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关于关于茶文化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茶文化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茶文化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茶文化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67) 说说(25) 名言(32) 诗词(142) 祝福(12) 心语(785)

  • 茶文化诗句

  • 茶文化诗句

      1、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2、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3、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4、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5、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8、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9、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11、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2、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4、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5、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6、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祐

      19、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20、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21、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22、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阅读全文]...

2022-02-04 05:18:46
  • 茶文化的诗句

  • 茶文化的诗句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茶文化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1、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2、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3、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4、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5、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8、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9、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11、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2、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4、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5、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6、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祐

      19、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20、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21、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22、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阅读全文]...

2022-06-22 02:06:56
  • 茶文化诗句

  •   1、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2、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3、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4、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5、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6、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7、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8、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9、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10、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1、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佑

      12、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3、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14、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15、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16、生拍芳丛鹰觜芽,(m.ju.51tietu.net)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9、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20、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21、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22、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阅读全文]...

2022-03-02 20:29:59
  • 茶文化诗词赏析

  • 写作
  • 茶文化诗词赏析

      国作为茶的故乡,有关茶的故事自古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烙下深刻的印记。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是茶文化诗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欢迎阅读参考。

      《茶》

      【唐代】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赏析:

      这是一首宝塔诗,饶有趣味,香叶嫩芽的楚楚形态跃然眼前,结尾处,茶的神奇妙用在于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赏析:

      “坐酌”与“看煎”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这是描述煮茶的情景,可见诗人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意象。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修德,吟诗品茗,人生难得清欢。

      《与赵莒茶宴》

      【唐代】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赏析:

      唐代崇尚茶当酒,设茶宴。诗中除了令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一幅雅境啜茗图,人们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琴茶》

      【唐代】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

      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

      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

      难道吾今无往还?

      赏析:

      这首诗于白居易辞官归隐后所作,无早朝之扰,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听《渌水》更觉逍遥惬意,与琴茶相伴,任性一生,但诗人却又心怀家国,尾联难掩诗人壮志难酬的'幽思。

      《西陵道士茶歌》

      【唐代】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

      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

      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

      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馀味,

      更觉鹤心通杳冥。

    [阅读全文]...

2022-04-10 14:48:49
  •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大全

  • 文学
  •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大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茶文化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2、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3、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4、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5、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6、七度卢仝碗,三篇陆羽经。

      7、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8、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9、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10、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11、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12、一天无空座,四时有香茶。

      13、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14、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15、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

      16、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17、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18、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19、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20、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

      21、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22、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23、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4、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25、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26、竹炉汤沸邀清客,茗婉风生遣睡魔。

      27、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28、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29、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30、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31、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32、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33、酒醇饭香茶浓,花鲜月明人寿。

      34、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35、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3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

      37、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38、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上清凉。

      39、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

      40、柳井有泉好作饮,君山无处不宜茶。

      41、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42、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43、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44、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45、莫干清凉世界,竹荫十里茶香。

      46、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品茶。

      47、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48、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49、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阅读全文]...

2021-11-25 11:05:01
  • *茶文化节

  • *茶文化节

      随着每年一次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茶文化找到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节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茶文化节的介绍

      “自昔关前春来早,清明已煮*茶”。茶艺悠久的陕南*县“五.一”期间将举办“富硒茶文化节”,以优美的茶园风光迎接四方嘉宾。

      为期3天的茶文化节期间,*县城将举办斗茶会及茶叶展销、茶艺表演、民歌竞赛、民俗风光旅游、项目洽谈、各种商品交易,并邀请国内知名茶学、营养学、食品专家及文学艺术家举行茶业学术报告会。

      地处汉江上游、巴山地区的*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茶叶优生区,现有优质茶园约10万亩。这里出产的茶叶,外形圆直紧细,肥壮匀整,叶实白毫显露,汤色翠绿清亮,入口鲜爽。从唐代开始就是宫廷贡品。

      *还是我国发现的第二个富硒区,茶叶的含硒量比普通茶叶的含硒量高20倍,对人体缺硒补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抑癌、抗衰老作用。

      傍依汉江的*县,茶文化由来已久。*年来,每到傍晚时分,几十家设在小院的茶馆开张迎客,人们品茶之余,听着汉江水声,吃上几串香喷喷的烧土豆串、豆腐串等特色小吃,别有一番风味。

      *茶文化底蕴

      一、*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茶文化。也就是说,*茶文化是*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根据以上所述,*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

      二、*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

      *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明代,随着人民对和*的企盼,佛教在*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茶注入了文化因子。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叔(号*)到*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此时,*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命名的茶

      *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县为中心的著名的“*茶区”。*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陈宗懋主编的《*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惯将陕南和川北邻**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茶”。有了“*茶”,才谈得上“*茶文化”,而“*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西周时期*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从西周几千年时间,*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毛尖、*银针、*翠峰、*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1998年12月,“神云”牌*富硒茶被陕西人民*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艺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和水*。民歌如《顺采茶》、《倒采茶》、《春到茶山一片新》、《喜采春茶把歌唱》等,在群众中都曾广来传唱。诗如清朝的“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茶”已被广泛引用。又如《*茶话》(作者张宣强,发表于《陕西日报》),《茶山作证》(作者曾德强,发表于《现代人事》)都曾产生较大影响。书法如贾*凹题写的“茶中极品”,以及名钟登舜书写的关于*茶的条幅,都受到行家的高度评价。邱永锡、朱清树等人的一批反映茶山自然景观、加工工艺和营销的摄影作品被刊印在书籍,报刊、产品包装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7、科研成果

      在*茶科学研究方面已有一大批成果问世。例如,陈静毅、梅紫青等撰写的不少论文,已在国家、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或报刊上发表,程良斌等人主编的《*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以*茶业为重点)等志书,已公开出版发行。特别是80年代初以来,随着*茶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发现和富硒茶保健作用的研究、鉴定、宣传、推广,*茶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是*茶文化最具特征的基础。

      虽然*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地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然、自发、无序、浅层的形态,没有作过专门研究,因而也谈不上发展,胃的甚至面临消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发展、弘扬,使它成为*茶文化的一个分支或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全文]...

2022-02-12 20:25:26
  • 关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 教育,历史
  • 关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是茶的故乡,茶是*的韵味。*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茶文化萌生发展的历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人对茶的熟悉程度范围之广,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茶文化如此受欢迎,那么*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应从何说起。

      有关研究表明: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宋朝茶文化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由此看来,*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厚博大,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拓展内容】

      *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

      (2)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3)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汉代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茶文化的内容

      首先,是要研究*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环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文化的鲜明特点

      *茶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门类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它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昀结合。

      比如,*人讲“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这种高深的道理,在哲学家那里,是靠纯粹的思辩,在道家而言,要通过练功、*中用头脑的“意念”来体会。但到茶圣陆羽那里,却是用一只风炉,一只茶釜。不仅在炉上筑了代表水、火、风的坎(三)、离(三)、巽(三)八卦图样,而且通过炉中的火,地下的风,釜中的水,和整个煮茶过程让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协调的道理。并细致地观察茶在烹煮过程中的微妙变化,通过那饽沫的形状,茶与水的交溶,以及茶的波滚浪涌与升华蒸腾,体会天地宇宙的自然变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学家、政治家,是通过读书、作诗、思想斗争来增进自己的修养,而茶人们则要求在饮茶过程中,通过茶对精神的作用,求得内心的沉静。即使在民间,亲朋至,献上一杯好茶,也比说无数恭维的话语更显得真诚。所以,*茶文化,是以物质为媒介来达到精神目的。

      第二,*茶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又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着内容,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

      两晋南北朝时,茶人把这种文化当作对抗奢靡之风的手段,以茶养廉。盛唐之世,朝廷科举送茶叫作“麒麟草”,用以助文兴,发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阶层进一步兴起,又出现反映市民精神的币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夫夫的茶风也走向狭小的茶寮、书室。而当封建社会彻底瓦解之后,*茶文化又广泛走向民间,走向人民大众之中。因此,*茶文化研究不应该是简单的“翻古董”,而应该在吸取传统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有所创造。

      *年来,无论大陆、台湾或海外华人,茶事频兴,这是好兆头。*茶文化应该与时代的脉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应,使老树开出新花。这才符合这门学科固有的特征。

    [阅读全文]...

2022-01-24 02:19:07
  • 《*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 阅读
  • 《*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的茶文化》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的茶文化》原文:

      ①*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糅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②*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此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③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个义项。“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④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胞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肠胃,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茶水不宜过浓,也不宜置放太久;服用药物时,不可以茶水配服,会影响药效。

      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汉文化而论之。*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茶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惯和风俗。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的茶文化》阅读题:

      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茶文化糅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大家都认为*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B. *人皆爱饮茶,茶对人体诸多器官均有益处,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国之饮。

      C. 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惯来进行。

      D.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但文章作者认为“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2.文章第②③④⑤段分别从哪个角度介绍了有关茶的知识,请简要概括,每句字数不超过8个字。(4分)

      《*的茶文化》阅读答案:

      1、 D

      2、第②段茶的起源,

      第③段茶字的历史,

      第④段茶的功用和禁忌,

      第⑤段茶的文化内涵

    [阅读全文]...

2022-07-28 20:41:18
  • 茶文化的经典句子(传承茶文化的经典句子)

  • 经典,传承
  • 健康味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茶,无邪,无妄,不嗔、不妖,清心而循理,遇水而重生,其气质契合于自强而不息的中国君子。

    当以君子之心品灵韵之茶,通万物常理,行人文大礼,畅生命真气。喝茶当悟天地运行之元气淋漓、至真至美、绵绵无绝。

    因为茶乃天育之物,中国人眼中的天地精灵。

    君子味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好茶,口感顺,茶味厚,承载着苦涩的矛盾,承载着山场、工艺、树种的基因,也承载着儒、释、道的历史,承载着中国人的人情往来。从一张茶叶延伸开去,还有精致的瓷器,朴拙的陶器,优雅的茶*,生动的插花……一一铺展在美妙的日常生活里。

    大地厚实而和顺,这不正像美好的茶叶吗?

    茶叶,厚德载物的君子。

    逍遥味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从一杯清甘的绿茶开始,再借一杯温香的红茶中进入梦乡。屋内,一盏中国茶温润了心境;山外,一盏中国茶安慰了乡思。和茶叶一起消遥,因茶叶而逍遥。天地是一方建盏,中国人日复一日地逍遥在鹧鸪斑上。

    庄子为我们描述了最诗意的生活。顺天时而乐,逍遥于天地,同样是茶饮的初衷。

    自然味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茶叶是中国人的老师,苦口师。这个老师,时刻提醒我们:人只是自然万有之一。如你所是地生活吧。“自然”之意即自己的样子。顺茶之自然泡茶,顺人之自然喝茶,就能泡好茶,喝好茶。

    淡泊味

    5.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语出《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引用于《诫子书》。中国文人高士钟情于茶饮,以之静心宁神赏万千世态,借茶的苦、净、凡、放,明己志,和内外,念亲友,养生而修心。茶饮,给中国人一个诗意的远方,一个有慰藉的未来。

    学问味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的名言,国立中山大学的校训。这也是*茶品茶的基本原则。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次与茶叶的亲密接触,都是博学的过程。品茶当善于思敢于问,有独立的思考判断,才能明了茶饮中的大道,辨析其间的深、浅、真、伪。品茶更要身体力行,事事躬亲,亲力亲为方能体验茶饮的愉悦,参悟茶饮的价值。

    *常味

    7.粗茶淡饭布衣裳,齐家治国*天下。

    喝的是家常茶,吃的是*安饭。端起*常心,放下是非心。一杯中国茶可齐家,可治国,可*天下,但这但茶首先是*常心。一个*凡的中国人,他的*常心中有家有国有天下。天下再大,一个责任;家国相连,一个责任。认真泡好一道茶,投入欣赏一泡茶,从这出发,充实地过好每一天,真诚地对待每个人。

    诗歌味

    8.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月在手,是中国人的想象思维。弄花香满衣,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掬水行茶,弄花品茶,茶饮赋予中国生活无边的想象,是中式生活艺术的方向。能在掬水之间把月光掬在手上,于衣服的香味中感恩山路的野花,茶饮你值得拥有。

    哲理味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达人达己”的生存哲学,也是茶道中的哲理。杯子、茶壶,因为成就了茶汤的美妙而成就了自己,茶汤因成就了中式生活而成就了自己。陈普,装入了普洱茶,柑桔就有了新的生命价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茶有道,达于人,这是“玉汝于成”的中国智慧。

    收藏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茶之滋味,有时像东方的神光,转瞬即逝,莫可追及。茶之滋味,有时像诗人的灵感,一闪而过,难以捕捉。美好到极致,一定是一个妙字。美妙到极致,一定是惘然若失的感叹。茶的好,茶的善良,就是激活遗憾,启示珍惜。收藏吧,收藏好过去的惘然,收藏好短暂的美好,收藏好此刻心情,让当时更加曼妙。

    [阅读全文]...

2022-06-10 14:12:30
  • 茶道与茶文化读后感

  • 感言,经典
  •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茶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现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多少名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描之以画,或赋之以诗,或喻之以文,还有谱之以曲或编成舞蹈等等,茶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紧密了,它甚至起到传递人们情感的桥梁作用。

      茶艺起源于中国。

      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茶艺,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

      从艺的基础出发去感悟其中的无穷的精神内在美。

      高山云雾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饮茶不仅是一个物质过程,而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适应了“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气和的心境,所以有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璞归真。

      品茶需要好心情。

      茶也是一种人生,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

      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喝茶是一种禅,道士品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是一种文化。

      茶文化具有良好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静、俭、洁”等比较侧重于个人的修身养性,通过茶艺活动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其次,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茶道中的“和、敬、融、理、伦、性”等比较侧重人际关系的调整,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求一篇写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什么是“茶文化”

      有人也许会想到穿着旗袍的漂亮小姐姐,用精致的茶具表演着茶道,想到落花,烟雨,江南,精致的点心,悠扬的古琴。

      但着只是茶文化的一小部分。

      大家脑海中可能还有这么一位门房大爷,用糖水黄桃罐头的玻璃瓶装着茶水,瓶子上的标签撕掉了一半,泛着刺刺剌剌的白边,从暖瓶里倒出水来,茶叶打了几个转,然后舒展开来。

      院子里有孩子的笑,有收废品的吆喝,有自行车的车铃声。

      毕竟--茶是给人喝的。

      我现在二十出头,但已经喝了快十年的茶。

      中学的时候星巴克刚在国内开起来,那时候去买个星巴克的杯子都能当奢侈品,放在课桌一脚。

      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泡个茶包,捧起杯子来把脸贴上去,感觉就像是用热毛巾擦了一遍脸一样,光凭着一股子热乎气就已经够提神了。

      大学的时候,室友和我懒起来各有千秋,没有一个去水房打开水的。

      三个和尚没水吃,自然也喝不上热茶,于是每天都去楼下小卖部买瓶装的茶饮。

      这玩意,要不然得耐心等到了教室喝,要不就得路上喝完,要是喝了一半的话,路上一颠,上面会起沫子,看上去就和另一种*液体一样,会给人笑话说是东方X液。关于茶文化的论文

      中国茶文化历史  ”字的,最早见于我国的《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

      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道的起源是哪个国家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阅读全文]...

2022-03-18 06:36:36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 句子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 语录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 说说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 名言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 诗词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 祝福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