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经典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国学经典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国学经典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国学经典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国学经典的诗句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经典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2.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23.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4.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25.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7. *朱者赤,*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国学经典的诗句(精选60句)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经典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愧于人,不畏于天。—— 《诗经》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7. *朱者赤,*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3.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诗经》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篇一: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
二、《》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笠翁对韵一东》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诗句
篇一: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1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1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元行冲
3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5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国学经典诗经氓赏析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国学经典诗经氓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作】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匪来”二句: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fēi),通“非”。即,走*,靠*。谋,商量。
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顿丘:卫地名,在淇水之南。一说泛指土丘。
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
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一说指回来的车,“关”为车厢板。一说“复”是关名。
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
载(zài):动词词头,助词,无义。
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草占卦叫做“筮”。
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jiù)言:就是无凶卦。咎,不吉利,灾祸。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
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于(xū):通“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说:通“脱”,解脱。
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
徂(cú)尔:嫁到你家。徂,往。
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
爽:差错,过失。
贰:有二心。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靡,无。室劳,家务劳动。
夙:早。兴:起来。
言:语助词,无义。既遂: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咥(xì):笑的样子。
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偕老:相伴到老。
老:年老。
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反,即“返”字。
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这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国学《大学》原文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大学》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应为“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散,财散*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介绍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天下,说明治国*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国学经典大全
*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十三经
1、《周易》——领袖群经,神龙见首
2、《尚书》——尧舜禹汤,昭如日月
3、《诗经》——所谓天籁,在此一方
4、《周礼》——天地四时,百官居位
5、《仪礼》——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6、《礼记》——六艺之教,中庸之道
7、《春秋左传》——跌宕不群,纵横自得
8、《春秋公羊传》——三科九旨,一统大同
9、《春秋穀梁传》——鲁鱼亥豕,是非难辨
10、《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
11、《尔雅》——聚类释名,经纬百科
12、《论语》——半部治天下,布衣成圣贤
13、《孟子》——民贵君轻,王道荡荡
二、其他
1、《韩诗外传》汉、韩婴——诗在言外,意在诗外
2、《尚书大传》汉、伏胜——劫后馀生,似伪似真
3、《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儒术独尊
4、《大戴礼记》汉、戴德——礼外别传,今文嫡派
5、《白虎通义》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
6、《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集注——一朝编定,千载不移
7、《经学历史》清、皮锡瑞——六经致用,孔教救国
三、史部
(一)二十六史
1、《史记》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汉书》汉、班固——断代为限,一朝国史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4、《三国志》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一部书
5、《晋书》唐、房玄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6、《宋书》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十志,几占一半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
8、《梁书》唐、姚思廉——一洗六朝芜冗之*
9、《陈书》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
10、《魏书》北齐、魏收——魏收作色,秽史扬名
11、《北齐书》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
12、《周书》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
13、《隋书》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
14、《南史》唐、李延寿——杏花春雨江南
15、《北史》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十国合述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十国分述
2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大不掉
21、《辽史》元、脱脱等——怎一个“乱”字了得
22、《金史》元、脱脱等——乱中取次,差强人意
23、《元史》明、宋濂等——其速无比,其陋无敌
24、《明史》清、张廷玉等——一波三折,百年乃成
25、《新元史》民国、柯劭忞——一人之力,千钧之功
2、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9、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10、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1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7、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1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2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3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3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3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3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40、*朱者赤,*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4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4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6、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4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4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5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5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52、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国学经典诗经采薇赏析
《诗经·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国学经典诗经采薇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岁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一: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赏析二: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言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纵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国学诗句
有关国学的诗句
关于国学的诗句
弘扬国学的诗句
国学经典的诗句
国学经典诗句
赞美国学的诗句
121句国学经典诗句
国学句子
国学的句子
国学名句
有国学的古诗
关于国学的句子
在国学中的古诗
国学语录
国学格言
国学标语
国学口号
写国学的古诗
国学摘抄
学学国学的古诗
国学小名士上的古诗句
国学经典的句子
国学励志句子
国学礼仪名句
国学名句大全
国学经典句子
形容国学的句子
国学感恩的句子
有趣的国学古诗
关于小小理财家的古诗
有分别意思的古诗
古诗75首中十一首的二十首
激励高考的好古诗
古诗郎读鹿柴带拼音的
背诵李白的所有古诗
描写小城故事的古诗词
不如在家的古诗
带有织女的古诗
下面篇目属于古诗十九首的诗
写蓬莱岛的古诗
关于太阳简单的古诗
古诗雪梅的观察方法
关于鼠年元旦的古诗词
身在其中又不能离去的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的收获
浪淘沙的英文古诗
演讲结束时说的古诗
反复检查的古诗
你在心安的古诗
关于被诬陷感到委屈的古诗
古诗词的背景图片大全
一步步成长的古诗
山水之间的现代古诗词
山竹的古诗词
离别时祝福安慰的古诗词
仿照蝉写燕的古诗
带花字的古诗有多少首
古诗最感动的情诗
哥舒歌的古诗朗诵
忙于工作不打搅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