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戏曲的语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戏曲的语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戏曲的语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戏曲的语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戏曲的谚语
导语:戏曲是*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戏曲的'谚语,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二)、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三)、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四)、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五)、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六)、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七)、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八)、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九)、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十)、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十一)、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十二)、字不清,唱不明。
(十三)、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十四)、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十五)、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十六)、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十七)、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十八)、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十九)、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二十)、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二十一)、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二十二)、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二十三)、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二十四)、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二十五)、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二十六)、腔好唱,味儿难磨。
(二十七)、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二十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二十九)、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三十)、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三十一)、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三十二)、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三十三)、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三十四)、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三十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三十六)、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三十七)、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三十八)、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三十九)、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四十)、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四十一)、私下练,台上见。
(四十二)、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四十三)、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四十四)、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四十五)、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四十六)、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四十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四十八)、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四十九)、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关于戏曲的谚语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谚语吧,谚语大多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时间经验。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谚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戏曲的谚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3、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4、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5、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私下练,台上见。
8、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9、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0、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11、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12、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3、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4、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15、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6、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7、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8、腔好唱,味儿难磨。
19、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2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字不清,唱不明。
23、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24、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25、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26、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27、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8、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29、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3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1、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32、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33、百日笛子千日箫, 小小胡琴拉断腰。
34、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35、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36、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37、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38、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3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40、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41、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42、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43、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44、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45、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6、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47、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48、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49、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关于戏曲谚语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谚语吧,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谚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戏曲谚语,欢迎大家分享。
1、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2、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3、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5、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6、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7、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8、腔好唱,味儿难磨。
9、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1、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12、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13、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1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15、私下练,台上见。
16、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7、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8、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主角。
19、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20、字不清,唱不明。
21、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22、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3、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24、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25、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6、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7、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仅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28、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2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3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1、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2、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33、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34、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35、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36、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7、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38、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39、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40、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41、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2、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43、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44、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45、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46、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47、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48、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49、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主要戏曲简介
谈到戏剧,不能不谈到戏剧理论中重要的“三一律”。“三一律”又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意指一出戏只能表现单一的行动,情节只能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展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主要戏曲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京剧。
京剧由清代中叶的微调、汉调相继传人北京合流)演变而成。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代*戏曲的代表。京剧是*的“国粹”,已有水00年历史。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唱、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做、打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有生、旦、净、丑。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四大名旦”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发展于杭州、上海等地。越剧唱调优美动听,颇能反映江南地区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
(3)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4)评剧。
评剧是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在北方流传深远。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其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低回婉转,语言纯正,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郁。
(6)秦腔。
秦腔起源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构成了我国六大戏曲剧种。此外,颇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还有川剧、晋剧、南戏、昆曲等。
(7)川剧。
川剧起源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序,真实细腻,幽默风趣,乡土气息浓厚,特别善于采用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特技来刻画人物性格。
(8)晋剧。
晋剧起源于山西。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和粗犷,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细腻的独特风格。
(9)南戏。
南戏是我国北宋末至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是我国戏剧成熟较早的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问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0)昆曲。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曲的主要特色
*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戏曲旦角
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其中京剧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戏曲旦角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青衣:
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
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刀马旦:
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
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老旦:
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娘》中的老夫人;《钓金龟》中的康氏等。
花衫:
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由王瑶卿先生所创,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等。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他融和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戏曲是*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作为真正的民族艺术,今日的戏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但作为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戏曲无处不体现着我们民族的观念与审美趣味,早已与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成了民族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戏曲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帮助其在新型现代科技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承和发扬之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包括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等各方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所以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
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造型的手段,一种表现手段。掌握了程式,并不等于就有了具体角色。演人物跟演行当,这是两条路子。在*表演艺术中,前一条是正确的路子,后一条是错误的路子。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现成的一套程式拼拼凑凑往角色身上一装,就算完成了角色创造。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创造的传统形象,也要经过一番“再创造”的工作,即通过自己的体验,使这个形象活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新的体会来充实它、丰富它,从而使形象获得新的色彩。在实践中还经常遇到某一行当不能概括某一角色的性格特点的情况,也就是说,光靠某一个行当的程式,还不能表现这个角色,这时,就必须将程式加以发展,才能适应角色创造上的要求。长期形成的技术格律也叫程式,如甩发、圆场、扫边、鹞子翻身、乌龙绞柱等等。
关于戏曲的谚语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3、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6、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7、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8、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9、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0、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11、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12、以熟为精,以巧为好。
13、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4、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15、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6、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7、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18、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19、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0、字不清,唱不明。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3、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4、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5、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6、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爱国的名人名言
27、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8、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29、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3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31、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34、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3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36、私下练,台上见。
37、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38、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3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40、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1、百日笛子千日吹,小小胡琴拉断腰。
42、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43、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45、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46、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字不清,唱不明。
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3、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4、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关于戏曲的谚语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春:指行话)
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艺人的肚儿,杂货铺儿。
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打你今朝有过,为你将来**。
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生意不得地,当时就受气。
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私下练,台上见。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 小小胡琴拉断腰。
1、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字不清,唱不明。
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8、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9、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0、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1、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2、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13、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14、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5、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戏曲的剧种大全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京剧与昆曲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戏曲基本简介
(ChinaOpera)*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 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的剧种大全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腔、正字戏、四*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全国现有戏曲360多种。
*戏曲知识
*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的发展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戏曲的主要特色
*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戏曲小知识鉴赏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下面是介绍*戏曲的一些小知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戏曲概述】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艺术特色】
1.综合性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2.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3.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戏曲行当】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都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戏曲脸谱分类】
整脸:脸部的化妆颜色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只是在眉、眼部位有变化,构图简单。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为黑整脸、《战长沙》中的关羽是红整脸,《赤壁之战》的曹操为白整脸。
三块瓦脸:也称三块窝脸,最基本的谱式。以一种颜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大块,形状像三块瓦一样。如晁盖、马谡、关胜等。
花三块瓦脸:也称花三块窝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纹样,将眉窝、眼窝、鼻窝的纹路勾画得较复杂。如窦尔墩、典韦、曹洪等。
十字门脸: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通天立柱纹,两眼窝之间以横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门脸”。如《草桥关》中的姚期、汉津口中的张飞等。
六分脸: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如《群英会》中的黄盖等,《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碎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比“花三块瓦脸”更花哨。构图形式多样,色彩种类丰富,线条复杂而细碎。如《取洛阳》中的马武,《金沙滩》中的杨七郎等。
歪脸: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郑恩)、《落马湖》中的于亮等。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叫“元宝脸”。如徐盛、麻叔谋等。
僧道脸包括“僧脸”和“道士脸”。“僧脸”又名“和尚脸”,一般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黄、蓝等色,以白色为多见。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神怪脸用于表现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要用金、银色,表示虚幻之感。如二郎神杨戬牛魔王等。
象形脸将鸟兽整体或局部特征图案化后勾画于脸上。如孙悟空、白虎等。
丑角脸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其特点是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如豆腐块、桃形、枣花形、腰子形、菊花形等。如《群英会》中的将干、《女起解》中的崇光道、《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
以上是脸谱整体谱式的大体分类,还可以分的更细、更多,但大体上都可以归入以上某一类。如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其基本形式是象形脸、又可归入神怪脸,因此就不必再分类了。
【*五大戏曲剧种】
*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亦有表述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者,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种,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娱乐通》(郭沫勤主编)、2003年出版的 《戏剧影视文艺学》(刘晔原著)等。
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黄梅戏》(*文联出版社)(金芝,杨庆生著)则特意用了“并称”一词。
戏曲音乐的简介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剧种的重要因素,戏曲音乐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戏曲音乐的相关内容吧!
戏曲音乐的定义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其中,除京剧外、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五大戏曲剧种。
戏曲音乐的文化内涵
*戏曲音乐是在*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关于戏曲的语句
戏曲诗句
戏曲句子
写戏曲的诗句
戏曲名句
戏曲说说
戏曲文化标语
描写戏曲的谚语
戏曲台词
有关戏曲的句子
有关戏曲的诗句
戏曲的古诗
关于戏曲的诗句
关于戏曲的句子
描写戏曲的诗句
描写戏曲的句子
赞美戏曲的诗句
讲戏曲的古诗
赞美戏曲的句子
描述戏曲的诗句
形容戏曲的诗句
形容戏曲的句子
与戏曲有关的谚语古诗
关于戏曲的名言
有关戏曲的诗词
有关戏曲的名言
描写戏曲的古诗
关于戏曲的诗词
与戏曲有关的诗词
赞美戏曲的诗词
猿鸣至清相*的古诗
有古诗感觉的女游戏名字
悲伤古诗的代表人物
雨水立春的古诗
表达灵活的古诗词
小学的古诗古文
两个字的中国古诗
祝福别人前程锦绣的古诗词
说我想你的古诗
关于紫荆花的古诗文网
夸男朋友的古诗词文案
请写出含有鸽字的古诗
半生寂寥的古诗
含有深意的古诗简短
描写懂得取舍的古诗词
形容自己很珍贵的古诗
描述初春的古诗散文
描绘春天美景的古诗全首
请写出含有筇字的古诗
古诗词与古代音乐的联系
开满樱花的古诗
描写大风天冷的古诗
带笑字的五言古诗
关于诚信的古诗简单
传统节日的古诗重阳
对新生命的祝福古诗词
贾生这首古诗的诗意
关于阳光的古诗整首的
有一叶之秋的古诗
写疫情的古诗词四字
生死互观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