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送狄宗亨的注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送狄宗亨的注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送狄宗亨的注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送狄宗亨的注解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春日拼音注解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下面是关于古诗春日拼音注解的内容,欢迎阅读!
《春 日》
朱 熹
shèng rì xún fāng sì shuǐ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注解
1、题、春日:即春天。
2、胜日:即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指的是游春,踏青。
4、泗水:是河名,在山东省。
5、滨:即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译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看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左宗棠名言与注解
左宗棠是晚清一代名将,一生有过许多的功绩,他*定了太*天国运动,他收复了新疆,也参与了洋务运动,戎马一生为祖国做到诸多贡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左宗棠名言与注解,欢迎阅读!
一,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着,不可与其谋事。
观点解析:爱贪小便宜的人,绝不能和他有钱财上的来往。因为这样的人往往都是私心很重,占有欲太强,对财务看的比命还金贵。在和其相处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你根本不在意的一点钱财和物品,而对你耿耿于怀,健生怨恨。
然后你就一脸懵逼:我靠,这家伙怎么不理我了?我哪里得罪他了?所以对于这样的人,不仅不要有钱财上的来往,最好连朋友也别做,点赞之交到顶了。
疑心太重的人太可怕了。夫妻之间因为多疑而吵架、打架、找私人的侦探跟踪偷拍、到最后说拜拜的大有人在,既然不信,何必苟且?既然相爱,何必怀疑?朋友之间不信任,千万别一起共事、创业。否则就会两人各执一词,总认为自己更厉害,谁也不服谁。一件事情拖了很久也找不着落地。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双方都死的妥妥的。
第二,身心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
观点解析:这是左宗棠二十三岁结婚时,挂于婚房的一副自勉联,也是其一生的信条与写照。前半句讲励志,虽无半亩地,却能心怀天下,可谓是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堪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年轻人就有此志向,真是难能可贵。
画风一转,到了现代,我们的上联是:”没钱没房,心疼自己“!
后半句讲读书,即使和古人不曾见面,却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达到与古代智者精神相通的境界。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可这样的境界又有几人达到呢?
第三,无事时不可或倦,人贤者视其自修。
观点解析:没有事的时候不可偷懒倦怠,要珍惜时光多读好书,贤人能士,主要靠自修自学,并非天生或老师教导。不是有句话说:”业余时间决定人的差别么“?
上课、上班时,大家接触到的知识和内容都差不多,如果能好好利用业余时间补脑,笨鸟也会变成凤凰。拿个奖学金,优秀员工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第四,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观点解析:即使处于逆境,无钱无势,也要保持最起码的人格尊严。也就是所谓的”人穷志不穷“!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总为自己的贫穷和逆境而感到自卑,你又如何能指望别人能高看你?相反,这只能助长他人的嚣张气焰。不管别人地位多高,多富有,你并不求他,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所以,请果断、勇敢的`对羞辱你,看不起你的人说”狗带“!
飞黄腾达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低调,谦和待人。一个处处逞强好胜、傲慢无礼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即使赢得了事业也失去了民心。简单来讲,你期望高高在上的人怎样对你、怎样处世,当你变成高高在上的人时,你就应当遵循同样的方式。
第五,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观点解析:人生总要面对和经历很多的磨难,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努力越过山丘的都是好汉子;自怨自艾,动不动就来个葛优躺的都是娘炮!
取得成就时,遭人妒忌,甚至背后捅刀子,也都是情理之中,在所难免。若是没人嫉妒你,你能说明你是一个*庸的人。所以不怕嫉妒,你怕你没有让你嫉妒的资本。
第六,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风故人。
观点解析:读到不曾读过的书,就像得到了良师益友一样一见如故;读到自己曾经见过的、倾心的书,就像在他乡遇到了故人。读书还要来个比喻,分门类别,可见左宗棠对读书的态度多么端正,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其对书如饥似渴的喜爱。
第七,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观点解析:宁愿对自己狠{节省}一点,也要对别人厚道{大方}一点,{自己的}一切都要从简,切不可随意浪费。这是珍惜福泽,保持家业不败的方法。这也是左宗棠的持家之道。
在风气污浊的晚清官场之重,左宗棠也确实这么做的。他当了二十多年总督,每年仅养廉银一项就有两万两之多,可他临终时的全部家产只有两万五千两。其中百分十90的财产,都被他“化私为公”了,捐献给灾区、教育、甚至用于军饷了。与他地位相当的李鸿章,”绝世时有四千万两,期间的差距之大耐人寻味。
第八,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处坐,向宽处行。
观点解析:这是左宗棠的一副对联。也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挂于其办公室。这24个字,浓缩了最高名的中庸之道的人生处世哲学。
所谓”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是胸怀远大抱负、志存高远;不攀求*利禄,随缘就好;不求生活奢侈,但求*淡是真;
”向高处立,就*处坐,向宽处行“,则是说,看问题要高瞻远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做人应低调处事,高处不胜寒,枪打出头鸟;做是该留有余地,多结善缘,路才能越走越宽!
拓展阅读:
左宗棠的故事
左宗棠为晚晴四大名臣之一,与曾国潘、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晴四大名臣”。他在世时,是颓弊的大清帝国的顶梁柱,梁启超评论左宗棠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左宗棠一生少时读书,青年的时候希望通过科举有所成就,但久试不中。也许这正是老天爷的安排,才有了后来的左宗棠。他科举不中之后,便开始转而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他镇压太*天国运动,终止内乱,让积弊的大清得以喘息。后奉命督办新疆军务,制定严密的军事计划,驱除了外患,收复了祖国领土,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左宗棠此人,历史书上,及各类历史文化类节目上都多有记载,相信大家也都不陌生。可是左宗棠的妻子是谁,大家可能就要蒙圈了。更为让人惊异的是,左宗棠还是入赘。
左宗棠的妻子周诒端,字筠心,湘潭县人。父系舆早卒,母王慈云工诗,著有《慈云阁诗》。周诒端在母亲的教导下,熟读经史,同样善于吟诗,曾作“十二金牌日夜催,诸军回首事堪哀。君王自有南中乐,宰相原从北渡来。一死恨难邀马革,千秋名在胜云台。当年岂昧书生论,不肯谋身避草莱。”。你且看此诗,如何像是闺中女子所作,其中磅礴的爱国热情,倒像是一个忧国为民的书生。由此可见,其不同常人的气质。周诒端写的诗可不止这一首,她由其擅长古*体诗,有《饰性斋遗稿》,存诗139首。
说起来,左宗棠和周诒端的婚事,还带着一点传奇色彩。据传左宗棠降世不久,其祖母请来当地著名的算命先生为其批命,算命先生道:此儿乃天上“牵牛星”“投胎下凡”,“日后定合才女美妻”,“不受父荫,不得母爱”,“须离乡成家,入赘他乡”。“只要夫妻配合得宜,卧龙出山,光宗耀祖。”“命中有天乙、日刃两个特星相助,外缘美厚,可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先贫后富,出道较晚,三十六岁后一飞冲天。”“劫煞人命,申寅相冲,丙克庚辛,须防杀戳过甚。”一心中正,反遭含冤怨仇;百事辛勤,也带官刑口舌。“虽不知这传说是否正确,但左宗棠在书院读书时,正逢周家要”比诗招亲“,为闺女觅得良配。
这消息一传出来,同院的同学们,都在一旁笑说,你左宗棠才高八斗,自负才名,正好可以去试一试。听说那周家大小姐,才名远扬,贤良淑德,正与你相配。左宗棠认为他堂堂一个七尺男儿,如何能入赘他家,因此严词相拒。可与他交好的友人却在一旁极力相劝,你道他们为何如此着急左宗棠的婚事?那是因为左宗棠虽然有些才华,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很难娶到妻子的。首先他家中长辈相继去世,只留得他孤身一人,其次他家里实在很穷。据说左宗棠幼时,曾很多次前往当铺典当东西,以维持生活。最后他虽然有才名,但到底没有考上进士,因此条件不怎么好。
被身旁友人再三劝告,左宗棠不好推辞,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去招亲现场。这一去,可不就娶得了贤妻,交上了一生的知己。
左宗棠和周诒端成亲之后,夫妻和睦,举案齐眉,周诒端不仅是左宗棠的妻子,更是难得的红颜知己。左宗棠三次不中,决心放弃科举,作《自题二十九岁小像》八章。周诒端题诗相和,云:”轩轩眉宇孤霞举,矫矫精神海鹤翔。蠖屈几曾舒素志,凤鸣应欲起朝阳。清时贤俊无遗逸,此目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由来王道本农桑。“左宗棠后面屡立奇功,节节高升,周诒端便安心作他背后的女子,支持他的事业,照顾他的生活。想来若真算起来,绝不是周诒端离不开李鸿章,而是李鸿章离不开周诒端。
左宗棠一生共有八个子女,四个男孩,四个女孩。长子左孝威,字子重,次子左孝宽,三子左孝勋,四子左孝同,字子异。长女左孝瑜,字慎娟,适陶澍之子陶桄,著有《小石屋诗草》。次女左孝琪,字静斋,著有《猗兰室诗草》。三女左孝琳,字湘郏适湘潭黎福昌,著有《琼华阁诗草》。四女左孝,字少华,适湘潭周翼标,著有《淡如斋遗诗》。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 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 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知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旧念头不存心中,对于未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而正确把握现实做好目 前的事,自然就会使杂念慢慢消除。
【注解】 随缘:佛家语,佛教认为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触叫缘,因其缘而发生动作称随缘。例如水因风而起,佛为众生而施教化等都叫随缘。
【抨语】 做事抱什么态度才能无烦恼呢?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过去,不满现实,梦想将来。这种人的眼光总放在对以后的憧惯上,而把 握不了眼前。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对未来固然需要策划以至憧憬,关键 还是从眼前做起。随缘打发,把握机会,从头开始,才能使过去的辉煌依旧 或者让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鞭策今后。满脑子都是沮丧、懊悔和不满的念头, 心不静、气不宁,六神无主,待人做事没了主张,又何谈事业。
[文注解]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息后不久。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涧水东流复向西。”太*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李渔《窥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傅经顺)
祖逖原文及注解翻译
文言文是我们需要学*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祖逖原文及注解翻译,欢迎各位借鉴哦!
原文:
初,范阳祖逖(1),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2),同寝(3),中夜(4)闻鸡鸣,蹴琨觉(5),曰:“此非恶(6)声也!”因起舞(7)。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8)。逖居京口(9),纠合骁健(10),言于睿曰:“晋室(11)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12)也,由宗室(13)争权,自相鱼肉(14),遂使戎狄(15)乘隙,毒流中土(16),今遗民既遭残贼(17),人思自奋(18),大王诚能命将出师(19),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20),群国(21)豪杰,必有望风响应(22)者矣。”睿素(23)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24),给千人廪(25),布三千匹,不给铠仗(26),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27)百余家渡江,中流(28)击楫(29)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30)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31),起冶铸兵(32),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33)。
注释
(1)祖逖(tì):(266—321)东晋名将。字士雅,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
(2)与刘琨俱为主簿:和刘琨一起做司州主簿。刘琨(271—318),东晋将领,诗人。字越石,中山魏县(今河北无极)人。司州,地名,今河南洛阳。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
(3)寝:睡。
(4)中夜:半夜。
(5)蹴琨觉:踢醒刘琨。蹴(cù),踢,蹬。
(6)恶(è):不好。恶声,传说半夜鸡叫是不吉之兆。
(7)因起舞:于是起床舞剑。因,于是。舞,指舞剑。
(8)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睿,即司马睿(276—323),东晋元帝,当时为琅琊王,任做丞相。以为,即“以之为”,派他做。军谘(zī)祭酒,军事顾问一类的官。
(9)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
(10)纠合骁健:集合勇猛健壮的人。纠合,集合。骁(xiāo)健,指勇猛健壮的人。
(11)晋室:晋王朝。
(12)怨叛:怨恨反叛。
(13)宗室:皇帝的宗族。
(14)鱼肉:比喻残杀、残害。
(15)戎狄:我国古代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16)中土:指中原地区。
(17)遗民既遭残贼: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伤害。
(18)自奋:自己奋起(反抗)。
(19)大王诚能命将出师: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部队。大王,指司马睿。诚,假如。命将出师,任命将领,派出部队。
(20)统之以复中原:统率他们来收复中原。复,收复。中原,当时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21)群国:指全国各地。
(22)望风响应:听见消息就起来响应。望风,这里是听到消息的意思。
(23)素:*素,向来。
(24)豫州刺史:豫州长官。豫州,地名,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一带。刺史,州的长官。
(25)廪(lǐn):官府发的粮米,这里指军粮。
(26)铠仗:铠甲武器。铠(kǎi),铠甲。仗,刀戟等兵器的'总称。
(27)将其部曲:统率他的部下。部曲,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部队。
(28)中流:江心。
(29)击楫:敲打船桨。
(30)济:渡。
(31)屯淮阴:驻扎在淮阴。屯,部队驻扎。淮阴,地名,今江苏淮阴。
(32)起冶铸兵:起炉炼铁,铸造兵器。
(33)进:进发。
翻译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部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部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是故乾马喧天,坤牛望月,艮狗依市,巽鸡鸣阙,天柱发四维之气,而功名垂手,太微临御,南极星辉,金阶步武,玉殿传书,荐元催六秀之官而丹墀独对.
白话解:《周易·说卦傅》:“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马,坤牛,艮狗,巽鸡,即乾宫有天马山,坤宫有天牛山,艮宫有天狗山,巽宫有天鸡山。喧天,望月,依市,鸣阙,是说这四宫的山峰高耸秀丽壮观,主应功名垂手可得。
二十四天星,太微属丙,南极属丁,金鸡属庚,玉殿属辛,丙丁庚辛是金龙的西南和正西方,是临官帝旺方,荐元是贵峰的称谓,即是丙丁庚辛四峰处于金龙的六秀宫位,主应催宫而丹墀独对,阶上地为墀,以丹涂地为墀,这里是说做朝官的意思。
李三素公按:愚按戌辰兼乾巽,具金龙之局,此乃坐天马而向金鸡,犀牛右顧,而天狗左卧也。或也金龙乾方入首,衰病之地如何主贵?曰:审气篇云:“到头囚谢旺神聚,而财禄悠宜,入首衰微生水会,而人丁可救”。故向巽生方有金鸡鸣阙,是生方高耸旺人丁也。官禄方有犀牛望月,是官禄峰高起,官即至也,艮左墓绝方是水口山,如虎回头,不许众山过也,四维之山有此形势,夫何而不贵!
说符第八(上)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严恢曰:“所谓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即承此言。”“《御览》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关尹对列子说:“说话声音好听,回响也就好听;说话声音难听,回响也就难听。身体高大,影子就高大;身体矮小,影子就矮小。名声就像回响,行为就像影子。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语,就会有人附和;谨慎你的行为,就会有人跟随。所以圣人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于自身,稽考在于别人。别人喜爱我,我一定喜爱他;别人厌恶我,我一定厌恶他。商汤王、周武王爱护天下,所以统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纣王厌恶天下,所以丧失了天下,这就是稽考的结果。稽考与法度都很明白却不照着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道路一样。用这种方法
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吗?我曾经了解过神农、有炎的德行,稽考过虞、夏、商、周的书籍,研究过许多礼法之士和贤能之人的言论,知存亡废兴的原因不是由于这个道理的,从来没有过。”严恢说:“所以要学*道义的目的在于求得财富。现在得到了珠宝也就富了,还要学*道义干什么呢?”列子说:“夏桀、商纣就是由于重视利益而轻视道义才灭亡的。幸运啊!我没有告诉你。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有吃饭而已,这是鸡狗。抢着吃饭,用角力相斗,胜利的就是宰制者,这是禽兽。已经成为鸡狗禽兽了,却想要别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
列子学*射箭能射中目标了,便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练*。三年以后,又把练*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记住,不要忘掉它。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与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所以圣人不考察存亡现象而考察为什么存亡的原因。”
【原文】
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①,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②。
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注释】
①班白——同“斑白”,头发花白。
②故自奋则人莫之告——陶鸿庆:“‘自奋’上夺‘自骄’,二字。‘自骄自奋’承上‘色盛者骄,力盛者奋’而言,张注云:‘骄奋者虽告而不受’,是其所见本不误。”
【译文】
列子说:“气色强盛的人骄傲,力量强盛的人奋勇,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真谛。所以头发没有花白就谈论道,必然出毛病,又何况行道呢?所以自己奋勇,便没有人再教他。没有人教他,那就孤独没有帮助了。贤明的人任用别人,因而年纪老了也不衰弱,智力尽了也不昏乱。所以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认识贤人而不在于自己贤能。”
【原文】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①,三年而成。锋杀茎柯②,毫芒繁泽③,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注释】
①楮——音 chú(楚),木名。
②锋杀——杨伯峻:“‘锋’,《韩非子》作‘丰’。王先慎云:‘作丰是。丰杀谓肥瘦也。’”一说指叶之尖端。柯——树枝。
③繁泽——泽,指光泽。《淮南子·泰族训》作“颜泽”,谓颜色光泽。
【译文】
宋国有个人给*君用玉做成楮树叶子,三年做成了。叶子的肥瘦、叶茎和树枝、毫毛与小刺、颜色与光泽,乱放在真的楮树叶子中便分辨不出来。这个人于是凭着他的技巧在宋国生活。列子听说这事,说:“假使天地间生长的万物,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树木有枝叶的就太少了。所以圣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陽者曰①:“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唐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陽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②:“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令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③,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④,民果作难而杀子陽。
【注释】
①郑子陽——杨伯峻:“《吕览·观世篇》高注云:子陽,郑相也。一曰郑君。”
②望之——王重民:“‘之’字衍文。《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稍望。’师古曰:‘望,怨也。’其妻怨望,故拊心。《吕览·观世篇》、《新序·节士篇》并无‘之’字可证。《庄子·让王篇》有‘之’字肯,疑亦*据《列子》误增也。”
③过——《集释》:“‘过’,各本作‘遇’。与《释文》本合,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江适本,其义较长。”
④卒——终。
【译文】
列子穷困,容貌有饥饿之色。有人对郑国宰相子陽说:“列御寇是个有道德学问的人,住在您的国家里而受到穷困,您难道不喜欢有道之士吗?”郑子陽立即命令官吏给列子送去粮食。列子出来接见使者,两次拜谢并拒绝接受,使者只好走了。列子进屋后,他的妻子拍着胸脯埋怨说:“我听说做有道德学问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现在我们挨饿,君王派人来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不是我们的命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王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的;等到他要加罪于我时,又会根据别人的话去办,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们果然作乱杀掉了子陽。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①,以为军正②。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③。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属于秦王。
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④。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扰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⑤。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⑥,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温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释】
①王悦之——王重民:“《御览》六百四十八引‘王’上有‘楚’字,是也。上文‘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句法相同。”
②军正——军队中掌握法律的官职。
③请——《集释》:“北宋本、秦刻卢解本、汪本‘请’作‘谓’,今从吉府本正。”
游子吟
孟 郊
címǔshǒuzhōngxiàn
慈母手中线,
yóuzǐshēnshàngyī
游子身上衣。
línxíngmìmìféng
临行密密缝,
yìkǒngchíchíguī
意恐迟迟归。
shuíyáncùncǎoxīn
谁言寸草心,
bàodésānchūnhuī
报得三春晖?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以一个极为*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这一*常而充满了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所以能引起每一个读者的共鸣,引起我们对母亲的种种回忆和依恋。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古诗送狄宗亨的注解
古诗带注解的
古诗雪的注解
古诗梅的注解
风古诗的注解
古诗注解的书
写雪的古诗注解
古诗村晚的注解
古诗风的注解
古诗雪梅的注解
咏鹅古诗的注解
牛星注解的古诗
古诗之前的注解
独钓古诗的注解
古诗秋夕的注解
古诗客至的注解
思乡的古诗并注解
惜时古诗的注解
寒食古诗的注解是
暮江吟的古诗注解
元旦古诗的注解
古诗词有注解的
古诗春雨的注解
古诗注解的格式
古诗晚春的注解
小年的古诗及注解
古诗《中秋》的注解
恒字带注解的古诗
清明的古诗及注解
加注音注解的古诗
中间有桂花的古诗
提到水的古诗
陆游的古诗词蕴含着人生哲理
关于安慰他人的古诗词
有柳坝的古诗词
少女少年的古诗
青春成长的古诗
古诗词含景字的
芍药花的优美古诗
带有粉的古诗
形容两地交流合作的古诗
信息传递方式驿站的古诗词
表扬学子的古诗
传承中华经的古诗
古诗中的五字当网名
形容家装的古诗
关于季节的传统古诗词
描写茶品种的古诗词
适合取四个字的古诗词
写出有关家的古诗
适用于安全的古诗词
祈福*安的古诗词6
关于古诗的冷拼图片
与夏天相关发的古诗
用古诗感受毛不易的消愁
古诗词中关于酒的
含有消字的古诗
古诗词中梦的别称
描写秋天的古诗大全配图
幼儿小班咏鹅古诗的教案
背古诗的好处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