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果禅师语录

关于来果禅师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来果禅师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来果禅师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来果禅师语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1) 语录(20) 说说(2) 名言(4k+) 诗词(2) 祝福(217k+) 心语(21k+)

  •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 经典,禅语
  •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相关资料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

    [阅读全文]...

2022-02-23 21:28:32
  • 禅师经典语录

  •   禅会让你静心,让你了解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禅,你要仔细观察,【禅师经典语录】禅师对生活的理解。

      1、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2、心怀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邻和睦,处处是净土。

      3、水入污泥,虽清亦浊;人入邪恶,虽正亦奸。

      4、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5、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贤贵深。

      6、思想要国际化,生活要律仪化,语言要古典化,学*要现代化。

      7、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持戒可以三业清净,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进可以无事不成,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8、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9、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0、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11、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12、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13、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14、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1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16、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的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17、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18、“学*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19、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20、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21、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22、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23、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24、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25、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头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26、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27、不患人之不重己,应患己之不重人。

      28、不想改过的人,无法**;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29、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30、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31、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舖,但买不到睡眠。

      32、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33、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阅读全文]...

2022-05-07 03:28:44
  •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

  • 经典,禅语
  •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一些百丈禅师经典语录,一起来欣赏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对 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百丈禅师经典语录问答

      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诤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问:对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

      师云: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有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起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飘溺,还归生死海中。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亦无虚。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飘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施药。

      问: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法,得解脱否?

      师云: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

      问: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

      师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恒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头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慧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皆悉现前,或欣或怖,六道五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舆,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悉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都总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分?

      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

      人物介绍

      百丈怀海禅师是*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百丈禅师生*

      早年事迹

      怀海自幼喜游访寺院。早岁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出家,后从南岳衡山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

      终至“三学该练”,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境内)龚公山传法,即前去投马祖,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的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建庵。听说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怀海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将怀海迎入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怀海得道后,便开山说法,自立禅院,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

      制定清规

      唐朝中叶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封建*采取“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诸多不利措施,僧侣被迫面临如何生存的严峻形势。怀海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仪轨《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以保证禅宗的繁盛和发展。

      圆寂前后

      怀海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入寂。据唐陈诩《塔铭》所记,怀海世寿六十六岁。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北宋徽宗追谥“觉照禅师”,元顺章加谥“弘宗妙行禅师”。

      主要成就

      始创戒律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而禅宗因为不依靠豪华奢侈的堂殿、经像、法物,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来,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就在旧教规旧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时,怀海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制定戒律。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证了洪州禅的发展和繁荣。怀海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果说道一从思想方面开辟了禅学新时代,那么怀海禅师则从实行方面保证了禅学的发展。

      《百丈清规》问世后,千余年来虽屡经删修,但却始终以此为蓝本。一直是历代寺院的基本法规和禅宗僧侣必须遵循的基本规戒。怀海非仅为立法者,亦为实行者,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宋儒曾彷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更绵延不断。

      自创禅法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惠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认为禅的要求在于“去住自由”。所谓“去住自由”,就主体而言,指向人的精神自由;就对象而言,应落实在生活日用之中。这就要求禅僧既肯定主体意识,又立足于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即无自由解脱可言。怀海的禅,具有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味。在怀海看来,禅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因此他总是在一些细微的事物上取得“禅机”。这种“禅机”既有禅家的高峻,又教家的*易,种种方便开化后人。怀海为洪州禅法的中坚人物,上承慧能、马祖以来的禅法,下启后世五家之中沩仰、临济二宗。宗法至今传承不绝,影响深远。

      怀海对禅宗的巨大贡献就是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使禅宗体制更趋*化的,对禅宗自身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5-25 01:52:34
  • 青年与禅师的哲理对话

  • 青年,哲理,对话
  • 1、青年问禅师:“我的心被忧愁和烦恼塞满了怎么办?”   禅师若有所思地说:“你随手画一条曲线。用放大镜放大了看。它的周围难道不是十分明朗开阔吗?” 那个青年画了一条皮亚诺曲线。 (皮亚诺曲线可以遍历单位正方形中所有的点,是一条充满空间的曲线)

    2、青年问禅师:“我有很大的梦想,如果实现了,这个世界将再也没有纷争。因此我需要很多钱,大师您能帮我吗?”禅师拿出一个小孩的帽子和一双小孩的手套让青年穿上,然后问:”你有什么感觉?”“手,头有点紧。”“我也是。”

    3、青年问禅师:“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没有人需要我。”禅师说:“就像你所学的数学,无论怎样复杂艰深的函数,都有适合的图形对应。你只是还没找到那个图形而已。”青年沉思一番,提笔写下了狄利克雷函数的解析式。(狄利克雷函数无法画出图像)

    4、青年:“大师,我期末辛苦准备了很久成绩却还是不好,GPA降了好多,有什么方法能让我GPA只升不降么?”禅师浅笑,答:“潮涨潮落,月圆月缺,这世上可有什么规律是一直增长却断然不会下降的?”青年略一沉吟,说“熵”。 

    5、青年人问大师:“四季循环,昼夜更替,为什么会有这种自然规律?” 大师微微思索道:“你看天上恒河沙数,但它们都有自己既定的运行轨道。但凡我们能够描述的事物,都会有它自己的规律。” 于是,青年人在沙地上写出了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表明量子力学中,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没有规律)

    6、青年问:“大师,怎样才能踏准人生前进的道路?”

    7、青年问禅师,我朋友逝世了,我很悲伤。禅师说,世间哪有长生不老之物?青年沉吟片刻,拿出一个薛定锷的猫。 (薛定谔的猫永远不知道它是死是活)

    8、年轻人每个周一上班都很烦躁,去请教禅师。禅师拿出一个空茶杯,*静地往里倒茶,水杯快要溢出来了,禅师还在继续倒。年轻人突然顿悟:“大师我明白了,您的意思是,满溢的茶杯装不下什么,只有让心灵放空,才能接收新的东西。”禅师摇头叹息道:“这苦水怎么倒也倒不完……”

    9、青年问禅师:“大师终日答疑解惑、普渡众生,如何不为俗物所扰,静心修行?”禅师微微一笑:“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关机!”

    10、青年问禅师:“我对生活很绝望,因为我老婆把所有钱都带走了。”禅师拿出一个斧头砍断了桌子,青年若有所思的说:“禅师是让我用力打破眼前的的恐惧吗?”禅师说:“没钱还想找我唠嗑!信不信老子砍死你!”

    11、青年想了想,画了一幅彭罗斯楼梯。

    12、 青年问禅师:“我工作很努力,但事业上却没有一点成就,怎么办?”

    13、大师笑说:“人生如阶梯,若不往上走,就会往下行。你可画得出一个又上又下的楼梯么?”

    14、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 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个麦比乌斯环。

    15、青年问禅师:“大师,在单位,他们总嫌我棱角太突出,不合群!” 禅师掏出数根圆柱铺在地上,在上面搁了一块木板,并推动它,说:“你看,轮子合作一致才能保持所承载木板的*稳前进,你能找到棱角突出的形状也让木板*稳 前进吗?” 青年略一沉吟,默默地掏出一个莱洛三角形。(勒洛三角形是定宽曲线,用它来搬运东西,不会发生上下抖动)

    16、青年问禅师:“大师,为什么我有很多优点可是别人却只看到我的缺点?” 禅师浅笑,答:“这就像面镜子,你只能看到自己的容貌却看不到镜子后面的他人。你能找到不一样的镜子么?” 青年略思考,拿出一面半透半反镜。

    17、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喜欢一个姑娘,但是我和她相距千里她又不喜欢我?”禅师浅笑,答:“得不到的就是得不到,这就是没有缘吧,你和她像两个*行线永远没有交叉点。”青年略一沉吟:“黎曼几何。” (黎曼几何没有*行线)

    18、青年问大师:“大师,我看不清人生未来的道路,不知道未来的某时某刻自己会是过的好与不好”大师:“施主,佛家讲究一切随缘,随遇而安,你看那山下随风飘散的炊烟,你数得清它下一个时辰会有多少尘埃还留在那么?”青年沉吟不语,随手写下了一个高斯扩散模式的方程……高斯扩散模式方程,用于计算大气污染物随风扩散的浓度

    19、青年问禅师:“我想要很多钱,但是又不想付出,你能教给我方法吗?”禅师微笑道:“可以,但你能找到一样东西,它无穷无尽,但又不占任何地方吗?”青年默默地写了一个康托尔集。(这是个测度为0的集,用简单的解析几何说法就是这函数图像面积为0)

    20、青年问禅师:“大师,我那么爱她,付出了那么多却不得,可是她还是背弃了我,太痛苦了。”禅师笑道:“孩子,看开点,世间的事本来就不是付出和得到必然相等的,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得到和付出是永远相等的么?”青年略一沉吟:“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1、禅师说:“九十度很热,但这样的水温,能让水沸腾吗?”

    22、青年问禅师:“我的心就像门一样,她的离去,将它关闭,我可能无法再爱了。”禅师若有所思地说:“你看看这朵花,多么的美丽,美之前,如何让心无法开朗?”青年说:“嗯。”禅师继续说:“难道存在开的东西会是闭的么?”青年随口答道:“空集。”

    23、青年问禅师:我一直追不到我心仪的女孩,我该怎么办才好?禅师睁开眼指了指旁边树杆上正在艰难爬行的蜗牛。青年顿悟道:禅师,您是说只要像这蜗牛一样坚持不懈,总会成功是么?禅师抡起木鱼狠砸:傻x,你得像它一样先有套像样的房子!

    24、青年再问禅师,我的头脑却是被这种繁杂的世俗所装满,却要如何是好?   禅师说,你画一个没有瓶子。它总有一个尽头。你不把它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怎么装新的进去?   青年若有所思,画了一个克莱因瓶。(克莱因瓶就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

    25、青年问禅师:“我现在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和烦恼,怎么办?”   禅师说:“你随手画一条曲线,用放大镜放大了看,它还有那么弯曲吗?”   那个青年画了一个魏尔斯特拉斯函数。 (连续但处处不可导,也就是这货本来就没有“曲”的概念)

    26、那个青年说:“我在*长大的。”海拔高处沸点低

    27、青年:禅师,水到沸点会发生什么现象?禅师:滚。

    28、青年:“我发现我的内心到处都是空虚,怎么办?” 禅师说:“一块破烂不堪的布,剪下其中的一小块,不也是完好无缺的么?” 青年默默地掏出了一块谢尔宾斯基地毯。

    [阅读全文]...

2022-05-09 19:01:42
  • 蒲庵禅师的诗句名言名句

  • 名言
  • 他乡寒食身千里,故陇斜阳土一抔。——蒲庵禅师《送西域丁鹤年兵后还武昌省亲墓·燕云何处是并州》

    四色莲花从地涌,万年松树倚云栽。——蒲庵禅师《登南岳祝融峰·镇岳高居紫翠开》

    荷花荡西湖水深,上有兰若当高岑。——蒲庵禅师《游石湖兰若·荷花荡西湖水深》

    霜红柿叶尊前写,月白荷花镜里看。——蒲庵禅师《送钱子予新除博士致政还越中·修髯如雪面如丹》

    一色荷花三百里,洞箫吹月镜中还。——蒲庵禅师《寄神乐观邓仲修仙官·奉祠曾谒会稽山》

    雪堂老苏从二客,携酒夜载扁舟过。——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鳜鱼三尺鲙白雪,临风细酌金叵罗。——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酒酣耳热歌再起,直溯空明三百里。——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一声孤鹤横江来,明月在天天在水。——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酹月呼嫦娥,仰天听天语。——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洞箫吹彻广寒秋,却挟飞仙共高举。——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人生行乐须及时,昨日少壮今日衰。——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功名自昔等炊黍,英雄徒为曹瞒悲。——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画史独何心,丹青托千载。——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后来游赏岂乏贤,文章不如元祐前。——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万金词赋烂星斗,追逐骚雅光联翩。——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先生别去陵谷迁,漠漠宇宙迷荒烟。——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临皋鹤梦骨可仙,谁同此乐消闲年。——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能令大海作*陆,超然独脱阎浮中。——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安禅不避魔鬼窟,受斋直入龙王宫。——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文犀赤豹时作伍,玄猿白鹿日与同。——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腾光嘘气闪奔电,天鼓震曜惊雷公。——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世人虽呵小乘法,谁独高举随云龙。——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天姝散花跪双膝,金盘笑捧明珠红。——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开图恍忽睹颜色,山海遥隔精灵通。——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那知画者有深意,丹青巧夺造化工。——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君不闻幻游天地同旅泊,我身安得驾鹤从西东。——蒲庵禅师《次韵张仲举承旨题卢楞伽过海罗汉图》

    闲占白云千亩地,*依红日九重天。——蒲庵禅师《题钟山新寺·道林大士昔谈玄》

    劫石可消恩莫报,袈裟愿共祝尧年。——蒲庵禅师《题钟山新寺·道林大士昔谈玄》

    中流扣舷发棹歌,有酒不饮当如何。——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江云山月想登临,仿佛图中见风采。——蒲庵禅师《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光翻贝叶诸天晓,香种昙花大地春。——蒲庵禅师《奉和御赐诗韵·满袖炉烟吐紫宸》

    宣和道君天帝子,降灵下作长生主。——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风流不混世间尘,清出冰壶湛秋宇。——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长鸣若有诉,飞声彻昆仑。——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是时道君振衣起,遥听鹤语通仙意。——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濡毫为写青田真,龙香更洒亲题字。——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朱顶凝丹砂,白羽吹霜袂。——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遂令霞上仙,控鹤森翱翔。——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一朝中原成永诀,五国城高卧风雪。——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此时老鹤如可呼,便欲骑之上天阙。——蒲庵禅师《蜀府命题所藏宣和瑞鹤图》

    秋满龙沙草已霜,射雕风急朔云长。——蒲庵禅师《次韵王敏文待制燕京杂咏·秋满龙沙草已霜》

    绝漠风高雨土沙,五云何处望京华。——蒲庵禅师《次韵赵子将提举秋兴》

    藩将戈船遥蔽海,国人弓马旧为家。——蒲庵禅师《次韵赵子将提举秋兴》

    洗兵会有承*日,社稷安危不用嗟。——蒲庵禅师《次韵赵子将提举秋兴》

    金陵古帝州,山水天下壮。——蒲庵禅师《秦淮谣送郑太守归光州石盘山》

    大江九道通秦淮,白头浪蹴桃花涨。——蒲庵禅师《秦淮谣送郑太守归光州石盘山》

    一苇不可航,倒浸钟山青。——蒲庵禅师《秦淮谣送郑太守归光州石盘山》

    年年送人此离别,官柳条青几回折。——蒲庵禅师《秦淮谣送郑太守归光州石盘山》

    呼酒凤凰台,解君金荔枝。——蒲庵禅师《秦淮谣送郑太守归光州石盘山》

    人生富贵岂不乐,角巾归里今奚为?——蒲庵禅师《秦淮谣送郑太守归光州石盘山》

    北渡秦淮水,西登石盘山。——蒲庵禅师《秦淮谣送郑太守归光州石盘山》

    [阅读全文]...

2022-01-02 18:37:34
  •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 经典,禅语
  •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整编进《传心法要》。

    [阅读全文]...

2021-12-01 03:01:24
  •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_经典经典唯美句子

  • 经典,禅语,唯美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

    相关推荐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

    1、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对 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隆波通禅师经典禅语大全:

    1、佛陀的教导及佛陀阿罗汉弟子们的美德,祂们是我们在家众的启发及追求的成果与目标,愿你们今生便能亲见到清净、光明、安祥的心。

    2、作功德、布施、持戒及修止禅是对应于世间的,在佛陀出世前及出世后,这些东西都一直存在着。

    3、至于止禅,那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有所求心。

    4、止禅是无法灭除苦恼的。

    5、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6、止禅只是一种让心*静的方法,但这还是一种带有无明的*静,就像大石压草,石头压在草上,草就不能生长,但是一除去石头,那草又会像以前那样生长,或甚至比以前更茂盛。

    7、身观念处:即以「身体或身内」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身体只是身体,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8、受观念处:以「觉受」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觉受只是觉受,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也是非自非它。

    9、心观念处:以「心」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心只是心,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10、法观念处:以法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法只是法,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既非我亦非它。

    11、佛陀学过的知识和智能就像森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教导我们的就像手中的叶子那么少。

    12、森林里的叶子就是指做功德、布施、持戒和练*止禅,而手中的叶子就是指观禅(内观禅修)。

    13、正念:即忆念不失*,也就是在做或想任何事情之前,要有觉知地知道它。

    14、正知:即了知,也就是在我们想事情的当下完全地了知它。

    15、正念-正知,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清醒、觉醒、随时感知到自己。

    16、所有宗教都教导同样一件事:修练身心,止恶行善。

    [阅读全文]...

2022-06-30 05:25:10
  • 教师陈果语录选摘

  • 教师,语录
  • 教师陈果语录选摘

      陈果:女,生于上海。*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陈果语录选摘,欢迎阅读。

      1、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

      11、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9、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太*,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20、人对最亲*的人最残忍,因为太接*,往往看不到对方点点滴滴的优点。(某天你生病了,父母把你的药煎好放到你的床边。当有一天他们对你说:到桌边来吃药!你是不是会觉得他们变“坏”了呢?)

      21、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有时候物理距离的增大,人的距离却变得如此之*)。

      22、周围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人群淡漠。我们很多人喜欢旅行,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希望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去自我放逐一下。我们为什么要避开别人?因为孤独者即有趣者。孤独是我自寻的消遣方式。

      23、我不装QQ和MSN,因为我需要我自己的时间,很多东西没有必要和别人分享,我也不想有意无意地陷入某些对话中去。

      一、容易混淆的是爱与被爱:

      问题1:我怎样真正去爱他(她)?他(她)需要什么感情,我能不能提供?我能不能在与他(她)接触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感情丰富?

      如何使它很爱我,如何使它更爱我,如何使大家都爱我。

      爱不是一种服务,而是默默的支持和坚定的关怀。

      为了得到爱,大家都使得自己符合大众口味。

      男性的选择的社会标准:取得成就。

      女士的社会标准:美丽。

      错误观点:如果喜欢我的人越多,我就越美丽。

      当一个东西需要我们证实的时候,这个东西本身就值得怀疑。

      马克思: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播种出信任,只有寄予才能播种出寄予。

      寄予要比接受更让人快乐。

      二、爱的对象和爱的能力相混淆:

      爱情是种感觉,同时爱情是种能力。

      我时刻准备着爱,但是缺乏爱的对象。

      爱情包括热度和持久度。

      爱情是种能力。太物质的社会让人缺得很恐惧。

      爱情是浪漫的,如何去经营,维护、修复一份爱情。这完全是爱的能力。

      时间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会两个人走*,也会让两个人走远。

      如何学*爱,如何在爱中学*爱?

      爱无能。

      花花公子:他们缺少爱,爱无能,没有爱。猎奇心态,他们觉得很刺激,但是找不到依赖。他们耐不住寂寞,享受不到独处。

      防止走*他心灵的人看穿他心灵的空虚,因此扯断这根线。

      三、激情和爱情的混淆:

      激情是爱情的一部分。激情帮你点燃爱情的火炬。爱情更关注这个火炬能燃烧多久。发现—关注—吸引—偶遇—交流—害羞—注意对方—嫉妒—表白—进一步熟悉—两情相悦—(那个环节是一个质变的环节)木已成舟—下一个起点。

      偌大的复旦,遇到他,复旦确是如此之小

      如何将激情维护成温情?

    [阅读全文]...

2022-06-24 08:15:29
  • 黄檗禅师经典禅语_经典经典唯美句子

  • 经典,禅语,唯美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黄檗禅师经典禅语!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整编进《传心法要》。

    相关推荐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

    1、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对 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隆波通禅师于1939年5月14日出生于泰国的东北部,依照南传佛教的*俗,于22岁时出家为僧。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并通达了上座部佛教教理。

    [阅读全文]...

2022-03-01 07:06:36
  •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注释赏析

  •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原文:

      活得枯樵耕者知,巡方又欲向天涯。珠穿闽国菩提子,杖把灵峰榔栗枝。春藓任封降虎石,夜雷从傍养龙池。生缘在地南浮去,自此孤云不可期。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注释:

      ①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称“虎符”。古代将帅出征时,由国君和将帅各执兵符一半,以后国君想调动军队时,须将国君所执的一半送至将帅处,与将帅所执的一半吻合后方能接受命令。②岌(jí)岌:极端危险。③*原君: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曾任赵相,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夫人为信陵君之姐。当秦兵围赵时,*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并以姻亲关系来打动其心。④谢:在这里是“请罪”之意,与现代用法不同。⑤侯生:侯赢,原为魏国国都夷门的守门人,后为信陵君家中门客。当*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时,他向信陵君提出窃符之计。⑥曷若:何如,如何。⑦“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杀害,信陵君曾为之复仇,故如姬对信陵君深为感激。⑧穰(ránɡ)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曾任秦将军、相国,握有秦国军政大权。“穰侯”为其封号。⑨虞卿:赵孝成王时相国。他和魏国的魏齐曾为早年间的好友,其后魏齐遇难出奔,他为了帮助魏齐,竟弃官与之一起出走。赘旒(zhuìliú):旒,同“瘤”,多余的东西。履霜之渐:《易经·坤》:“履霜坚冰至。”说明行路时如踏到霜,则冰天雪地即将到来。葬原仲:原仲为陈国大夫,死后,其旧友季友(鲁国的公子)私自去陈国将其埋葬。孔子认为这是非礼的行动。翚(huī)帅师:鲁隐公时,宋、陈等国进攻郑国,宋国也要鲁国出兵,鲁隐公不同意,鲁大夫翚(即羽父)未得允许便帅师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原君,或者*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当得起一个*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建议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壬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象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一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赏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然而,紧接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魏国或其他几国,而只因其姻亲*原君在赵。并由此引出,其实信陵君不仅不为就魏国,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没有魏王。接下来,作者又将矛头指向魏王,说明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对全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

    整理:zhl201609

    [阅读全文]...

2021-12-04 19:41:27
来果禅师语录 - 句子
来果禅师语录 - 语录
来果禅师语录 - 说说
来果禅师语录 - 名言
来果禅师语录 - 诗词
来果禅师语录 - 祝福
来果禅师语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