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国学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国学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国学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国学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7、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8、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0、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2、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1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4、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1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8、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3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3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34、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3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38、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39、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弟子规》
4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4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4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4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4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4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46、满招损,谦受益(cqxqz)。——《尚书》
4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4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5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3、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1、“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1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7、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20、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家语》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23、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8、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2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7、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9、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10、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大学》
11、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7、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
1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2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2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2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2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2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3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3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3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3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40、*朱者赤,*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4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4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4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46、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4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4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5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5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52、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1、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什么是国学?
我们称”国学“,外国人称”汉学“,以前也有人称”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是*些年来学术界最为响亮的一个概念,是指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国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本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二、渊源演变
“国学”这个概念*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3]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欧化政策,导致社会出现彻底洋化的倾向。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重昂等人成立政教社,鼓吹国粹思想,以求扭转偏向。或许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拟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国学保存会简章》),出版《国粹学报》,撰稿人除了邓实、黄节,还有章炳麟、刘师培、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或为*同盟会会员,或倾向民主革命。1922年4月至6月间,章炳麟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5]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之学”,便产生了现“*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
三、涵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的传统文化观念。
四、国学属性
1.国学≠儒学
*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
北京国子监祭孔大典
北京国子监祭孔大典
可是,*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xian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2.百家并存
在学理上,国学何谓却是可以讨论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增加几分自觉性,使得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会天真的以为穿着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讲国学了。曹聚仁先生当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险的”。而前人比如被誉为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的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无疑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辈子的思想主题。从他入俞樾的诂经学社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国学”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
章太炎指出,经学包含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家,每一家又有各个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家,认为今文经学所讲的,虽然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是有些不满的。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无一非史”。《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是确定无疑的史;《诗经》大部分是为国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谣,所以也是史;《礼经》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胪列事实,中寓褒贬之意,是显明的史;《易经》蕴含着史的精华;《乐经》已经失去,但章太炎揣测它是家在乐谱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的。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所以正如汤志钧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国学的派别中章氏并不专列史的派别。由于“六经皆史”,章氏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这个态度当然和他古文经学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日我们再来看“经”,它们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变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抬举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来,对他们我们只有跪拜的分。
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谓哲学的主要派别。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道德学,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谈过哲理;老庄的主张,和哲学密切联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论理学”也即逻辑学;墨子的《经上》《经下》是极好的名学;法家之中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将他与哲理联系了起来。当然,这是章氏对先秦时期的哲学的刻画。事实上,他对*古代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之部的丰富内容。
五、分类方式
1.按四库分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2.按属性分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
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六、国学经典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3.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纲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4.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七、国学精髓
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
11、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8、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6、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国学经典的诗句(精选60句)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经典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愧于人,不畏于天。—— 《诗经》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7. *朱者赤,*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3.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诗经》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国学知识及答案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对国学知识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为了让您在对国学知识时更加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
A、 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来的喜事是: (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
A、 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表示扬善隐恶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
A、 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红色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黑色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 “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白色脸 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蓝色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孙子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应该说这是个讲究词性但不太注重*仄的经典无情对,较为全面的回答有:
晁补之(宋代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
胡适之(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这三个都可以作为下联。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 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一仞等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万仞是虚指重量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各国就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古代的重量单位,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长度: 1里=15引,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 1分=10厘, (1米=3尺)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
A、隔岸观火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多指韩信,暗渡陈仓指刘邦。
1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C)
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唯美的句子、祝福语通通都是简短而优美,发人深省。多读读这些充满智慧,充满人生哲理的短句,会让您对人生有更多感司。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国学经典句子。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6、哀哀父母,生我劬(qú,过分劳苦)劳。
7、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1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2、见侮而不斗,辱也。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14、一寸山河一寸金。
1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6、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7、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1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23、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2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
26、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3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1、感谢欣赏本文,更多经典语句请关注:国学最经典的句子富含哲理的句子2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3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36、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3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8、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3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0、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42、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4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46、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4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5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
11、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8、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36、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4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4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4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国学句子
国学的句子
关于国学的句子
国学励志句子
国学经典句子
形容国学的句子
国学感恩的句子
国学经典的句子
赞美国学的句子
国学诗句
国学名句
有关国学的诗句
关于国学的诗句
国学语录
国学格言
国学标语
有国学的古诗
国学口号
国学摘抄
国学礼仪名句
国学名句大全
弘扬国学的诗句
国学经典的诗句
国学经典名句
国学名句100条
国学经典诗句
国学名言
在国学中的古诗
写国学的古诗
学学国学的古诗
月亮两个字的古诗
用来表达爱意的古诗词
古诗赞秋天的诗
编入小学课本的古诗词
描写闪电的古诗
古代达官显贵的奢靡生活古诗
古诗秋日山中的图片
单纯的喜欢古诗词
责备自己没有能力的古诗词
登月古诗带拼音的
古诗词常见的意像
与家有关的名言和古诗词
小儿学的古诗有哪种
关于学与用的古诗
13杯酒的古诗
作者是唐王伟的古诗
代表赤壁的古诗
无题是不是无私奉献的古诗
古诗词中事业蒸蒸日上的网名
关于江西美食的古诗
关于树立正确的学*观古诗
赞美小学生的古诗127首
闲谈秋天的古诗
声调轻的古诗
三岁宝宝背古诗的危害
桃花溪古诗中的桃花溪在哪
古诗中出现的情感
忆江南古诗中的风景
描写短暂而愉快的旅行的古诗
带有春天的古诗有哪几个
有梨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