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关于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52) 语录(11) 说说(6) 名言(2) 诗词(790) 祝福(3k+) 心语(9k+)

  •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与诸子登岘山翻译和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代谢",交替,变换。此联意为:世间的事,不停变化,时光流逝,构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指名胜古迹。此联意为:江山依然保留着先贤遗迹,如今我们又登上了这里。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鱼梁",指鱼梁洲;"梦泽",即云泽梦泽。此联意为:秋末水位下降,鱼梁洲变㳀;天气变冷,云梦泽寒意深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指羊祜。史载羊祜镇守荆襄,常登岘山,曾叹江山永存,而人多湮没无闻。羊祜去世后,百姓感念他的德政,立碑于岘山,读其碑文者无不下泪。此联意为:羊公石碑,还在山头矗立。读完碑文,我泪沾衣襟。

    诗的开头即发议论,引出作者的浩茫心事。再写江山留下名胜古迹,我辈今日登临,与前两句相照应。登临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派严冬萧条景象。最后两句扣实,见羊祜"堕泪碑"而泪下沾襟,一个"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心情,即体现了羊祜碑历经岁月而至今屹立的感慨,又包含了对自己至今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嗟伤,十分有力。(《唐诗三百首》)

    [阅读全文]...

2022-05-28 04:33:47
  • 与诸子登岘山

  • 风景,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与诸子登岘山》,愿对您有所启发。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山行古诗。

    [阅读全文]...

2022-05-07 07:46:25
  •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与诸子登岘山》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人事: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②代谢:交替变化。

      ③胜迹:有名的古迹。

      ④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赏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淡中见深远。

    [阅读全文]...

2022-04-03 15:57:09
  • 与诸子登岘山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与诸子登岘山》,愿对您有所启发。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山行古诗。

    [阅读全文]...

2021-12-27 18:05:37
  •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诗文解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云梦泽显得格外深远。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词语注释】

      代谢:交替变化。

      与诸子登岘山【诗文赏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淡中见深远。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5-17 02:49:58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

      孟浩然〔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与诸子登岘山》创作背景:

      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具体时间不详。诗人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阅读全文]...

2022-01-11 00:12:41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和全诗翻译赏析

  • 阅读,语文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和全诗翻译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又名《与诸子登岘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淡中见深远。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和全诗翻译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淡中见深远。

      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注释】

      ①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南。②代谢:交替、转换。③留胜迹:指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指下文的“羊公碑”等。胜:优美的。我辈:我们,指诗人自己与同游诸子。复登临:又来登山观看。这是对羊祜(hù)曾登临岘山于前而言的。④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浅:是说鱼梁洲因落水而显露出来了。梦泽:指云梦泽。深:指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⑤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曰“堕泪碑”。杜预(公元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文学知识】

      ①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一生在隐居和游历中度过。以五言诗著称。风格*淡自然。

      ②*体诗:旧体诗的一大类别。其特点是格律严密。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至唐代逐渐发展成熟,趋于定型。为了跟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这种诗体称为“*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

      【参考译文】

      人事总是不停地变化着,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我们这些人又来登山远望。只见那鱼梁州更多地呈露出水面,而云梦泽更加辽阔无际,令人感到深远。面对还屹立在岘首山上的羊公碑,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而无所作为,禁不住眼泪沾湿了衣襟。

      【阅读理解】

      一:

      1.此诗开首即发议论,似乎与题目无关,有人称之为“凭空落笔”。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

      2.第三句紧承第二句中的“____”字,第四句紧承第二句中的“_____”字。

      3.第五、六句写_______,“水落”“天寒”既表现了________,又烘托了_________。

      4.说“末两句才将‘岘山’扣实”是因为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作诗的目的是吊古伤今。

      2.古 今

      3.“登临”所见 时序为严冬 心情的伤感

      4.羊公碑也叫“坠泪碑”,诗人在末两句写自己看到羊公碑而“泪沾襟”,既吊古又伤今(既追思羊公的政绩,有伤感自己的无所作为)。

      赏析:

      该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阅读全文]...

2022-04-15 03:22:35
  • 登山古诗李涉诗意(登山唐诗李涉古诗)

  • 诗意,唐诗
  •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编者叹:“又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可谓是脍炙人口了,却没想到是出自李涉之手,这首绝句《登山》,用语轻快,转折干脆,动静结合,意象深远。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无不期望能够有那么一段时光,让节奏慢下来,让我们寻找最纯粹的自我,和最纯粹的生活。

    [阅读全文]...

2021-12-15 23:12:40
  • 次北固山下的诗意

  • 诗意
  •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3、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4、青山:指北固山。

      5、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6、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

      7、悬:挂。

      8、海日:海上的旭日。

      9、生:升起。

      10、残夜:夜将尽之时。

      11、入:到。

      12、乡书:家信。

      13、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4、风正:风顺。

      诗意:

      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水涨满,*与江水相*,

      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

      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m.ju.51tietu.net)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阅读全文]...

2022-07-08 12:19:02
当前热门
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 句子
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 语录
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 说说
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 名言
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 诗词
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 祝福
与诸子登岘山的下一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