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配画的古诗

关于竹枝配画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竹枝配画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竹枝配画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竹枝配画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1) 语录(1) 说说(3) 名言(498) 诗词(302) 祝福(1k+) 心语(203)

  • 竹枝词古诗的意思(竹枝词翻译及赏析)

  • 长庆元年冬季,在洛阳丁忧守母丧的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长庆二年正月初二,刘禹锡到达夔州。初五这天,他写下《夔州谢上表》。

    居母丧之前,刘禹锡任连州刺史。当时的连州,管辖桂阳、连山、阳山三县。而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管辖奉节、云安、巫山、大昌四县。

    唐代按照户口和经济等情况,将州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这些等级。州的等级不同,官吏的级别、建制、俸禄等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

    刘禹锡从连州到夔州,虽然都担任刺史,但由于夔州“秩与上郡齿”,等级与上等州郡相并列,因此级别和待遇有所提升。他深知,这自然是皇帝的恩典,但也是好友裴度努力的结果。

    原来,裴度曾进言:“刘禹锡诚然有罪,但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

    是啊,孝是要推己及人的。皇上的母亲应该由儿子来尽孝道,臣子的母亲也要由儿子来尽孝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皇帝把正在为高堂老母尽孝的臣子任命到极其偏远的州去,恐怕天下人都会觉得这一做法有伤孝理之风,这是会影响圣望的。

    裴度进言后第二天,刘禹锡被改任为连州刺史。这年六月,裴度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当上了宰相。

    这次,刘禹锡为母守丧期满后,又从连州刺史改任州刺史,裴度所起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对于皇帝的恩典,刘禹锡已经在《夔州谢上表》中千恩万谢了,但对裴度的感谢就不能这样明言了。写信直接表示感恩,一是太俗气,二是消息一旦泄露,不仅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前途,也会对裴度不利,甚至遭遇党锢之祸。

    可如果不言不语,那也太不懂事了。怎么办?诗豪就是诗豪——既有“言志”,又有“意象”,而且志存高远、象美意妙的千古名作《竹枝词》就这样诞生了: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从诗的表面来看,这就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一首风韵摇曳的优美情歌。但这只是诗的象,象外之意却是说:裴公啊裴公,你就是那江上唱歌的年轻小伙子,你唱的歌好像漫不经心,但情窦初开的少女能够心领神会。你那漫不经心的歌声,就像现在的天气一样,东边日出西边雨,看似无情,实则有情。

    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了,以至于很快传到了东都洛阳和首都长安,当然也就传到了裴度的耳边。几乎所有听到这首诗的人都赞不绝口。但可能只有裴度知道这首诗的象外之意,因此他会心地笑道:好你个刘二十八,不愧一代诗豪!后会有期。

    “唱歌”与“踏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首《竹枝词》的第二句通常记为“闻郎江上唱歌声”,但也有说法是“闻郎江上踏歌声”。就所见选本来看,“闻郎江上踏歌声”最早见于清初王世祯选编的《唐人万首绝句选》。

    有种观点认为,“闻郎江上唱歌声”之所以误为“闻郎江上踏歌声”,很可能与李白的《赠汪伦》有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一首极为通俗有名的绝句,几乎妇孺皆诵。诗的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与“闻郎江上唱歌声”非常相似,人们背诵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串笼子”。

    踏歌原为汉、唐时的风俗歌舞。《旧唐书》中就有“踏歌”的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

    这里说的是,先天元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裁决权。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太上皇李旦登上安福门观灯,让宫中的人出来跳连袖踏歌舞,任凭百官观看,一整夜才散去。

    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注云:蹋歌者,连手而歌,蹋地以为节。还有学者进一步解释,踏歌时,几个人手拉着手,脚踏节拍而唱。

    既然踏歌是几个人手拉手、两脚踏地以为节拍而歌唱,那“闻郎江上唱歌声”就不能作“闻郎江上踏歌声”。一则,这唱歌的“郎”只是一个人,无法“几个人手拉手”;二则,这唱歌的“郎”是在“江上”,无法“踏地而歌”。

    李白《赠汪伦》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汪伦带领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为李白送行。一群村人,自然可以“几个人手拉手”;在“岸上”,自然可以“踏地而歌”。

    人们对自己熟悉的诗,往往是*焉弗察,背诵错了也感觉不出来;因为记得很熟,所以在写作引用时就直接默写出来,又一般懒于访书,就造成了引文的错误。

    “无晴”与“有情”

    对于这首假象尽意、以象达意、意在象外的千古名作,古人主要欣赏其“晴”与“情”的双关之妙。

    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点评:起兴于“杨柳”“江水”,而借景于东日、西雨,隐然见唱歌、闻歌,无非情之所流注也。清代王士祯在《唐贤小三昧集》中评说:双关语妙绝千古,宋元人作者极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今人的鉴赏也不少。《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这是一首模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切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少女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表达出来——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个人啊,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通过几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少女的迷惘,少女的眷恋,少女的忐忑不安,少女的希望和等待,都一一刻画出来了。

    其实,类似鉴赏讲解都是就象解象、以象为意,既没有体现“诗言志”的本质特征,也没有读懂诗的意象,去诗之本旨远矣!

    乾隆皇帝敕编过一部《唐宋诗醇》,其中宋诗只选了苏轼、陆游两家,可见二人水*之高。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这两句是说,所写的诗如果一定是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没有象外之意,那你一定不是个懂诗的人。

    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子遹是陆游的儿子。在此诗中,陆游告诫儿子:如果真要学*写诗,那很大一部分功夫要用在诗的字面意思之外。讲得更通俗一些:诗的意象如同谜语的谜面和谜底,猜谜就是要揭示谜面背后的谜底,赏诗必须赏出诗的象外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6-27 19:09:59
  • 竹枝词古诗翻译(竹枝词注释及赏析)

  • 刘禹锡

    yángliǔqīngqīngjiāngshuǐpíng

    杨柳青青江水*,

    wénlángjiāngshàngchànggēshēng

    闻郎江上唱歌声。

    dōngbiānrìchūxībiānyǔ

    东边日出西边雨,

    dàoshìwúqíngquèyǒuqíng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阅读全文]...

2021-12-01 12:35:01
  • 竹枝词九首古诗词

  • 竹枝词九首古诗词

      古诗原文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诗文赏析

      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阅读全文]...

2022-01-01 17:29:14
  • 刘禹锡《竹枝词》

  •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缓,水*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阅读全文]...

2021-12-14 01:05:45
  • 竹枝词其一古诗拼音版(拼音版竹枝词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竹枝词

    云南泸沽湖里格岛

    刘禹锡

    yángliǔqīngqīngjiāngshuǐpíng

    杨柳青青江水*,

    wénlángjiāngshàngchànggēshēng

    闻郎江上唱歌声。

    dōngbiānrìchūxībiānyǔ

    东边日出西边雨,

    dàoshìwúqíngquèyǒuqíng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

    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名句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是采用民歌体裁写作的绝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夏天的午后常有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奇妙天气,俗称“太阳雨”。正是一场太阳雨后,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高涨,*如镜面。突然从江上传来一阵歌声,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听到歌声,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情的。这里的“晴”是“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姑娘的心理活动。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出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功力。

    [阅读全文]...

2021-12-29 14:42:31
  • 竹枝词二首其一古诗的意思(竹枝词古诗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中唐诗人刘禹锡,其实也是一个金句小王子。不仅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讽喻金句,写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正能量金句,也留下诸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样的爱情金句。

    刘禹锡的爱情诗可以说是不写则已,一写惊人。这首《竹枝词》后两句一语双关,看似写天气,实则将恋爱中少女怀春的婉曲心事写得精妙绝伦,一咏成经典。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有一道题就与这首诗相关,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让选手在“闻郎江上唱歌声”与“闻郎江上踏歌声”中划去一个错误选项,答案给的是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但不少友友认为,这句诗到底是“唱歌声”还是“踏歌声”本身是有争议的,像这样有争议的诗句不应出现在正误二选一的题型中。实不相瞒,当时我也是这个想法。

    但今天细读这首诗的时候,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们先重新来读读这首诗。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的《竹枝词》不止两首,他在夔州三年间,总共留下十一首《竹枝词》,包括《竹枝词九首并序》以及《竹枝词二首》,内容从羁旅思乡情到淳朴的爱情到人世情的讽喻都有,我们所熟知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也出自这一题目之下。

    而这首《竹枝词二首·其一》则是当中最为有名的爱情诗。在此诗当中,他将当地山清水秀的宜人风物描写出来,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天气,晴雨共有,且将谐音双关的技巧用到了纯熟的境地,以“晴”写“情”,道出少女春心,读之令人心动不已。

    其实在第二句中,无论是“唱歌声”或是“踏歌声”,重点都是在动听而有情的歌声,是少女耳中听到继而产生揣摩心理的基础。

    《竹枝词》本是三峡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在刘禹锡前,顾况就写道“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而刘禹锡自己,也是能唱竹枝词的,白居易有:“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而在刘禹锡同题诗其二中首两句为“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这里用的是“唱”。所以,“唱歌声”这一用法肯定是正确的。

    那“踏歌声”又是否正确呢?现在能查到的是有少数版本是这样写,二则我们印象中的确有过“踏歌声”的诗句,李白《赠汪伦》里就有名句曰“忽闻岸上踏歌声”,所以在此诗中“踏歌声”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我们对比下刘禹锡诗与李白诗就会发现,两首诗中歌者处于的地点是不同的,李白诗中汪伦踏歌是在“岸上”,而刘禹锡诗中少女的对象唱歌的地方是在“江上”。

    什么是“踏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一种是边走边唱的行吟歌者。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在岸上都可实现,而在江上则不太好实现。

    刘禹锡诗中,情郎是划着小舟在江上,如何边走边歌呢?那画面有点无法想象。所以诗词大会给的答案是划掉“踏歌声”,我个人觉得是合理的,你觉得呢?

    不过,我还是觉得,遇到这种多数人答错、争议较大的情况,节目组还是应该留点时间给嘉宾作下权威解读,而不是匆匆略过。

    [阅读全文]...

2022-03-30 15:09:36
  • 清明的古诗配画

  • 清明,写作
  • 清明的古诗配画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的古诗配画,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阅读全文]...

2022-02-14 13:17:48
  • 春天的古诗配画

  • 春天,写作
  • 春天的古诗配画(精选80句)

      春天,是希望纷飞的季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春天的古诗配画(精选80句),希望喜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5.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____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8.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____宋祁《玉楼春·春景》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朱熹《春日》

      10.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____杨巨源《城东早春》

      1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____杜牧《赠别》

      1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王安石《元日》

      1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1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____杜甫《绝句二首》

      16.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____叶绍翁《游园不值》

      18.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____晏殊《破阵子·春景》

      19.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____秦观《春日》

      20.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2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____王维《相思》

      2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杜甫《春望》

      2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____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24.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____高鼎《村居》

      2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6.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____苏轼《蝶恋花·春景》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29.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____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30.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____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31.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____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3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____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3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____杜牧《江南春》

      34.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__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3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____杜甫《春夜喜雨》

      36.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____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37.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____卢纶《长安春望》

      38.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____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3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0.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4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2.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____晏殊《玉楼春·春恨》

      43.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____周朴《桃花》

      44.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____韩愈《晚春》

      45.春日游,杏花吹满头。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46.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____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7.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____武元衡《春兴》

      48.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阅读全文]...

2022-07-18 20:00:01
  • 春晓 古诗配画

  •   《春晓》是的作品,诗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阅读全文]...

2022-05-16 19:33:13
  • 夏天的古诗 配画

  • 夏天
  •   夏天给树木、小草带来翠绿色,给花朵带来了七彩衣裳。

      1、<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初夏绝句>

      宋·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初夏即事>

      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1、<夏昼偶作>

      唐·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2、<池上早夏>

      唐·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阅读全文]...

2022-04-11 07:38:50
竹枝配画的古诗 - 句子
竹枝配画的古诗 - 语录
竹枝配画的古诗 - 说说
竹枝配画的古诗 - 名言
竹枝配画的古诗 - 诗词
竹枝配画的古诗 - 祝福
竹枝配画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