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的名句

关于杨炯的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杨炯的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杨炯的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杨炯的名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 语录(7) 说说(46k+) 名言(3) 诗词(40) 祝福(128) 心语(79)

  • 杨炯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骢马铁连钱,长安侠少年。——杨炯《骢马》

    夜玉妆车轴,秋金铸马鞭。——杨炯《骢马》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杨炯《紫骝马》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杨炯《梅花落》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杨炯《巫峡》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杨炯《广溪峡》

    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杨炯《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杨炯《从军行》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杨炯《战城南》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杨炯《战城南》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杨炯《战城南》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杨炯《战城南》

    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杨炯《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大号域中*,皇威天下惊。——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寒暑既*分,阴阳复贞观。——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公卿论至道,天子拜昌言。——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雷解初开出,星空即便元。——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杨炯《和旻上人伤果禅师》

    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城势馀三板,兵威乏四邻。——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烛银。——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杨炯《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愁结乱如麻,长天照落霞。——杨炯《送丰城王少府》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杨炯《有所思》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杨炯《有所思》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杨炯《有所思》

    卿家本六郡,年长入三秦。——杨炯《刘生》

    [阅读全文]...

2022-02-01 09:08:17
  •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杨炯名句赏析)

  •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唐朝的上升期里,国运特别激荡着诗人的心,使他们在无休无止的外患面前特别有投笔从戎的勇气,以这样的心态写成的诗,其中就有这首杨炯的《从军行》。

    背景:

    杨炯是华阴县人,11岁时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杨炯从小自视甚高,对人态度傲慢,做过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后在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又任盈川县令,卒于任所。*称其为杨盈川,有文集《杨盈川集》。

    特别注明,杨炯一生都在内地担任文职,并未参军,甚至连边塞可能都没有去过。因此,这首《从军行》作为军旅体裁的名篇,能够出自杨炯之手,充分证明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想象力。可见,有的时候好的艺术并不来自生活,而是来自渴望,甚至是幻想。

    相关知识点:

    本诗题为“从军行”,原本并非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西汉武帝时,皇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天下著名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叫做“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名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形式上,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从作用上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演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恰恰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注意: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能唱的曲词。《诗经》305首全部可以唱。至秦汉时期,曲谱遗失,这个“诗”逐渐成为文学名词。东汉,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歌辞。但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不复存在。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作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其实是不能歌唱的。因此,这个试题并不表示曲调,而只是表明诗的内容。

    再说说律诗的韵脚。

    五、七言八句的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如之前说过的《野望》,“依”、“晖”、“归”、“薇”。“依”是第一个韵,成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

    律诗一般都用*声韵。这就意味着每首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声字。而第一、三、五、七句的末尾必须为仄声字。如《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其中“望”字为仄声,不必协韵,故这首诗的起韵是第二句的“依”字。

    需要注意的是,律诗第一句末尾也可以用*声字。如杨炯这首《从军行》。

    赏析:

    通过阅读首联和尾联,我们即可了解杨炯《从军行》的内容。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意思是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经传递到长安,令我心中起伏不*。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写道: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来表示下级军官。)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在写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敌人的巢穴。牙璋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汉朝时,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唐人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注意,颔联、颈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作用。

    此时的主题思想也有争议。一则说法是杨炯作诗以发泄牢骚,表达他对朝廷重武轻文的不满;另一则说法是作者看到敌人逼*京城,想要为国效命,建功立业。但无论是哪一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也未有从军经历,他的豪迈更多地是一种对战争的想象。

    [阅读全文]...

2022-06-23 10:32:11
  • 杨炯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杨炯名言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2、陶陶然乐在其中。——杨炯

    3、善与人交,岁寒无易。——杨炯《司马参军陇西李宏赞》

    4、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5、朗如日月,清如水镜。——杨炯《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

    6、不由礼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杨炯

    7、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杨炯

    [阅读全文]...

2022-02-23 13:46:04
  • 杨炯《从军行》赏析

  • 杨炯《从军行》赏析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杨炯《从军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鉴赏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阅读全文]...

2021-12-21 03:50:28
  • 杨炯诗句欣赏

  •   1、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2、战城南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西陵峡杨炯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 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4、巫峡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1、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2、战城南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西陵峡杨炯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 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4、巫峡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阅读全文]...

2022-05-15 10:15:17
  • 杨果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几间茅屋,一竿风旆,摇曳挂长江。——杨果《仙吕·赏花时》

    山色日微茫,黄花绽也,妆点马蹄香。——杨果《仙吕·赏花时》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对花饮。——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珍羞恐负将军腹,时雨休归社鬼功。——杨果《游裴公亭》

    天子仁明百灵助,连村箫鼓废年丰。——杨果《游裴公亭》

    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祈州蒲阴(今河北安国县)人。生于金章宗承安二年(宋庆元三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登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卒,谥文献。工文章,长于词曲,著有《西庵集》。与元好问交好。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

    [阅读全文]...

2022-06-19 09:17:56
  • 杨载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引锥试之铁石坚,长城在此势屹然。——杨载《古墙行》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杨载《到京师》

    道士多骑虎,仙人自牧羊。——杨载《题信州先天观图二首·其一》

    戴子文为记,流传示不忘。——杨载《题信州先天观图二首·其一》

    澶漫渠河方涉夏,萧条竹树已迎秋。——杨载《次韵萧君用》

    衔杯兴尽人先醉,舞剑歌长客易愁。——杨载《次韵萧君用》

    八月江湖翻渤澥,长竿更约与君投。——杨载《次韵萧君用》

    朝来千骑出城闉,为向东湖踏早春。——杨载《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其一》

    素练羃林云气薄,明珠穿草露华新。——杨载《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其一》

    山花献笑开檐畔,海鸟忘机戏水滨。——杨载《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其一》

    记取当年贤太守,及时为乐与斯民。——杨载《东湖四景为大尹本斋王侯赋四首·其一》

    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复守衡门。——杨载《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

    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杨载《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

    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杨载《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

    交趾小蛮夷,去国将万里。——杨载《刘将军诗》

    往年鄂州省,绥靖失其理。——杨载《刘将军诗》

    矫矫刘将军,一旦备行李。——杨载《刘将军诗》

    有才兼文武,不但善弧矢。——杨载《刘将军诗》

    深入险恶地,限敌才一水。——杨载《刘将军诗》

    介者数百人,视之若蝼蚁。——杨载《刘将军诗》

    威声闻远方,一边祸为弭。——杨载《刘将军诗》

    如此将帅才,宜歌宿卫士。——杨载《刘将军诗》

    杨载(1271—1323年9月15日)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阅读全文]...

2022-04-19 17:14:08
  • 杨亿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杨亿《咏傀儡》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杨亿《咏傀儡》

    连皷将惊蛰,高枝已变莺。——杨亿《奉和御製中和》

    桂林阳朔溪山秀,莫欢迢迢五岭南。——杨亿《表弟李宗元知桂州阳朔县》

    万里长城穿地脉,八方驰道听车音。——杨亿《始皇》

    东西燕子伯劳飞,新月如钩玉露垂。——杨亿《七夕·东西燕子伯劳飞》

    心猿已伏都无念,海鸟相逢自不惊。——杨亿《别聰道人归缙云》

    送别秋郊岂成恨,白云青嶂是归程。——杨亿《别聰道人归缙云》

    谒帝承明署,娱宾金谷园。——杨亿《故比部李郎中挽歌四首·陇右华宗贵》

    人生忽至此,天道亦难论。——杨亿《故比部李郎中挽歌四首·陇右华宗贵》

    修书何幸佐铅黄,日接群英道自光。——杨亿《次韵和守邦道人寄编修诸学士之什》

    天禄解潮才答客,集仙置使又修书。——杨亿《次韵和族弟日华寄编修诸学士之什》

    非烟缭绕萦珠網,流水潺湲逗石渠。——杨亿《次韵和族弟日华寄编修诸学士之什》

    口里雌黄归品藻,盘中韭白想风流。——杨亿《怀寄枢密王左丞》

    独喜修书依绛帐。——杨亿《怀寄枢密王左丞》

    时登阙里受春秋。——杨亿《怀寄枢密王左丞》

    芝泥初熟诏书成,红药翻阶书景清。——杨亿《内当》

    屋尾生烟宫漏水,时闻幽鸟自呼名。——杨亿《内当》

    秋风苦忆鱠霜鳞,暂剖铜符出紫宸。——杨亿《次韵和十六兄先辈见寄》

    清香扑鼻梅林*,秀色凝眸麦垅新。——杨亿《次韵和十六兄先辈见寄》

    闭阁草玄终寂寞,下车为政尚因循。——杨亿《次韵和十六兄先辈见寄》

    鱼鹽自与沧溟接,鸡犬仍将白社邻。——杨亿《次韵和十六兄先辈见寄》

    官满会须抛印绶,武夷归去作闲人。——杨亿《次韵和十六兄先辈见寄》

    駸駸五马动征尘,太守风流世绝伦。——杨亿《閤门廖舍人知袁州》

    身事汉庭为小相,家传楚国是骚人。——杨亿《閤门廖舍人知袁州》

    烟波莫歎重湖远,桑梓仍将别墅鄰。——杨亿《閤门廖舍人知袁州》

    麦穗微黄稻苗绿,朱轓入境便行春。——杨亿《閤门廖舍人知袁州》

    鸡园开净土,雁塔倚寒空。——杨亿《建溪十咏其七大中塔》

    风铎和清梵,晴幡映彩虹。——杨亿《建溪十咏其七大中塔》

    操心四十知无惑,削牍三千恥自媒。——杨亿《与客启明》

    郡斋悬榻流尘满,七见东风落楚梅。——杨亿《与客启明》

    吴会商功利,蓬邱辍史臣。——杨亿《姚起居赴两浙转运》

    且运方船粟,初尝千里蒪。——杨亿《姚起居赴两浙转运》

    江山助诗思,新咏掩汀蘋。——杨亿《姚起居赴两浙转运》

    褒博衣冠汉大儒,三千奏牍到宸居。——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

    郎官起草归华省,女史焚香伴直庐。——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

    赐对移时亲斧扆,随行兼两载图书。——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

    淮南落木摇鞭裹,湓浦分风挂*初。——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

    郡阁*窥汉阳树,盘餐频薦武昌鱼。——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

    天阙九重悬梦想,江关百战见邱墟。——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

    芳葩散採添蜂蜜,红片狂飘雜燕泥。——杨亿《别赋赏花一首》

    曾认壶中旧春色,桃源重到路犹迷。——杨亿《别赋赏花一首》

    玉女壶倾笑电频,白榆晴影接星津。——杨亿《戊申年七夕五绝·玉女壶倾笑电频》

    顾兔一轮浮月桂,流萤数点入烟芜。——杨亿《初秋夜坐》

    迢迢宫漏传银箭,淅淅天风下白榆。——杨亿《初秋夜坐》

    谏署才闻满岁迁,分符便见入秦川。——杨亿《史馆高司谏绅知华州》

    竹简汗青妨约史,缣囊封皂且论边。——杨亿《史馆高司谏绅知华州》

    塞外狼烟起,军中羽檄稠。——杨亿《故枢密宋给事挽歌三首·六龙初展义》

    山河表里绝狼烟,幕府朝朝醉玳筵。——杨亿《寄并州张给事》

    行春好驻桑郊骑,卜夜谁谈雪宾禅。——杨亿《寄并州张给事》

    梁苑并门杳千里,离怀愁对月婵娟。——杨亿《寄并州张给事》

    甘棠听讼曾无倦,丹笔书刑幸不冤。——杨亿《郡中即事书怀》

    [阅读全文]...

2021-12-01 22:36:41
  •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 诗意
  •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白话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阅读全文]...

2022-03-20 02:40:40
杨炯的名句 - 句子
杨炯的名句 - 语录
杨炯的名句 - 说说
杨炯的名句 - 名言
杨炯的名句 - 诗词
杨炯的名句 - 祝福
杨炯的名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