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光的古诗作者一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司马光的古诗作者一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司马光的古诗作者一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司马光的古诗作者一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
2.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3.口有蜜腹有剑。
4.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5.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6.忍小忿而存大信。
7.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8.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9.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10.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1.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12.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13.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5.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16.英雄无用武之地。
17.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18.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9.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20.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21.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22.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
2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24.举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25.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26.人之患,在于不读史。
27.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28.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29.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30.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31.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32.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33.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君法而富强。
34.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35.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36.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37.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8.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39.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40.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41.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4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43.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44.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
45.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46.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47.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48.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分离,以至于败。
49.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能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50.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51.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文化盛世”是哪个朝代?可能你会觉得是唐朝,2000余位诗人让唐诗光芒四射。其实不然,宋代才是文化盛世,诗、词、散文等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批通才、全才如激流般涌现,诸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才让*顶礼膜拜。不过,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宋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虽然他写了大量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学作品,但他却被文坛所忽视,这个人便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司马光的十首诗。
相信提起司马光,你一定脱口而出他”砸缸救友”的传奇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如今乃至胎教书籍上也会有”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可见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之大。司马光聪明、乖巧、好学,又有一位能对他产生正面影响的父亲,使司马光博学多才。据说,七岁的司马光便能背诵《左氏春秋》。
在司马光15岁前,他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池周游各地做官,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不仅知识飞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大才之人,走上官场可谓顺理成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几十年的官场生涯,让其经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据史料记载,他去世安葬的时候,京城百姓*悼念他。
司马光学识渊博,在经、史、百家、音乐、律理、天文、书术等,无所不通。后世对司马光的评价一般是两个头衔,政治家和史学家,而文学家基本没有提到过。也许跟宋朝文坛群星太过闪耀有关;也或许与他在修史和从政方面功勋太过卓著有关,致使文学成就暗淡许多,往往被众人忽视。司马光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也表现出低调的一面,他曾自称:”至于属文,实非所长”。
据记载,司马光存世诗歌超过一千首,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诗要含蓄,有意境,能够启发世人。他赞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新古文运动,赞扬以欧阳修、梅圣俞为代表的复古诗派,尤其爱读梅圣俞的诗。从内容上看,司马光的诗题材广泛,可分为歌颂,交友,抒怀言志,咏史,边塞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困苦。
歌颂诗数量较少,诗歌表现出雍容华贵;交友诗较多,诗中表现出他对有情寓于美好的淡日、浓云、高阁、林端等自然景观之中;抒怀言志诗主要随着诗人官场起起伏伏,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不尽雷同,有进取之心,也有对社会的冷嘲热讽;咏史诗不多,涉及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做出评价,能够体现司马光的历史观;边塞诗一方面赞扬战士建功立业之心切,又同情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之苦;最具价值的诗是反应百姓生活疾苦的,表达诗人民本思想。
整体来看,司马光的诗笔调清新,意境深远,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不雕琢,不做作,少用典故,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浓厚的爱,诗风与白居易相*。那些关心民生的诗,展现出司马光满腔热血之情。
据记载,司马光于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山西,今天是这位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1001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感受他的才气与诗歌的妙处。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闲居
宋代: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送云卿知卫州
宋代: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宋代:司马光
几砚昔年游,于今成十秋。
松坚终发石,鱼变即辞流。
*郡无飞檄,清时不借筹。
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夏日西斋书事
宋代: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板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过故洛阳城
宋代: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代: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瞑目
宋代:司马光
瞑目思千古,飘然一烘尘。
山川宛如旧,多少未来人。
晓霁
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客中初夏》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客中初夏》原文
北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客中初夏》原文注释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是北宋司马光的名句。而今许多人把“葵花”释为“向日葵”,连许多古诗书编者都不例外,实为谬误。因为向日葵是菊科植物,原产美洲,明代后期才传入*,与*本土的几种“葵”不能混为一谈。
葵,在*原指葵菜,属锦葵科,此外还有蜀葵等,也都有向阳的*性。而向日葵属菊科,原称丈菊、西番菊,原产美洲,是明代后期才从南洋传入*的油料作物。
明王角晋《群芳谱》:“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所以,司马光笔下的“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亦有向阳性的植物。
《客中初夏》原文翻译: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客中初夏》原文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一首*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葵花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此诗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介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司马光的历史著作,希望能帮到你。
司马光的著作
北宋的司马光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他更是一名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那么,司马光的著作有哪些呢?在现今比较有名的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和《潜虚》等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先来说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吧,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里包含了十六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现今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司马光为了编撰《资治通鉴》一书,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共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共294卷,300万字左右。其主要内容以国家的政治、军事这两方面为主线,再加以国家的经济、文化和人物评价等辅助内容,司马光希望后人通过阅读该书,能够关心国家兴亡,同时警示统治阶级要吸取前人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
《稽古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算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一共分为三部分,共二十卷,记录了从远古到宋英宗时期历朝历代的大事件。《稽古录》语言简洁明了,简单易读。历朝历代对该书的评价都很高,明代大哲学家朱熹认为儿童读完六经后就应该去读《稽古录》一书。
《潜虚》一书则是司马光所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司马光在即将要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因病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潜虚》是司马光仿照汉代扬雄的写作手法,以五行为基础,义理、图式、术数等为主要内容。
司马光的成就
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北宋司马光,他为北宋这一王朝贡献良多,视北宋的兴亡为己任。那么,司马光的成就有哪些呢?司马光最主要的成就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二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先来说说司马光在政治上的成就吧。司马光在其二十岁那年就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司马光曾多次向皇帝上书,提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后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其十岁的.幼子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因宋哲宗年幼,朝政便被当时的皇太后把持。皇太后一直都是反对新政一派的人,于是她召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回朝主持大局。司马光不顾自己的年迈,毅然回朝接受任命。司马光上位后,立马废除了与新政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恢复旧法。司马光日以继夜的工作,直至耗尽毕生的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在学术上的成就,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先是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司马光一生博闻多识,笔耕不辍,除了《资治通鉴》一书外,他还有其它许多著作。比如散文《训俭示康》、被称为《资治通鉴》的姐妹篇的《稽古录》以及《潜虚》等一系列文学著作。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除了拥有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其的高。司马光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句在现今的流传较为广泛,也是辩证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单单只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养,那么这个人即使拥有一颗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那个人光有才,没有德的话,那么他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只看他自己怎么想了。如果无德,而他的才能又较为出色的话,那么他可能做得坏事的概率就会越大。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这句“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现今看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与一个德行差的人交朋友,还不如跟一个没有什么天赋但积极努力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德行差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选择朋友时要擦亮眼睛。
在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司马光认为要学*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不能学*到,也要借鉴一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告诫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司马光经典名言警句
1、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3、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4、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5、小人多欲则求妄周败家丧生。
6、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7、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8、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9、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1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2、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3、小事不糊涂之谓能,大事不糊涂之谓才。
14、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15、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6、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17、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18、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19、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20、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家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司马光简介!
【家范】司马光
作者小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谥文正,陕州(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官至宰相,卒赠温国公。司马光为官期间,辗转中央和地方任上,皆有政绩。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司马光在政治上主张保守,他将历代国势由盛转衰归因于变革成法,指出:使i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可存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王安石得到神宗的支持后,为推行变法,在人事上进行了一定的清洗,司马光选择退避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共294卷,300多万字,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缕述历代兴衰,并以臣光日的形式撰写了百余篇史论,为统治者提供执政参考,成为后世君臣为政者的必读书。《资治通鉴》成就了司马光在史学上的贡献,使他得以与太史公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家范》是司马光所著家训,因司马*后受赠温国公,这这里又被称为《温公家范》。《家范》共十卷十九篇,除首卷治家外,其余各卷按照祖、父母、子、女、孙、伯叔、兄弟姑姊等分类,根据不同的人在家庭巾的不同角色,为其提供了行为指导。作为毕生致力于修撰史书的学问大家,司马光所著《家范》带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引经据典,言必有据,学术特色鲜明。司马光在序文中引用《大学》《诗经》《孝经》等经典中的语句,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提出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的观点。为实现齐家治国的理想,司马光搜集历代贤达治家的范行,编纂而成《家范》。降及后世,爱白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
《家范》强调封建时代的家庭伦理关系,体现了北宋士大夫对于家庭伦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强调治家莫如礼,将家庭作为维持礼教传统的基础。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对今天仍有启迪的家庭教育思想,主张家长在分配财物时要尽量做到公*,以免制造矛盾;要以义教子,而不以利教子;对子女的教育要从严尽早,只顾溺爱而不知教导,是对子女不利的行为。此外,《家范》中列举了诸多司马光以史学家的眼光选取的事例,不失为考察中国古代家庭生活风貌的材料。
01.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困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l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叉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券举债于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考之寿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疗,阴行鸩毒,亦有之矣。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
做祖辈的人,没有不想着为后世子孙谋利的,然而真能为后世子孙谋到利的人很少。为何呢?如今为后世子孙谋利的法子,不过是尽可能广泛地积累产业来留给子孙,使田产广大连接阡陌,房屋店铺多得跨越坊巷,粟米麦谷充满粮仓,金钱丝帛装满箱奁。不知满足地求取财货,怡然以为能够供应子子孙孙用上好几辈子也用不完了。然而不知教导子女做人的正道,以礼法治理家庭。自己在数十年间,辛勤劳作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子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因为用度奢靡,游荡无度而散去,反而嘲笑父祖愚笨不懂得娱乐,又埋怨父祖吝啬,对他们没有恩宠,而苛待父祖。开始是以欺瞒哄骗的手段窃取家巾的财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实在不够就立字据向别人借钱,打算等父祖过世后就偿还。看他们的意思,几乎是唯恐父祖长寿。更严重的,甚至父祖有病不给予积极治疗,暗地里毒杀父祖。这样一来,原来所采取的为后世子孙谋利的行为,恰恰助长了子孙的恶行,甚至为自己招来了灾祸。
《家范》附一:司马光传(选自《宋史》)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范》附一:司马光传(选自《宋史》),欢迎大家分享。
《家范》附一:司马光传(选自《宋史》)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允言**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加集贤校理。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从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诏置末级。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兖国公主嫁李玮,不相能,诏出玮卫州,母杨归其兄璋,主入居禁中。光言:“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玮尚主。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衰。
进知制诰,固辞,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时朝政颇姑息,胥吏喧哗则逐中执法,辇官悖慢则退宰相,卫士凶逆而狱不穷治,军卒詈三司使而以为非犯阶级。光言皆陵迟之渐,不可以不正。
充媛董氏薨,赠淑妃,辍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谥,行册礼,葬给卤簿。光言:“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古者妇人无谥,*制惟皇后有之。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唐*阳公主有举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乃得给。至韦庶人始令妃主葬日皆给鼓吹,非令典,不足法。”时有司定后宫封赠法,后与妃俱赠三代,光论:“妃不当与后同,袁盎引却慎夫人*,正为此耳。天圣亲郊,太妃止赠二代,而况妃乎?”
英宗立,遇疾,慈圣光献后同听政。光上疏曰:“昔章献明肃有保佑先帝之功,特以亲用外戚小人,负谤海内。今摄政之际,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纯如张知白,刚正如鲁宗道,质直如薛奎者,当信用之;猥鄙如马季良,谗谄如罗崇勋者,当疏远之,则天下服。”
帝疾愈,光料必有追隆本生事,即奏言:“汉宣帝为孝昭后,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光武上继元帝,亦不追尊钜鹿、南顿君,此万世法也。”后诏两制集议濮王典礼,学士王珪等相视莫敢先,光独奋笔书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王宜准封赠期亲尊属故事,称为皇伯,*大国,极其尊荣。”议成,珪即命吏以其手稿为按。既上与大臣意殊,御史六人争之力,皆斥去。光乞留之,不可,遂请与俱贬。
初,西夏遣使致祭,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使者诉于朝。光与吕诲乞加宜罪,不从。明年,夏人犯边,杀略吏士。赵滋为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光论其不可。至是,契丹之民捕鱼界河,伐柳白沟之南,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将代之。光谓:“国家当戎夷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驁,又从而姑息之。*者西祸生于高宜,北祸起于赵滋;时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场细故辄以矢刃相加者,罪之。”
仁宗遗赐直百余万,光率同列三上章,谓:“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不许。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金以遗舅氏,义不藏于家。后还政,有司立式,凡后有所取用,当覆奏乃供。光云:“当移所属使立供已,乃具数白后,以防矫伪。”
曹佾无功除使相,两府皆迁官。光言:“陛下欲以慰母心,而迁除无名,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已而迁都知任守忠等官,光复争之,因论:“守忠大奸,陛下为皇子,非守忠意,沮坏大策,离间百端,赖先帝不听;及陛下嗣位,反覆交构,国之大贼。乞斩于都市,以谢天下。”责守忠为节度副使,蕲州安置,于下快之。
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方桀驁,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光曰:“朝廷尝失信,民未敢以为然,虽光亦不能不疑也。”琦曰:“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嘿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
王广渊除直集贤院,光论其奸邪不可*:“昔汉景帝重卫绾,周世宗薄张美。广渊当仁宗之世,私自结于陛下,岂忠臣哉?宜黜之以厉天下。“进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遂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获事三朝,皆以此六言献,*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御乐院内臣,国朝常用供奉官以下,至内殿崇班则出;*岁暗理官资,非祖宗本意。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还光翰林兼侍读学士。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诏录颍邸直省官四人为閤门祗候,光曰:“国初草创,天步尚艰,故御极之初,必以左右旧人为腹心耳目,谓之随龙,非*日法也。閤门祗候在文臣为馆职,岂可使厮役为之。”
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取谅祚以降,诏边臣招纳其众。光上疏极论,以为:“名山之众,未必能制谅祚。幸而胜之,灭一谅祚,生一谅祚,何利之有?若其不胜,必引众归我,不知何以待之。臣恐朝廷不独失信谅祚,又将失信于名山矣。若名山余众尚多,还北不可,入南不受,穷无所归,必将突据边城以救其命。陛下不见侯景之事乎?”
上不听,遣将种谔发兵迎之,取绥州,费六十万,西方用兵,盖自此始矣。
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徙知许州,趣入观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而求言诏下,光读之感泣,欲嘿不忍,乃复陈六事,又移书责宰相吴充,事见《充传》。蔡天申为察访,妄作威福,河南尹、转运使敬事之如上官;尝朝谒应天院神御殿,府独为设一班,示不敢与抗。光顾谓台吏曰:“引蔡寺丞归本班。”吏即引天申立监竹木务官富赞善之下。天申窘沮,即日行。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界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又将以为东宫师傅。蔡確曰:“国是方定,愿少迟之。”《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赐以颍邸旧书二千四百卷。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
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哲宗幼冲,太皇太后临政,遣使问所当先,光谓:“开言路。”诏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悦者,设六语云:“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侥幸希进;下以眩惑流俗。若此者,罚无赦。”后复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
起光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苏轼自登州召还,缘道人相聚号呼曰:“寄谢司马相公,毋去朝廷,厚自爱以活我。”是时天下之民,引领拭目以观新政,而议者犹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毛举细事,稍塞人言。光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众议甫定。遂罢保甲团教,不复置保马;废市易法,所储物皆鬻之,不取息,除民所欠钱;京东铁钱及茶盐之法,皆复其旧。或谓光曰:“熙、丰旧臣,多巧小人,他日有以父子义间上,则祸作矣。”光正色曰:“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于是天下释然,曰:“此先帝本意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诏朝会再拜,勿舞蹈。时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光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折简与吕公著云:“光以身付医,以家事付愚子,惟国事未有所托,今以属公。”乃论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罢之。诸将兵皆隶州县,军政委守令通决。废提举常*司,以其事归之转运、提点刑狱。边计以和戎为便。谓监司多新进少年,务为刻急,令*臣于郡守中选举,而于通判中举转运判官。又立十科荐士法。皆从之。
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免朝觐,许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且曰:“毋拜。”遂罢青苗钱,复常*粜籴法。两宫虚己以听。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光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遂以一品礼服,赙银绢七千。诏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陕州。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京师人*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
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都中及四方皆尽像以祀,饮食必祝。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光诬谤先帝,尽废其法。章惇、蔡卞请发冢斫棺,帝不许,乃令夺赠谥,仆所立碑。而惇言不已,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户参军。徽宗立,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京撰奸党碑,令郡国皆刻石。长安石工安民当镌字,辞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辞,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于后世。”闻者愧之。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长歌行》选自宋代郭茂倩收编的《乐府歌词》汉代民间诗歌,那么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歌行古诗作者是谁?
【作者】:无名氏(汉乐府)
原文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简析
《长歌行》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在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其实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也正是应为这样,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
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长歌行》它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候,好像成年人一样严肃,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与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帝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帝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帝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与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注释
凛然:稳重的样子。
指:同“旨”,主要意思。
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华靡:奢华。
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退:回来。
持:拿。
语:对......说。
去:离开。
爱:喜欢。
了:了解。
释:放。
戏:玩耍。
迸:流了出来的样子。
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别长安司马光翻译赏析
司马光的古诗作者一名
司马光名言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的古诗是
听司马光的古诗
司马光传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诗
司马光写的古诗
司马光的一首古诗居洛初夏作
司马光的诗词
司马光砸缸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是古诗吗
有关司马光的古诗
司马光的+名言和古诗
司马光的闲居古诗
司马光古诗有拼音的
司马光古诗的拼音
司马光的枕头的古诗
司马光的诗句古诗
司马光名言警句
司马光的古诗下午
司马光立夏的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真人
古诗司马光的诗意
司马光的四句古诗
司马光的古诗春花
古诗司马光的闲居
司马光的古诗朗诵
司马光砸缸的这首古诗
古诗司马光传的拼音
祝长辈出院的祝福语
师父我永远祝福你
宝贝生日祝福语3岁
搬迁办公室祝福语
陆川大方祝福秦岚
祝福别人前程的话
银行生日祝福短信
祝外婆七十大寿祝福语
保险公司生日祝福语
喜得龙凤胎祝福语
端午节祝福同学的话
送给闺蜜的结婚祝福语
端午要发祝福短信吗
新的一天祝福的短信
对家长的祝福语大全
生日祝福语十字以内
老师对学生生日祝福语
恭喜做外婆的祝福语
小孩满一岁祝福语
同学十二岁生日祝福语
姨父生日快乐的祝福语
小孩满岁祝福语
好友结婚祝福视频
祝福年轻女士祝福语
给初三孩子的祝福语
有趣的新年祝福语
奶奶66大寿祝福语
用数字表达祝福语
房子开工祝福语
搬新办公室祝福语
老人80大寿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