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字的古诗大全

关于魏字的古诗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魏字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魏字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魏字的古诗大全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85) 诗词(5) 祝福(1k+) 心语(51)

  • 《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

  • 《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阅读全文]...

2021-11-28 15:51:03
  •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九日和韩魏公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原文: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嘉佑年间(1056—1063)还朝,历任枢密使、宰相。韩琦原作题为《乙巳重阳》,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间韩琦赋

      ,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在能够确定年份的苏洵诗中,这是最后一首;在今存*五十篇苏洵诗中,这首是他的压卷之作。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佑元年)持益州张方*、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佑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佑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欲朝廷不次用之”;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已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1-12-02 15:18:41
  • 关于魏了翁夏至古诗词三首

  • 夏至
  •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一》

    宋代:魏了翁

    书生只惯野人庐,谁识潭潭省府居。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二》

    宋代:魏了翁

    朱荣铅砌拱都堂,静合明窗夹主廊。

    外省诸司西恻畔,枢寮却在外东厢。


    《夏至日祀阏伯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三》

    宋代:魏了翁

    朝吧归来政事堂,衣冠牣宇鹜成排。

    须臾排马还私第,一片闲庭锁夕阳。

    [阅读全文]...

2022-01-16 22:29:40
  • 《送魏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古诗的阅读答案

  • 阅读,语文
  • 《送魏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古诗的阅读答案

      在学*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魏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古诗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请对此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两者对猿声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诗是写别后“忆”友时的景象:潇湘之上,猿啼声声入友梦境,令友梦中亦愁绪不解。虚写猿声,深化惆怅别情。刘诗实写送别分手时黄昏江*的.猿声,渲染了离别时的悲凉氛围。(4分)

      (2)王诗写送友人上船,风雨入舟,凉意逼人的秋风秋雨凄凉景象之中寓有悲凉别绪。刘诗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的景象,既写友人被贬的遥远与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别时恋恋不舍之深情。情景结合,别有韵味。(4分)

      赏析:

      《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赏析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不禁更加动情。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阅读全文]...

2022-03-09 13:16:49
  • 形容故宫的诗句有哪些(赞美故宫魏巍庄严的5首经典古诗)

  • 赞美,经典
  •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故宫在春节期间只有除夕那天闭馆,正月初一到初六正常开放。这对很多想在春节期间浏览故宫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春节期间游故宫,感受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感觉古代皇家的气派和辉煌,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过法。

    当然会有很多朋友选择春节期间待在家里,或是去别的地方游玩。所以闲石特意找到几首描写故宫过春节的诗,借助作者的描述,一起来感受几百年前故宫的春节盛况。

    乍回斗柄又芳晨,端月元阳万象新。

    竹叶向风消积雪,梅花除腊报初春。

    彤庭启节迎祥始,邃阁兴文起草频。

    每绎晦翁真乐处,早知天意即生民。

    我国古代所说的元旦,和现在的元旦并不是同一天,而是指春节,即是大年初一。从诗中我们了解到,那一年的春节,北京正巧下了雪,上天把故宫给装扮起来。想那雪中的故宫肯定美得和仙境一般,而且也如诗中所写,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新春气息。瑞雪兆丰年,竹报*安,梅开富贵,万象更新,更是举国同庆,万民同欢。现在的我们借助镜头和网络,随时随地都能欣赏到故宫四时的美景,也能在天涯海角共同分享来自四百年前的祝福。

    太蔟初分来万国,融融淑景动青阳。

    曈昽翠盖祥云覆,缥缈兰宫瑞气扬。

    节遇三元开宝历,时逢四始奉霞觞。

    山呼拜舞臣民乐,愿颂千年正未央。

    根据很多影视剧里的情节我们就能猜出,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到慈宁宫给孝庄皇太后拜年的情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人类能做得更好。古代九五至尊的皇帝以身做则,孝行天下,在新年第一天给祖母拜年,送上祝福。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时至今日,孝道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大力提倡。愿所有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乐享天伦。

    一线走金蛇,随风舞势斜。

    腾空为瑞气,落地是祥花。

    元旦延千喜,春雷响万家。

    声中四十字,手速八回叉。

    新年放爆竹是我国的古老传统。宋朝王安石的诗就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在很多地方都已实行禁放的规定,我们就从诗中感受一番燃放爆竹的热闹场面吧。闭上眼,想象在故宫上空放起了各种烟花爆竹,那可真是又美又壮观。记得去年元宵节,故宫上演了两场灯光秀,那可是一票难求啊。我们现在借助科技手段看到的灯光秀,肯定要比当时皇宫里的爆竹烟花更绚烂更精彩更环保。如果弘历知道的话,估计要羡慕我们这些现代人了。

    喜声瑞气遍皇州,春旭先辉北阙楼。

    交泰三阳肇羲象,敛时五福协箕畴。

    诏书宽大衔金凤,岁德耕耘利土牛。

    日励自心强不息,敬天勤政又从头。

    古人在新年第一天写字、画画,叫做新年试笔,也是一种祈福,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学业大有长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希望福气永远伴随着自己,皇帝自然也不例外。作者在诗中寄予了非常美好的新年愿望,前两句写全国到处都喜气洋洋,春回大地。第三四句写三羊开泰,五福临门。第五六句写政通仁和,年年丰收,百业兴旺。最后两句则是作者勉励自己,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闲石把这首诗送给朋友们,借助这来自数百年前的问候,把最吉祥的祝福送给朋友们。

    天下人增岁,寰中物报春。

    簋樽酬上日,礼乐本彝伦。

    大典疏情谊,内朝展燕亲。

    青阳欣序启,茀禄迓天申。

    映座椒花丽,盈庭鹭羽振。

    和*歌敛福,敷锡万方民。

    春节的传统之一就是合家团圆,这在皇家也不例外。皇帝虽高高在上,可也有家人有亲情,也讲究人伦孝悌,春节也要和家人吃一个团圆饭,希望家庭和睦。现代社会改变了很多,但是人们依然期盼家庭和睦。正如歌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和谐社会离不开和睦的家庭,愿家家都和睦美满,亲情浓浓。小家幸福了,社会就和谐了。

    通过这五首诗,我们看到魏巍庄严的故宫也有亲情的一面,那些曾经生活在里面的人,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期望,而这又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春节作为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期盼团圆、幸福,不论古今,不论贵贱,所有人的愿望都是一样的。不论在哪里过春节,闲石都为您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阅读全文]...

2022-07-01 19:22:12
魏字的古诗大全 - 句子
魏字的古诗大全 - 语录
魏字的古诗大全 - 说说
魏字的古诗大全 - 名言
魏字的古诗大全 - 诗词
魏字的古诗大全 - 祝福
魏字的古诗大全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