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戏曲的古诗

关于讲戏曲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讲戏曲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讲戏曲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讲戏曲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0) 语录(5) 说说(2) 名言(1) 诗词(75) 祝福(1k+) 心语(56)

  • 古老戏曲河北梆子

  • 古老戏曲河北梆子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古老戏曲河北梆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河北梆子是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至今约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源于山西、陕西的梆子腔,属梆子腔系的一个支脉,流行于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河北梆子唱腔集三地的民风音韵为一体,曲调高亢激昂,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风范,适合演唱悲壮内容的戏剧。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获得新生。

      历史上,河北梆子曾有过“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等几种名称,但这些名称只是不同阶段的称呼,应非是指派别。河北梆子进入第二个阶段——“卫梆子”之后,形成了固定的唱腔体系,然后在三个地区中依自身的条件继续发展。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唱词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虽词上下句的尾字,通常中同辙不同声,多是上仄下*。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乐器有笙、唢呐、三弦等。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河北梆子的演员中,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小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

      河北是戏曲大省,具有丰厚的戏曲文化资源,曾经和正在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而河北梆子是发源于河北省、唯一冠以“河北”字样的地方剧种,被誉为河北的“省戏”、“家乡戏”。

      【拓展阅读】

      戏曲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1、了解戏曲发展历史和戏曲发展的基本规律。

      2、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戏曲。

      3、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树立创造现代戏曲和*现代文化的信心,为学生进行戏曲理论研究和创作作必要的准备。

      三、教学基本要求

      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戏曲史的知识和重要作家作品。让学生认识在这部历史中,群众、演员、剧作家表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发扬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精神,对遗产进行鉴别,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戏剧事业,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服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戏剧的起源与早期戏剧

      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为诗、歌、舞的结合,按“谱式”(一般称为程式)规定进行创造,经过长期蕴育,至宋代成熟。(6学时)

      教学要点:宋代以前的戏剧称古剧、百戏角抵戏、歌舞戏、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等。宋南戏的出现标志着戏曲的高度成熟。

      第二章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是*戏曲的黄金时代,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金元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风貌。(8学时)

      教学要点:元杂剧的剧本体制和演出体制,关马白郑等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西厢记》,金元舞台和演出活动。

      第三章 明代戏剧

      明代前期戏剧舞台总的.状况是较为沉寂,剧本大多为改本戏文;创作数量少,伦理道德剧占绝大多数。《宝剑记》的出现,是明代戏剧的转折点,此后戏剧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8学时)

      教学要点:明初四大改本戏文“荆刘拜杀”和《琵琶记》,《宝剑记》、《浣纱记》、《义侠记》、《玉簪记》、《红梅记》等重要作品,汤显祖和《玉茗堂四梦》,传奇的体制,声腔和舞台艺术,明代杂剧。

      第四章 清代戏剧

      明末清初的戏剧表现了社会复杂的斗争生活,传奇作家比较注重联系舞台实践,编剧技巧也有明显提高。清代中叶以后传奇时代已接*尾声,花部的兴起是*戏剧走向*代化的一个预示。(6学时)

      教学要点:李玉和《清忠谱》、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花

      部的兴起与“花”“雅”之争,清代杂剧。

      第五章 京剧及晚清戏曲改良

      京剧是徽戏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花部诸腔结出的丰硕成果,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开始了改良,*代戏曲史论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4学时)

      教学要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汪笑侬和京剧改良实践,王国维和《宋元戏曲史》。

      第六章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兴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现代戏曲在变革中发展。(4学时)

      教学要点:梅兰芳等“四大名旦”与京剧艺术的发展,周信芳和“海派”京剧,田汉、欧阳予倩的戏曲革新,新剧种的兴起,当代戏曲面临的新课题。

      四、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分阶段组织课堂讨论,课堂中展示图片资料及放送演出片断,布置课外阅读历代戏曲名著并观看名剧演出录像。

      (课前要求学生学唱1-2首戏曲片段。为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做充分的准备。)

      五、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知识性试题和分析性试题基本各占一半。

      六、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第一,内容多,时间跨度长,教学中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突出重点。

      第二,戏曲是舞台艺术,应积极利用录像资料,使学生了解戏曲作品和舞台艺术。

      七、参考书目: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戏剧通史》 张庚 郭汉城主编 *戏剧出版社,1980年。 《*历代剧论选注》 陈多 叶长海选注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为了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我设置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5分钟)

      一、导入

      1、课前要求学生学唱1-2首戏曲片段。为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做充分的准备。

    [阅读全文]...

2022-04-26 19:34:52
  • *古代戏曲知识

  • 知识,古代,文艺
  • *古代戏曲知识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代戏曲知识,欢迎大家参考!

      *古代戏曲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几年来,戏剧艺术在*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拓展:古代戏曲艺术特色

      综合性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族民间艺术[9]。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阅读全文]...

2022-03-13 20:50:28
  • 赞美戏曲的诗词(描写戏曲的优美段落)

  • 赞美,优美
  • 清初戏曲作家洪升,历经十年时间写出中国古代戏曲史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长生殿》,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长生殿》问世,引起轰动,反响热烈,第二年再次演出时,正巧当时是孝懿皇后忌月,此举触犯皇室,洪升被革职弹劾入狱,真是“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洪升何许人也?他是清初大戏剧化、文学家。生于1645年8月21日(清顺治二年),浙江杭州,当时称为钱糖。洪姓乃钱糖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洪升的外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廷出仕做官。洪升自幼便受到很好的教育和熏陶,他喜好读书,勤奋刻苦,家中藏书无数。洪升十五岁少年时便展露出非凡的才华,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二十出头,已经创作了很多出色的诗文,被很多人赏识。

    洪升的母亲是大学者黄机的女儿,杭州黄家也是名门望族,曾有这样的说法:《红楼梦》里王夫人的原型,就是黄机的女儿,即洪升的母亲。洪升从小跟自己的表妹黄蕙青梅竹马,二十岁时两人结为夫妻,也有说法说黄蕙是王熙凤的原型。当然,这些说法不知道是否经过考证。

    洪升一生命途多舛、不甚顺遂,他经历过家庭的重大变故,父亲罹事,被诬遣戍。他奔走求救,在因为父亲的事情四处奔波的过程中,他体会和觉察到民间疾苦,写了很多作品和诗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他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倍加同情,接触到社会现实和残酷的一面。

    《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历经十年光阴写成,三易其稿,讲述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也是由史实演绎的传奇故事之一,外界对《长生殿》评价很高,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也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长生殿》的曲词描写特别精彩,熟读可以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曲词风格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立体感,衬托人物形象、情感呈现和框架布局,使得整体立体起来,这与作者写作功力分不开。

    从艺术成就来看,《长生殿》绝对是开创了戏剧的先河。这部戏剧不仅歌颂了忠贞的爱情,同时批评了爱情的严重后果。全剧以爱情为主线,又穿插着社会矛盾和历史教训,将爱情与政治斗争相结合,通过展现爱情的悲欢离合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全剧既不脱离史实,又不局限于现实,通过生动、细腻的笔法,让人物性格极为饱满,深刻的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我国戏剧史上影响力重大。

    1645年8月21日,376年前的今天,洪升出生。今天是洪升376周年诞辰纪念日,我们一起欣赏十首洪升的诗,在这些诗中,感受诗人的那时情怀。

    雪望

    洪升 〔清代〕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将游大梁

    洪升 〔清代〕

    匹马嘶荒野,群山拥乱云。

    迢迢二千里,去哭信陵君。

    答友人

    洪升 〔清代〕

    君问西泠陆讲山,飘然一钵竟忘还。

    乘云或化孤飞鹤,来往天台雁宕间。

    寒食

    洪升 〔清代〕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

    他乡长儿女,故国隔山川。

    明月飞乌鹊,空山叫杜鹃。

    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公子行

    洪升 〔清代〕

    春明门外酒楼高,称体新裁蜀锦袍。

    花里一声歌《子夜》,当筵脱与郑樱桃。

    蒙山道中

    洪升 〔清代〕

    乱石绕东蒙,崎岖古道通。

    一身千里外,匹马万山中。

    密树遥遮日,轻花细逐风。

    望云双泪落,岂是为途穷!

    衢州杂感

    洪升〔清代〕

    巑岏岭势矗仙霞,阻遏妖氛建虎牙。

    障日丛篁宁容骑,连云列戟不通鸦。

    居人乱后惟荒垒,巢燕归来止数家。

    一片夕阳横白骨,江枫红作战场花。

    钓台

    洪升〔清代〕

    逃却高名远俗尘,披裘泽畔独垂纶。

    千秋一个刘文叔,记得微时有故人。

    石门

    洪升 〔清代〕

    先贤逝已久,予亦宿石门。

    天寒鸟自归,林表斜阳昏。

    [阅读全文]...

2022-03-13 23:55:38
  • 关于戏曲的谜语

  • 语文
  • 关于戏曲的谜语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戏曲也是根据历史的故事而发展成的,将他编成谜面可以让大家猜一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戏曲的谜语,欢迎借鉴!

      戏曲的谜语 1

      斌(打一戏曲)------将相和

      白(打一戏曲)------失巾帕

      柯(打一戏曲)------无头奇案

      涖(打一戏曲)------三星归位

      望穿(打一戏曲)------十五贯

      五讲(打一戏曲)------陈三两

      山村(打一戏曲)------岳家庄

      心无惊怕(打一戏剧名词一)------京白

      一家之言(打一戏剧名词一)------独白

      芙蓉如面(打一戏剧名词一)------花脸

      朝霞似锦(打一戏剧名词一)------彩旦

      则天子也(打一戏剧名词一)------武生

      说得不错(打一戏剧名词一)------对白

      昭君出塞(打一戏剧名词一)------许胡

      齐会战斗(打一戏剧名词一)------全武行

      随风潜入夜(打一戏剧名词一)------暗下

      竞走冠军(打一戏剧名词一)------行头

      狸猫换太子(打一戏剧名词一)------娃娃调

      赤橙黄绿青蓝紫(打一戏剧名词一)------彩排

      曙光初照演兵场(打一戏剧名词一)------武旦

      打遍天下无敌手(打一戏剧名词一)------武行头

      呱呱坠地(打一戏剧名词一)------娃娃生

      一波三折(打一剧种)------曲剧

      连升三级(打一剧种)------晋剧

      痛不欲生(打一剧种)------楚剧

      论述(打一剧种)------评剧

      白浪滔天(打一剧种)------潮剧

      朔气传金柝(打一剧种)------北路梆子

      戏曲的谜语 2

      谜面:闾 (打黄梅戏词一句)

      谜底:夫妻双双把家还

      扩展阅读:

      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阅读全文]...

2022-01-31 13:44:48
  • 关于戏曲谚语

  • 谚语
  • 关于戏曲谚语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谚语吧,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谚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戏曲谚语,欢迎大家分享。

      1、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2、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3、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5、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6、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7、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8、腔好唱,味儿难磨。

      9、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1、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12、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13、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1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15、私下练,台上见。

      16、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7、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8、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主角。

      19、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20、字不清,唱不明。

      21、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22、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3、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24、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25、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6、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7、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仅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28、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2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3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1、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2、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33、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34、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35、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36、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7、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38、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39、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40、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41、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2、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43、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44、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45、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46、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47、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48、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49、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阅读全文]...

2022-03-02 22:32:56
  • 关于戏曲的谚语

  • 谚语
  • 关于戏曲的谚语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3、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6、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7、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8、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9、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0、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11、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12、以熟为精,以巧为好。

      13、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4、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15、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6、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7、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18、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19、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0、字不清,唱不明。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3、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4、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5、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6、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爱国的名人名言

      27、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8、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29、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3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31、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34、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3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36、私下练,台上见。

      37、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38、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3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40、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1、百日笛子千日吹,小小胡琴拉断腰。

      42、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43、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45、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46、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字不清,唱不明。

      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3、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4、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阅读全文]...

2022-04-06 20:01:56
  • *戏曲的剧种大全

  • 文艺,体育,戏剧
  • *戏曲的剧种大全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京剧与昆曲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戏曲基本简介

      (ChinaOpera)*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 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的剧种大全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腔、正字戏、四*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全国现有戏曲360多种。

      *戏曲知识

      *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的发展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戏曲的主要特色

      *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阅读全文]...

2022-01-22 19:23:38
  • 形容戏曲的词语

  • 写作
  • 形容戏曲的词语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形容戏曲的词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哀感顽艳】:顽:愚顽。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不瘟不火】: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插科打诨】: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撮科打哄】:犹言插科打诨。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打诨插科】:科:古曲戏曲中的表情动作。穿插在戏曲表演中的能使观众发笑的表演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动作与言谈。

      【大打出手】:打出手:戏曲中的一种武打技术,一出剧中的主要人物与多个对手相打,形成种种武打场面。比喻逞凶打人或殴斗。

      【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欢喜冤家】:表示又爱又恨的意思。小说戏曲中多用作对情人或儿女的亲热称呼。

      【即即世世】:诅咒人该死的话。旧时戏曲中常用。

      【泾渭了然】:了然:清楚的样子。也指戏曲用韵清浊分明。同“泾渭分明”。

      【宽袍大袖】:指旧时人们穿的各式肥大服装或传统戏曲服装。

      【梨园子弟】:原指唐玄宗时梨园宫廷歌舞艺人的统称。后泛指戏曲演员。

      【蟒袍玉带】: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指官服,也指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亦作“蟒衣玉带”。

      【奶油小生】:小生: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白白嫩嫩的男子,指没有阳刚之气的男人。

      【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撒豆成兵】:撒放豆子,变成军队。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旧小说戏曲中所说的一种法术。

      【撒科打诨】:穿插在戏曲表演中,使观众发笑的动作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言语、动作。

      【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有板有眼】:板: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眼:戏曲中的拍子。指唱腔合乎节拍。亦指言语行事有节奏、有条理。

      【张筵设戏】:张筵:摆酒*。喝酒看戏曲。形容大摆排场,铺张浪费。

      【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自报家门】:戏曲演员一出场先把角色的姓名、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指作自我介绍。

    [阅读全文]...

2022-03-29 16:16:00
  • 广西戏曲彩调

  • 修养
  • 广西戏曲彩调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广西戏曲彩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

      彩调是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彩调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于2006年5月20日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的艺术特点

      彩调注重歌舞并重,尤其在“三小戏”中更为突出。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腔类按行当定名的有老旦腔、摇旦腔、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强盗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板类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类有比古调、走马调等。此外,彩调还吸收了民间说唱音乐的一些曲调,如鲜花调、渔鼓调、零零落等。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以调胡为主要乐器、还有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器,有锣、鼓、钹等,锣鼓点常用的有“一条龙”、“三点头”也叫“长锣”、“一钹”、“三钹”“四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仅丑角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摆扇、摇扇、抛扇、滚扇、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彩调的发展与现状

      前几年,曾风靡全国的广西彩调艺术风光难再: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虽然还在挣扎着“传宗接代”,但都已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

      然而,有专家却认为:广西彩调艺术是广西文化基因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得到“生态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同时,广西彩调艺术具有民族喜剧性、舞台性,表现手法贴*生活,声调民歌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很有“卖点”,完全可以走*引导、社会赞助、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彩调艺术文化活动,把广西彩调艺术的品牌打出去。目前,广西彩调艺术不存在心理和技术经验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走民族艺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多借鉴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中的壮剧等手段,加强策划,走市场化道路,广西彩调艺术完全可以走出广西,走向全世界。

    [阅读全文]...

2022-06-16 05:14:53
  • 关于戏曲谚语大全

  • 谚语
  • 关于戏曲谚语大全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谚语吧,谚语内容非常广,类别繁多。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谚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戏曲谚语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要想唱好,学会拐弯抹角。

      唱得好,全仗巧。

      慢听味,快听字,音正腔圆真够劲儿。

      词句准,不掉板,吐字清,不连线。

      山三四十分不开,老乡保准不明白。

      甩腔憋足劲儿,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边儿是边儿,楞儿是楞儿,拖泥带水唱

      唢呐要当帮架,不是跟演员打架。

      拉弦的跟着演员走,托腔保调是好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春:指行话)

      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艺人的肚儿,杂货铺儿。

      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1.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3.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4.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5.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私下练,台上见。

      8.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9.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0.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11.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12.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3.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4.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15.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6.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7.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8.腔好唱,味儿难磨。

      19.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2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字不清,唱不明。

      23.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24.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25.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26.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27.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阅读全文]...

2022-01-16 12:45:06
讲戏曲的古诗 - 句子
讲戏曲的古诗 - 语录
讲戏曲的古诗 - 说说
讲戏曲的古诗 - 名言
讲戏曲的古诗 - 诗词
讲戏曲的古诗 - 祝福
讲戏曲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