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戏曲的句子

关于赞美戏曲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戏曲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戏曲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赞美戏曲的句子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73) 说说(219) 名言(1) 诗词(78) 祝福(1) 心语(36k+)

  • 赞美戏曲的谚语

  • 谚语,赞美,语文
  • 赞美戏曲的谚语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谚语吧,谚语的内容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赞美戏曲的谚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2、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3、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4、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5、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行。

      6、指任何事情都得下一番苦工夫,方能做出好的成就。

      7、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8、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9、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0、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11、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12、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4、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15、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16、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17、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18、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9、私下练,台上见。

      20、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21、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22、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23、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24、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5、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26、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7、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28、腔好唱,味儿难磨。

      29、字不清,唱不明。

      30、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1、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32、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33、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34、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

      35、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

      36、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37、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38、神不到,戏不妙。

      39、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0、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

      41、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42、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3、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44、站有站相,坐有坐样。

      45、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46、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47、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48、忙而不乱,慢而不断。

      49、百艺不如一精。

    [阅读全文]...

2021-12-04 17:32:07
  • 赞美戏曲的句子大全

  • 赞美,语录,优美
  • 赞美戏曲的句子大全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句子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那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戏曲的句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2、戏曲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视觉效果。

      3、戏曲糅合了雕塑、绘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由于它所要表现的内容情节的需要,也带给人们它独有的美的享受。

      4、戏曲是写意的,因为它需要在小小的舞台上再现不同的场景,展现或恢弘、或清幽的意境。这像极了*的水墨画,在一方宣纸上,用寥寥的几笔勾勒出山水,刻画出鸟兽;用浓的、淡的、浅的、深的墨色去表现大千世界里的种种色彩。

      5、在戏曲的舞台上,视觉始终是最直接的感官,带给人们最强烈冲击。而戏曲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遗余力。

      6、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到流行歌手李纹的`歌曲《刀马旦》;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半个*,到叛逆小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唱京剧……不经意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正悄悄地浸染着我们的生活。

      7、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8、*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囊括了诗词、歌赋、百戏(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汇百川而成江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戏曲程式源于自然界,多少代的先辈艺人、大师悉心观摩体验生活*性、特点,通过艺术加工构成了戏曲表演程式。从而使人到物,更形象、更典型、更夸张、更美好。

      9、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10、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1、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2、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4、私下练,台上见。

      5、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6、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7、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8、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9、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10、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1、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12、打你今朝有过,为你将来**。

      1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4、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15、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16、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17、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8、一清二混三不见(无根底对付的结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没了)。

      19、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0、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21、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22、艺不离手曲不离口。

      23、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4、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5、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26、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

      27、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8、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29、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30、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31、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3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3、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34、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5、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36、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37、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38、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9、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阅读全文]...

2022-04-13 13:23:02
  • 赞美戏曲的诗词(描写戏曲的优美段落)

  • 赞美,优美
  • 清初戏曲作家洪升,历经十年时间写出中国古代戏曲史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长生殿》,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长生殿》问世,引起轰动,反响热烈,第二年再次演出时,正巧当时是孝懿皇后忌月,此举触犯皇室,洪升被革职弹劾入狱,真是“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洪升何许人也?他是清初大戏剧化、文学家。生于1645年8月21日(清顺治二年),浙江杭州,当时称为钱糖。洪姓乃钱糖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洪升的外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廷出仕做官。洪升自幼便受到很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喜好读书,勤奋刻苦,家中藏书无数。洪升十五岁少年时便展露出非凡的才华,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二十出头,已经创作了很多出色的诗文,被很多人赏识。

    洪升的母亲是大学者黄机的女儿,杭州黄家也是名门望族,曾有这样的说法:《红楼梦》里王夫人的原型,就是黄机的女儿,即洪升的母亲。洪升从小跟自己的表妹黄蕙青梅竹马,二十岁时两人结为夫妻,也有说法说黄蕙是王熙凤的原型。当然,这些说法不知道是否经过考证。

    洪升一生命途多舛、不甚顺遂,他经历过家庭的重大变故,父亲罹事,被诬遣戍。他奔走求救,在因为父亲的事情四处奔波的过程中,他体会和觉察到民间疾苦,写了很多作品和诗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他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倍加同情,接触到社会现实和残酷的一面。

    《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历经十年光阴写成,三易其稿,讲述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也是由史实演绎的传奇故事之一,外界对《长生殿》评价很高,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也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长生殿》的曲词描写特别精彩,熟读可以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曲词风格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立体感,衬托人物形象、情感呈现和框架布局,使得整体立体起来,这与作者写作功力分不开。

    从艺术成就来看,《长生殿》绝对是开创了戏剧的先河。这部戏剧不仅歌颂了忠贞的爱情,同时批评了爱情的严重后果。全剧以爱情为主线,又穿插着社会矛盾和历史教训,将爱情与政治斗争相结合,通过展现爱情的悲欢离合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全剧既不脱离史实,又不局限于现实,通过生动、细腻的笔法,让人物性格极为饱满,深刻的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我国戏剧史上影响力重大。

    1645年8月21日,376年前的今天,洪升出生。今天是洪升376周年诞辰纪念日,我们一起欣赏十首洪升的诗,在这些诗中,感受诗人的那时情怀。

    雪望

    洪升 〔清代〕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将游大梁

    洪升 〔清代〕

    匹马嘶荒野,群山拥乱云。

    迢迢二千里,去哭信陵君。

    答友人

    洪升 〔清代〕

    君问西泠陆讲山,飘然一钵竟忘还。

    乘云或化孤飞鹤,来往天台雁宕间。

    寒食

    洪升 〔清代〕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

    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

    明月飞乌鹊,空山叫杜鹃。

    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公子行

    洪升 〔清代〕

    春明门外酒楼高,称体新裁蜀锦袍。

    花里一声歌《子夜》,当筵脱与郑樱桃。

    蒙山道中

    洪升 〔清代〕

    乱石绕东蒙,崎岖古道通。

    一身千里外,匹马万山中。

    密树遥遮日,轻花细逐风。

    望云双泪落,岂是为途穷!

    衢州杂感

    洪升〔清代〕

    巑岏岭势矗仙霞,阻遏妖氛建虎牙。

    障日丛篁宁容骑,连云列戟不通鸦。

    居人乱后惟荒垒,巢燕归来止数家。

    一片夕阳横白骨,江枫红作战场花。

    钓台

    洪升〔清代〕

    逃却高名远俗尘,披裘泽畔独垂纶。

    千秋一个刘文叔,记得微时有故人。

    石门

    洪升 〔清代〕

    先贤逝已久,予亦宿石门。

    天寒鸟自归,林表斜阳昏。

    [阅读全文]...

2022-03-13 23:55:38
  • 关于*戏曲的谚语

  • 谚语,语文
  • 关于*戏曲的谚语

      导语:戏曲是*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戏曲的'谚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二)、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三)、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四)、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五)、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六)、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七)、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八)、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九)、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十)、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十一)、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十二)、字不清,唱不明。

      (十三)、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十四)、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十五)、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十六)、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十七)、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十八)、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十九)、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二十)、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二十一)、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二十二)、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二十三)、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二十四)、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二十五)、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二十六)、腔好唱,味儿难磨。

      (二十七)、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二十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二十九)、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三十)、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三十一)、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三十二)、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三十三)、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三十四)、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三十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三十六)、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三十七)、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三十八)、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三十九)、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四十)、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四十一)、私下练,台上见。

      (四十二)、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四十三)、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四十四)、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四十五)、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四十六)、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四十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四十八)、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四十九)、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阅读全文]...

2022-02-12 04:47:25
  • 赞美戏曲的诗词有哪些(一句话形容戏曲之美)

  • 赞美
  • 但凡您关注点国学,偶尔看看电影,多少会知道,最*有一部出圈的爆款作品,《白蛇传·情》。

    爆款的产生,带着些许偶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

    《白蛇传·情》即遵循这一规律,它首日票房并不理想,随着口碑炸裂,一口气火爆到出圈。

    它的宣传标语是:“首部4K粤剧电影”。

    一般而言,宣传词中主语之前的修饰愈多,尤其是打着“首部什么什么”,无一例外,几乎都是烂片。

    可是,《白蛇传·情》就是那个,万里挑一的例外。

    因为,它的宣传标语,并不是修饰形容,而是实打实的陈述句式。

    唱戏之人,本本分分,从来不打诳语;唱戏之人,锦心绣口,善于将各种思绪mix在一起。

    从粤剧,到粤剧电影,再到4k特效粤剧大电影,皆遵循这一思路:

    既要本分,又需飞扬。

    各行其是

    最“本分”的戏曲是何种模样?

    众所周知,“虚拟”是戏曲艺术中运用最多、最能超越限制的艺术手法,也是戏曲舞台的最大魅力所在,有一副戏台对联是如此说的: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山河;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三尺舞台,聚百十双目光,演万千个故事。

    另一方面,戏曲演员在戏台上的表演,要求又极为严苛。 正所谓:

    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

    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

    《霸王别姬》中,袁四爷问段小楼:“从霸王回营到与虞姬相见,按老规矩是走七步,而你只走了五步,为何?”

    少走这两步,便是心焦,便是威而不重,霸王便不再是霸王。

    这就是戏曲的执拗。

    与之作对比,电影的拍摄,以写实为主。你要花花草草,我便布置小桥流水;你要金碧辉煌,我便搭建亭台楼阁。

    而电影演员的表演方式,虽然也有章程,但不至于死板。看电影的观众,也许会评价演员的演技,绝对不会无聊到,计算他们走了几步。

    戏曲和电影,差了两个字,隔着万重山。

    具体到粤剧。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最早的粤剧艺人,深入在农村,来往于乡镇,以红船为运输工具,故被称作“红船班”。

    随着城市中心戏院、天台的陆续增多,一些较大的粤剧戏班不再走乡,他们聚集在广州等大城市演出,史称“省港班”。

    粤剧里有百态人生,表达市井的声音。

    最早的电影,传入至广州时,则没有声音。

    这种默剧的表演形式,又被称作“奇巧洋画”,形式虽然新颖,却都是断幅零篇、无头无尾,观一个“奇”字则可,看一场故事不能。

    从接受程度,到受众群体,电影在粤剧面前,都算是小弟。

    融会贯通

    然而,彼时的粤剧,灿烂中潜伏着汹涌,*静里暗藏着杀机。

    首先,广州地处沿海,观众更喜欢时髦、新鲜的内容。电影的机会很大,粤剧若然不变,就意味着淘汰。

    其次,随着戏院商业化的不断演进,资本家操纵下的戏班,攫取大多数利润,名角儿也拿着高昂的薪酬。

    譬如,据《三十年代粤剧盛衰记》载,“1930年代,名伶薛觉先,年薪按6万元计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戏院的利润却非常微薄,他们是繁荣市场下的陪跑者、旁观者。

    电影于戏院而言,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电影低眉顺目,它却走上坡路;粤剧昂首挺胸,其实在走下坡路。

    所以,按照如此趋势,粤剧是要没落了么?

    并没有。

    粤剧发展至今,依旧没有消亡,是它顺应时代,随时改变自我的结果。

    “创新”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清朝诗人赵翼曾有诗曰: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预支了五百年的创意,又当如何。到了千年的时候,一样是陈词滥调。赵翼议论的是诗词,戏曲又何尝不是如此。

    更不用说,粤剧的危机就在眼前,世事变化如此之快,哪还有五百年的新意,供他们消费。

    彼时的艺人,于伴奏乐器上扩充,于唱腔风格上推陈,于艺术流派上出新。

    按照当时报纸记载,粤剧梨园弟子,“乃变更演剧方法,取消往日之正本出头,另编配景新剧,集中全班人才日夕只演一出,名曰配景新剧。”

    更狠的是,他们还“不耻下问”,专门向电影行业学*。

    [阅读全文]...

2022-02-23 22:30:03
  • 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 优美
  • 是评剧名家欣凤霞主演的戏曲电影《花为媒》中的唱段吧:在洞房中张五可夸赞李月娥相貌及穿戴的唱段: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阁女流;只见她的头发怎么那么黑?梳妆怎么那么秀?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高挽凤纂不前又不后,有个名儿叫仙人髻。

    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颤颤悠悠恰似金鸡乱点头。

    芙蓉面,眉如远山秀,杏核眼灵性儿透,她的鼻梁骨儿高,相衬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朱,不薄也不厚,耳戴着八宝点翠叫的什么赤金钩。

    上身穿的本是红绣衫,拓金边又把云子扣,周围是万字不到头,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

    内套小衬衫,她的袖口有点瘦;她整了整妆,抬了一抬手,稍微一用劲,透了一透袖;露出来十指尖如笋,她这腕似白莲藕,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下身穿八幅裙掐百褶是云霞皱,俱都是锦绣罗缎绸。

    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五色的丝绒绳又把底儿收。

    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生来的俏,行动风流,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

    猜不透这位好姑娘是几世修?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

    年轻的人爱不够,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年迈老者见了她,眉开色悦,赞成也得点头。

    世界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服装类别及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年妇女经常穿戴。

    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

    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

    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

    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阶等级制的*俗,在间色中选择。

    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

    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案。

    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蟒+袍),叫蟒袍。

    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

    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前后是麻衬,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

    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用布刮浆代替。

      越剧靠 越剧男班早期都用传统大靠,女班也沿用传统大靠(硬靠)。

    改革后,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

    “靠身”、“靠脚”、“靠肩”,不再用“网子穗”或“排须”、搂带,一般也不用双层靠肩。

    靠肚不再是传统的*面一大块,改为围腰的“腰包”再束虎头腰带。

    靠衣不绣花,都用甲片。

    民国33年春,袁雪芬饰演《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所穿戎装,甲片开始用铜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后,纹样有“鱼鳞甲”、“丁字甲”、“人字甲”、“龟背甲”等,有金绣,也有用金缎、银缎剪贴,或金银宽边花版线缝纫上去。

    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

      越剧裙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

    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

    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

    以后大裥改成五分宽的百裥裙。

    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

    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很简洁。

    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

    短裙,行话称“包*”,有折裥的,有不打折裥的,有网眼雕花的,有绣花、贴花、斜裁、*裁的,花样繁多。

      越剧云肩 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以后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

    [阅读全文]...

2022-02-09 13:40:41
  • 广西戏曲彩调

  • 修养
  • 广西戏曲彩调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广西戏曲彩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

      彩调是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彩调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于2006年5月20日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的艺术特点

      彩调注重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彩调还吸收了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彩调的发展与现状

      前几年,曾风靡全国的广西彩调艺术风光难再: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虽然还在挣扎着“传宗接代”,但都已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

      然而,有专家却认为:广西彩调艺术是广西文化基因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得到“生态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同时,广西彩调艺术具有民族喜剧性、舞台性,表现手法贴*生活,声调民歌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很有“卖点”,完全可以走*引导、社会赞助、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彩调艺术文化活动,把广西彩调艺术的品牌打出去。目前,广西彩调艺术不存在心理和技术经验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走民族艺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多借鉴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中的壮剧等手段,加强策划,走市场化道路,广西彩调艺术完全可以走出广西,走向全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6-16 05:14:53
  • *戏曲旦角详解

  • 文艺,体育,戏剧
  • *戏曲旦角详解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戏曲中的旦角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戏曲旦角详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戏曲旦角详解

      老旦: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指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元曲谓之卜儿,汉剧称为夫。《红楼梦》第五八回:“尤氏便讨了老旦茄官去。”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

      彩旦: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女性丑角。又称丑旦。扮演年龄较老者的女丑又称丑婆子或摇旦。

      花旦:传统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天真活泼或放荡泼辣的青年女子。在有些剧种里,女性角色除老旦、彩旦外,统称“花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以墨点破其面,谓之花旦。”清、昭槤《啸亭续录·莺花小谱》:“*日京都优人以四喜部为第一,花旦姿首美者甚多。”

      正旦:传统戏曲脚色名。简称“旦”。由宋杂剧、金院本的“装旦”演变而来。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元、杂剧、明、清、传奇及一些地方戏剧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剧里称作“青衣”。元、关汉卿《都二元》楔子:“冲末扮、竇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还是我老妥做了天下第一个正旦。”《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公公在临春班做正旦,小时也是极有名头的。”

      装旦:戏曲中男子扮演的旦角。宋、周密《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装旦,孙子贵。”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假妇人即后世装旦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元、襍剧旦有数色,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

      刀马旦:传统戏剧中旦角的一种。扮演骑在马上使用大刀长枪作战的女性,如《穆柯寨》的穆桂英 、《战金山》的 梁红玉 、《扈家庄》的 扈三娘等。

      武旦: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打出手。多在神话剧中扮女仙或女妖,如京剧《盗仙草》中的白素贞。也扮演女将和女侠,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

      悲旦:传统戏曲的旦角之一,以扮演悲情戏中的妇女为主。如饰京剧《探阴山》中的'柳金蝉。

      禾旦:宋元戏曲中年轻村妇角色的俗称。也称伴姑、伴姑儿。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丑扮禾旦上。]”元、朱凯《黄鹤楼》第二折:“[禾旦云]自家村姑儿的便是……我不免叫伴哥儿同走一遭去。伴哥儿!行动些儿。”

      闺门旦:戏剧角色之一。又称小旦,扮演闺女、少妇等形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旦谓之闺门旦。”唐弢《“言论老生”》:“这种角色,也像京戏里的‘长靠’、‘短打’、‘闺门旦’、‘刀马旦’一样,在老生行中有一个因此而获得的专称,叫做‘言论老生’。”

      小旦:传统戏剧中旦角之一,后多扮演年轻女子。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狱委谈下》:“元杂剧旦有数色: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小旦,即今副旦也。”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旦,谓之闺门旦。”《红楼梦》第八五回:“这是新打的《蕊珠记》里的‘冥升’。小旦扮的是嫦娥。”

      贴旦:戏剧脚色名。指同一剧中扮演次要角色的旦角。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旦谓之闺门旦。贴旦谓之风月旦,又名作旦。”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名珍儿者,尤姣媚。”

      风月旦:传统戏剧行当名。即贴旦。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贴旦谓之风月旦,又名作旦,兼跳打,谓之武小旦。”

      坤旦:旧时称演青衣、花旦等旦行脚色的女演员。

      魂旦:戏曲中扮演女鬼的角色。清、洪昇《长生殿·冥追》:“魂旦白练繫颈上,服色照前《埋玉》折。”

      戏曲是*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作为真正的民族艺术,今日的戏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但作为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戏曲无处不体现着我们民族的观念与审美趣味,早已与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成了民族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戏曲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帮助其在新型现代科技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承和发扬之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四大花旦

      *戏曲曰:“生、旦、净、末、丑。” 旦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女角色的统称。四大花旦主要是指戏曲界的四位名角花旦,后也指影视界相关女明星。

      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有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

      上世纪“四大名旦”: 1931年由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以565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获540分,荀慧生获530分,尚小云获505分。次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他们这次珠联璧合的合作,使“四大名旦”之称得到社会的公认。

      梅兰芳(1894—1961)原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身梨园世家,8岁时便进“云和堂”拜师学艺,工青衣,兼刀马旦。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善于运用歌唱、念白、身段、舞蹈等技巧,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演唱出字清晰,音色明朗圆润,与婉转妩媚的唱腔相互辉映,格外流利甜美。代表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和《游园惊梦》

      程砚秋(1904—1958)1904年生于北京,是满族正黄旗人,曾改称程艳秋,成名后,因讨厌媚俗的“艳”字,便改名“砚秋”。他自幼学戏,受师于梅兰芳。在唱功上他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先生虽浓眉大眼、身材高大,却最擅长演悲剧中唱腔委婉的青衣,并以出神入化的水袖功见长,实在令人啧啧称奇。继承各家之精华,艺术上富于原创,唱腔缜密绵延,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多变,动听传神,讲究表现旋律的美和韵味的隽永。以擅演悲剧著称。代表剧目有:《荒山泪》、《春闺梦》、《窦娥冤》和《祝英台抗婚》等。

      荀慧生(1900—1968),祖籍河北东光。先生出生贫寒,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荀派”念白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唱腔柔媚婉约,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动作美、媚、脆,尤其要讲究眼神的运用,一举一动、一指一看节奏鲜明,讲究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但结合不同的任务,又有不同的变化。喜剧人物则娇憨俏丽,悲剧人物是凄楚哀怨。念白接*口语,感情真切而富于旋律美。代表剧目有:《玉堂春》、《大英节烈》、《钗头凤》和《红楼二尤》等。

      尚小云(1900—1976)是河北南宫人。自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就被评为“第一童伶”。他初*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唱腔以刚劲著称,字正腔圆,善于使用颤音,崤拔高昂。念白爽朗明快,流利大方,做功身段寓刚健于婀娜,武功根底深厚,嗓音宽亮,世称“尚派”。他把“杨派”的武生技艺吸收融化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尚派”唱法以刚劲见长,且武功出众,表演别具一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妇。代表剧目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和《梁红玉》等。

    [阅读全文]...

2022-05-29 19:34:09
  • 描写戏曲大赛的诗句

  • 描写戏曲大赛的诗句

      (第一首)

      革命京剧创意新,久演常系中华魂。

      军民团结如鱼水,道尽人间情是真。

      (第二首)

      坎坷人生角色多,风风雨雨几山阿。

      旦生净丑千千韵,苦辣酸甜若梦歌。

      (第三首)

      现代豫剧朝阳沟,展示知青竞风流。

      志在农村建四化,广阔天地写春秋。

      (第四首)

      京腔粤调韵清醇,梆子黄梅味也亲。

      旦丑净生全是角,戏中哪个似余身。

      (第五首)

      包公故事传到今,明镜高悬警世人。

      要知作恶必有报,还是民心掌乾坤。

      (第六首)

      秋尽冬来叶飘扬,遍地银白覆金黄。

      化院佳节再多彩,外语戏剧重辉煌。

      百态笑饮人世苦,群芳共暖凡尘霜。

      群雄列*洒涕泪,只叹夜深时匆忙。

      (第七首)

      杨家英雄壮志酬,浩然正气贯斗牛。

      报国为民献肝胆,满门忠烈誉神州。

      (第八首)

      谁言数九不薰风,票友京城赛正隆。

      粉黛欣穿夫子蟒,须眉巧扮女儿红。

      得圆此日皮黄梦,曾历千朝淬砺工。

      莫道江湖皆鲫鲤,凌波一跃也成龙。

    [阅读全文]...

2022-07-19 15:33:00
  • 关于戏曲的谚语

  • 谚语
  • 关于戏曲的谚语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3、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6、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7、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8、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9、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0、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11、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12、以熟为精,以巧为好。

      13、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4、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15、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6、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7、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18、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19、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0、字不清,唱不明。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3、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4、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5、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6、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爱国的名人名言

      27、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8、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29、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3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31、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34、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3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36、私下练,台上见。

      37、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38、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3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40、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1、百日笛子千日吹,小小胡琴拉断腰。

      42、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43、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45、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46、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字不清,唱不明。

      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3、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4、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阅读全文]...

2022-04-06 20:01:56
赞美戏曲的句子 - 句子
赞美戏曲的句子 - 语录
赞美戏曲的句子 - 说说
赞美戏曲的句子 - 名言
赞美戏曲的句子 - 诗词
赞美戏曲的句子 - 祝福
赞美戏曲的句子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