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丕八步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丕八步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丕八步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曹丕八步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正史曹丕曹植七步诗
曹植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的故事,尤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大家耳熟能详。以下是小整理的正史曹丕曹植七步诗,一起来看看正史三是否存在曹丕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曹丕登基以前,曹操确实考虑过继承人问题,主要的人选就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个嫡子。其中,曹熊体弱多病,首先推出了竞争。而曹操在问诸子的志向的时候,曹彰明确表示愿意为将,所以曹操派他去征讨匈奴(南匈奴),并取得了大胜。最后,实际形成了曹丕、曹植两个人争夺的局面。由于曹丕是长子,得到了诸如贾诩、司马懿在内的很多大臣的明确支持,但是曹魏的五大谋臣,二荀和郭嘉都死了,程昱年龄差不多到了80岁左右,所以曹操的主要谋士变成了贾诩、司马懿和刘晔,曹操对这三个人的意见还是很看重的。
史书中曹植并没有主动参与争夺储位,反而他手下人杨修、丁仪兄弟不停闹腾,想要扶曹植上位来谋取利益。曹操一开始就是对曹丕区别对待的,给很多儿子封了侯,唯独曹丕是五官中郎将、丞相副,在一门多侯的情况下,不封侯的那个是要继承老爹的爵位的。
所以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的诏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觉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这样;你们闹腾什么,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继承人,否认自己曾经欲立曹植引起的风波。刚开始曹操不做声,下面人以为有机会。曹老板的心思确定了,就不让人闹腾了。还说自己一开始就是让曹丕做接班人的,有推卸责任的'意味。中间曹操也只是摇摆不定。如果说曹操对曹丕不满意,想换个继承人,大概在建安十九年曹植被封为临淄侯的时候,然而在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就成为太子,可见争储时间很短。
曹植主要是得到了杨修的支持。但是又由于曹植、杨修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在很多地方都显示了不足。而三国志上又说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曹操很不喜欢他,这肯定不是主要因素。曹操对杨修的父亲杨彪倒是很看不上,差点杀掉。所以,曹操在明确了立曹丕为太子以后,找借口杀掉了杨修,也标志着曹植集团的最终失败。
曹丕即位以后,首先杀掉了帮助曹植的二丁,让曹植回到了封国。一般来说,回到封国的人,是不能随便回首都的。曹植多次上书要求带兵打仗,可见至少他自认为曹丕对他没有任何的怀疑。
而在曹操去世的时候,曹彰曾经带兵来到邺城,也就是当时魏国(汉朝的国中国)的首都奔丧。实际上很可能有夺权之意,被贾逵劝说交出了兵权。后来曹彰很可能是被曹丕谋杀。
而相比于曹彰,曹植则活过了曹丕,死在曹睿一朝,还敢于在曹彰死的时候,写了一篇颇为露骨的批判曹丕的文章,所以可见,曹丕对于曹植,还是颇为容忍放纵的。并没有拿这个失败者,当做自己的政敌看待。
我们可以看三国演义里德七步诗和兄弟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两首都是很不错的五言诗。可是,在三国时期,五言诗才刚刚出现(不带兮字的),像这种整齐地五言绝句和八旬诗是很难看到的。到了东晋隋唐的时候,才颇为常见。
认为曹丕对曹植狠毒无非是“七步诗”罢了,研究正史的话,还是不要相信了。因为所谓七步诗和兄弟诗都是*杜撰的。三国志没有记载!
关于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曹丕真的逼迫曹植写过《七步诗》吗?
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继位。据说曹丕因为害怕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夺了曹彰的兵权,还逼曹雄自杀,又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不能现“兄弟”二字,不成便要处死他。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那么,历史上真有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吗?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曹植不可能写出如此感情直露,矛头直指曹丕的诗作。曹丕即位后,作为曾经和曹丕争夺嗣位的曹植,处境之难可想而知,明里暗里都会受到曹丕的排斥和打击。身在屋檐下的曹植只能选择把不满的情绪藏在心里。并且,表面上还要表现出对曹丕诚惶诚恐。被贬为安乡侯的时候,曹植写了《谢初封安乡侯表》。黄初四年,又写过《封鄄城王谢表》。这些诗里虽然流露出难掩内心的苦闷,但还是努力把话说得很委婉、含蓄。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曾借手足离别之情来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但仍然措辞讲究,把矛头指向别处,对曹丕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从这些可以看出,曾遭受过多次迫害的曹植,已经变得非常谨慎。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之句显然是对曹丕的不顾骨肉亲情的揭批,是对他残害自己亲兄弟的强烈指责。这样的表达,与他一贯忍气吞声、低头做人的风格大为不符。
正史《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的事情。“七步成诗的”的说法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发;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而《世说新语》带有小说的性质,不可作为实据。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把这个故事写进小说中,并发展了这个情节,从而使这首《七步诗》家喻户晓。
曹丕究竟有没有迫害曹植作《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身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据说是曹丕准备要杀曹植时,命令曹植走七步,曹植遭受迫害时所作。
但三刀却颇为怀疑!
以三刀看来,作古诗对现代不读书的人而言,确实难度不小,但对于曹植——人称天下才高十斗独占八斗的男人,不就是家常便饭么?而且曹家三父子在历史上建安文学时代都是文笔出众的佼佼者,出口作一首兄弟情谊的诗还不是砍瓜切菜?曹丕如果真要为难曹植,为啥偏偏要挑曹植最擅长的文学呢?所以此处有第一个漏洞:因为如果曹丕如果真要杀曹植,完全可以派他去领军打仗,然后打败回来再处置,这样杀得也是大家心服口服。
第二个疑点,姑且不论曹丕要曹植作诗的逻辑合理性,再来看看走七步作诗的时间问题。
走七步需要多少时间?这在传说中完全没有说。曹植可以走一步想一个小时说一句,也可以走两步再想一个小时说一句,想出第三步再想一个小时。也即七步诗的'难度等于一点难度也没有,因为没有限定一步走多长时间。真正有难度的除非曹丕下令曹植七秒内做出七步诗,或者每一步必须一秒内走完,但是根本没有吗!
第三个疑点,就是居然有小太监向卞夫人通风报信,然后卞夫人出场救下曹植!
姑且不论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也不说曹丕居然那么听话,区区一个太监,竟然在没有曹丕同意的情况下,会去为了救曹植搬救兵。
这个太监完全就是曹植同党吗!曹丕怎么可能会允许这样一个胆敢当着朝臣面子上,跟他唱反角的小太监在他身边,不早就咔嚓了么?
而且素来皇宫大院都是各类心机权术玩家的角斗场,这个小太监有什么胆量敢于干涉这类兄弟争权最忌讳的事情?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他跟曹植有交情,但是彼时曹丕已经登上大位,完全是赢家,作为人本能趋利避害,肯定要站在胜利者背后吗,怎么可能和落水狗一样的曹植明目张胆勾结?
第四个疑点,曹操刚死,曹丕初登大位,根基不稳。如果立刻就向曹植开刀,必然曹植这个派系的人脉离心,肯定要投靠刘皇叔和孙碧眼吗!曹丕是笨蛋吗?曹操有糊涂到连位置传给谁都不知道吗?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站在顶点的成熟理性的政治家好不好?
当时外部环境刘皇叔和孙权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治家,豪强和英雄,如果曹家这时内部有点风吹草动,必然会遭到二人联手搞趴下。
所以,曹丕即使是要动手搞曹植,至少也得等位置坐稳了,外面局势稳定了,才搞好不好,显然此时动曹植时机不对!
而对于这一点,金正恩同学不就活生生给大家演示了下如何在封建王朝度过*交接过渡期的例子么?
最后一个疑点,就是曹植被贬到甄城后,曹丕居然还去看望他,兄弟俩居然把酒言欢,不但没有兵刃相见,也没有毒酒害命。而且曹丕挂了后,曹植居然痛哭流涕还做赋凭吊。理论上讲,如果曹丕阵压迫曹植,此时他完全可以出来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了,而不是哀悼好伐?
说完上述疑点,再来看看这个故事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这个故事不是记在《三国志》或者其它史书里面,而是记在《世说新语》里面,还有《三国演义》也拿来说事。
但《世说新语》是什么书,是专门猎奇搜集八卦类的小小道消息的书,根本不是史书。里面甚至还说曹彪暴毙也是因为吃了曹丕酒*的枣子后而死,完全就是黑曹丕的小报,完全是曹丕没给钱报复人家的好不好?而《三国演义》连东风都能被诸葛亮扇两下扇子就扇出来,也就更不靠谱了好不好?
所以,不能拿来当作事实来看,同样的《七步诗》除了世说新语说是曹植写的外,其他史书根本没有提及。而且从诗歌太过的风格和语感,完全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飘飘兮似流风之回雪,宛若兮如轻云之蔽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纵横捭阖的曹植风格不搭调好不好?
再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曹丕继承大位的历史过程。
虽然有说曹丕曹植争权,甚至杨修因为跟曹植走得*被咔嚓。但相比较于曹植的才华横溢,胸有大志,曹丕一样也是才情了得,“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比起子健的奔放飘逸,更有一种稳重清丽好不好。所以才气不是决定大位是谁,问题是当时曹操集团面临的对手和局势,一个是人称刘皇叔,草根创业的枭雄,霸占汉中宝地,对曹操是虎视眈眈,随时准备“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个是孙权,十八岁接下孙策的位置,就敢以五六万人跟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大战,而且将曹操打得服服帖帖,不得不说“生儿当生孙仲谋”的男人。
这种情况下,如果曹丕和曹植争权,必然结果和袁绍挂了后的结局一样,袁氏兄弟二人争权,然后被曹操压到公孙康处,被砍头送回来,所以为了避免兄弟争权,大位只能传给曹丕。而且历史上也有记载是曹植识得大体主动让权好不好,至于什么曹植喝酒违纪开城门等等触怒曹操完全是扯淡!
曹操什么男人,号称识人用人专家的男人!对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谁行谁不行不早就一清二楚?而且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一代枭雄,对于曹氏集团在他死后面临的压力难道不是一清二楚?
故而,曹丕曹植争权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而且曹丕曹植也不存在有利益冲突,完全就没有什么七步诗的事情,不过是好事者为了黑曹丕编出来的小故事罢了。
曹丕的位置是曹氏集团集体决策的必然结果罢了,因此《七步诗》是假,是劳动人民总是同情弱者,*同情落魄天才曹植,故意黑曹丕罢了!
曹丕的七步诗的意思
导语:《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曹丕的七步诗的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关于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曹丕曹植七步诗的真相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曹丕真的逼迫曹植写过《七步诗》吗?
曹操去世后,长子曹丕继位。据说曹丕因为害怕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夺了曹彰的兵权,还逼曹雄自杀,又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不能现“兄弟”二字,不成便要处死他。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那么,历史上真有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吗?
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曹植不可能写出如此感情直露,矛头直指曹丕的诗作。曹丕即位后,作为曾经和曹丕争夺嗣位的曹植,处境之难可想而知,明里暗里都会受到曹丕的排斥和打击。身在屋檐下的曹植只能选择把不满的情绪藏在心里。并且,表面上还要表现出对曹丕诚惶诚恐。被贬为安乡侯的时候,曹植写了《谢初封安乡侯表》。黄初四年,又写过《封鄄城王谢表》。这些诗里虽然流露出难掩内心的苦闷,但还是努力把话说得很委婉、含蓄。在《赠白马王彪》中,曹植曾借手足离别之情来表达对当局的不满,但仍然措辞讲究,把矛头指向别处,对曹丕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从这些可以看出,曾遭受过多次迫害的曹植,已经变得非常谨慎。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之句显然是对曹丕的不顾骨肉亲情的揭批,是对他残害自己亲兄弟的强烈指责。这样的表达,与他一贯忍气吞声、低头做人的风格大为不符。
正史《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的事情。“七步成诗的”的说法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发;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而《世说新语》带有小说的性质,不可作为实据。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把这个故事写进小说中,并发展了这个情节,从而使这首《七步诗》家喻户晓。
曹丕究竟有没有迫害曹植作《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身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据说是曹丕准备要杀曹植时,命令曹植走七步,曹植遭受迫害时所作。
但三刀却颇为怀疑!
以三刀看来,作古诗对现代不读书的人而言,确实难度不小,但对于曹植——人称天下才高十斗独占八斗的男人,不就是家常便饭么?而且曹家三父子在历史上建安文学时代都是文笔出众的佼佼者,出口作一首兄弟情谊的诗还不是砍瓜切菜?曹丕如果真要为难曹植,为啥偏偏要挑曹植最擅长的文学呢?所以此处有第一个漏洞:因为如果曹丕如果真要杀曹植,完全可以派他去领军打仗,然后打败回来再处置,这样杀得也是大家心服口服。
第二个疑点,姑且不论曹丕要曹植作诗的逻辑合理性,再来看看走七步作诗的时间问题。
走七步需要多少时间?这在传说中完全没有说。曹植可以走一步想一个小时说一句,也可以走两步再想一个小时说一句,想出第三步再想一个小时。也即七步诗的'难度等于一点难度也没有,因为没有限定一步走多长时间。真正有难度的除非曹丕下令曹植七秒内做出七步诗,或者每一步必须一秒内走完,但是根本没有吗!
第三个疑点,就是居然有小太监向卞夫人通风报信,然后卞夫人出场救下曹植!
姑且不论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也不说曹丕居然那么听话,区区一个太监,竟然在没有曹丕同意的情况下,会去为了救曹植搬救兵。
这个太监完全就是曹植同党吗!曹丕怎么可能会允许这样一个胆敢当着朝臣面子上,跟他唱反角的小太监在他身边,不早就咔嚓了么?
而且素来皇宫大院都是各类心机权术玩家的角斗场,这个小太监有什么胆量敢于干涉这类兄弟争权最忌讳的事情?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他跟曹植有交情,但是彼时曹丕已经登上大位,完全是赢家,作为人本能趋利避害,肯定要站在胜利者背后吗,怎么可能和落水狗一样的曹植明目张胆勾结?
第四个疑点,曹操刚死,曹丕初登大位,根基不稳。如果立刻就向曹植开刀,必然曹植这个派系的人脉离心,肯定要投靠刘皇叔和孙碧眼吗!曹丕是笨蛋吗?曹操有糊涂到连位置传给谁都不知道吗?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站在顶点的成熟理性的政治家好不好?
当时外部环境刘皇叔和孙权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治家,豪强和英雄,如果曹家这时内部有点风吹草动,必然会遭到二人联手搞趴下。
所以,曹丕即使是要动手搞曹植,至少也得等位置坐稳了,外面局势稳定了,才搞好不好,显然此时动曹植时机不对!
而对于这一点,金正恩同学不就活生生给大家演示了下如何在封建王朝度过*交接过渡期的例子么?
最后一个疑点,就是曹植被贬到甄城后,曹丕居然还去看望他,兄弟俩居然把酒言欢,不但没有兵刃相见,也没有毒酒害命。而且曹丕挂了后,曹植居然痛哭流涕还做赋凭吊。理论上讲,如果曹丕阵压迫曹植,此时他完全可以出来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了,而不是哀悼好伐?
说完上述疑点,再来看看这个故事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这个故事不是记在《三国志》或者其它史书里面,而是记在《世说新语》里面,还有《三国演义》也拿来说事。
但《世说新语》是什么书,是专门猎奇搜集八卦类的小小道消息的书,根本不是史书。里面甚至还说曹彪暴毙也是因为吃了曹丕酒*的枣子后而死,完全就是黑曹丕的小报,完全是曹丕没给钱报复人家的好不好?而《三国演义》连东风都能被诸葛亮扇两下扇子就扇出来,也就更不靠谱了好不好?
所以,不能拿来当作事实来看,同样的《七步诗》除了世说新语说是曹植写的外,其他史书根本没有提及。而且从诗歌太过的风格和语感,完全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飘飘兮似流风之回雪,宛若兮如轻云之蔽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纵横捭阖的曹植风格不搭调好不好?
再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曹丕继承大位的历史过程。
虽然有说曹丕曹植争权,甚至杨修因为跟曹植走得*被咔嚓。但相比较于曹植的才华横溢,胸有大志,曹丕一样也是才情了得,“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比起子健的奔放飘逸,更有一种稳重清丽好不好。所以才气不是决定大位是谁,问题是当时曹操集团面临的对手和局势,一个是人称刘皇叔,草根创业的枭雄,霸占汉中宝地,对曹操是虎视眈眈,随时准备“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个是孙权,十八岁接下孙策的位置,就敢以五六万人跟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大战,而且将曹操打得服服帖帖,不得不说“生儿当生孙仲谋”的男人。
这种情况下,如果曹丕和曹植争权,必然结果和袁绍挂了后的结局一样,袁氏兄弟二人争权,然后被曹操压到公孙康处,被砍头送回来,所以为了避免兄弟争权,大位只能传给曹丕。而且历史上也有记载是曹植识得大体主动让权好不好,至于什么曹植喝酒违纪开城门等等触怒曹操完全是扯淡!
曹操什么男人,号称识人用人专家的男人!对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谁行谁不行不早就一清二楚?而且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一代枭雄,对于曹氏集团在他死后面临的压力难道不是一清二楚?
故而,曹丕曹植争权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而且曹丕曹植也不存在有利益冲突,完全就没有什么七步诗的事情,不过是好事者为了黑曹丕编出来的小故事罢了。
曹丕的位置是曹氏集团集体决策的必然结果罢了,因此《七步诗》是假,是劳动人民总是同情弱者,后人同情落魄天才曹植,故意黑曹丕罢了!
曹丕的诗汇集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遥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感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鶬晨鸣声可怜,
流连顾怀不能存。
《于玄武陂作》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野田宽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垂渚望长州,群鸟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清河作》
方舟戏长水,澹澹自沈浮。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短歌行》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涟涟。
呦呦游鹿,草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蚤?
常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秋胡行二首》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与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乃在大海隅。
灵若道言,贻尔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踌躇。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尧任舜禹,当复何为。百兽率舞,凤凰来仪。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
歌以咏言,诚不易移。鸣条之役,万举必全。
明德通灵,降福自天。
泛泛渌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水,随风靡倾。
芙蓉含芳,菡萏垂荣。朝采其实,夕佩其英。
采之遗谁,所思在庭。双鱼比目,鸳鸯交颈。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善哉行二首》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丕燕歌行的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丕《燕歌行》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⑴露为霜,群燕辞归鹄⑵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⑶,慊慊⑷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⑸?
贱妾茕茕⑹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⑺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⑻琴⑼鸣弦发清商⑽,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⑾。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⑿独何辜限河梁⒀。
注释
本篇属《相和歌辞·*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⑴摇落:凋残。摇:一作零。
⑵鹄:天鹅。一作雁,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为“雁”。
⑶思断肠:一作多思肠。
⑷慊慊(qiàn qiàn):空虚之感。
⑸此句一作“何为淹留寄他方”。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⑹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⑺敢:一作可。
⑻援:引,持。
⑼琴:一作瑟。
⑽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细微,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⑾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⑿尔:指牵牛、织女二星。
⒀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鉴赏
《燕歌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燕”,地名,古为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写离别之情。曹丕《燕歌行》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写一个少妇思念作客远方的丈夫,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古的一首七言诗。
前四句写秋天气候转凉,燕雁皆归,引起少妇对客游远方的丈夫的.思念。以“萧瑟”写秋风之声,以“凉”写天气,以“摇落”形容草木凋零,以“断肠”形容少妇思夫伤心之甚。
接下五句写少妇思夫的心理活动和忧愁。先以两句写少妇对丈夫的设想:料想你此时内心也因思归而痛苦吧,那么你为什么还久留他方而不回呢?“慊慊”,憾恨的样子。接下三句写少妇忧思:我孤独地守着空房,怀着忧愁思念你,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沾湿了衣裳。这三句既体贴远在他方的丈夫,又独自诉说思夫的衷曲,见出忧思之深。
接下两句说弹琴唱歌也不能排遣心中的忧思。前一句说弹琴时琴弦总是发出短促轻微的声音,后一句说唱歌微吟也不能吟唱出舒长*和的音调。“清商”,乐调名,音节短促轻微。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少妇的忧思之深。
末四句写少妇在深夜里望着银河,借慨叹牛郎织女为河梁阻隔而不能经常相会,表达自己独守空房的忧伤。“星汉西流”,天上的银河已流至西天,说明夜已很深;“央”,尽;“何辜”,何故;“限河梁”,为河梁阻隔,河梁,河上的桥。这四句写夜已深但少妇的忧思仍不能自已。
这首诗由秋景起兴,由景到人,层层抒写少妇对作客他方的丈夫的忧思。前四句由秋天的萧瑟和草木的摇落,引出燕雁皆归;接着由鸟及人,引出少妇思夫之情。这样引出主题十分自然而合乎人情。接下来先写料想丈夫思归,又引出何以淹留他方的疑问。料想见出思夫之切,疑问见出盼归之切。料想与疑问虽有矛盾,都在忧思中统一起来。然后由丈夫淹留他方转写少妇独守空房,以“思君不敢忘”、“泪下沾衣裳”抒写少妇思夫之忧之苦。先以“援琴”两句加以渲染,见出忧思之深,又以末四句借牛郎织女之事怨叹,更进一步点染少妇忧思之深。从而把少妇思夫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其次,全诗语言流畅,每句七字,句句用韵。诗中情感借流畅的语言尽情挥洒,借整齐的句子、节奏和音韵而掩抑缠绵,很好地表达了本诗的主题思想。
七步诗曹植古诗译文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白话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得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得,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文学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得《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得《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得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得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以比兴得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得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得“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得豆子,用以制成调味得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得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得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得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得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得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得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得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得,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得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当然,这首诗得风格与曹植集中得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得锤炼和意象得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得比喻,明白而深刻得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得读者得称赏。
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植《七步诗》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
⑽煎:煎熬,指迫害。
⑾何:何必。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治国理家,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渐也明其中理,阿谀奉承地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赏析
诗人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拓展阅读:七步诗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前准备:
1、完整的豆秧一棵;
2、收集关于曹植和《七步诗》的资料;
3、了解做豆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教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教师板书:七步诗)
1、关于曹植,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介绍关于曹植的资料)
2、课前,我们搜集并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谁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
生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下了这首诗。
生2: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3、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适当补充,(介绍《七步诗》的创作经过)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他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小黑板出示《七步诗》)
二、读诗:
自由试读(师: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再自由练读→点名读
三、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
建安二十五年,一代英雄曹操逝世,曹操的次子曹丕继承丞相、魏王之位,同年,他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为帝,结束了汉朝四百余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成为第一任正式的魏国皇帝,没过多久,刘备、孙权分别称帝,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丕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镜头不是很多,而且负面形象居多,比如逼迫其弟曹植七步作诗、逼汉献帝退位等。但其实,历史上的曹丕,不仅是一位开国皇帝,更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建安三曹”。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通晓诸子百家,擅长诗、文、赋,尤其是在诗歌方面,成就颇高,其七言古诗《燕歌行二首》可以说是后世七言诗的开创之作,更难得可贵的是,他著有文艺批评作品《典论》,其中的《论文》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
当得了皇帝,写得出名诗,作得了文艺批评,曹丕的一生,可以说是开挂的一生,不仅在三国的历史上,在所有的封建朝代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曹丕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当数这首《燕歌行》了(燕歌行不见古辞,有许多人认为就是创始于曹丕),其在文学和诗歌形式上的影响力,都十分长远,所以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这首著名的七言诗作。
燕歌行二首·其一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小注:(1)慊慊[qiàn],指空虚或失意之感;(2)茕茕[qióng],指孤单寂寞的样子。
开头三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渲染深秋肃杀的景象,为下面女主人公的出场而作铺垫。三句话,将视觉、听觉、感觉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凄凉、空旷、衰败的感觉,正是传统的悲秋情怀,正如宋玉笔下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接着三句,女主人公登场,“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这位满面愁容、思君断肠的主人公,望着远方,自言自语,爱人离家已久,为何还不归来?一句“何淹留”,将女主人公的柔肠牵挂,是因为什么久留他方呢?是战争,生病,还是有了别人?因为胡思乱想,更增沉重的心情!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绘了女主人公在家独守空房的景象,他白天思君,晚上哭泣,令人感动。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的孤寂无聊,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的忠贞专一,除了思念爱人,她没有别的心思。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在秋夜的月色下,她取过瑶琴想要弹奏一曲,借以寄情,可是弹来弹去都是一些哀怨凄婉的短调,这更加令人断肠了。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明月透过帘幕照在了她空荡荡的床上,她发现后抬头一望,看到银河西转,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银河西转,极言夜之深,可见她临风而立,抚琴低吟,早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她看到了牛郎织女星,不禁充满了同情,质问苍天,为什么要将这有情人隔断在银河两边呢?这是双关的手法,也是说自己和爱人的处境,看似痴话,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一片情痴,她不接受这样的安排,所以她敢于质问苍天,这在古代是非常有勇气的。所以这个结尾,结的漂亮,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体来看,曹丕的这首诗,思想不算复杂,题材也并非独创,但是在曹丕笔下,却将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再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酝酿成了一篇凄婉哀怨的诗篇,辞藻华丽但不滥用,精心布局却又不带雕琢痕迹,足见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难怪后世评价极高,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
另外,《燕歌行》的七言形式,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是非常具有开拓性的,《诗经》主体是四言诗,《楚辞》虽然是七言,但几乎每句话中都有一个“兮”字,还不是纯粹的七言,自《楚辞》之后,虽然偶有七言诗作,但多不纯粹,直到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句句压*声韵,清丽婉转,才真正摆脱了《楚辞》的羁绊。所以说,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在魏晋时代,诗词文学得到较大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诗人。曹植曹子建就是当时的一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位列建安文学中的三曹之列。南朝宋时的著名文学家谢灵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的诗文歌赋都被推为当世的精妙之作。但谢灵运这个人也很自负,他曾经说: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一石是十斗),曹子建才高无双,独自占有了八斗,我占有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另外一斗。然而谢灵运最终也正是因为恃才傲物、轻慢朝纲而惨遭杀害的。
不过今天我们不讲谢灵运,有机会再讲他,咱们继续说曹植。
很多人知道曹植,基本上是从《三国演义》里知道的,而且还知道他的那首《七步诗》以及《洛神赋》,相比他的诗词,很少有人去读。曹植的诗词集中在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昭明文选》里,魏晋南北朝的诗词歌赋大都收录在内。大家有机会去读读,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曹植经典十首诗词。
1、【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析:讲曹植的诗词,这一首七步诗是绝对要讲的。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想必一定记忆深刻。魏文帝曹丕对曹植有所不满,就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就治他的罪。曹植就应声便答应,走了七步之后,就做出了诗,就是这首七步诗,魏文帝曹丕听罢,感到很惭愧。那么,七步诗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诗的意思是说,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明畅,不用多加阐释,便能明白其中含义其意自明,曹植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内心的悲愤。曹植的比喻之妙,用语巧妙,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首诗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
2、【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解析:这首诗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学过。它描写和歌颂的是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对于歌颂的这个人,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写他的胞弟曹彰,也有的说是写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但读完此时,我倒是觉得,两者都不是,应当是写自己的,勉励自己要向汉代的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样勇武杀敌。
曹植用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赋予浓厚的青春气息。
3、【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解析: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大统,对曹植十分防备。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他处处防范,令曹植心灰意懒。曹植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这首诗写的很凄冷,曹植把自己比作是一名荡子妇,以一名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简直比路人还陌生。曹植有感与兄弟之间的境况悬殊,暗自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奈何曹丕的绝情寡义,令曹植愤慨不已,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整首诗从一名被抛弃女子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自己的遭遇。而反观曹丕的行径,他表现出了对自己帝位的不自信,多半是继承了曹操多疑的性格。
4、【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曹丕八步诗的古诗
曹丕七步诗句
曹丕的古诗
曹丕诗句
曹丕的短古诗
曹丕名句
曹丕名言
歌颂曹丕的古诗
曹丕台词
神曹丕台词
关于洛水与曹丕的古诗
曹丕杂诗带拼音的古诗
曹丕皮肤台词
三国时期的古诗曹丕
曹丕的诗词著名诗句
石头城的古诗曹丕
三国演义曹丕的古诗
曹丕不可忘的古诗词
曹丕的人物简介写的古诗
曹丕的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
曹丕写的古诗及千古名句
曹丕三国杀台词
三国杀曹丕台词
曹丕传说皮肤台词
手不释卷三国曹丕的古诗
军师联盟曹丕台词
三国杀曹丕皮肤台词
我国第一首七言古诗是曹丕的
军师联盟曹丕经典台词
古诗草七步诗曹植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