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诗句

关于白马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马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马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马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 语录(2k+) 说说(2) 名言(319) 诗词(91) 祝福(1k+) 心语(70)

  • 咏白马湖的诗句

  • 咏白马湖的诗句

      (一)

      三月赏青株,环游白马湖,

      风撩垂柳缦,浪起戏莺凫。

      苍鹭双飞伴,渔舟远影孤,

      迎春花绽放,女喜唤君夫。

      (二)

      玉色琼瑶白马湖,临池点月挂苍梧。

      东山隐卧功名待,鉴水空明世事无。

      古树几棵邻圣庙,高人一路傍*庐。

      云僧已灭山房寂,日日啼经是鹧鸪。

      (三)

      再游白马湖,夕照众山殊。

      湾浦栖白鹭,湖心戏野凫。

      渔翁蹲柳岸,亭馆嵌明珠。

      独坐松林里,重峦映水出。

      (四)

      秋日邀游白马晴,黄花漫野碧湖*。

      竹雲染绿腾天翠,枫叶烧红照水明。

      川酒显扬乘兴醉,鲤魚清煮趁鲜烹。

      诸君滿肚诗情句,赋写宏篇缀此行。

      (五)

      谁言十月似阳春,淫雨长瀸脚下尘。

      正欲寻秋驱白马,满川时菊恰如人。

      却愁行路破芒履,一腿野泥成困鳞。

      但等天公放晴日,蓬心应可焕然新。

      (六)

      园林独特比无伦,白马嘶风煞有神。

      山后湖前皆异景,伞红碧水醉游人。

      桃花艳丽开枝干,绿柳垂杨满目新。

      夜雨朗州天气爽,甘霖润物洗盛春。

      (七)

      大湖原是称白马,浩渺烟波水气生。

      滴翠柳杨轻舞絮,扬波船艇汽笛鸣。

      如今湿地成园囿,现在*湖可垦耕。

      放眼前程花似锦,高歌一曲唱东风。

      (八)

      岂惧春消闹鹧鸪,骚人兴会拜*庐。

      前贤远去灵文在,乌瓦安宁燥气无。

      众履轻轻穿古径,诗声朗朗入新梧。

      一行莫憾扁舟失,童话勾留在绿湖。

      (经典短信息网站 )

    [阅读全文]...

2022-02-17 12:24:10
  • 关于白马寺的诗句

  • 函谷青牛关,洛京白马寺。——方回《题柯德阳埽尘斋》

    道在青牛关外,经来白马寺中。——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今无寻师重趼》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欧阳修《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白马寺前冠盖盛,送行宾友尽英豪。——蔡襄《梦游洛中十首·白马寺前冠盖盛》

    来寻白马寺,去作紫衣师。——王立道《送益上人南归》

    白马寺简介

    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 泰国、印度、缅甸*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其“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但被当代中国人淡忘,而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聆听钟声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东瀛,在这里喜迎新年是不少日本人的神圣愿望。故敲钟时间改为日本新年到来时。 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阅读全文]...

2022-07-02 13:58:27
  • 曹植的诗句白马篇

  • 曹植的诗句白马篇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原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阅读全文]...

2021-12-16 21:08:57
  • 白马篇的诗句赏析

  • 白马篇的诗句赏析

      【诗句】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出处】唐·李白《白马篇》。

      【意思】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一个五陵豪侠

      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全诗】

      《白马篇》

      .[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赏析】

      《乐府诗集》的编者郭茂倩对《白马篇》的题意有一种解释,说它“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还有人说它“皆言边塞征战之事”。李白于此袭用旧题而又自出新意,除前人所言“立功立事”、 “边塞征战”而外,他着力表现的乃是人物复杂独特的内心世界,是他本人思想性格的艺术投影。

      全诗共二十句,每四句表达一层意思。

      第一层,描绘勇士健武的形象。先推出一匹花毛全白身躯高大的“龙马” (八尺以上的'骏马),再移向雄踞金鞍之上的一位勇士(“五陵”是长安附*汉代五座皇陵区,多住着富豪人家的子弟)描绘他的色如秋霜、刃可切玉的宝剑和缀满明珠的战袍。尽管诗中没有对容貌、表情等作细部描写,但由于有了骏马、金鞍、宝剑、战袍的组合,人物英姿勃勃的健武形象,也就活脱脱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阅读全文]...

2022-01-31 18:53:52
  • 白马篇古诗赏析

  • 爱国
  • 白马篇古诗赏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马篇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原文

      白马饰金羁[1],连翩西北驰[2]。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3]。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4]。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5]。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6]。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7]。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8]。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9]。长驱蹈匈奴[10],左顾凌鲜卑[11]。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12]?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1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二、注释

      [1]羁:马络头。

      [2]连翩:接连不断,这里形容轻捷迅急的样子。魏初西北方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区,驰向西北即驰向边疆战场。

      [3]幽并:幽州和并州,即今河北、山西和陕西诸省的一部分地区。游侠儿:重义轻生的青年男子。

      [4]扬:传扬。垂:边疆。"少小"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5]宿昔:昔时,往日。秉:持。楛(hù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何:多么。"宿昔"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6]控:引,拉开。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摧:毁坏。与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支:与"马蹄"都是射贴(箭靶)的名称

      接:迎接飞驰而来的东西。猱(náo挠):猿类,善攀缘,上下如飞。

      [7]剽:行动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猛兽,如龙而黄。 [8]虏:胡虏,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数:屡次。

      [9]羽檄:檄是军事方面用于征召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军情紧急,所以叫羽檄。厉马:奋马,策马。

      [10]蹈:奔赴。

      [11]陵:陵蹈,以武临之。

      [12]怀:顾惜。

      [13]中:心中。 顾:念。

      三、翻译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儿男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中了“长臂猿”,转身又去射“马蹄”。

      灵巧敏捷赛猿猴, 勇猛剽悍如豹螭。

      听说边境军情急, 侵略者一次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四、赏析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3-14 05:40:53
  • 白马探花陈庆之的诗句

  • 经典
  • 王玄策,王虎剩和陈庆之为什么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烽火写小说很有意思每一个人物的设定,读出来都是一拍,状元王玄策历史唐朝人物,但烽火笔下的江湖上就是响当当的人物,小说出场率很低,但是出场的时候是可以和二狗爹*辈谈话的就可以知道肯定有什么了不得的手段或者背景。

    榜眼王虎剩下九流里最牛掰的人物摸金看相直接在二狗微末中就挖宝压中了这样的人物能顶住这个名号,白马探花陈庆之是一个单枪就可以和孙满弓掰腕子的,孙满弓是谁,是内蒙第一号和河北赵三金,山西张枭滑,浙江澹台老佛爷,东北纳兰王爷*起*坐的人物,二狗爹,根据出场的风格,作为李夸父的爹来说也应该是皇城里的最牛掰的。

    所以这些人物都是有一些故事背景支撑的,多看看,多琢磨。

    这是我琢磨的。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名的战神,老毛挺推崇他的,梁武帝萧衍的书童,遥想当年以七千兵力抵敌50万大军攻取洛阳。

    出自烽火戏诸侯的小说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塞下曲》唐 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写李广的诗。

    如杀神白起、白马军神陈庆之等

    中国几千年历史,战争频繁,产生的名将众多,可谓“将星璀璨”,每朝每代都有不少的名将涌现出来,各种兵法、战法、阵法层出不穷,武器装备也是不断的更新换代。

    白起被称为杀神是*封的,白起一生大小战事无数,从未失败,极少收容战俘,一般都采用杀俘政策,死在与其对战战场上的军队总数有几*百万,被称为“杀神”。

    其开始崭露头角的战事是奇袭巴蜀,为秦国夺取巴蜀这个大后方立下汗马功劳,其次是对战六国联军,苏秦以合纵使六国连成一体,合计出兵*六十余万,被白起以二十万左右的军队击败,从而名声大噪,其巅峰之战为“长*之战”,这一战直接让赵国由盛转衰,从此失去了统一中国的可能,也失去了与秦做对手的资格。

    陈庆之为南北朝时期的将领,其初期**无奇,年*四十才领军出征,而且所率兵马不多,只有七千人,执行的也非战斗任务,而是护送任务,但就这一个**无奇的人,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其率领七千兵马一路向北,遇神杀神,佛挡杀佛,以七千的兵马敢与几十万的军队对阵,而且还战而胜之,“千军万马避白袍”,无数的强军名将败在他手上,他基本上就相当于一个不败的神话,但历史也很奇怪,陈庆之出彩后,后面再没有相似的战迹出现,就像偃旗息鼓、退出战争序列一样,不然南朝的梁国坐拥这样的无敌将领,那还不统一中国? 有和陈庆之相似经历的还有唐朝的王玄策。

    王玄策本身是个文人,学*纵横家,也就是外交人士,其从来没上过战场。

    唐朝派其出使印度,当时的印度是分裂状态,小国云集,其到达印度小国后,被国王强行扣留入狱,随行人员也死伤不少,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机会逃出生天,找到亲唐的几个邻*小国借兵,当时的吐蕃也有借兵,总数约五到七千,王玄策就凭这几千杂牌军找到扣留他的小国国王,硬是将其国家给灭了,还将其它敌视唐国的小国也顺手灭了,将这几个小国的国王给押回唐朝献俘,其事迹传回唐朝后也是引起震动,文官领兵都能取得如此胜利,率领的还是杂牌军,不知道是该说中国兵法太过先进与普及呢,还是叹印度人落后,叹为观止呀。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这本小说里边有些过。

    不过按照句子来说 在南史 里边 也提及 说的是白马将军 陈庆之 无敌勇将希望你满意……

    请叫我小李探花 草马探花泥盂春 丿精武门灬探花 小李探花有撸炮 白马探花啸西风 啊小李啊不探花 无双的小李探花 探花寻柳夜着雨 蝶香★夺命探花 神采飞扬探花郎 小李探花有飞刀 石榴木下探花郎 寻欢公子李探花 东南西北探花郎 犀牛望月江探花 策马随缘漫探花 酒醉探花的宝宝 小李探花工作室 没飞刀的李探花 探花浪子李寻欢 惊才绝艳探花郎 探花初夜探* 初夜探花探菊花 春风得意钟探花 酒里探花花不语 包子铺潜水探花 六如公子探花郎 白马探花陈庆之 小李探花李寻欢 小樱状元果探花

    [阅读全文]...

2022-05-18 04:33:50
  • 赠白马王彪·并序原文及赏析

  • 学生
  • 赠白马王彪·并序原文及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白马王彪·并序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白马王彪·并序

      曹植〔两汉〕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脩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衡轭 通:衡扼)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译文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枭鸟停在马车的衡轭上;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匿。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注释

      注释

      [1]白马王彪:三国魏白马王曹彪。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黄初)四年,(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

      [2]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黄初四年是公元223年。

      [3]白马王:曹彪,曹植的异母弟。任城王:曹彰,曹植的同母兄。朝京师:到京师参加朝会。会节气:魏有诸侯藩王朝节的制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各藩王都会聚京师参加迎气之礼,并举行朝会。

      [4]薨(hōng):古代诸侯王死称为薨。据《世说新语·尤悔》记载,任城王是被曹丕毒死的。

      [5]还国:返回封地。

      [6]有司:官吏,指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是曹丕设以监察诸王、传达诏令的官吏。毒恨:痛恨。

      [7]大别:永别。自剖:表明自己的心迹。

      [8]谒帝:朝见皇帝。承明庐:汉长安宫殿名,此泛指曹魏的宫殿。逝:语词,无义。旧疆:指鄄(juàn)城(山东省荷泽市),时曹植为鄄城王。

      [9]皇邑:皇都,指洛阳。日夕:天晚的时候。首阳:山名,洛阳东北。

      [10]伊洛:二水名。伊,指伊水,发源于河南栾川县,到偃师县入洛水;洛,洛水,源出陕西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入黄河。济:渡。川:河。梁:桥。

      [11]东路:东归鄄城的路。

      [12]顾瞻:回首眺望。城阙:指京城洛阳。引领:伸长脖子。

      [13]太谷:谷名,一说是关名,在洛阳城东南五十里。

      [14]霖雨:连续几日的大雨。泥:作动词,使道路泥泞。流潦(lǎo):积水。

      [15]中逵:通衢大路。逵,四通八达的大道。轨:车道。改辙:改道。

      [16]脩坂:高高的山坡。脩,长。坂,斜坡。造:到、往。玄以黄:指马病。《诗经·周南·卷耳》:“我马玄黄。”

      [17]郁以纡(yū):愁思郁结。郁,愁。纡,萦绕。

      [18]不克俱:不能在一起。克,能。

      [19]鸱枭(chī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鸟。衡轭(è):车辕前的横木和扼马颈的曲木,代指车。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20]间:离间。谗巧:谗言巧语。

      [21]蹊:路。揽辔:拉住马缰。踟蹰:徘徊不前。

      [22]西匿:夕阳西下。

      [23]乔林:乔木林。乔,高大的树木。翩翩:飞动貌。厉:振动。

      [24]走索群:奔跑着寻找同伴。不遑:不暇,不空。

      [25]太息:叹息。

      [26]往:指死亡。

      [27]故域:指曹彰的封地任城。灵柩:放有尸首的棺木。

      [28]存者:指自己与曹彪。黄节说:“‘存者’,谓己与白马也。‘忽复过’,谓须臾亦与任城同一往耳。”又说:“‘亡殁身自衰’句,倒文,谓身由衰而殁耳。指存者也。”二句说自己和白马王曹彪目前虽还活着,但很快也会死去的。刘履认为存者和亡殁应互换,意思是死者已成过去,存者身体渐衰,也难久长。

    [阅读全文]...

2022-05-06 03:03:26
  • 《白马篇》诗词翻译解析

  • 阅读,文学
  • 《白马篇》诗词翻译解析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白马篇》诗词翻译解析,快来看看吧!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意思:扬起手射中飞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艺高超。接:迎面射;猱:猿类;马蹄:一种箭靶的名称。

      出自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

      [1]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2]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3]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5]去乡邑: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7]宿昔:早晚。秉:执、持。

      [8]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9]控弦:开弓。的:箭靶。

      [10]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

      [11]接:接射。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12]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13]狡捷:灵活敏捷。

      [14]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15]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16]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17]厉马:扬鞭策马。

      [18]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19]顾:看。陵:压制。鲜卑:*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20]弃身:舍身。

      [21]怀:爱惜。

      [22]籍:名册。

      [23]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24]捐躯:献身。赴:奔赴。

      【译文】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阅读提示】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一说是指他的胞弟曹彰,另一说是指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阅读全文]...

2021-12-24 05:40:22
  • 关于赠白马王彪的诗文赏析

  • 古诗文
  • 关于赠白马王彪的诗文赏析

      《赠白马王彪》是*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写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地的途中被迫分离时的复杂心情,感情非常沉痛凄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赠白马王彪的诗文赏析,一起来看看。

      出自三国诗人曹植的《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赏析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

      梁代萧统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李善还注称:“集曰于圈城(按,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于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于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后人于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或谓曹彪于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

      《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于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于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着“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着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

      第2章共8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么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说的那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

      第3章共12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着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心情愁闷还想些什么呢?于是提出“亲爱在离居”,即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点明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由于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绳在那里徘徊犹豫。

      第4章12句,诗人于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但在这里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自己不禁发问。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着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

      第5章共14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叹息又有什么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何以产生这种念头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哪里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呢?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着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干了。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

      第6章共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为什么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参看《后汉书.姜肱传》)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岂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2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最后的第7章共12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作者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至于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汉末建安时期,求仙之风很盛行,曹操的诗有一半是描写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游仙题材的诗。略早于建安产生的《古诗十九首》里也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的抒写。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曹植感到“变故在斯须”,顷刻之间就会发生曹彰暴死的惨剧。那么,人生百年,谁能把握得了呢!曹丕随时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说“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么会有诀别之感?在这作者看来是生离死别的时刻,只能祝愿对方保重身体,并且互相祝福而已。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最后洒泪而别。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通过此诗可以加深对封建统治者*本质的认识,他们对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残忍无情,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古代《诗经》中的《文王》和《既醉》两篇;乐府诗《*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赠白马王彪》除第1章和第2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1章和第2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阅读全文]...

2022-04-29 20:51:48
  • 关于赠白马王彪的诗文赏析

  • 关于赠白马王彪的诗文赏析

      《赠白马王彪》是中国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写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地的途中被迫分离时的复杂心情,感情非常沉痛凄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赠白马王彪的诗文赏析,一起来看看。

      出自三国诗人曹植的《赠白马王彪》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赏析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

      梁代萧统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李善还注称:“集曰于圈城(按,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于圈城作》;今题,当为*据《序》所改。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于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于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或谓曹彪于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

      《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于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于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于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着“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着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

      第2章共8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么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说的那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

      第3章共12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着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心情愁闷还想些什么呢?于是提出“亲爱在离居”,即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点明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由于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绳在那里徘徊犹豫。

      第4章12句,诗人于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但在这里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自己不禁发问。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着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

      第5章共14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叹息又有什么用呢?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何以产生这种念头呢?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哪里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呢?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着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干了。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古诗十九首》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

      第6章共12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为什么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呢?(参看《后汉书.姜肱传》)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岂不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2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最后的第7章共12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作者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至于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汉末建安时期,求仙之风很盛行,曹操的诗有一半是描写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游仙题材的诗。略早于建安产生的《古诗十九首》里也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的抒写。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曹植感到“变故在斯须”,顷刻之间就会发生曹彰暴死的惨剧。那么,人生百年,谁能把握得了呢!曹丕随时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说“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怎么会有诀别之感?在这作者看来是生离死别的时刻,只能祝愿对方保重身体,并且互相祝福而已。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最后洒泪而别。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通过此诗可以加深对封建统治者*本质的认识,他们对骨肉同胞尚且如此残忍无情,对广大人民的压榨和奴役就可想而知了。

      《赠白马王彪》一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1、5、6、7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古代《诗经》中的《文王》和《既醉》两篇;乐府诗《*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赠白马王彪》除第1章和第2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1章和第2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2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阅读全文]...

2022-05-14 13:33:19
白马诗句 - 句子
白马诗句 - 语录
白马诗句 - 说说
白马诗句 - 名言
白马诗句 - 诗词
白马诗句 - 祝福
白马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