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唐时期的代表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唐时期的代表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唐时期的代表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中唐时期的代表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中唐时代的诗人有哪些
中唐是唐诗分期之一。一般以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间为中唐。历史上的分期是指从穆宗时期至僖宗在位的875年的时代。这时候的唐朝已经开始有着内外两大矛盾,但还没有到农民起义的程度。你知道中唐时代的诗人有哪些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唐诗人:
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卢纶、李贺、李益、刘禹锡、贾岛、张继、韦应物、李坤元、稹张祜、杜秋娘、张 籍、戴叔伦、顾 况
初唐诗人:
骆宾王、王勃、卢照邻、宋之问、杜审言、杨炯、陈子昂、沈全期、王绩、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结、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祖咏、王翰、钱起、綦毋潜、常建
晚唐诗人:
李商隐、温庭筠、杜牧、陈陶、马戴、杜荀鹤
中唐诗歌特点
秉承着杜甫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唐早期的诗人元结、 頋况、戎昱和戴叔伦等人继续在诗歌中貶斥朝廷官吏,关注民生 疾苦。
继盛唐的王维和孟浩然之后,中唐的山水诗派主要诗人有刘长 卿、韦应物等。
边塞诗的传统仍在延续,代表诗人为李益、卢纶等。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吟咏 山水,称道隐遠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在白居易的率领下,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如火如荼。主要诗人还 有元稹、张箝、王建等。
韩愈、盂郊、贾岛、卢仝等人别为一派,作诗以奇绝险怪为傲, 但是也带来了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
在元白派和韩孟派之外,刘禹锡、柳宗元也是中唐时代优秀的诗人。
李贺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他也是 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拓展延伸】
从唐传奇看中唐诗人的情感特征
中唐贞元时期的诗人具有特殊的情感特征。这一时期的文人们一方面渴望改革弊政,振兴朝纲,使唐帝国中兴。于是产生了以诗歌讽喻朝政的艺术传统,白居易、元稹等人写了大量的讽喻诗,以图干预政事。另一方经历了安史之乱,中唐帝国走了下坡路,诗人们的内心有了伤痛,便不再高歌理想,即便通过改革朝政也无法恢复盛世的强盛图景。加之中唐的党争之祸浇灭了有识之士的政治热情。诗人们既然不能够通过建立功业实现治国*天下的人生理想,于是逐渐由追求外在的功业转而追求内在的情感体验,由此产生了大量关于爱情的作品。在诗歌中有《长恨歌》、《琵琶行》、《悼亡诗》等,在小说中更有大量描写爱情的传奇。在这些爱情传奇小说可以集中反映中唐诗人独特的情感特征,即注重非理性、非道德、内倾化的情感体验。
一、注重感性,排除理性
唐人小说诗人中的爱情往往是非理性的,不需要进行理性的逻辑价值判断,直接通过直觉做出某种行为。因为不需要进行思考和判断,所以这种感性地、受直觉支配的感情往往能够在一瞬间形成,并且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再改变。这种感情具有主观性,是一种主体情感自觉的表现,是小说中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表现,所以需要排斥功利性的价值判断。而这种非理性的爱情具有盲目性、痴迷性的特征,与功利目的无关,甚至可以为情牺牲一切。
真正的爱情具有一种感性特征,表现在外首先就是一种盲目性和痴迷性。盲目性是指爱情中的主人公往往会受到异性某一种特征的吸引,从而忽视其他方面。而痴迷性就是指,爱情的盲目性更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忽视其他人的建议,一意孤行,以至于丧失了理智。唐人小说中的很多爱情故事都带有这种盲目性和痴迷性。
唐人小说中爱情的建立往往不外乎两种因素,外在的才貌吸引。最能代表这种爱情的故事莫过于《霍小玉传》。霍小玉和李益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建立在才貌相兼的吸引上:
玉乃低鬟微笑,细语曰:“见面不如闻名。才子岂能无貌?”生遂连起拜曰:“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
在封建时代,青年男女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所以只能凭借第一印象判断爱情。有时候爱情的产生更加盲目和无法解释。如《任氏鳌贰T谡獠啃∷抵校男主人公郑子爱上了美丽的任氏。仅仅因为她的美貌,就可以忽略任氏身属教坊的低等社会地位,甚至异类狐精的身份。
任氏侧身周旋于稠人中以避焉。郑子连呼前迫,方背立,以扇障其面,曰:“公知之,何相*焉?”郑子曰:“虽知之,何患?”对曰:“事可愧耻。难施面目。”郑子曰:“勤想如是,忍相弃乎?”对曰:“安敢弃也,惧公之见恶耳。”郑子发誓,词旨益切。任氏乃回眸去扇,光彩艳丽如初,谓郑子曰:“人间如某之比者非一,公自不识耳,无独怪也。”
此时,郑子已经知道了任氏的狐精身份,不仅不恐惧,甚至主动追求,就是因为任氏“容色姝丽”。爱色之心胜过了一切,使郑子盲目地爱上了任氏。即便郑子无钱无势一无所有,而任氏也毫不计较,甘为外室情人,屡次帮助郑子,甚至“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这一切行为仅仅也是出于郑子对她的盲目的肯定和爱。
正是因为唐人小说中的爱情具有盲目性、纯粹性,甚至能够为爱情牺牲一切,所以才看出唐人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更加复合爱情的本质,更加具有感性色彩,是主人公个体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感情,突破道德束缚
唐人小说中爱情的感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排除了理智因素,而且还表现在不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上。*传统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要求情感的表达要温柔敦厚,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情感要“中正*和”,“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也就是说情感要用礼义加以节制,不能过分。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思是: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这是孔子在《论语八佾》一篇中,这样评价《诗经关雎》的诗教观。孔子的诗教观固然有其春秋时代恢复周礼的思想背景,此后也一直被奉为国家官方统治思想,然而在思想活跃开放的唐代,这种官方思想似乎再不能作为统治思想,而束缚社会各阶层中作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的人了。所以唐代爱情小说中的情感是感性的,摆脱了理性思考,不再受礼教规范的节制,变得更为大胆、开放、也更符合人性了。
与《诗经关雎》不同,唐代爱情小说中人物的情感热烈奔放,大胆追求自己所想,是付出行动的感情。相比之下,传统儒家思想中要求感情表达不能外露,要含蓄中庸。如孔子赞赏《关雎》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斥责郑卫之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如《狡童》、《子衿》、《将仲子》、《伯兮》、《溱洧》等。就是因为郑卫之声多为大胆直露追求爱情的情歌,不符合孔子温柔敦厚之说。而能体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美学观的《关雎》,恰恰讲述了一种没有付诸行动的爱情。无论诗中男主人公如何辗转反思,日思夜想,也是行动的矮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整首诗都在讲述一个青年男子对所爱慕女子的相思之情,以至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无论“琴瑟友之”,还是“钟鼓乐之”,都是这个男子心中的幻想,也就是说,他并没有任何实际的追求行为,没有任何逾越礼义的行动,他的心中所想,也符合礼义的节制。这种没有行动的爱情表达非常符合封建儒家思想的规范,因此被奉为圭臬。
而唐传奇中的爱情往往都付诸实际行动。如《离魂记》中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当他们的爱情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挠时,倩娘并没有仅限于闺中伤春悲秋怨天尤人,而是离开家庭,主动私奔王宙。尽管结尾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用幻想中的身魂分离解释倩娘的私奔行为。但这正好说明了一个拥有自由灵魂的人可以为了爱情做出多么大胆的行为。再如《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作为闺阁小姐,却能够突破自身礼教约束,月下私会张生。此外如《飞烟传》、《柳氏传》等都是如此,女主人公都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对真挚爱情的大胆追求。 不仅如此,而且即便是公子世子进行猎艳,往往也赤裸裸不加掩饰,甚至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风流韵事加以炫耀。如《霍小玉传》中的李益是个轻薄浪子,正如小说中所引“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一版42页)。他对霍小玉的感情是建立在色貌基础上的。虽有中宵之夜,“引谕山河,指诚日月”的誓言,但面对现实中的婚姻时仍然毫不犹豫地遵从母命,牺牲了霍小玉的爱情,甚至“寂不知闻,欲断其望”。
这些故事都说明男女情爱的问题,在社会上风气比较开放。可见,唐传奇中关于男女情爱的故事已经很少收到传统礼教地影响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付出行动,敢作敢为。甚至在唐人小说中,关于艳遇和婚外情的故事比比皆是。如《任氏传》、《李章武传》、《飞烟传》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正恰恰说明,在思想观念中唐代文人将婚姻和爱情分开,从而更加追求纯粹的爱情。这种爱情脱离了现实中婚姻门阀制度的限制,脱离了社会等级的约束,更加从心而发,更加符合个体追求的'情欲需求。
三、注重内倾化,而非求诸外
真正的情感不仅仅排斥理性和不受道德观念约束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内倾化,非求诸外的特点追求。这种内倾化是指一种自我的情感满足,不受外界观念的干扰,而且不需要外界的肯定,甚至趋向于某一种程度的痴迷状态。唐人小说就具有这种情感特征。
如唐人小说中的一个故事《催护》。催护举进士不中,偶遇城南女子,两厢属意。第二年清明复往扣门,门内无人,便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数日之后,催护再去城南,却发现女子“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这是一个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故事。虽然故事的题目为催护,但显然情感的主角是这位女子。女子爱上催护,不顾老父只有一女,因相思和错过的遗憾而亡。这显然是对内心真正情感的一种尊重和持守,只能顾及自我情感的满足,而无法估计外界的其他因素,更是一种对感情的极致的痴迷。值得注意的是,与明代传奇《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不同,催护故事中城南女子的因情而死,并不是因为外界封建礼教的阻挠,纯粹是因为对感情的求而不得。而催护到来,女子因此复活。这就用浪漫主义的方式更加说明唐人小说中浓厚深情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只诉诸主人公内心,与外界一切信息无关,体现出一种非求诸外的特点。
与此类似的另一则故事是《流红记》。在这一故事中,这种内倾化,非求诸外的特点更加鲜明。《流红记》写儒生偶然拾到一枚从皇宫中顺着流水飘来的一片红叶,上面写着宫中女子题的一首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这位儒生因此思念,精神损耗。旁边的朋友都笑他愚蠢,从现实角度劝他:
子何愚如是也!彼书之者,无意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也。子之愚,又可笑也。
可是他却毫不为动,认为:“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于是回诗一首,仍然顺着流水传入宫内,希望题诗女子能够看到。后来机缘巧合,宫中有女子因罪被遣出宫,于v的朋友做媒,促成二人婚姻,才发现原来这位宫女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在这一故事中,儒生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听从朋友现实角度的劝诫,不再心存幻想,还是依从自己的内心情感指向,痴心不改。很显然,这位儒生听从的是自己的内心,而不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因此借御沟流水回诗,才有机会与宫中的女子借诗传情。至于后来宫中女子竟然收到了儒生的题诗,出宫后竟然能够在冥冥当中嫁给儒生,都具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这种浪漫主义因素也是内心情感指向的外化,而不受外界现实干扰的。此外还有很多唐人小说都体现出来这种内倾化,非求诸外的特点,如《裴航》、《定婚店》等。
拓展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妙语之最
最多的爱——三千宠爱在一身。
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标题:语文课本上,唐朝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位诗人,李贺,王昌龄上榜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本名:李白
别名: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所处时代:唐朝
祖籍:甘肃天水
出生日期:701年(长安元年)
逝世日期762年12月(宝应元年)
主要作品:静夜思、蜀道难、明堂赋、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难及的高度
去世地:江南西道宣州(今安徽宣州)
墓葬地:当涂青山西麓
李白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本名:杜甫
别名: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诗圣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出生日期: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770年
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主要成就: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官职: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名:白居易
别名:诗王、诗魔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河南新郑
出生日期: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846年9月8日
主要作品:《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主要成就: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墓地:洛阳香山白园
白居易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本名:王维
别名:王右丞、诗佛
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
所处时代:唐朝
中秋时期的诗句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已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中秋时期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3、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5、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7、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月夜
关于*古代时期的铁器
铁器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时期的铁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晚期的铁器
我国的铁器时代,大约始于公元前6、7世纪,即春秋晚期。在*,生铁和块炼铁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使*古代的冶铁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楚国是我国最早冶炼铁矿和使用铁器的地方,而迄今的考古发现证实,长沙地区又是楚国较早出现铁器冶铸业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确属春秋晚期的铁器共有9件,都出士在楚境,其中最早的铁凹口锄、最早的钢剑和最早的铸铁件都出土于长沙。铁凹口形锄1951年出土在长沙识字岭314号春秋晚期楚墓填土中。钢剑以及铁鼎1976年出土在长沙杨家山65号春秋晚期墓葬中。长沙窑岭15号春秋晚期墓也有铁鼎出土。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钢剑和铁铸件。早期铁器时代给*带来了巨变。楚国对手工业十分重视,表现在:经营管理上,建立起包括大工尹、尹(如玉尹、织尹、冶尹,即管理不同行业的专官)、令、丞等在内的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设立了各种官府工场,如湖北江陵县城,就是楚国官府造船中心。作为南楚重镇的长沙,随着楚人的开拓,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以铁器冶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工艺水*足以与中原地区并驾齐驱,处于领先于世的地位。
战国时期的铁器
战国时期,铁器逐渐普及,随之而来的是耕地和灌溉面积扩大,农耕技术提高,手工业兴盛,金属铸币大量发行。此时的楚国冶铁业更趋发达,据统计,截至1984年为止,长沙共发掘战国楚墓*2000座,有186座出土了铁器,共30种240件,其中铁工具124件,铁兵器68件,日常用具及其他器物48件。很久以来,一般认为块炼掺碳钢最初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杨家山65号墓钢剑的出土,把碳钢出现的时间上推到了春秋晚期,一下提前了二三百年。经金相检验,这把剑含0.5%的中碳钢,中部由7―9层反复锻打而成,可能还经过了高温退火处理。而与此同时出土的铁鼎,是用生铁铸造而成的,金相的检验为莱氏体白口铁组织。这种铸铁件的发现也使我国铸铁发明的时间大大提前,比欧洲使用铸铁的时间要早2100多年。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冶金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且也表明至少在春秋晚期,长沙地区已经使用铁器,并在铸造方面达到了很高水*。
战国早期以后,长沙的铸铁业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第一,铁器已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长沙战国墓出土的大批铁器,已有相当数量的生产工具,主要有锄、斧、锛、夯锤、削、刀、鱼钩等。此外,还有不少兵器和日常用具。这就证明在战国时代长沙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铁器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第二,韧性铸铁的出现。韧性铸铁是将白口铁经退火处理,使其中的碳转化为石墨,而基体转化为钢组织,改变了白口铁易脆的弱点,且比钢易于铸造。长沙左家塘44号和砂子塘5号战国楚墓就出土了韧性铸铁的铁口锄。这种凹口铁地区普及铁器的技术基础从此奠定下来。当建立起*历史上空前统一的秦帝国后,铁器在秦汉时期进一步推广,到东汉最终代替了青铜器。
铁器的分类
在古玩或工艺品中,铁器主要有武器、生产工具、礼器、雕塑、装饰品、器皿等。
铁制农具
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是在春秋时期。当时,最早生产和使用铁制农具的是齐国。据《国语?齐语》记载,春秋中期齐国官员管仲曾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闵(锄)、夷(锄类的农具)、斤(斧头)、〓(大锄),试诸壤土。”意思是用青铜(即“美金”)铸造剑戟等武器,试在狗、马身上;用铁(即“恶金”)铸造闵、夷、斤、〓等农具,试来耕种土地。这是我国关于使用铁制农具最早的文字记载。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逐渐得到推广。《管子?海王篇》说,春秋晚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可见那时铁制农具在齐国已经得到相当广泛的使用了。
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这从*代的考古发现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例如,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长沙的楚墓和山西侯马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多种铁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其中就有铁槟、铁裴、铁铧等农具。
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已在各诸侯国得到普遍使用;秦汉时期,农具已经完全铁器化。铁制农具比以前的木耒、石耜、骨耜等原始农具生产效率要高得多。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铁制兵器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含铁兵器是商代的陨铁刃铜钺.古代铁制兵器的产生始于春秋末年,其普遍使用在战国时期;至西汉,兵器几乎都是铁制品;而铁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占领战争舞台则是在东汉时期.我国古代的制铁技术到西汉时期已趋成熟,以后各代只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和完善.
钱制钱币
据钱币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铁钱是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四川成都称帝时所铸的铁五铢,现此说已被否定。**后在我国湖南长沙、衡阳和陕西西安等地的西汉古墓中出土数量不少的铁质半两钱,仅长沙西汉古墓一次出土就达32枚,面文篆书“半两”二字,方孔无郭或有郭,其形制、轻重与文帝四铢半两十分相*。因此可以说,这种西汉初期的铁质半两是我国最早的铁钱。
铁器起源
世界范围
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刃匕首,距今4500年(公元前2500年)。
该文物年代经检测认定为冶炼所得。但此文物所代表的年代至冶炼铁器普及之间,有整整1000年时间中东地区鲜有出土新的冶炼铁器,故其为十分珍贵的孤例。
*地区
*发现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510年~3310年之间(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冶炼铁条由于该文物2009年才出土,当时只发布了简报,完整的考古文章2014年才发表,故知名度较低。后经清华大学及牛津仪器公司检测,铁条由“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是冶炼金属。同时碳14检测显示两块铁条年代分别为——3090年前、3075年前;理论误差不超过35年。但由于铁条锈蚀严重,一块铁条内部完全锈蚀,另一块铁条尚存部分残铁。所以实际误差可能较大。对此,研究人员又对墓主人骸骨及墓葬其他文物进行了碳14检测,最终认定该墓葬及铁条的年代为3510年前~3310年前之间(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
该文物不仅打破了此前由铁刃铜钺(北京市*谷县出土)保持的“*最古老铁器”的记录,同时也打破了由西周虢国玉柄铁剑保持的“*最古老冶炼铁器”的记录,意义重大。
铁器运用
西周末年是*的早期铁器时代。这是*开始大规模冶炼铁器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时代。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沙杨家山65号墓(相当春秋晚期)中甚至还出土了一把锻制的中碳钢剑,长38.4厘米。经鉴定:它含碳达0.5%左右,并经过高温退火处理,金相组织比较均匀。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炼铁技术也不断提高,铁器遍布七国,并传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冶金业在*的出现虽然晚于西亚和欧洲,但它的发展却比它们迅猛,并在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走在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而以农具和手工具为大宗。与铭刻文字有关的手工具有: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是当时手工艺的真实写照。正如《论语·卫灵公》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它在铭刻文字中的运用,如同毛笔在书写文字中的运用一样,必然引发一场技术革命和艺术革命,这在石刻文字和古玺文字上尤其突出。
代表元旦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代表元旦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检举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3、《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4、《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5、丁卯元日——(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6、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7、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君倩,除夕与妻子一起守岁,写下了《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棕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夫妻二人夜坐守岁,等待晓光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8、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某年除夕之夜,酣醉之余,欣然命笔写下《守岁》诗:
欲知垂尽岁,有似走壑蛇......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如同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诗人如此强烈的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今日读来仍能醒世警人。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努力,仍勉励自己,表现了诗人只争朝夕的精神。
9、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流浪人间。
10、元旦试笔
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代表友谊的古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代表友谊的古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5、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9、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11、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1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1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5、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王安石《渔家傲·*岸小桥千嶂抱》
16、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黄庭坚《品令·茶词》
1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
18、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9、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佚名《旧题苏武诗》
20、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21、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22、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23、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24、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
27、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8、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29、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柳恽《江南曲》
30、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周紫芝《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31、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2、故人何在,水村山郭。——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3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34、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高适《别董大二首》
35、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36、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
37、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38、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39、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张九龄《答陆澧》
40、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41、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42、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吴文英《无闷·催雪》
43、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44、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45、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46、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47、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48、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49、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端午节虽然一直被认为是纪念日,但是这个节日在古代的时候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天不仅寻常的百姓会热闹欢腾,而且文人官员们也会跟着一同欢乐。另外,与如今将端午节的风俗简化不同,古时的人们非常严格的遵守这些风俗*惯,以至于每一次的端午都是一个场面宏大的盛况。想要感受这样的盛况?那么就来看看智慧男人网小编整理的唐宋时期关于端午节的古诗吧。
一、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这一首古诗是唐朝皇帝所作,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他非常的重视端午节这个节日。不仅将自己的宫殿装饰了一番,亲自参与端午节的风俗节目,还宴请了大臣们一起欢度这个节日。
二、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这一首诗虽然很短,而且意思也很浅显,只是表达了自己在端午时节接到皇帝的赏赐的高兴劲,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能够体会到古人对端午重视。
12下一页尾页
中唐,一般指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间。发展到中唐,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是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
1.元结、顾况
元结(约719年-772年),字次之。少不羁,年十七始折节读书。其创作继承了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杜甫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乐府的创作理论,重视对现实的反映和规讽作用。如他在《箧中集序》提出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他的理论也成了诗歌理论的先声。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府》。
顾况(727年-815年?),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他的诗歌主张与元结相似,重视诗的讽喻作用。存诗不多,代表作《囝》。
2.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唐大历至贞元年间,以大历十才子以及刘长卿、韦应物为代表的诗人所形成的创作风格。
①大历十才子
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诗歌大多为题赠送别之作,多抒发个人的种种感受。虽有自己的特色,但艺术和思想深度不高。他们中较好的作品是卢纶的《塞下曲》和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②刘长卿、韦应物
刘长卿(709年-780年?),字文房。他以诗驰名上元、天宝年间,尤善五言,权德舆曾称其为“五言长城”。其诗受到的影响,多写山水隐逸闲情和贬谪飘零之感慨。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韦应物(737年-792年),少时以三卫郎事明皇,晚年折节读书。他的创作深受的影响,冲和*淡,气貌高占。韦应物长于五言诗,他的五言古体和刘长卿的五言*体诗是中唐诗中的二绝。代表作《滁州西涧》。
③李益
在大历诗坛,与大历十才子及刘、韦不同,李益因其边塞诗显得独树一帜。他曾居边塞十余年,故其诗多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表现对深受边戍之苦的战士的同情。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3.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崇尚奇崛怪异之美的一个诗歌流派。除韩、孟外,还有李贺、贾岛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主要有三:一是“不*则鸣”,二是“笔补造化”,指的是诗歌创作既要有创造性思维,又要在选择物象时力避流俗;三是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这是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生三岁而孤,随兄贬官岭表,不久兄卒,由其嫂郑夫人抚育。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歌方面主张继承杜甫形式上的特点。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代表作《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六七岁时,即端序有法。曾隐居嵩山,两举进士,皆不第。其诗多“苦穷之句”。与韩愈并称“韩孟”,苏轼曾评价“郊寒岛瘦”,即指其诗“寒”的特点。代表作《》。
4.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稍后于韩孟诗派崛起的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元白诗派提倡写实、通俗,又被称为新乐府派。除元、白外,较重要的诗人还有张籍、王建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两千八百余首。生有夙慧。家境清贫。壮年苦读,入仕后本想建功立业,却屡遭贬谪。白居易提出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主张诗歌重写实,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主要诗作有《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以及《》。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是北魏昭成皇帝的后裔。与白居易同科及第,是终身诗友,两人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乐府多为讽喻之作。其代表作《遣悲怀三首》、《连昌宫词》等。
5.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后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白居易誉其为“诗豪”,有《刘宾客集》,一名《刘梦得集》,存诗八百余首。刘禹锡诗风雄直劲健。他开创了通过咏物来寄托讽喻的先例,其在流放巴楚期间所写的乐府尤其值得注意。代表作《竹枝词》九首、《堤上行》三首以及《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等。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入仕后接连被贬,他放浪山水间,以诗文自娱。有《柳河东集》,存诗一百六十余首。集中五言古体最多,大都写自然的美。代表作《江雪》、《渔翁》。
中唐时期的代表古诗
中唐时期伤感的古诗
中唐时期的诗人和古诗
中唐时期古诗词的背景
古诗中的山西中唐晚唐时期
魏晋时期的代表性古诗
初唐时期的古诗
大唐时期的古诗
盛唐时期的古诗
盛唐时期的古诗画
唐朝时期的古诗诗中有信字
清代时期的古诗
盛唐时期诗人的古诗
唐代是中国古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描写盛唐时期的古诗
唐盛时期的边塞古诗
初中时期的古诗
创作于盛唐时期的古诗
杜甫中期的代表古诗
唐宋时期关于节日的古诗
隋唐时期的古诗都有那些
关于唐宋时期喝茶的古诗
孟浩然在盛唐时期的古诗
代表假期的古诗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诗词的巅峰
唐宋时期成都诗人的古诗
隋唐时期关于爱国的古诗
晚唐时期的咏史怀古诗
描写唐朝时期的古诗词
唐宋时期的描写山川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