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关于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73) 语录(1) 说说(15) 名言(1) 诗词(745) 祝福(4) 心语(3k+)

  • 四年级第七单元《古诗两首江雪》教案

  • 四年级
  • 四年级第七单元《古诗两首江雪》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课后反思:

    [阅读全文]...

2022-05-05 07:45:54
  • 青岛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的知识点

  • 五年级
  • 青岛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的知识点

      【主要内容】

      《泊船瓜洲》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却感觉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表达了浓浓的思想怀亲之情。

      《长相思》

      【中心思想】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借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寓情于事),《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

      【重点词】

      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

      “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сhóng;

      “还”读huán;

      “风一更”的“更”读gèng。

      课后题: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阅读全文]...

2022-01-30 07:12:29
  • 元宵清李调元古诗

  • 元宵
  • 元宵清李调元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清李调元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1、折桂令

      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2、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他乡故国此宵同。

      3、汴京元夕

      李梦阳

    [阅读全文]...

2022-03-25 10:26:45
  •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题

  • 二年级,语文
  •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题

      在学*、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核参考者的知识才能。什么类型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读准拼音,写好汉字。(8分)

      mào shènɡ yǐn yuē fènɡ huánɡ xīn xiān

      xiónɡ wěi jìnɡ ài huán rào zhǎn kāi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8分)

      风( ) 鸟( ) 恩( ) 塔( )

      凤( ) 岛( ) 思( ) 搭( )

      李( ) 浇( ) 滴( ) 坏( )

      季( ) 绕( ) 摘( ) 环( )

      三、粗心的王芳写错了许多字,请你帮他找出来并改正在括号里。(9分)

      坏绕( ) 茂蜜( ) 凤煌( )

      挥煌( ) 沙布( ) 四李( )

      收流( ) 先花( ) 打盼( )

      四、我会填。(13分)

      一( )龙船 一( )鲜花 一( )荒山

      一( )咖啡 一( )蜜蜂 一( )花瓣

      一( )彩虹 一( )高楼 一( )葡萄

      繁华的( ) 绚丽多彩的( )

      明亮的( ) 川流不息的( )

      五、把意思相反的词填在括号里。(6分)

      窄—( ) 强—( ) 穷—( )

      败—( ) 贱—( ) 内—( )

      六、选字填空。(6分)

      ①外面阴云( )布,看来就要下雨了。

      ②她在品味着成功之后的甜( )。

      ③眼泪顺着她的脸颊无声地( )下。

      ④请你( )下你的地址。

      ⑤她是一个( )福的人。

      ⑥吐鲁番的山( )在五月份已经成熟了。

      七、多美的词语呀!我会连。(4分)

      鲜红的 枝叶 绚丽多彩的 故宫

      难忘的 泼水节 川流不息的 广告

      敬爱的 * 风光秀丽的 日月潭

      茂密的 地毯 世界闻名的 汽车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14分)

      1、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 )的、( )的、( )的、( )的、( )的,( ),美丽极了。

      2、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 ),( )。

      3、日月潭很深,湖水(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 ),叫( );南边像( ),叫( )。

      九、阅读短文,完成作业。(3+1+6=10分)

      祖国山水多美丽

      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像骏(jùn)马,在原野上跑得欢。车窗像照相机,拍下一张张活动的照片。

      一张照片是田野。田野好大好大,大得望不到边。一条条大道,把绿色的田野分成一块块的。

      一张照片是高山。山好高好高,高得望不到顶。一座座高山,手牵着手,肩挨(āi)着肩。

      一张照片是绿水。水面好宽好宽,宽得望不到岸。渔船星星点点,渔民撒(s ǎ)网捕鱼。

      轰隆隆,轰隆隆。火车像骏马,在原野上跑得欢。山山水水看不完,祖国山水多美丽。

      1、小朋友从车窗看到的景色有 、 、 。

      2、“一座座高山,手牵着手,肩挨着肩”这句话把“高山”当作人来写,是 句。

      3、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

      田野好大好大,大得

      山好高好高,高得

    [阅读全文]...

2022-06-01 18:31:57
  •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 语文,三年级,教育
  •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好学*,天天向上。我们从小就把这就挂在嘴边,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做到了呢?不管以前是否做到了,从现在开始也不迟。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1课

      一、默写两首古诗

      二、解词:潋滟 空蒙 奇 西子

      三、组词:断 楚 孤 帆

      四、说出下列词句意思

      1、*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望天门山》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热爱。

      第二十二课

      一、抄写词语

      二、背诵描写“鱼”的自然段

      三、课文从哪些方面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海水五光十色,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和海龟,海岛上有各种鸟)

      四、资料袋里的谚语

      第二十三课

      一、抄写优美的词语、段落

      二、体会词语的好处

      抽 封 侵 飞舞 只好

      第二十四课

      物美价廉 琳琅满目 一应俱全 大饱口福 五颜六色 奔流不息 五洲四海

      园地六

      一、背深 封的意思

      二、背描写景色的诗句

      三、背abac形式的词

      四、多音字

      舍 空 参 长

      1、我能默写《望天门山》。作者是(唐)代诗人 (李白) ,诗中描绘了巍巍的(天门山) 、还有(作者对天门山的喜爱之情),真是太壮观了!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写的是西湖 (晴天) 和(雨中)的美景。诗中,他把西湖比作(西施),说西湖像她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所以西湖也叫西子湖,我能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3、《望天门山》的后两句的意思是*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前两句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

      4、解释下列词语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奇:奇特 西子:西施 欲:想要

      5、 组词。

      将 ( )( ) 划( )( ) 参( )( )

      舍 ( )( ) 爪( )( ) 应( )( )

      6、风景( )( )物产( )( )五( ) 十( )

      成群( )( )瑰丽( )( ) 千( ) 百( )

      光彩( )( )璀璨( )( )

      7、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的),(淡青的),

      (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 (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 ,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这句话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海底高低不*,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 ,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8、《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主要写(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

      写了(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景物。

      9、请默写出几条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22课后资料袋 )

      ( )。 ( )。 ( ) 。 ( ) 。

      10、 形*字组词。

      捡( ) 蓝( ) 状( ) 孤( )

    [阅读全文]...

2022-02-22 23:54:31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中国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中国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中国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中国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阅读全文]...

2022-03-04 21:00:08
  • 说说语文的预*方法

  • 语文,方法
  • 说说语文的预*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无需刻苦勤学,轻轻松松就能考及格。有人说语文很宽泛,博大精深,保罗万象,即便头悬梁锥刺股地学,也很难拿到接*满分的成绩。有人说语文学*靠天赋,有人说语文学*靠积累。其实,无论哪一门学科人都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

      学*首先离不开勤奋,熟练才能生巧。所以,古人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学*也要讲究方法。比起盲目蛮干,运用恰当的方法巧干收获会更多。学*中的预*便属于巧干之举。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每学期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内容为本期要学的全册内容。这种未学先考的做法是为了检测学生假期预*的效果,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孩子一旦掌握了预*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既对全册知识结构有整体的了解,又提前掌握了一些知识点减轻了开学后的负担。同时,孩子在预*中能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在学*的时候可以更专注。

      小升初的孩子面临一个转折,他们要完成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有一个大的提升。压力自然是有的。预*是缓解压力的一个方面,提前预*功课能让孩子在跑过这个弯道时相对轻松一些。

      那么,语文的预*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首先,让孩子对整册书进行浏览,了解内容安排。比如:共几个单元、多少篇课文、综合性学*和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必读的名著有哪些等,在假期就进行名著阅读、查找资料等。有了整体的了解,心中也便有了丘壑。

      然后,逐篇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揣摩文意。不提倡孩子用现成的教辅资料,尤其是孩子不假思索完全按照教辅上的解读来理解课文会限制孩子思维理解能力的发展。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动动手,查查字典、词典,印象会更深刻。可以将字词整理在一个本子上,便于预*后的整体巩固。对课文的感悟和疑惑可以标注在书上。

      再次,语文的预*可以拓展。有的作者值得深入地了解,孩子可以利用这个假期查找其相关资料,读一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对作者的生*、写作风格、代表作等有更多的了解。有的课文是节选的,孩子可以读一读全书内容或欣赏据此改编的影视作品。

      主要的还是突破古诗文的难关。七年级古诗文不是很多 ,在早晨可以多读读,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一背。尤其是《论语》十则、《古代诗歌五首》等,这样的经典之作朗朗上口,可以让孩子提前背熟,也增强了孩子的文化积淀。

      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语文的学*更是如此。 那就从预*开始,扎扎实实地进行,定能有所获。

      预*时,先把要预*的内容快速浏览—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预*笔记有两种:—种是记在书上,另—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

      (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阅读全文]...

2022-03-25 14:46:15
  •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 语文,试卷
  •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鉴定方法。单元测试则是检验学*成果。下面是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欢迎参考!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3分)

      肆虐(nüè lüè) 锃亮(zhèn zèn) 大堤(dī tí)

      皓月(hào ào) 凭栏(pín pín) 缺*(qū quē)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lín xún bēn tā zhàn dān kā fēi

      chuǎi mó jiǎn lòu nà hán zhài wù

      三、成语练一练(10分)

      1、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的成语。(4分)

      水中捞月( ) 雷霆万钧( )

      干脆利索( ) 瞠目结舌( )

      2、成语填空,注意带点字的位置,思考它们的关系,再仿写一个这样的成语。(6分)

      日夜( )程:_____________ 惊心动( ):_____________

      ( )( )不倦_____________ ( )乾转坤:_____________

      四、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里打√或×。(5分)

      1、"汹涌澎湃"四个字按音序排列是"湃澎涌汹"。( )

      2、"雷霆万钧"的"钧"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

      3、"扬汤止沸"和"赴汤蹈火"中的"汤"都指的是"开水"。 ( )

      4、"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中的"红五星"和"迷彩服"都是指人民*。 ( )

      5、辩论就是双方各自阐明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对方见解中的欠缺,以便得出正确的认识。( )

      五、选词填空(6分)

      格外 更加 渐渐 常常 居然 果然

      1、过了清明,天气( )暖和起来了。

      2、久别重逢,大家( )亲热。

      3、妈妈说今天外婆要来我家,( )外婆来了。

      4、学校图书室的书,应该( )爱护。

      5、他关心同学,乐于助人,( )受到大家的表扬。

      6、我真没想到他( )会相信邪教的歪理斜说。

      六、根据课文填空。(12分)

      1、"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_________________还不够,还要能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这句话是_______(谁)说的的,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3分)

      2、《真情的回报》中,由于"我"真诚的服务,得到了订户们的回报有:①推荐订户,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了这课,"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官兵们肩扛______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_______。有的为了行走_______,索性_______奔跑起来。_______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____________。(《大江保卫战》)(3分)

      4、临渊羡鱼,不如____________;扬汤止沸,不如______________。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无难事,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25分)

      (一)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1、按"灾情危急"、"奔赴战场",用"‖"把这段话分为两层。(1分)

      2、从"奔腾不息"、"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日夜兼程"、"气壮山河"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1)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   )(   )

      (2)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   )

      5、朗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句话应用________的语气,读出______的气氛。(2分)

      (二)老鼠嫁女

      阅读提示:

    [阅读全文]...

2022-06-30 09:31:36
  • 《白杨》课文预*解析

  • 《白杨》课文预*解析

      《白杨》原文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重点生字

      戈:g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戈。倒(d僶)戈。枕戈待旦。姓。

      笔画数:4;部首:戈;

      造句:他从小就向往戈壁滩的风光。

      晰:xī

      明白,清楚:清晰。明晰。

      笔画数:12;部首:日;

      造句:她依然清晰得记得事情的经过。

      介:jiè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放在心里:介意。介怀。耿直:耿介。甲:介胄。介壳。个(用于人):一介书生。大:介圭(大玉)。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饮酒介。助:介寿。姓。古同“芥”,芥菜。

      笔画数:4;部首:人;

      造句:事情过去这么久,他早就不介意了。

      疆:jiāng

      地域,领域,边界:疆土。疆宇(国土)。疆界。疆场(战场)。疆陲(边境)。边疆。海疆。极限:万寿无疆。划分界限:“楚子疆之”。疆qiáng 古同“彊(强)”,强大。

      笔画数:19;部首:田;

      造句:祖国的疆土幅员辽阔。

      ● 重点词语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 学*目标

      1、理解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的*惯。

      ● 课文重点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 文章概述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 文章结构

      第一段:这一段从开头到“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的是列车在茫茫戈壁运行,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

    [阅读全文]...

2022-07-25 05:03:19
  • 第五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的内容

  • 第五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的内容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读背——质疑——研讨—感悟。

      (解说: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质疑释疑——感悟。

      3.教师范读—一扫清文字障碍——听录音——学生背读——教师讲析诗句——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以上三种教法大致适用于三种不同的班级:第一种适用于整体较好的班级,第二种适用于整体尚好的班级,第三种适用于整体一般甚至较差的班级。)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年7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页的插图,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陈老莲《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见于图文本《古诗三百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图文本《唐诗三百首》第155页《临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时数:2课日寸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生字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解说:这一段导语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激发学生学*诗词的兴趣,二是简介了“田园诗派”及其代表人物。)

      二、解题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解说:这是为了正音、明节拍以及学生自己初步了解课文等。)

      (2)给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xuān)金樽(zūn)珍馐(xiū)刈(yī)麦箪(dān)食饷(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补充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或B,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阅读全文]...

2022-03-22 18:11:48
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 句子
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 语录
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 说说
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 名言
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 诗词
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 祝福
第7单元古诗三首的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