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关于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36) 语录(47) 说说(449) 名言(2) 诗词(545) 祝福(61) 心语(16)

  • 六年级第一单元《鲧禹治水》课文

  • 六年级
  • 六年级第一单元《鲧禹治水》课文

      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二帝,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第一单元《鲧禹治水》课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鲧禹治水

      上古时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庄家、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鲧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rǎng)。息壤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他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鲧探听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后,就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鲧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果然,息壤马上几里、几十里、几百里地伸展开来。洪水慢慢被赶退了,陆地重新露了出来。逃到山上、树上的人们重新回到了陆地,准备盖房子、种庄稼,重建家园。

      可是,天帝很快就知道鲧偷走了息壤。他大发雷霆(tíng),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这样一来,洪水又重新泛滥开来,人们又陷入灾难之中。

      鲧虽然死了,但他的尸体过了三年也没有腐烂。一天,忽然一声巨响,鲧的肚子裂开了,从里面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导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治洪工程开始了。大禹亲自拿着镐(gǎo)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曾经帮助鲧偷取息壤的神龟也来帮忙运送土石;神力很大的应龙也用坚硬的尾巴在地上划出深沟,来导引洪水。

      在治水过程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开凿龙门。龙门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绕道从山脚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jiā)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人们都被感动了,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地干着。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顺畅地流向了大海。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个个兴奋不已,围着大禹欢呼雀跃。大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们非常感谢、敬佩大禹,便一致推举他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鲧禹治水》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

      2、学*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教学设想:

      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大胆、丰富的想象和对*的追求。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A、学生自由读,老师单独指导、纠正。

      B、指名读,集体评论,指导。

      C、小组读,推选一人参加班级的朗读比赛。

      三、细读课文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1——4自然段)

      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5——10自然段)(文章还可以又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学生自读全文;

      A、给全**批注:

      a: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的语音语义障碍。

      b:对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并用铅笔写在课文的旁边。

      c:关键词的作用进行分析。

      d: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记下问题,以便质疑。

      B、小组交流批注,能交流解决的就交流解决,不能交流解决的就集中起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是进行解决。

      四、交流讨论

      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

      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老师进行引导。

      五、作业。

    [阅读全文]...

2022-02-17 03:29:18
  • 古诗听课评语

  • 古诗听课评语(精选60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评语吧,评语是指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评语才是好的评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听课评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x老师的课有一定改进,但仍需努力,要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虚心学*,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知识点的讲解巩固如能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效益会更高。

      2.本节课学*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3.刘老师教学内容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环境。教学有宽松和谐的学*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4.以“演”入情境。朗读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

      5.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6.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难度,提高了学*效率。

      7.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8.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9.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精神。

      1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1.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2.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相结合,相贯通。不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而是有机的结合课外知识,从而也将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13.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境界更高,学*效果更好。

      14.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指导朗读,播放音乐,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5.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16.情境营造,激发兴趣。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需要熏陶感染,教者较好的利用多媒体营造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调动了学*

      17.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18.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做得很好,学生应该自己做的事能交给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不包办代替,把课堂交给学生。

      19.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20.本节语法课内容紧扣知识要点,所选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语法授课中讲解能注意引导启发。在课堂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还略显欠缺,各环节紧凑性还可加强,老师对学生纪律要提高要求。

      1.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2.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的主动权。

      5.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6.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

      8.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但做为复*课,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9.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字迹工整规范。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10.学生在学*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11.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2.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

      13.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的学*转变为个性主动参与探究、参与创造、参与发现的过程。

      14.教师基本功扎实,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小组交流讨论,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的学*效果。

      15.教师讲授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析到位,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考积极;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要素配合默契,各种关系处理得当。

      16.教学目的全,准,科学性强,切合实际。教学重点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恰当、有效。教学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恰当、有效。教学内容信息量最大,教学结构安排科学,从容自然,有张有弛。教学过程体现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调动了学生。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课堂反馈渠道畅通无阻,形式多样,方向多维,矫正及时有效。

      17.本课从书法欣赏入手,能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堂内容安排有序,但学生反映稍显沉闷。能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程,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传授形式多样。

      18.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19.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20.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1.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没有过多分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感受比较深刻,比较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通过交流加深印象,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2.知识面广,教态亲切和蔼,与学生互动好,启发式、讨论式恰到好处。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容量适当。课件制作有效到位,帮助学生更好学*。

      3.这位老师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强调了字词音韵的把握与情感的渲染。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4.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5.教学目标正确、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要求,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全面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好

      6.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7.教师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凭借教材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真正、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的*惯。

      8.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倡导自主学*。老师注重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见解,不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思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9.教师创造的良好情境,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不断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参与讨论的热情,并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貌。

    [阅读全文]...

2022-03-20 09:01:12
  •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整数》说课稿

  • 语文
  •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整数》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整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乘整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它是在分数加减法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课的学*将为本单元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和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依据新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本节课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通过知识的迁移,经历观察、讨论、交流、推理、验证等教学活动,主动建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3、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的推导。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同桌间通过独立思考,信息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实现学*者的自觉、积极、主动的构建新知,老师只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求让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我力求达到如下效果:在谈话中引出例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能熟练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到学*分数乘数的计算让学生知道学*分数乘整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1、例2练一练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位置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学*第二章的内容分数乘法,今天我们学*第一节,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复*:1、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 + +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求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该如何计算呢?同学们以这道题为例试着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二、继续进行方法探索

      1、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1)学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学生试做)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 ×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2)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

      (3)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阅读全文]...

2021-12-18 10:36:38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 知识,教育,历史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历史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演变的史实

      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加强皇权

      (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二、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

      三、演变的趋势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四、演变的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

      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试和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必备知识

      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约公元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启夺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受封者,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在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本课要旨: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谓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

      一、了解秦朝的统一

      背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阅读全文]...

2022-06-06 19:08:05
  •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 初一,语文,试卷
  •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试卷是指考试时准备应试人写答案或应试人已经写上答案的卷子。也有些是复*用的试卷。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拼音、声调全对才能得分)。(8分)

      确凿( ) 蹒( )跚 秕( )谷 臃( )肿

      lú( )走 震sǒng( ) 积zǎn( ) 戏xuè( )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B.拗过去(用力弯曲) 雷霆万钧(暴雷)

      C.无处觅食(寻找) 絮说(絮叨)

      D.虎视眈眈(眼睛注视) 震悚(害怕)

      3.读语段,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绑 拿

      C.支 撒 系 牵 D.顶 放 连 牵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雪地贺卡》中“我”第二次不回复贺卡是不忍心破坏小李屹童年的梦,使她仍然感到神奇和幸福。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说明百草园中也有丑恶的事物。

      C.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善良纯朴的农妇形象,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

      D.《拣麦穗》开头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是为了下文写“我”的梦交代背景的。

      5.(2010江苏无锡)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旅途中有无数的驿站。所有的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

      A.人生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B.人生途中可稍作休息,但不能长期滞留。

      C.人生旅途可以有多种路径到达目的地。

      D.人生的目标常常可以发生方向性的逆转。

      6.(2010江苏无锡)据英国媒体报道,*30名加拿大*官员.3月l0号在该国渔业部长的带领下,在议会餐厅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海豹肉大餐。组织这次“海豹宴”的自由党参议员帕耶特说:“捕杀海豹为北极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收入来源。”加拿大自由党领袖叶礼庭边嚼着海豹肉边说:“口感很不错。”

      为此,东海中学初三(3)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正方提出的观点是:捕杀海豹解决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反方的观点是:捕杀海豹是对其他生命虐杀的残忍行为,是对生态*衡的破坏。

      请你根据反方观点写一段辩论词,字数不少于80字。(6分)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7-12题。(19分)

      不必说 ⑴ 的菜畦,⑵的石井栏,⑶ 的皂荚树,⑷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⑸的黄蜂伏在菜花上,⑹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就有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连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像人形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7.文章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6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8.从上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4分)

      粗糙——( ) 矮小——( )瘦小——( ) 笨重——( )

      9.第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 的作用;能概括下半段内容的中心词是 。(2分)

      10.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1分)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11.第二段中的“也许是……都无从知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2分)

      A.对被送进书塾的不解与强烈不满。B.对读书、学*的厌恶。

      C.对自己行为的自责。D. 对家里的人破坏自己生活的愤恨。

      12.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4分)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2分)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2分)

      (二)(2010沈阳)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4-20题。(25分)

      上天种的花

      古草

    [阅读全文]...

2022-03-13 18:52:27
  • 初一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全

  • 初一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全

      初一上册第一单元学的是什么呢?单词有哪些?语法又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一英语上册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初一英语上册第一单元单词

      1.name [nem] n. 姓名 不读 nei, 注意末尾有M音 name; name

      I remember your name. 我记得你的名字。

      2.nice [nas] adj. 美好的;怡人的 不读nice

      Today is a nice day .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3.meet [mit] vt. 遇见;相逢 不读meete

      Nice to meet you. 很高兴见到你。

      4.too [tu] adv. 表示情况相同的也;表示程度的很;太; 不读 tju;

      I like you too. 我也喜欢你。

      5.your [jr, jr]pron. 你的,你们的 不读yo, 注意末尾er音

      Is this your bag? 这是你的包吗?

      6.his [hz] pron. 他的 (指男生性别的他的)

      That is his mother. 那是他的母亲。

      7.not [nɑt] adv. 表是否定,不,没有 不读lot, 美音里短音O 读 O ,不是长音O,也不是长音A,而是间与长音O 和长音A之间的`O 音

      Why not have a try? 为什么不试一试?

      8.seven [svn] num. 七个,七 不读sewen

      I have seven pens. 我有七只钢笔。

      9.telephone [tlfon] n. 电话;电话机 不读tenephone,而是变音的L音

      Can I use your telephone?. 我可以借用你的电话吗?

      10.number [nmb] n. 数;号码;数字;算术

      What is this number? 这个数字是什么?

      11.phone [fon] n. 电话;

      What phone do you have? 你有什么手机呢?

      12.first [fst] adj. 第一;首先 不读firste

      Please tell me first.请首先告诉我。

      13.last [lst] adj. 最后的,末尾的;最*的,最新的 不读laste,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14.friend [frnd] n. 朋友 不读friende

      Tom is my friend. Tom 是我的朋友。

      15.middle [mdl] adj. 中间的,中部的

      Put the table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把桌子放在屋子正中。

      16.school [skul] n. 学校;学院 不读sckoor,也不读s kool

      The child was just beginning school. 那孩子刚开始读书。

      17.Ms. [miz] n. 女士;小姐

      “I want to go out with him”said Ms.Li. 李小姐说,我想要和他一起出去。

      18.she [i] pron. 她 (女生性别的她)

      She is from China. 她来自*。

      19.China [tan]n.* 不读 Chinaaaaa..

      This car is made in China. 这辆汽车是*制造的。

      初一英语上册第一单元语法

      一、特殊疑问句

      特殊疑问句基本句子结构: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

      1) 改句时,原句中如有助动词(be, can, must, shall, will等)的,把第一个助动词提前;没助动词的,加do(各时态)

      2) 对主语提问时,用what或who代替划线部分,动词不变,如:

      Jim works hardest in our class.

      → Who works hardest in your class?

      3) 对形容词、副词、及表方式的介词短语提问,用how

      People work out difficult problems with com*rs.

      → How do people work out difficult problems?

    [阅读全文]...

2022-07-30 15:14:21
  • 关于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 初一,数学,初中
  • 关于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日常过程学*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书叫做负数。

      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2.2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4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24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2)负数:在证书前面加上“一”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有理数分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2)按性质符号分类:正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

      3、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一条水*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在数轴上的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4、相反数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其中一个数就叫另一个数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5、绝对值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绝对值小的反而大

      (二)、有理数的运算

    [阅读全文]...

2022-04-20 19:30:29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 古诗文
  • 柳宗元古诗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古诗的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被贬之后,都会写出几篇好的文章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可在这之后就会变得愈发颓废,亦或是自暴自弃,只有少之又少的人会在被贬之后心胸仍然博大,去关心百姓为他们着想。我想在学过《捕蛇者说》之后,这些少之又少的人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柳宗元。

      他一生坎坷不断,虽是一名政治革新家,但他真正的政治生涯却十分短暂,他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1年,却过了14年被贬的生活。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永贞革新”,但可悲的是不到半年这次改革就随着顺宗禅位,太子即位而宣告失败,并且这次革新的主要人物都被贬为了远州司马。就这样,柳宗元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十年后,他又被贬到了更为偏远的柳州。这几次被贬,对于柳宗元来讲,毫无疑问可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由于他心中的愤慨之情到达了极点,于是他便常做出了许多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名篇。

      同时,在他被贬的这十四年中他也并不仅仅是写词作赋,当他得知好友刘禹锡要被贬去柳州时,不希望刘禹锡与他母亲分别,于是自己便替刘禹锡被贬至柳州,单从这点来看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柳宗元是个十分有义气,十分善良的人,而接下来,他在柳州的所作所为更是可以看出柳宗元时刻心系百姓、关爱百姓的优点。柳州当时是个十分贫困的地反,有的人家*惯于用儿女抵押向人借钱,但如果不能按时赎回,那么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会把抵押的儿女没收做奴婢,当柳宗元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此想方设法,争取让所有人都把他们的儿女赎回来,他这种将心比心,帮百姓排忧解难的品质是值得许多那些官务大,但不务正业的当官人所去学*的。

      在*历史上像柳宗元这种有才干,心系百姓的好官被贬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用上自己的学识,才能去竭尽所能帮助百姓且坚强乐观,而不是一味的灰心、沮丧、沉沦呢?我想如果每一个文人都能像柳宗元一样,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多地关心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关心民生,那么我想认为他们也一定能像柳宗元一样名留青史!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革,事败受到牵连,被贬永州。一次,他带着随从在永州郊外发现了一个小石潭,因其样子的独特,环境的优美,源流的怪石嵯峨,潭水的清澈,游鱼的可爱,产生喜爱之情。这是一块处女地,人迹罕至。如此优美的地方,竟然埋没尘世,无人欣赏。触景生情,他想到自己,遭遇和这小石潭何其相似?同病相怜,油然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不被赏识之痛,如同千万条毒蛇啃噬着他。于是,托物寄意,借小石潭书心中块垒。

      这样的山水小品文,是*古代文人常用以抒怀的形式。千百年来,和柳宗元一样,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读书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们把读书做官当做了人生的唯一。因此,他们的情感的跌宕总是与仕途的顺逆息息相关。

      一夜之间,柳宗元从一个声名赫赫的朝廷大员,被贬为小小的永州太守。当时的`永州,差不多是化外的不毛之地,贬官这里其实就等于流放。这个打击对于他来说,不可谓不大。在以官本位为中心的社会,贬官就意味着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眼前失去,荣耀、特权、享受等等就可能从此与之无缘,所有的奋斗都没有了着落。他心中的悲愤、忧惧、失落、茫然,可想而知。

      对于他参与改革的动机,我们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能真是后世诸多人认为的那样,心怀天下,济黎民于水火,挽朝政于飘摇,想有所作为。但就算是上天眷顾于他,改革成功,唐王朝这艘遍体创伤的庞然巨船,早就四处漏水,再也经不起风浪,迟早不是沉落,就是搁浅。就像一个人,大脑内脏都坏透了,你想方设法延续他的寿命,其实是逆天行事,是另一种残忍。唐王朝要的是革命,推翻以后,重新再来。所以,柳宗元的一切努力,都是自讨苦吃。

      我想,他参与改革,不是没有想到过失败的后果,不是没有经过思想斗争。一切改革,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必然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对既得利益的再分配,必然要削弱、切割他们的利益,斗争必然激烈和残酷,是你死我活的较量。既然想到过失败的后果,那他就不应该为贬官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因为从朝野当时的情形来看,基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改革无疑是一种冒失,是一种政治,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说柳宗元参与改革丝毫没有半点功名利禄之心,恐怕也很难叫人信服。*人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待问题。推重一个人,就把他说得天上有地下无,好像这些人都不食人间烟火。即使这些人曾经泡过妞,嫖过娼,耍过流氓,也要为尊者“讳”。无赖如刘邦,不是就被吹成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吗?这种思潮,可谓亘古不变。难怪有人说,*的文化史,是“假大空”的集大成者。

      我觉得柳宗元的悲愤,更多的是个人的悲愤。他关注的是“小我”,是一己之得失,因此,文章虽然精致,却格局太小。这倒不是说,关注自我有错。内同样能映射外,如同外能透视内一样。文化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卢梭的《忏悔录》。文学,只有在关注自我的基点上,辐射到人生、社会及宇宙的思考,才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说,文学必须以哲学为灵魂的烛照。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过是几百字的文章,怎能与皇皇巨著相比?有些诗歌很短,短到只有几十个字,却有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李白可是柳宗元的前辈啊。李白的思乡情结,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地域、民族,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是什么局限了柳宗元呢?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不具有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他超脱不了文化束缚的那个圈子。这也是*文化中,许多山水小品的一个通病。

      *人太推崇感性,因而,文学作品中很难有哲学思考的视觉。这种理性精神的缺乏,既造成文学的没落,也导致*人文化人格的缺失,难以产生更多的李白式人物。实在可惜。

    [阅读全文]...

2022-06-13 15:48:25
  •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 三年级,语文,试卷
  •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日的学*和练*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ù dié píng bà mì shí hé lǒng

      ( )( )( )( )

      mǎn zài ér guī yǐn rén zhù mù

      ( ) ( )

      wán shuǎ chuān daì jí qǔ shèng kāi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珠( )桥( )停( )襟( )亿( )

      朱( )乔( )亭( )禁( )乙( )

      谋( )障( )诗( )绿( ) ( )

      某( )章( )寺( )录( ) ( )

      三、拼一拼,再组词

      jiǎ( ) hǎo( ) fā( )

      假 好 发

      jià( ) hào( ) fà( )

      huǎng( ) zhāo( ) ( )

      晃 朝

      huàng( )

      cháo( ) ( )

      四、选词填空

      1、座 坐

      在汽车上,我刚( )下,正好上来一位老奶奶,我把( )位让给了她。

      2、飘 漂

      刚刚( )荡在空中的塑料袋,现在落入河中,在水面上来回( )浮。

      3、尊 遵

      小明是一个( )敬师长、( )守纪律的好学生。

      4、爱惜 爱护

      我们小学生要( )时间。

      5、严肃    严格

      王老师虽然和蔼可亲,但是对我们的要求还是挺( )的。

      6、精彩    美丽

      今天,李明表演的节目真(    ),搏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7、沉重    繁重

      周玲玲知道自己错了,心情格外 ( ) 。

      8、连续 继续。

      我的成绩虽然进步很快,但还要( )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和弟弟( )在草地上玩耍。

      2、我( )向峰顶爬去。

      3、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 )了,鸟儿不( )了,蝴蝶( )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4、多么( )的草地!多么( )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 )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5、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

      六、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文文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

      ( )有一次,一条小金鱼游到我的身边。

      ( )我常常扒在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 )它尾巴一摇就游跑了,可我差一点掉进了水池里去。

    [阅读全文]...

2022-06-24 20:37:19
  • 元宵清李调元古诗

  • 元宵
  • 元宵清李调元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清李调元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1、折桂令

      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2、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他乡故国此宵同。

      3、汴京元夕

      李梦阳

    [阅读全文]...

2022-03-25 10:26:45
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 句子
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 语录
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 说说
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 名言
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 诗词
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 祝福
第一单元的古诗听课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