪漫感性色彩。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撞击的世界新文化格局中,*儿童文学在新时期出现了全新的变化,与西方儿童文学相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

    [阅读全文]...

2022-06-28 03:53:33
  • 中法饮食礼仪差异

  • 礼仪
  • 中法饮食礼仪差异

      *跟法国的饮食礼仪存在差异,中法饮食礼仪差异在哪值得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关于中法饮食礼仪差异的稿,仅供参考!

      *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以礼待人,这是所有家长教小孩子的话。

      法国也是一个讲文明重礼貌的国家,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

      *传统的礼仪是对长辈叩首请安,*辈中拱手作揖或打千问安,现代礼仪则是握手问好。

      西人则是拥抱亲吻,已人人*知。

      但比较一下中西在公共场合的不同礼仪,仍能见出一些文化传统的分野。

      法国人重视社交礼仪。

      无论购物办事,不相识的人,总要先互道您好,笑脸相向,离开时道声“再见”。

      开门出地铁口,前面的人出了门,总要继续侧身用手撑着门让后面的人出来,后面的又重复同一动作,以方便他人。

      进电梯出电梯亦如是。

      如遇女士,男士会侧身请女士先进或者先出,这已是公共场所的礼貌*惯。

      下班换班,下班的人总要一一向同事道声再见。

      接班的人也会依次与正在上班的同事先打招呼。

      笔者有次去卢森堡公园的上议院参观,亲见一男子换班,即先与其他值班同事一一握手,然后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样的礼仪无疑加强了集体观念,我以为是值得仿效的。

      这或许是西方人独到的礼仪,*人也有独到的礼仪,那就是尊老爱幼。

      无论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如遇有老迈的人或年幼小孩,*人大多会自然起立让座。

      稍留心你就会发现,如是老太太,会欣然接受,并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你。

      若是老先生,则摆手婉拒。

      也许是老太太理解成“女士优先”的礼仪。

      公共汽车上有给老弱病残的专座,空间多些。

      你可常看到一些年青法国人坐在那儿,遇有老弱病残,并不理会,旁若无人。

      这种场合,*人一般是看不下去的,因为这不符合*人的礼仪。

      家人聚会,*人*惯是先请老人坐下,方才落座。

      遇有出行,或请长辈先行,或前呼后拥。

      敬老尊老,这是*人的传统文化中世代相袭的礼仪。

      西人在这些方面并不考虑,满屋子人,各人自择座位。

      一家三代人出行,也并没有长辈在前在后的问题,各人随性。

      一、中法饮食文化差异

      *古话说“人之不同,各如其面”。

      朝夕相处的人尚且不同,何况远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呢?事实上,就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看来,也全然不同;*古代诗人苏轼(1037—1101)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封闭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一个封闭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从而得到发展。

      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

      *和法国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历史悠久、富有情趣、各具特色的。

      本文作者选取中法文化中对“味道”的不同解释,作为差异“远”“*”的两端,进行比较对话,尝试挖掘出隐藏在两个古老民族背后的历史文化的不同。

      二、法国味道·美食宗教

      说“味道”就一定会想到“美食”。

      法国的“美食”更是不得不提的法兰西民族的骄傲之一。

      以往有很多文章介绍过法国大餐制作烹调之奢华精致,本文试图跳出这个旧框,从深层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探寻法国味道的根源。

      在法国,食物的烹饪有着宗教的外在一切:它的礼仪、信条,以及它的“大祭司”们。

      法国人相信奶油或油脂的优点,并在感情上与拉伯雷、埃斯科菲耶是相通的。

      从耶稣最后的晚餐到圣餐面饼,基督教徒们都在信仰与肚皮间加上相*的印记。

      餐桌和任何宗教一样既是超验性的又是强调社会与经济现实的。

      高雅的格调有其礼仪性的*惯。

      在很长时间里它是依照基督教的历书建立起来的礼仪。

      其中包括吉祥食物:酒、面包、盐、鱼猪肉等等。

      在法国,从前,圣诞节是素食的一天(食用薄饼、烤栗子伴热酒)。

      这表示对基督、人以及化为肉身的神等一切的信仰。

      至于更为丰盛的晚餐的传统很晚才从法国南部地区传播开来。

    [阅读全文]...

2021-12-15 10:29:10
  •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 文化
  •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礼物 *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称呼用语 *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天津军事交通学院/王宗宽

      一、语言自身差异

      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ambition在*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在*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上镰刀和铁锤图案,在德国人看来却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英语中“bat”通常是丑陋、凶恶的代名词,而对于*人,就因为“蝠”与“福”同音,便将蝙蝠视为幸福的象征。又如“peasant”(农民),毫无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在产品商标的翻译上,需了解有关词语在目的语中的文化意义。据资料显示,“白象”电池前些年在国内十分畅销,却被误译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译文在英语中指“大而无用的东西,谁还买它呢?”又如:饮料名Coca-Cola开始被人译为“卡口卡脖”,国人无人敢问津,而译成“可口可乐”后就打开了市场,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个民族的人民具有类似的价值观。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有时差异很大。世界观价值观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1.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价值,提倡个人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对于“你的衣服真漂亮”这样的称赞话,*人大都答“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高兴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课堂上*教师比较正式,注重教态;而美国教师则比较随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化中的等级意识和美国文化中的*等意识。

      2.中西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中西人们对英语中某些词义内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语言交际中不能相互沟通。西方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支配着大多数美国人,因而有“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这对于“礼仪之邦”的*人来说非但接受不了,甚至会感到这种为人态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汉语中的“自以为是”“自负”都带有贬义色彩,“Individualism”被认为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体现在语用差异上

      1.文化行为差异。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汉语的情况。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得*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你买什么?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欢迎光临。美国: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规则:*的`营业员接待顾客纯粹从买卖的关系出发,日本的营业员把顾客当客人,美国的营业员把顾客当作要帮助的对象。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在*对道谢的答语常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但如直译:“It''s my duty to do 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 pleasure.”*传统上以家庭为本位,而西方以个人为本位,这是不一致之处;*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西方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这却是一致之处。上课迟到了,*人须敲门,喊一声“报告!”允许后才走进去;英美人则不同:If one is late for class in UK or the US, 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听美国人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为是正式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的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确的邀请。

      四、成语谚语*语文化差异

      学*外语难免要接触到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成语谚语可找到对应的汉语,有些本身已为汉语吸收,有些可直译而不会构成理解上的障碍,但更多的是由于汉英文字的巨大差异和文化传统迥然不同,很难找到适当的汉语译法,译文难以做到形、声、意、神完全符合,这就是文化差异使然。

      例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很像汉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汉语谚语另有一层寓意: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最后会出大错,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英语谚语只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态度;小失误也是失误,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样。Gil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其实相差甚远。此处英语谚语的意思倒*似“画蛇添足”,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而“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

      文化中的*语,*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的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像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骡子)。*人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英语却说“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人说“不称职”,地道的英语却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说法源自古罗马。古罗马把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为官饷发给士兵,英语的salary(薪金)一词就是来自于拉丁文的salarium (盐)。所以,“白挣钱不干活”就可以说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又如*一些汉语缩写词,如读者不了解其文化根源,社会背景,就会不知所云。

      可以看出英汉*语谚语差别十分明显,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总之,*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我国正面临世界多元文化的撞击,其中仍将以西方文化(欧洲及北美文化)为主要的文化源。无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必将进一步使*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将令世界更加了解*。著名的学者McLuhan 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正是当今地球上时空的紧缩,使得跨文化差异的学*和研究更为迫切。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阅读全文]...

2021-12-28 06:24:40
  •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

  • 舞蹈
  •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

      *古典舞在起源于*古代,融合了*传统武术、杂技、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希望大家喜欢!

      *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随着*古典舞的发展、探索与创新不断加深,使其内在风格也随之逐渐细化,慢慢地出现了戏曲(身韵)流派、敦煌流派、汉唐流派以及有望成为*古典舞第四大流派的昆舞流派分支。

      一、关于*古典舞中不同流派的概括性介绍

      1、戏曲流派

      *古典舞戏曲流派是在继承*戏曲舞蹈和*武术身法的基础上,并吸收、借鉴芭蕾舞的训练结构创立起来的,《*古典舞身韵课》的出现意味着*古典舞从传统戏曲中独立出来,形成一套独立的舞蹈语汇,具有自身特色与训练价值,是属于*古典舞蹈“奠基”意义的流派,代表人物唐满城、李正一。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对戏曲片段进行原封不动的学*。

      (2)为*古典舞找出路,进行初步的整理。

      (3)*古典舞身韵课迎来柳暗花明,寻找到了新的整理探索方法。

      所以说《*古典舞身韵课》的出现,不仅为其流派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2、敦煌流派

      敦煌舞的舞姿形象是来源于*古代敦煌石窟中各时期的敦煌壁画,上起十六国,下讫宋元,上下连绵千余年,随着不同时代的变迁而形态各异。早在1920年时,就已经出现了创作题材取自于敦煌壁画的作品,像我国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天女散花》,他的创作就是运用了敦煌石窟中窟檐上的舞姿造型;还有在1954年,我国老一辈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史学者、当代舞蹈先驱者之一的戴爱莲先生创作的双人舞《飞天》,她的创作灵感以及舞蹈编排的题材和运用的元素也是来自敦煌壁画舞姿造型。1979年,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问世,将敦煌舞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3、汉唐流派

      汉唐舞蹈是以*古代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汉、唐两代文化为基础,继承了古代舞蹈的传统,以明、清以来发展较为成熟的戏曲舞蹈作为支点,而创立起来的学派,舞蹈中大量的舞姿形象都源于汉代的汉画砖、石刻以及一些史料典籍中的记载。

      4、昆舞流派

      昆舞流派的建立,是以*最古老的和最为经典的昆曲作为创作的“源泉”,对昆曲的本质精神和神态韵味进行提炼与衍生,也可以说昆舞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昆曲内在精神内涵的一种体现。

      二、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表演技法

      敦煌流派的舞蹈在表演的时候非常注重流动与曲线造型协调一致、完美融合。在敦煌舞蹈中,所有的舞姿造型、人物形象几乎都源自于壁画原型,很多的造型都带有“S”型三道弯曲线,甚至还有多道弯、多棱角或者多曲线的,这也是敦煌舞蹈特有的舞姿,它要求舞者头、肩、胸、髋、膝盖、脚踝向不同的方向扭动,这与接触过的戏曲流派的表演感觉是不同的。戏曲流派在表演时强调的是圆形的艺术,舞者在表演时,无论是手还是上身的整个肢体运动,都要如同“磨盘”状,把划圆的概念贯穿始终,还有在诠释舞蹈表演时一定是要“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所以这也是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在表演方面的不同之一。

      三、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格特色造就了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艺术特色。它们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文化的延续、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动以及风俗*尚的渐渐变化,其艺术特色也开始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丰富着。

      四、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不同的审美特征

      随着我对古典舞蹈的了解和学*不断加深,表演技法的不断提高,我感觉到,戏曲流派的舞蹈在表现时,所有的力道、表现、精神状态都是寻找一种向上的、提气凝神的感觉;其流派在建立时,除了借鉴了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元素,它也吸取了芭蕾“开、绷、直、立”的优质基因,所以它在演绎时将自身划圆特点与芭蕾的内聚上提的感觉巧妙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审美特色。

      因此,在同一个舞种里不同流派间的两种舞蹈,其文化背景、风格、表演都是不同的,所以我用4个词字来进行最后的总结:“清晰、准确、保留、延续”,也就是说只有梳理清晰它们的来龙去脉、对表演技法掌握准确、保留它们自身风格特色、将富有*特色的古典美继续延续下去,才能使它们在两条不同的路线上各自发展,使*古典舞真正地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阅读全文]...

2022-04-11 21:30:33
  • 南北方春节*俗差异

  • 春节,放假
  • 南北方春节*俗差异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方的新年*俗也会略有不同,让我们看看我国的春节*俗有哪些,南方北方过年又有什么差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北方春节*俗差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方的新年*俗也会略有不同,让我们看看我国的春节*俗有哪些,南方北方过年又有什么差异。

      关于春节民俗,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

      小年*俗:祭灶、扫尘

      南北差异:北方腊月二十三 南方腊月二十四

      传说中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这天,家家户户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同时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摆上供桌放上供品。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人们都要开始扫尘,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彻底地进行大扫除,做到窗明几净,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除夕*俗:年夜饭、守岁

      南北差异:北方守岁 南方围炉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晦气之语,此外,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俗:开门炮仗、拜年

      南北差异:北方吃饺子 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此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俗:回娘家

      南北差异:北方吃面 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讲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俗:剁小人、迎财神

      南北差异:北方放鞭炮 南方派利是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不过不论是何种庆祝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一个更欢乐更祥和的春节!

    [阅读全文]...

2022-04-14 06:39:51
  • 论中外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

  • 文化
  • 论中外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

      价值观是管理文化的核心,从价值观的不同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最根本的不同,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外企业管理文化差异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 要】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多国内企业开始学*国外企业的管理思想,关注国外企业的管理文化建设,也着意在企业内营造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但是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国外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些形式,而是要比较分析中外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相互取长补短、交融汇合。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跨国公司蓬勃发展,而公司经营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跨文化的差异。有人举例说:“一幢各国人群居的大楼起火,犹太人背出来的是钱袋,法国人背出来的是情人,*人背出来的是母亲。”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即使是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其思维和行动却是大相径庭的。具体到一个企业,不同的文化差异必然导致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不同。因此,比较分析中外管理文化特别是中西管理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文化渊源不同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既是一种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在早期发展中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忽视商业经济。而农业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安于现状、乐天知命,缺乏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另外,*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文化把人以家族、宗亲为单位紧密的联系起来,宗族成员的行为规范要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它要求人们把自己看做是家庭、社会的一员,所以东方人强调群体意识,强调一切以大局为重,个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组织。宗法制度导致了“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形成了重人治、轻法制的传统。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三个历史渊源。第一个是古希腊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一种科学精神,强调人要正确的认识自然,按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所以西方人特别崇尚科学,讲究理性主义。第二个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这种文化思想主张以法律制度规范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主张产权清晰,私人财产不受侵犯。所以西方人重法制、守规矩。另外,古罗马法律里强调的是个人,保障个人的权利、履行个人的义务。所以在西方强调“个人主义”,主张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自己的财产和地位。第三个是希伯来民族的宗教。这种文化强调人应该有信仰,崇尚个人奋斗精神。由于中西方文化渊源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东方人格是在是儒家文化、农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宗族荫护;强调集体,追求和谐,封闭,感性;西方人格是在西方宗教文化、商业文明熏陶下形成的,其基本特征是:依靠个人奋斗; 追求民主;重开放,理性。

      二、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管理文化的核心,从价值观的不同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最根本的不同。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对事物不同的评价与认识,是衡量人们信仰、价值和心态的一个测量工具。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西方企业员工崇尚个人奋斗,主张通过个人奋斗获取财产,拼命奋斗也拼命享受,追求从自身的努力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和乐趣;而*人受到安分守己的小农思想的影响,*惯*和、懒散的生活,不热衷改变现实,重视维系人际关系,把工作时间看作是同事间交往的机会。其次,西方人喜欢挑战和冒险,他们热衷于运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和开发的新产品,只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相反,*人崇尚团队精神和协调,缺乏一种冒险精神,墨守成规而且害怕变革也害怕承担责任。再次,西方人认为个人与企业之间只是工作关系,而且下级对上级有一定的建议质疑权,有较大的自*,敢于直截了当的指出上级的错误。而*员工一切听从领导的安排,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注重对领导的服从。

      三、管理行为不同

      西方文化以制度为基础,企业管理讲究原则、追求效率,注重实施的是制度化的理性管理。西方企业管理重视一种硬性安排,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讲究用法律条文作为主要依据约束人的行为,注重实证与依据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但中方尤以国有企业为代表,更多的强调上下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行动的主要依据是上级的指示,上级为至尊。而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形式,甚至可以随着个人主观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在*企业中,管理者实施的是关系化的情感管理,制度往往不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企业管理者对制定制度毫无兴趣,即便制定出来制度,员工在执行时,也常常因为所谓的特殊情况或者特殊照顾而“灵活”放弃。*企业管理依赖于人治,讲究一种情感的互动,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是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人力资源上的不同

      西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外部劳动力市场。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达,企业一般直接通过市场招聘所需人员。个人与企业的关系靠契约维系,只是一种简单的劳动雇佣关系。这种简单的法律关系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一旦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的发展,就马上解除契约关系,所以可以实现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的最优配置。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采用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企业只注重员工的能力,只要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以很快得到提升和重用。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是靠考核、内部培训的方式,一般员工流动性不大。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往往要熬年头、论资排辈,重视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即家庭背景,重视德才兼备,政治素质等。另外,在企业人员的工资组成上,西方企业主要以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来进行发放,而*一般都纳入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等要素,并且这些还是区分员工工资水*的重要因素。

      五、管理决策方式不同

      西方管理文化思想是在崇尚自由、*等、法制的社会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西方管理者的决策非常民主,主观性也比较强,管理者一般都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善于听取各方意见,所以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较小,谁最了解问题,谁最有发言权。西方企业常常是*惯于个人做出决策,并由决策者承担最终责任。而*管理文化思想是在等级森严的家长制集权专制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内部等级秩序严格。在决策方式上,*企业的决策常常由集体做出,效率低下,实际上大多数仍是主要领导相互妥协作出的决策。这种集体决策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所以不管决策对否,都无须承担责任。*企业不善于对下级进行授权,也不善于听取下级意见。而下级也不敢轻易越权,只要是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对上级有着强烈的依附心理。所以企业上下级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

      六、约束方式和激励方式不同

      西方管理文化认为,人是自利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通过物质刺激就可以很好的约束和激励员工。*管理文化主张用伦理道德来教化人,是一种关系化的情感管理。通过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对员工产生一种人格影响力,促使这个被管理者也从主观上对自己加以管理,而惩罚等都只是一种辅助力量。

      总而言之,我国的管理文化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不能单纯的分辨哪个好哪个不好,它们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外管理文化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例如不管是以家庭为本的*企业还是以个人为本的西方企业,都在管理中突出了人的重要性,重视个人的'发展。另外,各国企业都倾注极大热情在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宗旨等管理文化建设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使*经济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导致了中外管理文化的相互取长补短、交融汇合。

      参考文献

      [1]王毅武,康星华.《现代管理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芮明杰.《管理学教程》.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程国*,刁兆峰.《管理学原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单宝玲,辛枫冬.《管理学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前言

      目前我国的合资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支柱力量,合资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四种基本模式:中外双方共同管理、外方承包型、中方承包型以及第三方承包型。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方式是中外双方共同管理和外方承包型两种,由于合资企业产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也必须按照国际管理进行管理,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国产化的管理趋势,因此不利于合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为了提升合资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

      一、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产化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总经理责任制落实困难

      在合资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中方董事不能真正代表中方利益的现象,同时中方委派的总经理也没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事项真正的负起责任,主要原因就是中方产权的虚设问题。西方企业中通常实行股份制公司,董事会应对股东大会负责,而董事就需要对股东大会或者部分人负责,若董事失职则会受到严厉处罚,因此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并不存在产权虚设的问题,因此在合资企业当中也没有外方产权虚设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方产权虚设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中方的董事对于本国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同时中方董事对于总经理的管理活动监督与指导作用未能发挥。

      (二)缺乏经营与管理的自*

      合资企业在经营中必须拥有自*,主要原因是当合资企业真正具有自*时,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的业务。我国的法律当中也明确规定了合资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个股方面都拥有自*。然而有些中方主管在经营中过分的强调了党的领导,而未能将合资企业与国内普通企业进行区别,因此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有些企业甚至将董事会的决议也直接搬到了党委会上,因此合资企业在经营中严重缺乏自主管理与经营权。

      (三)缺乏完善的奖惩制度

      目前合资企业员工普遍还存在着“无过便是功”的工作心态,这种状况若不能及时改善,很可能使合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完全丧失。其中主要原因是合资企业管理中的国产化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合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合资企业的低水*管理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由于技术水*低而带来的影响。

      二、应对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国产化问题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之下的总经理责任制

      首先应该完善中方合资者的委派董事制度,转变传统企业管理中企业董事由中方合资管理部门制定的现状,避免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日常活动干预;第二要提升董事的管理能力,加强董事的培训工作,在委派新董事时应严格筛选具有丰富经营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落实董事责任制,明确董事责任范围,特别是对中方资产负责,第二还应实施董事定期汇报的责任制度,将企业的资产损益情况进行有效汇报;实施专职董事,将义务董事逐渐转变为专职董事;最后就是要实施总经理聘任制,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二)构建合资企业管理机制,落实企业自主经营管理权

      首先要建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实现对合资企业全过程的管理,避免出现现行管理中的各管一段或者无人负责的状况,规避管理风险,同时精简合资企业的相关管理机构;第二要赋予合资企业充分的自主管理和经营权,根据国际管理进行管理,明确好合资企业的特殊性,在管理上应该区别于普通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合资企业实施的管理中应该依照相关政策和法规中的相关规定执行管理措施;第三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税务机关、物价部门以及海关和银行等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本职工作,为合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服务,为合资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优惠正确的切实落实。

      (三)优化工资制度和考评制度

      应在合资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考评机制,针对不同部门人员实施科学考评,针对表现优异者可给予奖励,以提升员工积极性,尤其是对那些在技术上进行革新、为企业提出优化建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励,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第二就是要改革合资企业的工资制度。工资的标注首先应该根据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确定,实施动态化的工资标准。降低或者适当取消基本工资在总工资中所占有的比重,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完善技术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合资企业实现用人的自*利,打破劳动力管理当中的“部门所有”或者“单位所有”的用人格局,确保合资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用人需求相应选择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生产人才等。同时注重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增强合资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合资企业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然而在企业管理*产化管理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在合资企业管理中必须与世界市场接轨,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盘点中外企业文化管理的异同

      企业文化这件事,在我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完全是不同的套路。中外文化管理差异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文本的差异。我们的企业文化手册、大纲、读本,体系复杂,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其中,以《海尔企业文化手册》、《华为基本法》、《万科员工手册》为代表。这些浩瀚的文化文本大多数都是由专门的咨询公司来完成的。第二个表现形式,就是*的企业文化工作者普遍反映,他们需要绞尽脑汁地策划各类活动,以满足员工的文化需求。但不少国外企业,甚至没有所谓企业文化工作者的概念,一般管理者就是文化的代表。

      根据多年考察,外国企业很少在网站和文字材料中进行价值理念的宣传,有些企业仅在网站、企业彩页和年报中有少量的价值理念的描述。例如,对照GE公司的中英文网站:GE公司的中文网站上有很多条关于企业文化的论述,讲到了GE公司的远大理想、企业精神、社会责任、他们对维护环境的追求等等。而与之对应的是GE公司的英文网站,关于企业文化,只看到了一小段论述,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认为我们的文化就在于创新”,其他方面的表述非常少。大量的事实表明,国外公司理念体系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细分,其条目一般也不超过10条。日韩个别企业在文化文本的内容上,比欧美要丰富,但也不一定形成专门的手册。

      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早在1981年就关注了西方企业中员工人格独立*等而经济上为单纯“交换和雇佣性关系”的职业化现象。这种现象也是西方历史上法治思想、制度至上思想的体现,更是市场经济300年发展历程中自然人不断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结果。

      此外,企业家与员工相互不满意都可以选择结束合作,企业对个人的依赖性远低于*企业。相对来讲,经理人对企业的依附性要稍强一些,在寡头垄断已经形成的市场上,职业经理人再有天分,不进入现成的少数优秀企业,就没有机会了。

      在我国,自然人职业化的过程仍然在进行中。*是传统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由于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炼狱,员工素质没有达到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也没有准备好完善的管理机制,人的素质与制度体系都存在很大缺口。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家希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素质。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企业文化是制度的补充恰如其分。

      *企业的另一个特征也导致了较高的文化需求,那就是企业对人的依赖性、人对企业的依附性。传统的人情关系文化、计划经济的遗留、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决定了底层员工对企业的依附。但*大规模经济结构变迁的机会,移动互联网的勃兴,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成为创业者的天堂,随时有机会,随时有市场,在宁做鸡头、不为凤尾思想的支配下,有资源、才能、天分的人很容易另起炉灶。因此人与企业相互依赖,企业必须强化凝聚力与公信力,他们需要为底层员工提供家一样温暖的环境,于是需要组织各类文体、娱乐、竞赛活动,更需要满足业务骨干的精神和发展需要,于是需要将文化大纲编写得深刻、大气又有效管用。

    [阅读全文]...

2022-04-30 19:19:30
差异的古诗 - 句子
差异的古诗 - 语录
差异的古诗 - 说说
差异的古诗 - 名言
差异的古诗 - 诗词
差异的古诗 - 祝福
差异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