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关于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k+) 语录(206) 说说(220) 名言(140) 诗词(9k+) 祝福(81) 心语(2)

  • 数学知识

  • 数学知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我们的概念中,“1“是一个最小的数字,它是整数数字的开始之数,是万数之首,是的,“1”是万数之首,它的地位也是最特殊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认识这个神奇的数字吧。

      一、最小的数字。

      古老而庞大的自然数家族,是由全体自然数1、2、3、4、5、6、7、8、9、10……集合在一起组成的。其中最小的是“1”,找不到最大的。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

      二、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也许你认为可以找到一个最大的自然数(n),但是,你立刻就会发现另一个自然数(n+1),它大于n。这就说明在自然数家族中永远找不到最大的自然数。

      三、“1”确实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

      自然数是无限的,而“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有人提出异议,不同意“1”是最小自然数,说“0”比“1”小,“0”应该是最小的自然数。这是不对的,因为自然数指的是正整数,“0”是唯一的.非正非负的整数,因而“0”不属于自然数家族。“1”确实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

      可别小看了这个最小的“1”,它是自然数的单位,是自然数中的第一代,人类最先认识的是“1”,有了“1”,才能得到1、2、3、4……

      给你讲了万数之首“1”的特殊地位,所以,你千万别小看了它哦。

      说起数学的作用,我们说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没有数学,我们生活也很不方便。那么,你知道数学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运算,还可以做什么?能像警察那样破案吗?可以的,不信看看侠盗亚森罗宾是怎样用数学破案的。

      巴黎郊外有一座中世纪留下的古老城堡,其年代几乎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同样久远,因而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下面这则故事就是出自—位导游之口。

      古堡的顶层有一座尘封的钟楼,里面住着一个怪人,唯一的对外通道是个走起来嘎嘎响、陡峭异常的木质楼梯,大约有几十级,但肯定不到一百级。

      某日黄昏,怪人的四位互不相识的朋友阿列克赛、巴顿、克林、杜邦,几乎在同一时间先后来访。他们发现怪人已经被人杀害了,房间里面看起来很恐怖。当下四人大惊失色,争先恐后地拼命逃走。从脏乱不堪的狭窄楼梯(一次只能通过一人)跑下来,阿列克赛一步下2级台阶,巴顿一步下3级台阶,克林一步下4级台阶,而杜邦的本事最大,竟然一步能下5级台阶。

      出事以后,侠盗亚森罗宾乔装成一名体面上流社会绅士,自告奋勇地前来侦破此案。他发现,同时印下四个人脚印的台阶仅在最高处和最低处。

      为追查凶手,脚印混乱了就不好办,于是亚森罗宾特别重视只留有一个人脚印的台阶。后来的结果充分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无误的,最后终于抓获凶手,把他绳之以法。

      现在要问你的是,通向钟楼的木楼梯上有多少级台阶只印下了一个人(不管是谁的)的脚印?

      答案:

      由于4的倍数肯定是2的倍数,所以克林的情况可以不必考虑,这就省掉了一个人,2,3,4,5的最小公倍数是60,而60又小于100,所以钟楼的木楼梯共有60级台阶。

      阿列克赛的脚印落在第2,4,6,8,10,12,…,58,60级台阶上,但应排除2×3及其倍数各级阶梯;同理,还需要排除4的倍数的各级阶梯和5的倍数各级阶梯。于是剩下第2,14,22,26,34,38,46,58共八级。其一般形式为2×p(其中p=1,以及除去2、3、5以外的素数)。

      巴顿的脚印落在第3,6,9,12,…,60级阶梯上,但应排除混有别人脚印的第6,12,15,18,……级阶梯,剩下第3,9,2l,27,33,39,51,57,共八级。

      前面已经说过克林的情况可以不考虑了,最后再来看一下杜邦情况。很明显,只留下他一个人脚印的阶梯是第5,25,35,55级,共四级。

      所以,问题的答案是8+8+4=20级。

      由于研究的需要,人类创造了大量的数学符号,来代替和表示某些数学概念和规律,简化了数学研究工作,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在中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符号有以下六种:

      一、数量符号如3/4,圆周率π;a,x等。

      二、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比号(:)等。

      三、关系符号如“=”是“等号”,读作“等于”;“≈”或“=”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是“不等号”。读作“不等于”;“>”是“大于符号”,读作“大于”;“<”是“小干符号”,读作“小于”;“∥”是“*行符号”,读作“*行于”;“⊥”是“垂直符号”,读作“垂直于”等。

      四、结合符号如小括号( ),中括号[ ],大括号{ }。

      五、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绝对值符号(||)。

      六、简写符号如三角形(△),圆(⊙)等。

      这些符号的产生,一是来源于象形,实际上是缩小的图形。如*行符号“∥”是两条*行的直线;垂直符号“⊥”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三角形符号“△”是一个缩小了的三角形;符号“⊙”表示一个圆,中间的一点表示圆心,以免与数0及英文字母O混淆。二是来源于会意,即由图形就可以看出某种特殊的意义。如用两条长度相等的线段“=”并列在一起,表示等号;加一条斜线“≠”,表示不等号;用符号“>”表示大于(左侧大,右边小),“<”表示小于(左侧小,右边大),意思不难理解;用括号“( )”、“[ ]”、“{ }”把若干个量结合在一起,也是不言而喻的。三是来源于文字的缩写。如我们以后将要学到的*方根号“”中的“√”,是从拉丁字母Radix(根值)的第一个字母r演变而来。相似符号“∽”是把拉丁字母S横过来写,而S是Sindlar(相似)的第一个字母。还有大量的符号是人们经过规定沿用下来的。当然这些符号并不是一开始就都是这种形状,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这里就不多讲了。

      数学符号的产生,为数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提高了计算效率。古时候,由于缺少必要的数学符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只有用语言文字叙述,几乎象做一篇短文,难怪有人把它称为“文章数学”。

      这种表达形式很不方便,严重阻碍了数学科学的发展。当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数学符号表达后,人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深入进行推理和计算,因而能更迅速地得到问题的解答或发现新的规律。其次,缩短了学*的时间。初等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而其中主要的内容今天能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完,这里数学符号是起一定作用的。例如,我们的祖先开始只有1、2少数几个数字的概念,而今天幼儿园的小朋友就能掌握几十个这样的数。分析原因,除了古今生活条件不同,人们的见识差别极大以外,今天已有一套完整的记数符号,人们容易掌握。第三、推动了深入的研究。我们研究数学概念和规律,不仅需要简明、确切地表达它们,而对它们内部复杂的关系,需要深人地加以探讨,没有数学符号的帮助,进行这样的研究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数学符号的应用,是多快好省地研究数学科学的重要途径。我国宋朝著名科学家沈括曾经说过,数学方法应该“见繁即变,见简即用”。数学符号正是适应这种变“繁”为“简”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数学符号不仅随着数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也随着数学的发展不断完善。比如,古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记数符号,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印度──*数码记数方法显示出更多的优点,因而其他的数码符号逐渐淘汰,国际上都采用了这种记数方法。

    [阅读全文]...

2022-02-13 21:22:27
  • 数学知识点

  • 数学,教育
  • 数学知识点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点

      (1)单次相遇问题

      1、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2、特征:①两个运动的物体一般同时不同地(或不同时不同地)出发作相向运动;

      ②在一定时间内,两个运动物体相遇;

      3、解题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单次追及问题

      1、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2、特征:①两个运动的物体一般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作同向运动;

      ②在后面的行进速度快些,前面的行进速度慢些;

      ③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3、解题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3)多次相遇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讲直线型两地往返的相遇问题,以后我们会专门开辟一个专题来讲环形相遇、追击问题--环形跑道,这里牵涉到的多次追击问题比较多。

      我们把第一次相遇走的路程和看成是一个全程,那么到第二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3个全程,第三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5个全程,……,第n次相遇时的路程和就是2n-1个全程。而由于运动物体的速度是不变的,所以每个全程花的时间一样,抓住这两点,我们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多次相遇问题!

      (一)比的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三)化简比

      化简比: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

      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

      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女生:5×7=35人。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4.要求量=已知量×要求量份数/已知量份数

      5.比在几何里的运用: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和宽的比是a:b。求长和宽、面积。

      长=周长÷2×a/(a+b)

      宽=周长÷2×b/(a+b)

      面积=长×宽

    [阅读全文]...

2022-05-21 09:25:40
  • 小学数学知识点

  • 教育,数学
  • 小学数学知识点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二、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xx(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xx-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 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xx-1880)÷(20-10)=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三、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往往设其中一个为x,分别在两种方案中用x来表示另一个量,然后以另一个量为相等关系列方程。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

      ①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②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错位数相加法

      比如,个位加十位得数是个位的;

      51+15=66;这样算:5+1得6;1+5得6;两*拼

      72+27=99;这样算:7+2得9;2+7得9;两9合拼

      63+36=99;这样算:6+3得9;3+6得9;两9合拼

      52+25=77;这样算:5+2得7;2+5得7;两7合拼

      学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阅读全文]...

2022-05-04 06:58:16
  • 图形数学知识点

  • 数学,教育
  • 图形数学知识点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图形数学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认识图形

      图形分类

      1、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已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

      立体图形

      学过的图形圆(曲线围成)

      *面图形三角形(3条边)

      三角形、四边形四边形*行四边形

      (线段围成)(4条边)长方形正方形

      ①按*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

      ②把*面图形按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类是由线段围成的。

      ③按图形的边数来分。

      2、*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不稳定性)的'特点。

      三角形分类

      1、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1)按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通过分类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边形的分类

      1、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只由一组对边*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①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②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

      ③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⑤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图案欣赏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案的美。

      2、利用对称、*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设计步骤:①制作基本图形。②将基本图形*移、旋转、对称,形成一幅图案。③涂上喜欢的颜色。(涂色要突出图案的规律性)

      数图形中的学问

      1、从同一点引出n个基本角,那么图中所有角的个数为n+(n-1)+…+2+1=n(n+1)÷2。

      2、从同一点引出n个基本三角形,那么图中所有三角形的个数为n+(n-1)+…+2+1=n(n+1)÷2。

      二、观察物体

      1、观察位置由低到高变化,所观察到物体的画面也发生相应变化。观察物体的时候,站得越高,看到的物体越完整。

      2、观察位置由远及*变化,所观察景物的范围也相应变化。观察物体的时候,距离越*,观察到的景物越大,观察景物范围越小;距离越远,观察到的景物越小,观察景物范围越大。

      3、识别和判断打拍摄地点与照片中的对应关系:可以假设自己在拍摄地点处,根据图中景物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究竟能看到什么,再下结论。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时可以假设自己随着拍摄者的行走路线游览,想象自己先看到哪些景物,再看到哪些景物,从而判断出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

      “概率与统计”知识

      游戏公*

      1、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要看代表双方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游戏规则公*;否则,游戏规则就不公*。

    [阅读全文]...

2022-03-30 23:58:47
  •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

  • 哲理,写作
  •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蕴含哲理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6、《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7、《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8、《拟古》

      明·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9、《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0、《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阅读全文]...

2022-05-06 23:00:01
  • 关于高三数学知识点

  • 数学,教育
  • 关于高三数学知识点

      很多同学数学成绩差,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高三数学知识点,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高三数学知识点【1】

      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高等数学的基础。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几年来,高考关于数列方面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其中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2)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试题的难度有三个层次,小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解答题大都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只有个别地方用数列与几何的综合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作为最后一题难度较大。

      知识整合

      1、在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在解决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用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高三数学知识点大全【2】

      高考数学解答题部分主要考查七大主干知识:

      第一,函数与导数。主要考查集合运算、函数的有关概念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

      第二,*面向量与三角函数、三角变换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但不是难点,主要出一些基础题或中档题。

      第三,数列及其应用。这部分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是难点,主要出一些综合题。

      第四,不等式。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和证明,而且很少单独考查,主要是在解答题中比较大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第五,概率和统计。这部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大,属应用题。

      第六,空间位置关系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是证明*行或垂直,求角和距离。

      第七,解析几何。是高考的难点,运算量大,一般含参数。

      高考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数学高考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我们一定要全面、系统地复*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正确掌握定理、原理、法则、公式、并形成记忆,形成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所有数学考试最终落在解题上。考纲对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考查要求,而解题训练是提高能力的必要途径,所以高考复*必须把解题训练落到实处。训练的内容必须根据考纲的要求精心选题,始终紧扣基础知识,多进行解题的回顾、总结,概括提炼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形成对通性通法的认识,真正做到解一题,会一类。

      在临*高考的数学复*中,考生们更应该从三个层面上整体把握,同步推进。

      1、知识层面

      也就是对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再认识、再记忆、再应用。数学高考内容选修加必修,可归纳为12个章节,75个知识点细化为160个小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是纵横交错,互相关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考生们在清理这些知识点时,首先是点点必记,不可遗漏。再是建立相关联的网络,做到取自一点,连成一线,使之横竖纵横都逐个、逐级并网连遍,从而牢固记忆、灵活运用。

      2、能力层面

      从知识点的掌握到解题能力的形成,是综合,更是飞跃,将知识点的内容转化为高强的数学能力,这要通过大量练*,通过大脑思维、再思维,从而沉淀而得到数学思想的精华,就是数学解题能力。我们通常说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转化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题意的能力等等,都来自于千锤百炼的解题之中。

      3、创新层面

      数学解题要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我们称之为“函数的思想”、“讨论的方法”。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线,我们可以用函数的思想去分析一切数学问题,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从图形问题到运算问题、从高散型到连续型、从指数与对数、从微分与积分等等,这一切都要突出函数的思想;另外,现在的高考题常常用增加题目中参数的方法来提高题目的难度,用于区别学生之间解题能力的差异。我们常常应对参数的策略点是消去参数,化未知为已知;或讨论参数,分类找出参数的含义;或分离参数,将参数问题化成函数问题,使问题迎刃而解。这些,我称之为解题创新之举。

      

      还有一类数学解题中的创新,是代换,构造新函数新图形等等,俗称代换法、构造法,这里有更大的思维跨越,在解题的某一阶段有时出现山穷水尽,无计可施时,用代换与构造,就会使思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思路顺畅、解答优美,体现数学之美。常见的代换有变量代换,三角代换,整体代换;常用的构造有构造函数、构造图形、构造数列、构造不等式、构造相关模型等等。

      ☆

      总之,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强、逻辑结构严密的学科,它有规律、有模型、有式子、有图形,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看清了模型、了解了式子、记住了图形,数学就会变成一门简单而有趣的科学。这种战略上的藐视与战术上的重视,将会使考生们超常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

    [阅读全文]...

2021-12-17 15:58:40
  • 初一数学知识点:分式

  • 数学,初一,知识
  • 初一数学知识点:分式

      导语:如果谁不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同边是不可通约的量,那他就不值得人的称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数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分式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数,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为分母。

      二、与分式有关的条件

      ①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B0)

      ②分式无意义:分母为0(B0)

      ③分式值为0:分子为0且分母不为0(A叫做分式,A为分子,BA0)

      B0

      A0A0或) B0B0

      A0A0或)

      B0B0④分式值为正或大于0:分子分母同号(⑤分式值为负或小于0:分子分母异号(

      ⑥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相等(A=B)

      ⑦分式值为-1:分子分母值互为相反数(A+B=0)

      三、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字母表示:AACAAC,,其中A、B、C是整式,C0。 **

      拓展:分式的符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AAAA BBBB

      注意: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C0这个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B0。

      四、分式的约分

      1.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步骤:把分式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

      3.注意:①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均为单项式时可直接约分,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约去分子分母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②分子分母若为多项式,先对分子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约分。

      4.最简分式的定义: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约分时。分子分母公因式的确定方法:

      1)系数取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作为公因式的系数.

      2)取各个公因式的最低次幂作为公因式的因式.

      3)如果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则应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判断公因式.

      五、分式的通分

      1.定义: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2.最简公分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通分时,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

      1.系数取各个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2.取各个公因式的最高次幂作为最简公分母的因式.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应先把每个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判断最简公分母.

      六、分式的四则运算与分式的乘方

      ①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式子表示为:acac bdbd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式子表示为:acadad bdbcbc

      ana② 分式的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式子表示为:n bb

      ③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式子表示为:n

      abab ccc

      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式子表示为:acadbc bdbd

      整式与分式加减法:可以把整式当作一个整数,整式前面是负号,要加括号,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式,再通分。

      ④ 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中,谁在前先算谁,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也要注意灵活,提高解题质量。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要明确每一步变形的目的和依据,注意解题的.格式要规范,不要随便

      跳步,以便查对有无错误或分析出错的原因。

      加减后得出的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七、整数指数幂

    [阅读全文]...

2022-01-21 01:35:37
  • 高考数学知识点之摆动数列

  • 学*,知识,数学
  • 高考数学知识点之摆动数列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数学知识点之摆动数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摆动数列的定义:

      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摆动数列。

      巧用(-1)n求摆动数列的通项:

      在数列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求形如:1,-1,1,-1,…,或-1,1,-1,1,…,等数列的通项,很显然,我们只要利用(-1)n进行符号的调整,就能很快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在其它摇摆数列中也可以巧妙地利用(-1)n求出通项公式。

      常数列的定义:

      各项相等的数列叫做常数列。

      构造常数数列巧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非零常数列既是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也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在数列{an}中,若an+1=an,则数列{an}为常数列,其通项公式为an=a1。在求某些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时,若能构造出一个新的常数列,便能简捷地求出通项公式。

      递增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一个数列{an},如果从第2项起,高考数学,每一项都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

      递减数列的定义:

      如果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

      单调数列:

      递增数列和递减数列通称为单调数列.

      数列的单调性:

      1.对单调数列的理解: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特殊在于其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子集.有些数列不存在单调性.有些数列在正整数集上有多个单调情况,有些数列在正整数集上单调性一定;

      2.单调数列的判定方法: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要讨论这个数列的单调性,即比较an与an+1的大小关系,可以作差比较;也可以作商比较,前提条件是数列各项为正。

      拓展:

      高三年级数学必考知识点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面90°易知EFGH为*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考数学概率事件

      基本事件的定义:

      一次试验连同其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结果称为一个基本事件。

      等可能基本事件:

      若在一次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同,则称这些基本事件为等可能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

      如果一个随机试验满足: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2)每个基本事件的发生都是等可能的;

      那么,我们称这个随机试验的概率模型为古典概型.

    [阅读全文]...

2022-02-25 12:12:16
  • 人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 数学,初三,教育
  • 人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的数学内容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复杂难懂。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顾做*题,首要任务是将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理清楚。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重要的数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三数学知识

      圆的对称性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1、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弦心距

      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d

      d=r 点P在⊙O上;

      d>r 点P在⊙O外。

      过三点的圆

      1、过三点的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3、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初三数学基础知识

      三倍角公式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三倍角公式推导

      附推导:

      tan3α=sin3α/cos3α

      =(sin2αcosα+cos2αsin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sinαcos^2(α)+cos^2(α)sinα-sin^3(α))/(cos^3(α)-cosαsin^2(α)-2sin^2(α)cosα)

      上下同除以cos^3(α),得: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阅读全文]...

2022-04-05 09:48:34
  • 植物中隐藏着的数学知识

  • 植物,隐藏,知识
  • 植物中隐藏着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物中隐藏着的数学知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向日葵种子的排列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模式。仔细观察向日葵花盘,你就会发现两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旋,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旋,并且彼此相嵌。虽然在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种子顺、逆时针方向和螺旋线的数量有所不同,但都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3组数字,每组数字就是斐波纳契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植物学家发现,在自然界中,这两种螺旋结构只会以某些“神奇”的组合同时出现。

      比如,21个顺时针,34个逆时针,或34个顺时针,55个逆时针。有趣的是,这些数字属于一个特定的数字列:斐波纳契数列,即1,2,3,5,8,13,21,34等,每个数都是前面两数之和。不仅葵花子粒子的排列、还有雏菊,梨树抽出的新枝,以及松果、蔷薇花、蓟叶等都遵循着这一自然法则。

      (2)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一下雏菊,你会发现雏菊小菊花花盘的蜗形排列中,也有类似的数学模式,只不过数字略小一些,向右转的有21条,向左转的34条。雏菊花冠排列的螺旋花序中,小花互以137度30分的夹角排列,这个精巧的角度可以确保雏菊茎杆上每一枚花瓣都能接受最大量的阳光照射。

      (3)在仙人掌的结构中有这一数列的.特征。研究人员分析了仙人掌的形状、叶片厚度和一系列控制仙人掌情况的各种因素,发现仙人掌的斐波纳契数列结构特征能让仙人掌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适应其在干旱沙漠的生长环境。

      (4)菠萝果实上的菱形鳞片,一行行排列起来,8行向左倾斜,13行向右倾斜。

      (5)挪威云杉的球果在一个方向上有3行鳞片,在另一个方向上有5行鳞片。

      (6)常见的落叶松是一种针叶树,其松果上的鳞片在两个方向上各排成5行和8行。

      (7)美国松的松果鳞片则在两个方向上各排成3行和5行。

      (9)树的分枝:如果1棵树每年都在生长,第2年有2个分枝,通常第3年就有3个分枝,第4年5个,第5年8个,……,每年的分枝数都是斐波纳契数。

      植物王国的数学特性既优美又神秘,如,花瓣的数目很多是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而且花瓣对称地排列在花朵边缘,叶子沿着植物茎干相互叠起。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圆的,也有一些是刺状的,伞状花絮粘带着其他植物种子在微风中随处飘荡。还有许多植物都对螺旋形几何图形具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像向日葵籽盘上相互交叉的奇特螺线,从松果到菠萝的茎、皮和子实都显示了奇特的螺旋规则,这些规则在数学上极为精确的。所有这一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美丽的数学模式,这些植物形态的数学特性的确是让人感到惊叹,吸引很多人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如果是遗传决定了花朵的花瓣数和松果的鳞片数,那么为什么斐波纳契数列会与此如此的巧合?植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形态和怎么能“知道”斐波纳契这个深奥的序列呢?科学家为此苦苦研究和探索了几个世纪。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解释是1992年由两位法国数学家伊夫·库代和斯特凡尼·杜阿迪提出来的。他们证明,斐波纳契数列使花朵顶端的种子数最多。向日葵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只有选择这种数学模式,花盘上种子的分布才最为有效,花盘也变得最坚实壮实,产生后代的几率也最高。这也是动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

      “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来书写的。”伽利略曾经说过。

      记得一次在扬州游园,听导游讲到:“竹子也分雌雄。”怎么,不会是我的耳朵听错了吧?我连忙问导游,她指着一棵竹子说:“竹子的雌雄标致就在竹节生枝和竹笋上。雌竹出笋,雄竹不出。大家看,这棵竹子的第一分枝处,是两枝,它是雌竹;再看这一棵,这第一分枝处是一枝,则为雄竹。游客们很是好奇,仔细观察,竹子的确有生发一枝、两枝或者两枝以上的。

      带着好奇,马上用手机上网,果然查到了。本草纲目》云:“竹有雄雌,但看根上第一枝,双生者必雌也,乃有笋。”大自然真是神奇啊!

      其实,在植物界还有更为神奇的现象呢?记得,期末考试前,有一位学生问我一道找规律的题,即1,2,3,5,8, , 。我看了几眼,给孩子说:1+2就是第三个数3,2+3就是第四个数5,以此类推,5+8=13,8+13=21。后来,我从数学老师那里得知,1,2,3,5,8,13,21,34,55等是斐波那契数列,也就是黄金分割线,规律是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的和。

      前两天,我在看报时,偶然读到了植物对斐波那契数列情有独钟,很是心仪。如,大家熟知的向日葵种子的排列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模式。向日葵的花盘有两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一组逆时针,并且彼此相嵌。无论哪种向日葵品种,种子的顺、逆时针方向和螺旋线的数量有所不同,但都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3组数字,每组数字就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

      真是这么回事?我走在买菜的路上,眼睛左右搜索,有了,路边卖水果的摊位上就有葵花盘。走上前,拿起一个小的,仔细观察,又在心里默默数着,果不其然。再拿一个稍大点的,与小的一样。最后挑了个大个的,买下后一边走,一边数,真的是89和144。

      植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形态呢?又怎么能“知道”斐波那契数列这个深奥的序列呢?原来,这种数列使植物花朵顶端的种子数最多。向日葵只有选择这种数学模式,花盘上种子的分布才最为有效,花盘也变得更为坚实壮实,产生后代的几率也最高。

      原来是这样啊!看起来,植物也是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中慢慢成这样的。另外,松果、雏菊、蔷薇花、蓟叶等都遵循这一自然法则。

      植物与数字竟是如此亲密的关系啊!我不得不说,在植物界伽利略的“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来书写的。”这一说法得到了佐证啊!

      自然界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只要走进自然大课堂,仔细观察,用耳聆听,定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

    [阅读全文]...

2022-05-21 08:08:42
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 句子
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 语录
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 说说
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 名言
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 诗词
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 祝福
蕴含数学知识的古诗词 - 心语