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关于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59) 说说(137) 名言(1) 诗词(8k+) 祝福(54) 心语(1)

  • 饮食的古诗句

  • 饮食的古诗句

      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下面是关于饮食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食荔枝》

      宋代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2,《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鸡肉鱼肉丰盛美味。

      3,《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唐代 杜甫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译文: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香芹熬成香羹。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饭啊,哪里是在陕西的柁楼底下用餐呢?

      4,《江上渔者》

      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寄胡饼与杨万州》

      唐代 白居易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译文:这里的胡麻饼的模样学着京城的样子制作的,新出炉的面饼酥脆,香气四溢。

    [阅读全文]...

2022-06-10 08:22:58
  • 有关浅谈*饮食论文

  • 有关浅谈*饮食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饮食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以食为天。

      ——题记

      在*人的眼里,食,大若天地。

      *人不仅爱吃,而且懂吃,会吃。以“麻”名震天下的川菜;以“清”闻名中外的粤菜;以“鲜”美名远播的苏菜;以“辣”闻名遐迩的湘菜;以“淡”名昭四海的闽菜……*八大菜系,是人们劳动成就的餐桌佳肴,是人们智慧凝聚的结晶。

      广东,是美食之乡。而在广东,人人几乎都是美食家。*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

      饮,食。说白了就是饮水和吃饭。在我看来,能把这两者合二为一的,最完美不过的是老广州的—早茶。

      早上七点半。茶楼里早已一片喧杂,人潮济济。在老广州的口中,喝早茶被称为“叹早茶”。“叹”在粤语里为享受之意。“叹早茶”可谓是一种享受:约上三五知己,唤上亲朋好友,点上“一盅两件”,看着报纸,拉着家常,品着浓茶,这份闲情逸致,弥漫在其乐融融的暖情中。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人们在茶桌上的艺术与美味,是广东饮食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叹早茶”顾名思义,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不折不扣的*文化。“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蕴。”西方人饮酒是为了身体,*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一杯浓郁清香的红茶,是早茶中的上乘之品。啜一口红茶,养胃提神。衬上“一盅两件”、烧卖、艇仔粥……几碟点心,一杯浓茶,谈笑风生,这是广州早茶的味道,这是我们的味道。它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情味。

      茶点,是早茶的核心所在,也是厨师们的用心所在。茶点分干、湿两种,各具风味。而干点中的佼佼者非虾饺莫属。这是每位食客的心头所爱,一笼晶莹剔透,皮薄馅足的虾饺,爽口弹牙的水晶饺皮里,害羞的虾仁犹如小姑娘,红着脸,躲在“屏风”后若隐若现。咬一口虾饺,馥郁鲜甜的虾味迅速在口中蔓延开,侵占着你的口腔,盘踞着你的味蕾。这是海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食物在时间中沉淀,人情味在时间中积累,饮食文化在时间中熠熠生辉。粤滋味,是对美味的诠释,是人们创新的智慧,是浓郁的人情。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要传承这份粤文化,不仅要传承的是原有的粤风味,还要传承人们的创新智慧,浓郁人情,诚信真心。

      粤滋味,是精良食材被烹调得淋漓尽致的滋味,是真心实意被揉合得回味无穷的韵味。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着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阅读全文]...

2021-12-26 03:04:17
  • 关于饮食的诗词歌赋

  • 经典
  •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关于美食的诗歌数不胜数,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让无数人食指大动。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美食的诗歌,希望你喜欢。

      关于美食的诗歌篇一:为心爱的人下厨

      作者:二毛

      炉堂里 柴火为你燃烧

      房顶上炊烟为你袅袅

      我系上围腰

      手握明晃晃的菜刀

      心爱的

      你想吃什么

      阳光拌豆苗

      月亮煮清粥

      米线过小桥

      再加上两支红辣椒

      心爱的

      你只要喜欢

      我会为你把春风用来青炒

      雨丝用来下面

      落叶用来红烧

      哪怕去捉五洋的鳖九天的鸟

      飞雪山中的野味道

      哦

      你是盐你是醋你是酱我的红颜调料

      只有你懂我手中的勺秘制的香料

      鼎沸中的微妙

      情爱中的独到

      你说我下厨的样子好爽好飘

      说这顿饭是你一生中的美味佳肴

      哦

      心爱的

      只要你需要

      我会永远紧握这把菜刀

      为你下厨到老

      下辈子也为你烹调

      作者:二毛

      *之上 我烹饪什么

      香辣少鸡或17岁的瓶儿

      宫爆仅仅是爱的手段

      饥饿使雪白的肌肤

      在蒸笼里冲动

      然后快乐地成熟

      哦,我粉蒸的粉子

      哦,我热气腾腾的美女

      为了烹饪

      我在丰厚肥硕的土壤中播种美女

      然后在麦田里守望

      香酥胸、雕刻的亲吻

      以及红油娇嫩的指头

      这些滋阴补肾的糯东西

      这些亩产98斤的美人儿

      要长到多少芳龄 才能拦腰收割

      谁能告诉我

      体温要达到几成油热

    [阅读全文]...

2022-03-19 18:32:28
  • 诗名含有谈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谈字的诗词

  • 书孙公谈圃,谈圃载子由为黄白术,将举火,

    杨万里〔宋代〕

    少许丹砂和水银,链成紫磨赚痴人。颖滨莫笑狸奴著,却恐狸奴笑颖滨。

    代谈时英宪副作谈湖州人也

    苏葵〔明代〕

    四明与苕溪,烟水本相接。几年乡井心,促膝灯下说。

    一朝先我归,送送不易别。我怀君当知,有梦逐征楫。

    在禄匪恋荣,解组非慕洁。何当柏台霜,不及楝庄月。

    抱琴懒鸣弦,倚剑厌吹吷。至情默绸缪,酒尽舟柁捩。

    或谓光嗤景仁谈禅而自谈又因用前韵为景仁解禅

    司马光〔宋代〕

    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

    书孙公谈圃谈圃载子由为黄白术将举火一猫据炉而溺须臾不见

    杨万里〔宋代〕

    少许丹砂和水银,鍊成紫磨赚痴人。颍滨莫笑狸奴著,却恐狸奴笑颍滨。

    或谓光嗤景仁谈禅而自谈又因用前韵为景仁解

    司马光〔宋代〕

    贱子司已久,景仁迷自今。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到岸何须栰,挥鉏不见金。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宋代〕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古人谈读书

    朱熹〔宋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

    白居易〔唐代〕

    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熏花果,兰汤洗玉肌。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李白〔唐代〕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苏轼〔宋代〕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恰従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阅读全文]...

2021-12-28 21:06:05
  • 含有食字的古诗词 带食字的诗词名句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内篇·逍遥游》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戴圣《虽有嘉肴》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四·齐宣王见颜斶》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佚名《小雅·鹿鸣》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警世通言·卷九》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佚名《硕鼠》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传·彖传下·丰》

    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华阳国志·卷二》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第五回》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32章 非乐(上)》

    不食人间烟火。——《随园诗话·补遗 卷九》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佚名《战城南》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传·郦陆朱刘叔孙传》

    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阴符经·中篇》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警世通言·卷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又呈吴郎》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司马迁《项羽之死》

    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刘向《虎求百兽》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苏轼《寒食雨二首》

    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六韬·文韬·文师》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说苑·反质》

    [阅读全文]...

2022-05-09 17:19:38
  • 描写饮酒的古诗词

  • 描写饮酒的古诗词

      【月下独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问刘十九】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金陵酒肆留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凉州词】

      朝代:唐代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饮酒】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长命女】

      朝代:五代

      作者: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饮酒】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阅读全文]...

2022-01-08 04:54:53
  • 汪曾祺谈饮食文化

  • 汪曾祺谈饮食文化

      在汪曾祺众多的散文中,关于吃文化的文章占据了一大部分。下文是有关汪曾祺的谈饮食文化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

      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著名小说、散文家、戏剧家。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师从沈从文。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受戒》、《异秉》等。他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八十年代之后,因为那时候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了。

      汪曾祺可以算是一个京派文人的汪老,他既不是以散文起家的职业散文家,也不是久负盛名的资深散文大家,散文创作对他而言不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罢了。可是就是这样的“捎带脚”成就了一个散文家。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汪老古朴明净,冲淡*和的散文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欢。特别是他谈吃的美食散文。汪曾祺谈吃,不同于知堂的冷峻,张爱玲的矫情洋气,也不同于梁实秋的一脸吃客像。娓娓道来,信手拈来,别有风味地流露淡淡的文化气味,都是寻常吃话,读来却是不厌。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老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的人。他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

      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画一样,随性,却又有雅致的讲究。

      这种味道,大师傅做不出,他们有匠气,小保姆更做不出,她们缺乏想象。

      老头儿的文字也像他形容的菜,有清新的豆香。里面的一些幽默就更鲜爽啦。

      越看越觉得这老头儿可爱,走到哪吃到哪,吃得那叫一个香!直到他写到自己也老了,感叹:

      “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然而,他却是在写下这句话的1997年过世的。汪老的一生可以用他的话来概括,“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方米做郇厨。”而汪老的这个郇厨是做的那样“别有才情”呀。有人说他写吃的文字可以就食。甚至比实际吃还有味道。个人觉得很有道理。

      汪曾祺的文字炉火纯青。一段*常的生活,被他拿在手上,揉一揉,捏一捏。三下五除二,简直栩栩如生。如果只是文字炉火纯青,是不够的。还要热爱生活。汪老曾所过,“我把自己所有的爱的情怀灌注在喜好美食的文章中”,“用自己艺术的心灵体味更其真淳的生活,并用美化了的生命热情再现。”

      正如汪曾祺所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是的,美食,这就是他找的乐子,想的办法。让我们仿佛可以从他的文字中随手一抓,即可抓取“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在锅里烙熟的年烧饼”。凡此种种,常常让我觉着饥饿。

      汪老的美食散文主要将饮食与民俗相结合,写了地方的风俗人情;间或做知识考据,将蔬菜的名与来历细细说来;其中又蕴含着汪老睿智的处事态度,他淡泊名利,追求和谐之美,以宽容之心待人,在缅怀过去的时光里,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本文仅就汪老做美食与做学问这点来切入,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也能获得“秀色可餐”知识。

      1.饮食中的知识考据

      著文品食之余,汪曾祺会对饮食间“或做小考证”。每一篇美食散文都含有对相关没事的来历,名称,掌故等历史,文化知识的自觉考证,这不是汪老“掉书袋”刻意为之,而是作者严谨治学态度和广博学识在无意间的自然流露。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李生滨认为汪曾祺的散文“俗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读过《徐文长佚草·双鱼》,考查出鳜鱼何称鳜鱼,以及不同地域中不同称呼的由来,“也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老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但汪老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介绍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知识考据贯穿于千字文全篇,可谓“凡引必考”,句句皆有来历,因此具有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价值。从春秋孔子《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切鲙不得洗,洗则鲙湿”,到唐代杜甫诗《阌乡姜七少府设绘戏赠长歌》“无声细下飞碎雪”到宋朝《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鱼池琼林苑》“临水斫脍,以见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如何“切脍”为什么“脍”,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得出“切脍”的妙处在于“存其本味”,并提出恢复“切脍之风”的善良愿望。措辞中肯,语气委婉,恳切磋商,丝毫无空泛的道德说教意味。

      2.严谨广博的学人风度

      在他看来,“草木虫鱼,多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他不仅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且引申到文艺创作中来,希望人们注重对生活知识的积累和保持脚踏实地的文风。在《葵·薤》的结尾汪老明确的这样写道:

      “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汪曾祺散文》"饮食文化"读书笔记

      《家常酒菜》

      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

      《写字画画做饭》

      *字,除了临摹,还要多看,即“读帖”,我的字受“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影响,但我并未临过“宋四家”,是因为爱看,于不知不觉中受了感染。

      写字、画画是一种内在的运动。写字,画画,都要把心沉下来,齐白石题画曰:“心闲气静时一挥。”心浮气躁时写字、画画,必不能佳。写字画画可以养性,故书画家多长寿。

      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需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食谱中写的最好的,我以为还得数袁子才的《随园食单》。这家伙确实很会吃,而且能说出个道道。如前面所说:“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实是经验的.总结。“荤菜素油炒,素材荤油炒”,尤为至理名言。

      《萝卜》

      大抵一种东西第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四方食事》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成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葵薤》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现在不是也都很爱吃了么?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吃食与文学》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踪迹其美学追求。北京人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追寻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古文化荒邈难稽。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

      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样吃蛤蜊,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阅读全文]...

2022-07-21 20:47:37
  • *饮食文化的论文

  • *饮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不断加剧,形成特色饮食文化交流形式。对古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进行了梳理,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即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形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特色,调整双方的饮食结构,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饮食营养标准,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于*人饮食来讲,“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一日三餐填饱肚子,而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蕴含着*人长久以来对待食物的观念和态度。例如,孩子出生以后,亲朋好友通过吃红色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满月的时候要喝满月酒,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吃一碗“长寿面”……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与饮食有着不解之缘,与其说是满足*人生理的一种基本需求,不如说实际上,*饮食仅仅是借“吃”这一简单的外在形式,来表达*人所具有的丰富感情,这即是*所具有的特色饮食文化。

      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历史进行考察发展,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元明清时期*饮食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本文将以*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为研究主体,探索元明清时期*在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色,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古代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饮食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代*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产较为丰富,这为*古代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渊源进行考察发现,*自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之后,对外饮食文化交流便逐步开展而来,汉代从西域引进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坚果。例如,黄瓜、大蒜、胡桃、核桃等,这些饮食极大地丰富了汉代时期大众的饮食品种,在古代*,汉代张骞通西域是中外交流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开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源头。

      在唐宋时期,*饮食对外交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加之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兴盛,唐宋时期的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据有关史料统计,唐宋时期,几乎亚洲所有国家都与*有过交流关系,形成了以使节、商人等为主要文化交流传播的主体。随着中外交流形势的快速发展,唐宋时期外来人口快速增加,这必然对*的饮食结构、饮食风俗等带来深刻性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外来食物原料在唐宋时期的流入。对唐宋时期社会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考察发现,外国使节在进行宫廷觐见的时候,往往会将一些本国的珍奇美味带入中原。而唐宋统治者在不断开拓疆土的过程中,也*惯于引进一些边疆的食物,这进一步丰富了唐代对外饮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饮食原料的不断扩充。

      元明清统治时期,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蒙古族通过扩大疆土统一了*,使其成为当时力量最为强大,国土资源最为丰富,饮食种类最富饶的国家。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一些国家的使臣、商人在元代进行贸易或宫廷觐见的过程中,都会将其本国的特色食物原料带入*,使得元代时期*饮食结构和种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进入明朝以后,汉族统治者更加重视与国外的交往,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汉代统治者希望将古代*独特的饮食文化形式传播到边疆或其他国家中去。例如,明成祖统治时期就曾经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而且随着明朝统治时期,边疆居民、泛海经商、侨居他乡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为明朝统治时期食物原料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良好的传播条件。

      经历“康乾盛世”的清朝统治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此时,在饮食文化交流方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物原料交换上。此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短时间范围内*饮食文化对外交流受到阻拦。但是,“1840年6月~1842年8月战争”之后,晚清统治者被动开放,在一系列不*等的条约下,*各个便利的沿海通商口岸不断开放,与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变得更为频繁,此时,在与各个国家的贸易交往过程中,外族食品已经开始不仅仅出现在皇宫内部,而且已经开始逐步流向基层社会。例如,土豆、辣椒、玉米、番茄、巧克力、面包、烧酒、啤酒、汽水等,均是晚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后传入的重要饮食种类。

      在中外饮食文化快速交流的今天,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步伐从未间断过,例如,20世纪八 九十年代,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外国餐饮连锁机构的引入,使得当前外来餐饮连锁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均在*市场上得到扎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不断加剧。

      二、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古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进行分析,可见元明清时期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用,下面将以元明清时期*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为案例,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1.食品食料是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元明清时期,*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已经实现了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在长期的饮食交流过程中,*、东南亚与食品食料相关的生产技术也相互传入和流出,在这一时期,*与东南亚饮食文化的首要内容是食品和食料,主要包括粮食的交流,果蔬、海产品、调味品及其他副食品的交流,茶、酒饮品的交流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的交流。

      元明清时期,*与东南亚粮食交流主要是采用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南洋各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大米贸易;二是从南洋各国引入新物种。尤其是受到元明清进口优惠政策的影响,大量的洋米被引入古*。同时玉米和番薯等新物种被引入,使得国人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在元明清时期,以果蔬、海产品、调味品及其他副食品为代表的饮食交流开始盛行,每年大量的龙眼、荔枝、橄榄、菠萝蜜、香蕉、西瓜等被出口到东南亚。随着*华侨在东南亚的定居,蔬菜种植技术在东南亚得到了传播。另外,当时,*还引入了东南亚的新蔬菜水果物种,如辣椒、马铃薯、西红柿、番木瓜、菠萝等。

      *是茶叶的故乡,在元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传播,东南亚的饮茶、种茶文化均传自*。大量的华侨在东南亚定居之后,将国人的饮茶*惯也传入了东南亚。另外,*的酿酒技术在东南亚也得到了传播,同时东南亚的制酒技术也传入*。

      2.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独特的传播者。

      在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传播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中外使节、海贸商人和华侨华人。

      在元明清时期,受制于特殊的历史国情,中外使节成为*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元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与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在东南亚进贡的物种中,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食品或物品,如南洋香料、海产品、珍禽异兽等;在进贡过程中,中外使节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体验当地的饮食生活,将这种饮食文化带入本国。中外使节得到的回赐物种中,也有大量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食品或物品。

      尽管元明清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实施禁海,但是与东南亚的海运贸易从未间断,海贸商人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又一传播者。官商、盗商、民商等海贸商人进行海外贸易的过程中,将*特有的饮食商品贩卖到海外,同时将东南亚的食品,如燕窝、鱼翅、海参等带入国内。

      另外,元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华侨华人,他们将饮食文化带入国外的同时,还将一些生产技术在当地进行传播,促进了饮食文化的扎根。

      三、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

      1.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形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与东南亚双方的饮食文化进行考察发现,在*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过程中,这种交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迁移”现象,而是双方在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种独特形式。以*为例,随着东南亚饮食文化的不断传入,*总是基于*独特的传统饮食基础之上,对东南亚的饮食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如,*和东南亚在烹饪的过程中均喜欢使用辣椒调味,而在东南亚辣椒调味传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与东南亚的烹饪方法、食用方式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食用过程中,对辣椒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调整,出现了以麻辣、香辣、酸辣、酱辣、鱼香味等各种特色味道的辣椒调味材料。在重庆、四川等地区,还形成了以辣为主要特色的川菜。再例如,东南亚人使用燕窝的数量极少,而燕窝在引入*后,既是珍贵的宴*餐品,也是滋补佳品。可见,随着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加快,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形成了双方的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2.调整双方的饮食结构,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饮食营养标准。

      *在与东南亚饮食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不断对双方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更为科学和营养的健康标准。比如,在*的传统饮食中,主要以米面为主,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较低。在*饮食文化中,*人喜欢将玉米、花生等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同类作物作为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使得国民的饮食的营养成分更加均衡。随着*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华人将*丰富的蔬菜等物种引入东南亚,不断丰富了东南亚的饮食资源,同时将*特色的传统技术引入到东南亚,使得东南亚单一的饮食结构形式得到了改变。提升了东南亚地区人民的科学饮食标准,促进了人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3.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贸易是最为普遍的交流途径,而随着*与东南亚贸易的不断发展,必然带动了双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元明清时期,*大量的食品原料、饮食器具不断对外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以武夷山为代表的福建红茶,在清朝时期一度被销往海外市场,在带动福建地区经济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朝时期,福建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茶厂、茶叶生产手工作坊和茶叶经营商店。随着茶叶运输的不断发展,福建人力挑运业和水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对于东南亚地区也是如此,元明清时期,东南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开发较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商人、使节等将茶叶等生产技术传播到东南亚以后,带动了东南亚的糖业、酒业、渔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然,周传慧.试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12-13.

      [2]元代*食品与西域茶饭[J].**,2014(02):4-8.

      [3]陈实,陈广恩.元代的*茶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45-47.

      [4]王焱.经济全球化挑战下的东亚生活文化[J].浙江学刊,2012(04):23-25.

      [5]杜莉.元明清中外食文化交流[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4):56-58.

      [6]卢晓光,刘树胜.论元杂剧中的饮食*俗[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02):67-69.

      前言

      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也行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饮食*惯。饮食从字面上来看,即是指的吃的和喝的东西。这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仅如此,饮食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在人们旅行的过程中离不开美食,因此对于一些旅游景区来说,大力发掘该地的饮食文化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借助对饮食文化的发掘,来增强某当地景区的特色。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弘扬我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形成。

      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二、自然地理因素对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影响。

      (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四川盆地周围多为海拔1000到3000米的高山,这样一来会导致来自太*洋的暖湿气流受到盆地周围山脉的影响。因此在四川盆地地区,受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弱。当暖湿气流进入到盆地以后,受到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的影响,暖空气在四川盆地长期滞留。在冬季时由于受到北部山脉的影响,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流难以影响到四川盆地地区。这就使得四川盆地冬季比较温暖,开春较早。且盆地内部降水丰富,多雨多雾,蒸发量较少。这些综合性因素也导致了四川盆地地区湿度较大,当地人需要吃辣来驱寒。因此四川人都爱吃火锅,这样一来可以帮助人们排掉体内的湿气。不仅如此,由于云雾出好茶,在四川盆地地区也盛产茶叶。

      (二)海陆位置对人们饮食文化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3-05 15:42:46
  • 与食物相关的古诗词

  • 食物,名人,语录
  •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古人喝酒,往往能赋予诗篇佳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食物的古诗词。

      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____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2、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____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3、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____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6、松花酿酒,春水煎茶。____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9、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____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11、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2、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1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5、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____白居易《问刘十九》

      16、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____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9、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____黄庭坚《登快阁》

      2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1、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____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4、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____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25、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____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2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____杜甫《曲江二首》

      27、笑尽一杯酒,*都市中。____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28、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____李白《客中行 / 客中作》

      29、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____白居易《问刘十九》

      30、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阅读全文]...

2021-12-11 14:46:37
  • 与食物相关的古诗词

  • 食物
  •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古人喝酒,往往能赋予诗篇佳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食物的古诗词。

    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____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2、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____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3、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____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6、松花酿酒,春水煎茶。____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9、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____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11、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2、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1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5、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____白居易《问刘十九》

    16、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____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9、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____黄庭坚《登快阁》

    2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1、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____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_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____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4、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____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25、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____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2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____杜甫《曲江二首》

    27、笑尽一杯酒,*都市中。____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28、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____李白《客中行 / 客中作》

    29、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____白居易《问刘十九》

    30、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阅读全文]...

2022-04-26 17:41:33
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 句子
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 语录
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 说说
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 名言
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 诗词
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 祝福
名人谈论饮食的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