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汉字来源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汉字来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汉字来源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汉字来源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顾城:来源诗歌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城的诗歌《来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顾城:来源
泉水的台阶
铁链上轻轻走过森林之马
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
我的火焰
大海的青色
晴空中最(www.unjs.com)强的兵
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
一节节阳光的铁链
木盒带来的空气
鱼和鸟的姿势
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
【顾城简介】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73年开始学画,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
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 从自然到自我》、《没有目的的我》。小说《英儿》为诗人于弃世前与其妻雷米(谢烨)合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冬至节的来源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冬至节的来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冬节,也称长至节、亚岁等。在节气排序中,冬至排序位于第二十二节气,但它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节的资料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 团、冬至长线面的*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 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 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传说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唯美诗句情侣网名
轻触琴弦,如风之纤细,思念为谁断?下文是小编收集的有关情侣网名的唯美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吴氏的来源与简介
吴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吴氏的来源与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吴”字的由来
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猪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时吴人及其源流已无可考。今天的吴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与上古的吴人不是同一回事。
二、吴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三、吴姓的郡望
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四、吴姓的图腾
吴姓的图腾是句芒玄鸟图腾,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
五、吴姓祠堂堂名
延凌堂、勃侮堂、仆阳堂、让德堂、至德堂、三让堂、宗让堂.....
六、吴姓的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七、吴姓来源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八、吴与虞的关系
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九、历史名人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山东曹县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河南禹县,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昌龄: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江苏淮安县人。以著有《西游记》而流芳于世。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广东南海(今广州)人。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浙江安吉人。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雄浑苍老,独当一派 。
吴刚:据传吴刚是汉朝人,修道学仙,因有过被贬谪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树(引自同治谱)。
吴氏的迁徙: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
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
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
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吴姓(中华姓氏)
吴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姓氏。发源于江苏无锡。古代吴姓郡望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 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代,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现代吴姓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
“哈芝节”来源与意义
哈芝节是*徒前往*圣地朝圣后隔天所举行的重要宗教仪式,又称宰牲节,古尔邦节,节日订在回历十二月的第十天,庆祝仪式主要是宰杀牛羊,感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哈芝节”来源与意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来源意义
哈芝源自马来语的haji,有朝圣的意思,是*的五大基础之一。这五大基础为:宣誓、礼拜、斋戒、天课和朝圣。对许多*徒而言,回到出生地麦加朝圣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途,而哈芝节即是纪念此一宗教活动并庆祝朝圣者的归来。在哈芝节当天,*徒会到*堂做全天的祷告,并于上午的祷告会结束后,举行仪式屠宰羊只,把肉分发给祭拜者与贫穷者。
此外,*徒也会开放门户迎接到访的亲友们,并以较节俭的方式来迎接这个节日,但不像庆祝开斋节那般隆重。
节前准备
宰牲节前,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油香、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如果自家有牛羊,要早早确定下一只,加草加料单独饲养,尽量把它喂得壮壮的。盛大的节日也是主妇们的手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节日的早晨,人们进行沐浴盛装到*寺参加聚礼。
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牲血祭。至于是宰牛杀羊还是杀鸡杀鹅,这由各家的经济实力来决定。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
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块大块的连骨肉炖到锅里之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和摆上节日食品,老人们边煮肉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乡亲拜节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以及*邻和长者拜节。
意义
*的宰牲节源于伊卜拉欣圣人。他受*的启示奉献其子伊司玛依。据记载:伊卜拉欣圣人年老得子,取名伊司玛依。一天,伊圣告诉其子说他在梦中梦见*要他牺牲儿子,以显示对*的虔敬,父子俩都愿意遵从*的意旨,正当伊圣于米那山奉献其子时,*降下启示指示其忠诚已得到考验,这时,伊圣发觉在他身边有一头羊,便把它宰了,宰牲节便是用来纪念此事。
从下列几点,可以看见伊圣父子对*是绝对服从的:
一、伊圣是在梦中梦见要把其子伊司玛依做牺牲。作为一个常人,会借口说是梦境而不加以理会。
二,伊圣所要牺牲的是他至爱及唯一的儿子。
三、伊司玛依、英俊、善良被指定将来为圣人。
四、伊司玛依是伊圣祈求*赐的,是他唯一继承人。
五、此时伊圣年已老迈,不可能再有儿子。
事实上,这件事情只不过是*对人类的考验。而宰牲节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要服从*,为*而牺牲。今天,我们追求的可能是花花绿绿的金钱,高尚的职业,令人爱慕的社会地位为了这些虚无缥缈的名与利,我们甘愿放弃信仰及责任。其实,我们为*而作出的牺牲,*是会以更好的来赏赐给我们,这便是内心的恬静及满足。据记载:给伊卜拉欣道*安,我就这样的赏赐一般为善的人,他实属我的归信的仆人 。
关于题画诗的来源及分析
题画诗植根于我国古代诗画艺术繁荣昌盛的沃土中,是诗画融通的产物。题画诗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美、画境美和诗艺美,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题画诗历经了六朝时代的滥觞、唐五代初具规模,宋元明清的鼎盛各个发展阶段。一千多年来,题画诗数量以千百万计,质量日趋成熟,臻于极诣,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侧面,简要描述题画诗丰富多彩的状况。
一,从题诗部位看,题画诗词可以分为画面题诗和画外题诗两大类。
从现有文献载录和文物资料考察,画面题诗始于宋徽宗赵佶,他将自己创作的题画诗,选择画面恰当位置,用瘦金体题写在画面上,构成诗、书、画三种艺术融成一体的.艺术品,使笔情、墨趣、诗境、画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富有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从此以后,画面题诗便蔚然成风。画面题诗以“不侵画位”、“不伤画局”为原则,选择适当空间题上诗或跋,可以采用竖写式、横写式、因势题写式、多处题写式等多种方式,画家随意选用,不拘一格。
另一类是画外题诗。从六朝到唐五代、北宋,题画诗大多另纸书写,唐宋时还题在诗板、屏风、墙壁上。宋代兴起画面题诗以后,画外题诗依然大量存在,有人另纸书写后,附裱在画卷之前、后,画幅之上、下,或用对题之法(即一幅册页画,配一幅题诗),如沈周《两江名胜图册》。
二,从体裁形式看,题画诗词的体式很多,长篇五七言杂言古体诗、五七言排律、五六七言律诗、五六七言绝句、五七言杂言短古,词中的小令、中调、长调,均可以题画。
长篇古诗、律诗、绝句,比较常见,不再举例。短篇古诗如刘辰翁的《苏李泣别图》:“事已矣,泣何为?苏武节,李陵诗。”这是三言短古。吴融《壁画折竹杂言》:“枯緾藤,重欹雪,渭曲逢,湘江别。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摧折。”这是杂言短古。戴熙《题画》:“梦里模糊记,转身化绿筠。起看窗上影,却是梦中身。绿雾迷天暗,苍烟幂野*。潇湘今夜雨,应有佩环声。兀兀常离俗,超超迥出群。一生唯尚直,不觉已干云。”这是五言排律。刘辰翁《如梦令·题四美人画》:“落叶西风满地。独宿琼楼丹桂。孤影抱蟾寒,寄与月明千里。休寄。休寄。粟粟蕊珠心碎。”这是小令题画词。沈周《小玉山·题栀子花图》:“花尽春归厌日迟。玉葩撩兴有新栀。淡香流韵与风宜。帘触处、人在酒醒时。生怕隔墙知。白头痴老子,折斜枝。还愁零落不堪持。招魂去、一曲小山词。”这是中调题画词。文徴明的《水龙吟·题蕉阴仕女图》(词从略),则是长调题画诗。
在众多体式中,题画绝句和题画小令词,最为常见,也最受到历代诗画家的青睐,喜欢采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题诗体式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声韵悠然、意蕴完整,易于发露感情、阐述画理,书写在画面上,所占画幅不大,不伤画局,有利于诗、书、画三艺的融通。而且这些诗词易于记诵,容易学*和掌握,更适合在中青年诗画家和广大诗画爱好者朋友中大力推广。
壮族山歌文化的来源
壮族的山歌文化十分有名,那么壮族的山歌文化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关于壮族山歌文化的来源,欢迎大家阅读。
壮族山歌文化的来源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便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的原因。
壮族素以“善歌”着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以歌代言”的地步,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壮族民歌从情感上的分类
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定情歌、交友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盘歌、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
壮族山歌从体裁方面来分
主要的有壮话称为‘话诌’、‘话虽’和‘虽条’三种,即‘诗诌’、‘唱歌’和‘诗曲’。此外尚有自由体的山歌,每首无定句,每句无定字,可长可短。诗诌又名‘诗太排’。它是陈述故事之长篇诗歌。
有诌人物、诌事物和诌猜谜(壮语称为‘诌鼓要’)等、如诌甘罗、诌乾隆皇。诌祝英白、诌蚊虫。歌词数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壮歌又分无韵的和押韵的两种体裁。有韵的壮歌又有单押腰韵的,有重复句的不重复句的,有脚韵互押的,也有脚韵和腰韵互押的,以及脚韵头韵互押的,尤以后者较为奇特,为各种诗歌所少有。
壮乡山歌开唱时,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传统规矩的。风俗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皆不能颠倒乱唱。连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样有不同的迎客歌。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被视为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壮族人人爱唱歌,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不仅*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拓展知识:壮族山歌特点
1.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2.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不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正如名史家黄现璠明确指出:“壮族诗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粤西笔述》引《粤西偶记》)
总体而言,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尤其是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陆漂移说来源
“大陆漂移说”是魏格纳提出的,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陆漂移说来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大陆漂移说来源
1620年英国人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duard Suess,1831~1914)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
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大陆漂移说的三个证据
1、地形证据
山脉也为大陆漂移理论提供了证据。当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地图上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到一起时,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非有一条从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接起来;而在北美可以找到与位于欧洲的煤田对应的煤田。
2、化石证据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还利用化石来证明他的观点。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舌羊齿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舌羊齿分布在这样广大的区域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由此确信这些大陆曾是一个整体。
3、气候证据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还运用气候变化的证据来证明他的理论。斯匹次卑尔根岛现在位于挪威以北的北冰洋北部,岛上常年被冰雪覆盖,属于极地气候类型,但人们在那儿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认为,3亿年前,这些植物生活的地方肯定位于赤道附*,气候温暖湿润。
在该岛以南数千千米的地方,地质学家也找到了一些证据,即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这些冰川擦痕表明,南非当时曾被大陆冰川覆盖,厚厚的冰层覆盖了几千*方千米。但是现在的非洲大陆气候炎热,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由此得出结论,在泛古陆存在时期,非洲大陆靠*南极。
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付”是“傅”的省写,两者为同一姓氏,只是书写的方式不同,但两者为通用。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付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欢迎大家查看!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付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
2、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付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4、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付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9、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0、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付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1、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付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12、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付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二、历史名人
1、付(傅)毅(公元47~92年),字武仲,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著名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着有《舞赋》等作品。
2、付(傅)宽(生卒年待考),北地人(今甘肃庆阳),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十八人,付(傅)宽列第九位。
3、付(傅)玄(公元217~279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著名西晋哲学家、文学家。他可算是付(傅)氏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着有《付(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4、付(傅)咸(公元239~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付(傅)玄之子。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付(傅)中丞集》。
5、付(傅)琰(生卒年待考),字季珪,北地灵州人(今宁夏灵武)。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从其父开始,付(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着声名。付(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6、付(傅)亮(生卒年待考),字季友,南朝宋国人。著名汉朝政治家。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着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百家姓作品背景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
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这些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演变至汉朝,姚姓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姓。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印姓的来源和姓印的名人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印姓的来源和姓印的名人,希望大家喜欢!
一、 姓氏起源
印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睴,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二、 郡望堂号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堂号】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三、历史名人
1.印应雷:宋朝通州人,知温州。州卒作乱,人心惶惶。应雷不用武力而用计谋,假借宴请,将为首者斩首,余党皆散。兵乱被*息,百姓免受战乱之灾,十分佩服。
2.印宝:字廷用,明朝*人,成化年间举人,授重庆通判,升知澧州,终黄州府同知,他做事干练果断,治标治本,讲究试销,以干练著称于时。
3.印光任:如今这个名字是鲜为人知的,而在澳门却仍是妇孺皆晓。乾隆年间,印光任正任广东肇庆府同知,上峰考察他精明能干,即荐他担任了首任澳门同知。在任期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澳门葡萄牙人的管理。随后,又与继任的澳门同知张汝霖合作,写成第一部有关澳门的专著《澳门纪略》。这是一本地方志体例的著作,详记了澳门的'形势险要,岛屿水道、社会风情,特别是与葡萄牙及其它欧洲国家交流的始未。书一刊刻,不胫而走,在当时很有影响,不久便被乾隆帝选入钦定《四库全书》。
4.印宪曾:清·印光任之子,进士及第后,历任浙江宁绍台道等职;他的孙子印鸿经,中进士后还被点了翰林。他们所交结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坛巨子。此时,上海印姓科甲不绝,文采风流,处于全盛时期。
5.印星台:*代上海高桥人,以经营杂粮起家,后为上海市杂粮业交易所常务理事。发家后,他便热心于社会公益,修复古高桥遗址,刻碑记述建镇始未;毕生捐助和募集了15万银元,筑路10多里,修建桥梁60余座;于高桥慈善街21号创设“*康会”,向贫民施米、施衣、施药:抗战爆发后,不从日寇威胁,拒绝出任伪镇长,临终长吟陆放翁《示儿》诗。娄塘印有模,于国外考察电报业后,广招人材,耗资数万,编成《汉语电报编码》,一度为国内电讯界广泛使用,并投巨资于商务印书馆,1913年就任该馆总经理,对《辞源》等学术著作的出版,尤为关注,还创办了发行所,推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
有关汉字来源的古诗
关于汉字来源的古诗
古诗的来源短
古诗的来源20
古诗的来源是啥
古诗来源从军行的古诗来源
古诗子修的来源
古诗的来源50字
田字的古诗来源
子修古诗的来源
贝字的古诗来源
思乡的古诗的来源
古诗词的来源
青松古诗的来源
花甲的来源古诗
古诗的历史与来源
来源古诗词的
六一的古诗来源
古诗的来源出处
行宫古诗的来源
李白古诗的来源
来源古诗的口号
古诗的来源与发展
古诗的历史来源
唐代古诗的来源
《月夜》古诗的来源
寒食古诗的来源
绝句古诗的来源
起风了的古诗来源
草的古诗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